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饒益有情戒
(1)應勤利他
84.前理既已明應勤饒益他慧遠具悲者佛亦開諸遮
(2)利他方式(2.1)以財物饒益
85.食當與墮者無怙住戒者己食唯適量三衣余盡施
86.修行正法身莫為小故傷行此眾生願迅速得圓滿
87.悲願未清淨不應施此身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講解】明白上述的道理以後,就應該精進利他了。深謀遠慮的大悲佛陀,雖曾為聲聞者和初學菩薩制定種種禁律,但對一心利他的地上菩薩卻開許了“七支遮戒”。
我們利益眾生是理所當然的,我常常說︰“我們為什麼要利益別人呢?難道我利益我自己就不行嗎?”
*因為我們都是從父母而出生的,要有眾生才能有我們的父母。
*我們從無始以來,用輪回出生的次數來計算的話,曾經做過我們父母的數量是數不清的。
*因此天下眾生都當過我們的父母親。
*當他們做我們的父母時,他們當時對我們的恩德,就如同現世父母對我們的恩德一樣偉大。
所以我們當然要利益他們。
“初學菩薩”是“資糧道”及“加行道”的菩薩。
“七支遮戒”是哪七個呢?
它是“十不善”之中“身”的三個,還有︰“語言”的四個。
這七個,如果對眾生有幫助的話,是可以善巧的去做的。
*“心”的部份——>“貪欲、嗔恨、邪見”是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許開戒的。
*“身”的部份“殺、盜、淫”。
*“語言”方面的“妄語、挑撥離間、粗言惡語、綺語”,在為了利益眾生的特別需要時,可以開戒。
從前,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他生為一位大悲商主。在他的手下有五百個菩薩化現的商人。在一次過海時,有一個持短矛的黑人想要謀害這五百個商人。佛陀知道這五百個商人都是菩薩的化現。如果這個黑人殺了這些人,那麼這位黑人的罪過就非常大。
為了防止他下地獄受苦,佛陀以一種“自己下地獄也無所謂”的心態,先下手殺死這個黑人。結果佛陀並未因此累積下惡業,反而得到更多的善業,表面上看起來是殺生,但實際上是有功德的。
另外一個故事,一個商人的女兒愛上一位婆羅門的比丘,得了相思病。在她生命垂危時,這位比丘為了救她而破戒還俗。比丘並不是為了貪欲女色而還俗的,所以雖然成家,但並未因此而累積惡業。
為了利益眾生而破戒,是被開許的。
在衣食方面——>
以前出家眾外出托缽,缽中的食物要分成好幾品。
*一部份做供養。
*一部份布施給墮落惡趣的“旁生道”及“無人保護的窮人”和住戒苦行的瑜伽士。
*自己只吃適量的食物,吃完飯後,要依儀軌將殘物布施給“餓鬼道”的眾生。
*其他資財,除了三衣以外,其余全部布施出去。
出家眾的三衣是︰
*法裙
*沙彌的袈裟
*比丘的袈裟
出家眾的三衣和法器、經書是不可以布施的。其余之物,為利益自他之故,都應該布施出去。
這個用來修行正法的身體,不要為了區區的利他善舉而讓它受害。如果能善用暇滿之身來勤修戒、定、慧三學,那麼很快就有能力圓滿眾生的意願。
在我們還未體解空性之前,
身體也是不可以布施的。
雖然自認“我可以布施我的身體”,
但在布施的當下,
割切的痛苦會讓你產生後悔的心。
從前有很多魔鬼或天神幻化成乞丐的模樣來向眾生乞討身體。我們身為凡夫不認得事實的本來面目,如果輕率的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那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不知道他是假裝的呢?還是精神不正常?
