第五品 護正知(續三)
    (二)學攝善法戒(1)斷不學戒之因-貪身

    (1.1)不應貪身之喻

    59.禿鷹貪食肉爭奪扯我尸若汝不經意雲何今愛惜

    60.意汝于此身何故執且護汝彼既各別于汝何所需

    (1.2)觀身不淨

    61.痴意汝雲何不護淨樹身何苦勤守護腐朽臭皮囊

    【講解】當我們死的時候,貪吃腐肉的禿鷹為了奪食互相拉扯我的身體,意識!倘若你不會因此而不高興,現在又何必這麼在意地照顧它呢?

    我們學習佛法最大的障礙是“我們對身體的貪欲和執著”。

    在中國不會發生禿鷹為了奪食而拉扯死尸的情形,我們漢人會把遺體裝在一個很漂亮的棺材里保護得好好的。以前,印度處理遺體的方法有水葬、火葬、土葬和天葬。在印度有八大尸陀林,尸林附近的飛鳥都會飛來啄食死尸。所以墳場觸目所及都是白骨,修施身法的人會去那里修行。

    以前分別“修施身法行者”修行好與不好,就是看他待在尸陀林修法時間的長短而定。目前,西藏也保持這個天葬的風俗。天葬前,尸體要用刀子切割分解,以便讓飛鳥來啄食。那種景象,沒有天葬習俗的人是看不下去的。

    “喇榮佛學院”目前有七八千位僧眾,附近民眾往生時,即使要一、二天的車程,他們也會將遺體送到那里。請喇嘛幫他們做天葬的儀式。喇嘛們會幫死者修“破瓦法”和“普賢行願品”的回向文,然後就將遺體送到天葬場。我們中國人認為“心”和“身體”是合在一起的,即使往生了我們也認為死後的靈魂和活人一樣的過活。所以非常執著死尸的安頓,給尸體找一塊風水寶地,給它很多嫁妝、漂亮的房子、車子、衣服、珠寶、金紙、銀紙

    其實,並不一定要這樣做,“中陰身”的世界是有的,但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如果真如我們想像的樣子,那麼我們為先人盡心盡力都是應該的。

    *可是我們往生以後,“心”和“身體”就分開了,尸體已經不具意義。

    *我們的觀念執著這個“死後的身體”,怎麼可能讓自己的親人給飛鳥吃呢?

    *我們把身體當成了“我”,其實“身體”和“心”是分開的。

    *“身體”來自父母親精卵的和合,而我們的“心”是前世所帶來的。

    *我們的心是永恆的,當父母相愛的時候,我們進入里面。

    *進入以後就投胎,投胎以後,就開始執著這個精卵。

    *執著之後,就開始長大,開始對它有感覺,“身體”變成“自己”。

    *別人不可觸犯它、不可摸它、打它

    意識啊!你為什麼要把身體當成你的,然後加以養護和照顧呢?既然你和身體是各自分開的,它對你又有什麼用呢?它只是禿鷹和鷲鳥的食物罷了,有些人認為︰“我沒有這個身體,我去住哪里呢?”

    “沒有身體,我的心在哪里生存呢?”不錯!如果沒有這個身體,我就沒辦法來這邊上課,也沒辦法發出聲音,這個聲音是透過身體才有的。

    沒有身體就沒辦法生存在現有的世界,所以身體是我們住的地方,就好像我們的房子一樣,如果沒有房子我們住那里?

    愚笨的意識!如果你需要一個住的地方的話,你為什麼不去守護那干淨的樹身呢?或者玻璃、塑膠呢?它們都是那麼干淨!也許你會說︰“它們不會動”,不是這樣!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執著它而已啦!

    如果我們執著它︰

    *它就會成為我們的身體,就像影片中那些外星人一樣,它一樣會動也可以講話。

    *我們每天要喂養這個身體好吃的、好穿的。

    *幾個小時沒吃就餓了。

    *天氣冷感冒,天氣熱也感冒。

    *它既脆弱又不滿足。

    *我們為什麼偏要愛護這個臭皮囊呢?