為了一個小小的利益而失去了手、腳、眼楮是否真正使自他獲得利益卻是未知數,所以當我們還是凡夫身時,不可以做身布施,要等到我們成為聖者才可以做這些事情。
我們要好好的利用這個暇滿的人身修習戒、定、慧三學,那麼你很快就會理解空性。理解空性之後,那麼很快就有能力圓滿眾生的意願。到那時你的所做所為都是在利益眾生,即使你只是坐著也是在利益眾生。因為別人看到你很舒服、你說說話也在利益眾生。因為大家都很喜歡听,你一舉一動都在利益眾生,所以到時候你可以有能力圓滿眾生的意願。
在悲願還沒有完全的清淨以前,不應該隨便施舍自己的身體。無論在今生或來世,都只該為了成辦今生及來生的利益才考慮舍身。我們的身體就好像一個珍貴藥木一樣,當它還是小樹苗時我們必須時刻的保護它。等到它長大以後,我們才可以任意的采擷取用。如果當它還是小樹苗時,我們就迫不急待的去采伐它的話,那真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2.2)以佛法饒益
88.無病而覆頭纏頭或撐傘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說法
89.莫示無伴女慧淺莫言深于諸淺深法等敬漸修習
90.于諸利根器不應與淺法不應舍律行以咒誑惑人
【講解】
*遇到“沒有生病而包裹著頭巾”、“纏頭或撐傘”的人,以及“手持兵器”等態度上表現不恭敬的人,不宜對他們宣說佛法。
*因為要使傲慢者獲得法益是很困難的。
*對“無人陪伴的婦女”不要說法。
*對“智量狹窄的人”也不說深廣的佛法。
*對于各種精深和初淺的佛法,應該同等恭敬並循序漸進地去實踐。
當一個人肚子吃得很飽的時候,你就是給他山珍海味,對他而言也是無用的——
>宣說佛法時,如果遇到自滿傲慢的人,如“無病而覆著頭巾”以及“手持兵器”等等態度上表現不恭敬的人,不宜對他們宣說佛法。我們常說︰傲慢的人即使熟習三藏的經典對他也是無益的,佛法對他來說只是世間的學問而已。
以前印度比丘到處托缽傳法,假如遇到婦女無人陪伴時是無需為她講解佛法的——
>為什麼呢?因為要避免外教或其他眾生的謠言或誹謗。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如果因為做事需要,無法避免就視情況而定。但還是謹慎一點比較好。
對智量狹窄的人演說深廣的佛法,听者將會覺得很枯躁乏味——
>對他沒有益處,所以也不宜對他宣說較深的佛法。
我們對佛法應該同等恭敬不應心存分別。
我曾經遇到很多信眾問我︰“法師!這個法殊勝嗎?那個法殊勝嗎?”
佛法都是一樣殊勝!有些人說︰“寧瑪巴的法比格魯巴的法殊勝”。我們完全沒有這樣子認為!佛法都是一樣殊勝,看修行者本身的能力。密勒日巴是全西藏公認最有名的修行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上師對他說過︰“今後你不可以用我教導你的方式,去教導你的徒弟”。密勒日巴是修大手印的,難道說我們寧瑪巴的大圓滿或者薩迦的道果、格魯巴的大中觀都沒有大手印殊勝嗎?一點都不是這樣!
這是密勒日巴尊者本身特別殊勝而已,如果我們有能力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的用功修寧瑪巴的法,當然我們也能像尊者那樣地殊勝。有人說噶陀傳承有十萬虹光化身,是不是噶陀的法特別殊勝,不是這樣!
每一個法都非常的殊勝!
問題“在人不在法”,“法”只是像︰酸味和甜味的現象而已。有人喜歡“甜味”認為甜的食物好吃。有人喜歡“酸味”認為酸的食物就很開胃。“甜”和“酸”所分解的現象是不一樣的。但重點內容沒有分別。我們對“教法”應該“同等的尊重”。
對于能容受廣大教法的利根之器,不應只教授層次初淺的佛法,也不應該舍棄菩薩戒行,用經咒來欺騙世人。
*各位不用擔心上師不傳給我適合的法。
*假如你的根器夠的話,對你有利益的佛法,慈悲智慧的上師一定不會吝嗇地為你演說講解的。
*有一些上師自覺修為不足時,他會介紹信徒到比較博學的行者處修習。
*但也有一些上師修為不足時,為了面子他也會誑稱“你時候還沒到”“你根器還不夠”“你好好念佛”“你好好誦經就可以了啦”等等。而不說些更深入的法益,這是不對的!