    它只是一具既髒又易腐壞的有機體罷了。

    *你看!我們每天都要為它清洗,但還是那麼髒。

    *我們喝下干淨的清水,過沒多久出來的卻是惡心的尿、囗水、痰

    *好吃的食物放在盤子里干干淨淨的,可是出來的就變成好臭好髒的大便。

    *你們仔細去看耳屎、鼻涕、囗水,我們九個孔出來的都是骯髒的東西。

    *我們怎麼洗也洗不干淨,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身體是骯髒的機器,所以經過它就變得骯髒。

    所以,我們的心真是愚笨!它選擇了這樣骯髒的地方做為住所。

    (1.3)思身無精妙

    62.首當以意觀析出表皮層次以智慧劍剔肉離身骨

    63.復解諸骨骼審觀至于髓當自如是究何處見精妙

    64.如是勤尋覓若未見精妙何故猶貪著愛護此垢身

    (1.4)不應貪身之因

    65.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飲腸胃不適吮身復何所需

    66.1貪身唯一因為護狐鷲食

    【講解】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身體呢?

    你應該先用自己的觀慧,把這層表皮從身肉區分開來。

    *其實“白里透紅很好看”的皮膚,只有“脂肪”和“血液”而已。

    *用放大鏡看它,每個毛細孔都大大的,表面上充滿斑點。

    *沒有什麼讓人驚奇的地方,再用智慧的利刀,從骨架上剔下肉來。

    *而“肌肉”也只是一堆“肉”和“筋”混在一起罷了。

    *等到所有的骨骼——>解析完了以後,再從皮膚一直觀看到骨髓。

    *然後認真地探究︰

    身體里面到底有什麼精妙的東西?

    倘若如此努力尋找過後,仍然不見有什麼“值得珍惜的寶物”;那麼,你為何還要如此貪著、如此不惜一切地養護這個身體呢?我們每天辛勤的工作為了給它好吃、好穿、好住的,為了這樣一個骯髒的軀殼我們用黃金、翡翠、珠寶、胭脂水粉努力的打扮它,這樣做值得嗎?

    這樣做就好像︰我們旅游時住旅館,為了在旅館過個夜卻去裝璜那個旅館的房間一樣。你住旅館過夜,會因為旅館

    設備不滿意而去裝璜那個房間嗎?

    一個修行者只要不讓身體餓得過度就好了

    以前,密勒日巴尊者是過度的虐待它啦!不給它吃的、不給它穿的,尊者沒有什麼衣服,餓了則就到附近拔些草吃。所以,後來他的身體就變成綠色的。但這樣做一點也不會影響到他的修行。

    我們沒辦法像他那樣做,但也“不要過度的照顧身體”。我常常說︰“我們越照顧,它就越依賴它,最後就寵壞它了。”

    貧窮地區的人身體很健康,在印度窮人看起來手細細的、腳細細的,每天吃不飽卻要負重做粗活養家。他們力氣很大,而且手腳靈活,沒有什麼大病。在西藏也是一樣,沒錢的人很少生病,反而在台灣吃東西講究營養、講究色、香、味要俱全,結果我認為我們這里的人身體是最差的。這就是我們寵壞它啦!對它過度好時,反而使它沒有抵抗力。

    *如果你既不能“吃身內的髒東西”,也不能“喝身上的血”。

    *又不能吸吮胃腸。

    *那麼身體對你還有什麼用呢?

    *在古印度,人肉是少數不能食用的肉類之一。華人是最愛吃的民族。但我們也不吃人肉,如果豢養其他如豬、牛、羊之類的動物,在這些動物死後我們還可以把它們的肉拿來吃。但是死人肉卻不可以吃。那麼把它養得肥肥的做什麼呢?

    *你貪愛身體唯一的理由,不過是為了保護狐鷲的食物罷了!其實我們現在也不給鷲鳥吃,我們把它放在盒子里讓它自然爛掉。

    (1.5)應令身修善

    66.2故應惜此身獨為修諸善

    67.縱汝護如此死神不留情奪已施鷲狗屆時復何如

    68.若僕不堪使主不與衣食養身而它去為何善養護

    69.既酬彼薪資當令辦吾利無益則于彼一切不應與

    70.念身如舟楫唯充去來依為辦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講解】除非你維護身體的目的,是為了要它听受差遣去修學善法。

    如果養護身體的目的只是為︰吃、住、男歡女愛,那麼和動物的牛有什麼兩樣呢?

    這些你會的,牛也都會!如果你沒有讓它幫你累積善法,反而為了保護這個身體而去造惡業的話,義注里面說︰“早一天死比較好啦!”這樣子即使活了幾千年也沒有意義。

    死神是無情的,它不管男、女、老、幼、貧、富、賢、愚,隨時都會來取走你的生命。縱使你這麼愛護自己的身體,但是當它被無情的死神奪走,並丟棄給鷲鳥和野狗當食物,那時你又能怎麼辦呢?