對利根器的眾生應該為他們演說適合他們的法門。
我們不應該說“我現在修的都是密宗、空性,那些小小的戒律都不用了”,不可以!完全不可以這樣舍棄菩薩戒行。
蓮花生大士說過︰“我的見解比虛空高,但取舍因果較粉細”。
有的人這樣子說︰“你念這個咒就可以!”“你誦這個經就可以!”把修行的次序簡單化。有些人根器很高,你和他說“你念這個咒語就可以!不用去學其他的”,這樣子是不行的!假如他沒有能力學習佛法,你跟他這樣子說︰“你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可以!因為對他合適也能給他安慰。
佛經有“了義”和“不了義”的差別,很多人相信“我們從門囗的咒語下面經過就可以解脫”。如果真是這樣子,那麼也不需要上課、也不需要誦經。從那個下面經過一下我們就解脫了。假如親近一下《中陰聞教得度》的儀軌就可以得度,那麼我往生時,請上師修一下《中陰聞教得度》的儀軌就好了。我干嘛現在還要如此精進辛苦地學習呢?
“不了義”有三個要件︰
1有必要這樣子說——>對懶惰的人說“經過這個經咒,你就可以得度”,這樣子做對那人是很簡單的事,他就會去做。
2有目的的——>因為那人做了這件事以後,就會因此和佛法結上因緣,希望幾百世之後,成為他聞修佛法的因。
3沖突,怎麼沖突呢?——>經過這個經咒下面他就可以成佛嗎?這是不可能的!“不了義”是暫時說的,等到因緣具足時,還是要修習究竟的了義經典教法。
(2.3)以威儀饒益——>行住坐食
91.牙木與唾涕棄時應掩蔽用水及淨地不應棄屎溺
92.食時莫滿囗出聲與咧嘴坐時勿伸足雙手莫揉搓
93.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婦世間所不信隨俗避譏嫌
【講解】古時候,印度人用細木頭刷牙。我前幾年到印度時,窮人們還是用洗牙木在刷牙。在西藏比較不用牙刷,很多西藏人都是十七、八歲時才開始洗牙齒的。而且也不是每天都洗,差不多一個星期才洗一次。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你的牙齒還那麼健康、那麼白?”
我們這里幾十個喇嘛都沒有蛀牙,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那麼晚才洗牙齒,牙齒還能這樣健康!我回答他們︰“沒什麼好奇怪的啦!你們雖然從小就洗牙齒,但是你們給牙齒的工作太多啦!吃太多零嘴而且種類復雜,做你們的牙齒真辛苦。所以他當然會生病!”
我想我們牙齒健康,可能是因為食物的關系,因為我們吃的都是一些很單純而且天然的東西。
*拋棄洗牙木、鼻涕、痰和唾液的時候,應該順便把它們掩埋起來。
*並且不可以隨便把屎尿等髒東西,倒棄在別人使用的水源和地面上。
*吃東西不要塞滿嘴巴,也不要發出聲音或狼吞虎咽。
*席地而坐時,不要伸張雙腳,也不要無聊地對搓雙手。
你看!在一千多年前,佛法是這樣教育我們的。這個教法到現在這個文明的社會還是很管用。印度很熱,所以古時的出家眾是沒有穿內褲的。因此席地而坐時,不要伸張雙腳。到目前內地的喇嘛們有些還延襲這個傳統。我們剛到漢地時,看到漢傳僧侶著長褲都覺得很奇怪。我是到印度以後才使用這些的,也許你們會認為比較不禮貌,但是不要緊啦!我們都是守身的嘛,實話實說沒關系。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心胸要比較大,不要少見多怪!
在馬車、床榻和臥房等隱蔽的地方,不要和婦女單獨相處,所有會使世間人不敬三寶的行為,都應該在先觀察詢問之後入境隨俗的去做。
(2.3)以威儀饒益——>示路
94.單指莫示意心當懷恭敬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95.肩臂莫揮擺示意以微動出聲及彈指否則易失儀——
>睡臥
96.睡如佛涅盤應朝欲方臥正知並決志覺已速起身
(四)結語
97.菩薩諸行儀經說無有盡然當盡己力修持淨心行
【講解】做手勢示意時,不要單用一個手指,應該心懷恭敬、舉止莊重,平伸五指整個右手一起做動作。指示道路也該用同樣的方式。
在台灣我們迷路時,會遇到很多好心人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但在其他地方我們跟他們問路,他們大半不會告訴我們。讓我們感到很落寞,所以我們以後如果遇到遠方來的游客向我們問路,我們應該很親切有禮的告訴他。
“給人幫助、給人歡喜”是有很好的功德的。
我們應該誠懇的去做。如果沒有必要切莫“夸張大幅度地”揮動手臂,只要輕微地移動、出聲或作彈指等動作示意就可以了,否則很容易失去莊重的威儀。
現在睡覺的床都是安置在固定的地方,以前修行者或出家眾都在樹下、山洞、空屋休憩。自己希望往那個方向睡都可以。
*睡眠時,應該像佛陀涅盤的姿勢一樣,朝著希望的方向,右協而臥。
*入睡前應保持正念與正知作意光明,並下定決心︰
*醒後立刻起來!