    我們的心一直沉淪在執愛身體里面,現在寂天菩薩讓我們的心清醒一點。希望我們不要一直為這個身體在忙碌辛苦。我們常說︰“生有次序,死無次序”。我們的心要學會保護自己,不然當肉體離你遠去時,你依靠誰呢?就好像我們一直很在乎兒女,一直把心放在他們身上,可是等到他們長大有謀生能力而拋棄我們時,那時候我們能干嘛?與其等到他們長大被他們拋棄再來傷心,還不如趁兒女還小時好好利用他們一下。

    如果僕人已經不再听受使喚,主人也就不必供給他衣食了。倘若喂飽此身,而它卻將離你遠去,你又何必把肌肉養得如此肥壯呢?

    在貧窮地區,比較肥壯的都是有錢人,但在我們這邊並不是這樣,要吃胖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現代人很注重體態,怕太胖、怕太瘦、怕太黑、怕不黑一下要減肥、一下要增胖、一下要練肌肉、一下要消肌肉、一下要美白、一下要曬黑、不一而足,都一樣!太注重身體了,非常的辛苦!

    既然已經喂養了我的僕人——>身體,現在就要它來幫我做事,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及其他眾生,那麼我就不再給它任何東西。以前漢傳及南傳佛教都有這個傳統,如果今天未做任何功課或善行就不吃飯,以示給自己的警惕。

    *我應該把身體看成“一艘渡越苦海的般筏”,它只是我用來“修善的工具”罷了。

    *然而,為了實現有情的利益,我仍應加以維護,以便利用它來修練成如意的清淨佛身。

    現在我們講“我應該維護身體,以便利用它來修練成如意的清淨佛身”,和前面所講的“我們的身體污穢骯髒,不值得依戀”,是不是相沖突了呢?

    *前面所講的類似小乘的修法——>不要過度愛欲自己的身體。

    *而這里是大乘的修法——>我們要利用身體來修練悟道。

    我們既然要利用它,當然要好好的維護它!

    譬如︰我是一個計程車司機,我每天利用這部計程車做為生財的器具。我當然要好好地保養我的車子,否則半途拋錨了我就沒有謀生的資具了。我是為了福利我自己而疼惜這部車子的,並不是毫無來由的愛欲。同樣,我們為了要使心修成清淨佛身,而要利用這個肉身去做功德,所以我們必須要善養它。

    (2)應善巧修善

    (2.1)舉止應安祥

    71.自主己身心恆常露笑顏平息怒紋眉善成眾生友

    72.移座勿隨意至發大音聲開門勿粗暴溫文悅人心

    73.水鷗貓盜賊無聲行悄捷故成所欲事佛諭如是行

    【講解】因此我要努力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經常面帶笑容,平息煩惱的

    怒紋與皺眉,學作眾生的親友,誠懇待人。

    移動桌椅時,不要輕率隨便,以至于發出吵雜刺耳的聲音。開門時也不要太粗魯,以免打擾別人用功。舉止應當溫文儒雅,而使眾人心生歡喜,水鷗、貓和盜賊他們的行動,都是謹慎敏捷而且靜悄悄的。因此都能達成他們所求的目的,佛陀告誡菩薩應當恆常如此寂靜的行事。

    (2.2)隨喜他人善

    74.宜善勸勉人恭敬且頂戴不請饒益語恆為眾人徒

    75.一切妙雋語皆贊為善說見人行福善歡喜生贊嘆

    76.暗稱他人功隨和他人德聞人稱己德應忖自有無

    【講解】與朋友相處,應該善于勉人改過遷善。對于益友,不請直諫(我們沒有征詢對方意見,而他們主動給我們的勸告)的逆耳忠言也應該恭恭敬敬地。低頭接受不要與人沖突。

    最好能經常學習眾生的優點。

    以前巴祝仁波切是講解《普賢上師言教》非常有名的高僧,有一次要到噶陀傳法的半路上,遇到一位嘉榮來的喇嘛。兩人一起走在往噶陀的路上相談甚歡,嘉榮的喇嘛告訴巴祝仁波切說︰“你真是有大福報!听說高僧巴祝仁波切要到噶陀來講授'大圓滿前行',你有沒有听過大圓滿前行?如果你沒有听過的話,我可以先講一遍給你听”。

    巴祝仁波切說︰“好!好!好!”于是巴祝仁波切每天都來上嘉榮喇嘛的課,大圓滿前行是巴祝仁波切的著作。但他一直很誠懇的上嘉榮喇嘛的課,直到升座演講時,嘉榮喇嘛才發現原來每天來上他課的是巴祝仁波切而嚇得說不出話來。

    可是巴祝仁波切非常恭敬這位喇嘛,稱他是“教他大圓滿前行的老師”,所以當眾生說我們不對時,不要生氣、不要和他人沖突,只要說“喔!喔!”就好,對不對我們自己要思考。即使乞丐也有優點,我們觀看任何人的優缺點,我們要學習他人的優點並避免其缺點。

    對于他人所說的一切至理名言,都應該由衷稱贊︰“說得好!”如果看見別人行善積福,就由衷隨喜並加以贊嘆,不要嫉妒、不要去抓他人的毛病。這樣子做會讓自己累積惡業。在西藏很少有人會當面贊嘆別人,而我們台灣不一樣,我們都是當面夸耀別人的。我們總是當著本人的面說︰你最近變漂亮了、你瘦了耶、你看起來好年輕喔、你的氣色真好

    可是他離開以後,我們就開始編排他的是非了。這個人怎樣怎樣相處的時候很親熱,分開後就不是那一回事。都是假相。我們應該為了避免諂嫌而暗中贊頌別人的功德,並隨順別人一起稱說他人的功德。如果听到有人贊美我的功德,我們應當注意是不是他人虛偽的謬贊。切莫驕矜自滿,應該認清自己是否有功德。

    我們嘉榮有一位喇嘛很老實,他和“彈乒堪布”辯經,有時候堪布會說這一次你贏了。他跟人家說︰“我和大堪布辯經,有時候大堪布贏我,但偶爾我也會贏,致于怎麼贏的我也不知道”。所以當別人贊美你的時候,自己要冷靜的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這個功德”。

    77.一切行為喜此喜價難沽故當依他德安享隨喜樂

    78.如是今無損來世樂亦多反之因嫉苦後世苦更增

    【講解】我們一切善行,都是為了使自他獲得歡喜。所以如果拍馬屁真能讓人高興的話,也可以稍為做一些啦!而這種歡喜即使有錢也很難買到,我應該多借助他人行善的功德,使自己安享隨喜的快樂。這樣去隨喜,今生沒有任何損失。來世還會獲得很大的快樂,否則內心將因為嫉妒而郁郁寡歡,來世還會遭受更大的痛苦。

    要切記!

    有嫉妒心的人永遠得不到快樂

    有傲慢心的人永遠得不到功德和智慧

    在台灣有很多像“慈濟”那樣熱心行善的人,我們應當隨喜他們的功德。這樣子做今生沒有任何的損失,來世更會因此累積的善因而得到他人歡喜和幫助的福報!

    上回,我們講到“護正知”。“護正知”是教導我們如何進入持戒的方式。菩薩戒分為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今天要講授“攝善法戒”的部份。

    “攝善法戒”分二方面來說︰

    1斷“不學戒之因”的貪身——>

    我們學習佛法最大的障礙,是對自己身體的執著。不論我們如何的愛護我們的身體,可是當它被死神奪走成為鷲鳥和野狗的食物時,我們的心是無論如何也做不了主的。

    所以不要過度貪戀這個軀體,它跟“宿舍”沒什麼兩樣。

    2要如何善巧的來修善呢?——>

    我們的舉止應安祥、應時常面帶笑容、行為應該溫柔有禮、隨喜他人的功德,今天要講授學習行善。

    (2.3)應巧學眾善

    79.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

    80.眼見有情時誠慈而視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81.熱衷恆修善或依對治興施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82.善巧具信已即當常修善眾善己應為誰亦不仰仗

    83.施等波羅密層層漸升進因小勿失大大處思利他

    【講解】

    *說話時,應該契合人心意,而且前後相關。

    *詞義清晰而令人喜悅,心中遠離貪愛和嗔恨。

    *聲調柔和,而且快慢適中,不要太快,也避免太慢。

    *並且當我們看見有情眾生的時候,心里應該立刻聯想到︰

    *我必須依靠他們作助緣才能修成佛道。因此用誠懇慈愛的眼光看待他們。

    *我們和別人交談或聊天時,要說些有意義的事情。

    *應該隨順他人的心意,講些他喜歡听的話。

    *不要專挑一些他人不喜歡听的話題講。

    *在“十不善”之中綺語是不可以的。但如果對方非常喜歡听這些話,為了滿足他人短暫的欲望。我們偶爾也可以話一些家常故事啦。但不要語帶偏私。且必須遠離貪欲及嗔恨的題材。