*密宗里面說的修行方式“一天就是一生”。
*早上太陽升起時——>我們就出生。
*中午——>是我們二、三十歲最強壯的時候。
*傍晚五、六點時——>我們就成為老人。
*晚上要睡覺——>就是被“死魔”抓住了。
*真正的入眠時——>就是死亡了。
*晚上睡夢時——>是中陰身。
一天和一生只是長短的差別而已。
我們一般人“一天”對我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睡覺”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明早天還是會亮,我們還是會醒來。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高僧們看待“睡覺”,
就如同我們看待“死亡”一般地慎重。
但他們看待“死亡”,
卻和我們看待“睡覺”一樣,那麼容易。
*我們白天工作很累時,會希望今晚早一點睡。
*可是對高僧們來說,他們會認為“今天要早一點死!”
*我們做不到這一點,但我們可以訓練。
*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我們睡覺也有功德、做夢也有功德。
我們現實的生活充滿著虛幻不實的事物,我們做夢也常會夢到千奇百怪的種種情境。我們會因這些幻境而產生擔憂、恐懼或快樂。但,一切都是幻境,夢是幻境中的幻境,不要過度的去執著它!我們華人非常重視夢境,但是現實的生活已經讓我們夠煩惱的了。如果我們還為晚上睡覺時的夢境提心吊膽的話,那真是太可憐了。
佛經說︰“菩薩的行儀是沒有限量的”,這些行儀雖然初學者不可能全部都做到,但是上述各種淨化心行的根本行持,我們一定要盡力去實踐。
四、圓滿學處之余要(一)廣說
(1)淨化學處之因
98.晝夜當各三誦讀三聚經依佛菩提心悔除墮罪余
(2)應學之範疇
99.為自或為他何時修何行佛說諸學處皆當勤修習
100.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善學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講解】在每天早上和夜晚,應該各分三次念誦三聚經文,並依靠皈依三寶和發菩提心等四力悔除根本罪以外的各種違犯罪。
顯宗的三聚經是指︰三十五佛的懺悔文——
>它包括“懺悔”“隨喜”和“回向”三個部份。依金剛乘的方式念百字明也可以。這里說一天要念誦三次,如果做不到最起碼一天念一遍。這樣子才可以為我們做不到的菩薩戒,行懺悔清淨。根本罪在第三品講過,有十八條。如果我們破了根本戒就必須重新受持菩薩戒,除了根本戒之外的罪過,我們可以依靠念誦百字明或三聚經文來清淨。
無論是為了自己或其他人,在哪種狀況修什麼行持,我們都應該努力去修學《入行論》中所說適合該狀況的學處。薩迦班智達曾經講過︰“如果五明都沒有學的話,你怎麼可能成為一切知呢?”
我們的目標是成佛,佛是一切知,所以做為一位菩薩要努力的學習。凡是《入行論》中所說的學處佛子眾都應該努力去修學,起心動念、行住坐臥、言談舉止,無時無刻都想要為利益眾生而努力。能像這樣善學一切學處的行人,怎麼會缺乏福德呢?這種充滿福報的菩薩,很快的就能達到佛的境界。
(3)修學之原則
101.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但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102.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
103.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此及余學處閱經即能知
104.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首當先閱覽尊聖虛空藏
105.亦當勤閱讀學處眾集要佛子恆修處學集廣說故
106.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要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講解】
*“直接利他”是指布施做功德或者講經說法。
*“間接利他”是閉關、持咒、誦經、聞思佛法將功德回向給眾生等等。
但我們不論做什麼功德,
都是為利益有情眾生而做的,
要回向“無上菩提”
而不要只單單回向給︰
身體健康、長壽、生意興旺等等世間法。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一切作為都只為了利他。並且也只為了有情的利益,而把一切行善的功德都回向無上菩提。我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永遠不舍棄精通大乘三藏教義和持守菩薩律儀的珍貴善知識。
關于親近善知識應該依照華嚴經“吉祥生傳”所說的侍師原則而修學。至于該品經文未宣說的其他侍師學處。只要閱讀寶雲經等大乘經典就可以知道了。經藏里面廣泛宣說了菩薩學處。所以應該披閱大乘經典,其中首先應當閱覽詳明根本墮和懺罪法的聖虛空藏經。
此外,還需要再三研讀這部一切學處集要的論典。因為菩薩所應經常修學的行儀,在學處集要中都詳細地作了說明。如果無法研習大部頭的學處集要,那麼就暫時先讀較簡略的一切經集要。如果行有余力,不妨再參看龍樹所造的兩部同名的學集和經集。
華嚴經“吉祥生傳”侍師的原則中說︰——
>“侍師”要像“大地”一樣︰不論負載任何重物,都不會覺得辛苦——
>“心”要像“金剛杵”一樣:永遠堅固得像︰不會分裂的——
>要像“佣人”一樣:任怨任勞——
>要謙卑得像︰下階層的“清道夫”一樣。要勤快忙碌得像︰“舟楫”一樣——
>要把︰
“自己當病人”想
“善知識當大醫王”想
“佛法當藥”想
“聞思佛法當醫病”想。
107.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為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
(二)結義
108再三宜深觀身心諸情狀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109法應躬謹行徒說豈獲益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
【講解】凡是經論中沒有禁止我們修學的學處,都應該努力去實踐。為了維護世間人對三寶的信心,所有已經學過的學處,我們都應該認真去修習。
時代在改變,雖然修行的中心不可改變,但我們渡眾和修行的方法是可以改變的。有些人認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修行方法不同,所以就認為修行的重點不同。會懷疑密宗是不是佛教?
其實達賴喇嘛也講過︰“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就像兄弟一樣,都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佛法”。漢傳佛教是先傳的所以是哥哥,藏傳佛教是後面才傳到的是弟弟。因為環境和文化的差異。因此修行方式有點不一樣。但修行的重點都是一樣的,大家要清楚!
總之,我們應該要再三觀察身體行為,和心理各階段的細微狀態。而單單上述這一點就是“守護正知”的重點。這些學處是需要身體力行的,光是嘴巴上說說能獲得什麼利益呢?
如果一個病人只閱讀藥方而不服藥,對于疾病的治療能有什麼幫助呢?所以我們要把佛法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沒有正知和正念的眼楮的話,雖然你有聞思佛法強壯的身體。要脫離這個廣闊的輪回苦海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方向的盲修瞎練是沒有用的。所以必須謹慎修持正知和正念。
《入菩薩行》第五品護正知到這里結束,有問題可以發問。
問答篇
【請問堪布】我的小孩現在還很小,有什麼善巧的方法為他累積福報?
【答】想為小孩累積福報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他啦!
他沒有去傷害別人,自自然然就會累積福報。我們幫他做是沒用的。等他稍為長大以後,讓他用他自己的錢去做供養、布施,讓他自己去做功德。我們替他做是比較困難的,我們等到小孩懂事以後再教育他去做。不要太心急,不要太貪心!在他還不懂事的時候,一直教他這樣、教他那樣,事久會令他厭煩。等到他長大懂事反而對這些事情產生反感。所以不用急著要教他明白這些事情。
可能是環境不同,在台灣有人會為肚子里的小孩辦皈依,我的想法“肚子里的小孩皈依是沒辦法的”。
因為“皈依”是什麼呢?
“皈依”要有“我願意依賴、接受三寶保護的虔誠心和信心”。肚子里的小孩不會這樣子想。一兩歲的小孩也不會這樣子想。這個時候辦皈依只是儀式做一下,結個緣啦!合格的皈依是得不到的!其實一、兩歲的小孩是修行最好的時期,他們沒有什麼分別心!敵人、親人他一樣的看待,白紙和鈔票對他來說價值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不要急著讓他們知道這些。你可以教他念念六字大明咒是可以的,修行的儀式等到他們懂事以後再教,不要太心急!三、四歲的小孩如何讓他去賺錢呢?我們可能因為養不起他、讓他很餓,讓他自己去尋找食物,這樣子他是可以自己去賺一點點錢的。
但佛法沒辦法這樣子,我們應該平等的對待眾生,有這樣子的想法是對自己親人過度的貪欲。福報是自己要累積的。我們雖然想為他們好,但為他們好的方法很多,我們不要過度的去擔心這些。擔心也沒有用!有些父母親是非常善良、對佛法非常虔誠的人,但他們的子女卻是偷搶殺盜樣樣來的也有,這是沒辦法的事。但,大部份不會產生這樣子的子女,不用過度擔心。
【請問堪布】那這樣子,是不是也沒辦法為自己的父母親“累積福報”?