    *語調不要高亢急迫或拖拖拉拉,避免不切听者心意。

    *不要忽略講話的重要性。

    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是講話的機緣形成的,很多好的事情由語言促成。但,許多不好的事情也是由于講錯話而產生。諸如︰個人的感情問題、家庭的糾紛往往是由說話引起的。甚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可能從小小的語言誤解起始,演變到最後成為不可收拾的局面。

    團體之中也是如此,有人說錯話而導致派系對立等等。這一切都是語言產生的。所以我們說話要緊系“正知”和“正念”且要婉轉善巧的表達心意。

    達賴喇嘛是非常有智慧的,他總是將事情交待得很清楚,但卻不會傷害到任何人的心。我們應當向他學習。我們和眾生討論大問題或平常聊天時,我們自己的信仰要穩固。但對別人要婉轉的表達清楚,有些人一向直話直說,我們也知道他是對的。但在他說話的當時總是令人難以接受,因為不論是誰都喜歡听好听的話。

    所以我們學習菩薩道更應當說話要善巧切人心意。

    *當法師的人,不要見到“有錢的功德主”就語言親切。見到“沒錢的小施主”就高傲冷淡。

    *在家眾也不可以見到“德行高遠的法師”就必恭必敬,見到“一般出家眾”就輕慢怠忽。

    我們對待任何人都應該“平等合宜”的尊敬。

    常常有些人因為貪欲,而過度對某人“超越常軌”的尊敬和優遇,當貪欲的因素不見時,這樣子的優遇是不會長久的。

    我們應該不論遇到下階層的貧民或高貴的達官貴人,都要平等的生起——>

    “我必須依靠他們才能修成佛道”的想法而平等的尊敬他們,不是嗎?

    譬如︰說“布施”,行布施的時候,如果沒有眾生,你如何累積福報呢?在放生的時候,如果沒有眼前動物眾生的苦難,我們要怎樣修“慈悲心”?沒有動物,我們要怎樣“放生”來消減自己無邊的罪業、障礙呢?功德從哪里做起?沒有眾生,這些都不可能。

    或者你要修安忍時,假如沒有眾生做為讓你生氣的對境,你如何修安忍呢?

    阿底峽尊者是從印度來的高僧。他來到藏地時,藏人對他必恭必敬沒有人會違背他的意思。後來尊者養了一只猴子,猴子不認識尊者,當然嘛,所以常常搗亂作怪。侍者們對尊者建議“不要養這只猴子”。尊者說︰“猴子是我修安忍的對境”。

    修持安忍有很大的功德,因為每個人都恭敬他,使他沒有修忍辱的機會所以他養了猴子。在佛法上,我們必須依靠眾生才能累積福報。

    如果沒有眾生的話,我們要向誰發菩提心呢?

    在世間法上,如果沒有眾生、沒有親友是不是很孤單寂寞呢?做生意也要有人潮、市潮才能賺錢!所以不論是佛法、世間法都是需要依靠眾生來成就我們。因此我們要用誠懇慈愛的眼光看待他們。

    *很多人都認為“我在渡眾生”、“我在利益眾生”。

    *其實不是。

    *對真正理解佛法的人來說,他不會認為“我在渡眾生”或“我在利益眾生”。

    *他會認為每一個眾生都在渡他、幫助他。有這樣的心態,才不會覺得自己很辛苦而產生抱怨的行為。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在渡眾生的話,那麼你有時候會認為“自己一直為眾生付出,而眾生為什麼卻是這樣子回報我的?”一樣的行善,兩種心態不同,優秀的修行者永遠心懷若谷,行善永無疲累。

    應當經常積極地去修學善法!

    我們修習善法並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業,

    我們必須恆常不間斷的修習善法

    一直到成佛為止!

    所以我常說︰

    修行的時候不要過度的精進,

    因為過度的精進是不會永久的。

    精進是非常好,但過度的精進一個月、二個月

    一年、二年就無法持續下去反而不好,

    所以最好的精進是永恆的、經常的去修習善法。

    我們要以對“三寶的虔誠心”及“對眾生的慈悲心”這樣的心態去行善業;或用對治的方法奮力調伏內心的煩惱。譬如︰布施,我們將自己最珍愛的東西供養或布施出去,這就是對治我們的吝嗇。布施的重點在于對治我們的貪心、吝嗇心,而不是布施數目的大小。

    所以最舍不得的東西,更要舍去。

    我們貪愛的事物,不可以去做。

    這就是“調伏自己”。

    為什麼殺、盜、淫、妄是根本罪呢?

    因為這是一般人在沒有規範下最想做的事,我們要禁止自己去做這些事才能對治我們的貪欲。

    如果能布施三寶福田、父母、師長等恩田,和苦難眾生的悲田,將成就廣大的福善。

    累積福德的方式從三個方面說︰

    1.前行——>累積福德的心態

    2.供施品的差別

    3.對境——>以供養來說,供養的對境是三寶的話,是種很好的福田。

    *但假若你供養的是一個不如法的假上師︰他並沒有將你的供養如法的使用在正法上。而是去從事自己貪欲的事情,這樣對你來說當然還是有功德。因為你以一顆虔誠心去供養,供養功德當然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你將同樣的供養去供養一位如法的上師,他將你的供養如法使用在需要幫助的地方,或用在推廣佛法上面。那麼,這兩個供養所種的福田是有差別的。

    所以種福田最好的地方是三寶及上師。

    恩田是什麼呢?

    “恩田”是養育我們長大的父母和教育我們的師長。虔誠供養我們的恩人有很大的功德。

    “悲田”能夠以慈悲心來累積福報的地方是在苦難中的眾生。

    譬如︰給久臥病榻的患者心靈安慰、為流浪客域的旅客指引、讓災變中的眾生暫時得到依靠、使孤寡者離開恐懼等等。

    如何分別功德的大小呢?

    大乘佛教是以“對眾生幫助的多與少”來分別“所得福報的多少”的。

    當我善于取舍而且具有信心以後,就應當經常修習善法利益自他。這一切善法都是我自己應該修學的,絕不“無故依賴”任何一位師友。

    我們修習一切善法不要有“我在幫助別人的心態”,修行是為自己修的。本來就是為自己累積福報並不是幫別人做的。我們如果有辦法幫別人累積福報的話,那麼那些達官貴人是不是可以命令他的部屬去幫他累積福報呢?累積福報是要自己親自去做的。

    以前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自己做擦擦泥佛,他的侍者們祈求說︰“上師你不要做這些粗活啦!這樣子讓別人看到,我們會覺得很不好意思。”

    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什麼?我自己想要累積善業,難道你們不肯讓我累積福報嗎?”

    如果他叫徒弟們去做,那麼所有的功德都是徒弟們的了,所以他自己想要累積福報是這樣子做的。

    *我們的老上師也是每天為佛菩薩更換供水和清潔供杯的,並不是只叫我們做而已,“累積福報”要自己親自去做。

    *如果“累積福報”可以請人代勞,那麼是不是別人也可以代我們承受各種果報呢?

    *如果都可以代替的話,那麼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早就替我們累積福報及承擔各項惡業的苦報了。

    所以一切善法都需要自己修學的,絕不能依賴任何人。

    布施、淨戒等六度波羅蜜多的修習,應該要循序漸進。就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下學而上達”才好。

    在一般的狀況下,為什麼“六度”的順序第一個是“布施”。然後才是“持戒”呢?

    為什麼六度的第一個不是“忍辱”或“禪定”呢?

    因為,一般而言“六度”的順序是按照“功德大小次序前後”排列的,“持戒”的功德大于“布施”的功德,所以排在布施之後。“般若”的功德最大,所以它安置在六度的最後面,但特殊的情況下又另當別論。

    譬如︰我現在修持“閉關禁語”。

    *但有一位信眾從非常遙遠的地方來求法。

    *當時我如果堅持“閉關禁語”(也就是閉關期間,不能開口說話)的戒條的話,對這位信眾的損失來說是非常大的。因為他是遠道而來求法的。

    *以大乘佛法而言,我為他演說佛法,破了禁語戒律是沒關系的,放棄“持戒”而選擇“法布施”是有功德的。因為在這個情況下,布施對這位信眾有利。所以我們不要拘泥區區德行,而損失較大的法益,應該在更究竟的層面上考慮“如何利益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