【答】沒辦法!幫他“發願”是可以啦,幫他發願是說“希望自己成佛以後他能生在你的眷屬里面,或者他將來會生在高僧的眷屬之中”。但“福報”還是要他“自己累積”,幫他發願是希望他將來有累積福報的機會。方法可以教他,機會可以給他。
*但自身的福報要他自己累積。
*我常常說︰“如果別人能幫我們累積福報的話,釋迦牟尼佛會幫忙我們累積福報,那麼我們每天睡覺就可以了”這是沒辦法的!
*如果“累積福報”可以由他人代勞,那麼就和基督教“上帝會給我們快樂”的觀點一樣。
*我們都非常想依賴別人,但是快樂是要自己創造的,要清楚這一點!
釋迦牟尼佛完全沒有說“你們可以依賴我!”他只是說︰依照他的教法學習可以得到快樂而已。常常說“你要依賴我”“你要恭敬我”“你要相信我”的是外教。如果你不相信我、不恭敬我,我會懲罰你,這是世間法!還有些人說“你給我一仟萬我給你神通、給你感應”等等,為什麼台灣人很好騙呢?這是因為貪心過度的原故。所以當別人看中你這個弱點時,你就只有吃虧上當了。
當我們知道“任何人都不能給我真正的快樂,最多也只能給我創造快樂的方法”時,就不會被騙。我們常听到︰要見某位高人要幾十萬或上百萬。見到他之前和見到他之後有何差別呢?差別是幾十萬元沒有了。你說︰見到可以得到這位高人的加持。加持什麼呢?加持有誰看得到?別人利用人性貪欲的弱點可以騙你一大堆錢,真是厲害!
我常常這樣子說是想提醒大家要“正知”“正見”才不會受騙上當,將來好好學習《入菩薩行》論之後,能夠理解佛法;更能有“分辨是非真偽”的能力,更能分別“真正修行者”和“假裝修行者”的不同。
【請問堪布】那麼,我們為往生者做“功德、誦經、持咒、回向”,是不是也是給他機會而已?
【答】對!沒錯,我以前講過無形中的眾生意識在空中飄泊,誰也阻擋不了。我們為亡者“立牌位、修破瓦法、做超渡”,是希望以佛法的力量引導他來這邊听法。
那麼他听什麼呢?我們誦經嘛!誦經講解些什麼呢?
*你不要貪著今世。
*你要好好跟“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祈禱。
*你要了解“心的本質”。心的本質是充滿快樂的。
*你不要執著「如夢如幻”的世間法!
常常對他這樣子說,听不听在他自己,勸他不要做壞事,要常常做利他的事,行善!
行善也是要他自己去做!
如果他听了你的話自己去做,
那麼他就可以解脫,他就得渡了。
如果他听不進去,那麼我常說︰
超渡能得多少利益?
超渡一次十萬元、二十萬元,那有這麼簡單?
用錢來買就可以超渡的話,
那麼大家都不用修行了,
這完全把佛法當做世間法!
重點就是這樣子,如果你們有這種概念,我完全可以坦然的這樣子說︰“假如對方沒有听的話,你花大把的鈔票超渡有什麼用?”所以我常常說︰“我們現在可以面對面的溝通,我講什麼你們可以听得到、可以听得懂;這時候都不听的話,當靈魂離開肉體了,那時候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听。也不知道他有沒有來到道場,我雖然咕嚕咕嚕講了一堆,他有沒有來听都不知道。當他有沒有機會听都不知道的時候,他能夠解脫的機會自然是非常非常小的”。
*也就是“听話的機會”就更少了。
*現在可以溝通的時候,不听的話;那麼,一個是“有形”、一個是“無形”的,不知道“有沒有听見”也不清楚。
*就算他听見了,“听得進不進去”也不知道。
*如果“沒有听的話”那真的是沒有用。
因此我常常說︰活著的時候是修行最重要、最重要的時刻。
現在可以溝通、明白的時候,現在能夠做最好。當然!超渡並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如果他听了就變成有意義啦!修法者是個非常慈悲的人,而往生者們都有他心通的。他完全知道你是為他好,現在我們沒有他心通。
譬如︰說你的弟弟或者兒子,我們說為他好、教他接觸佛法。
*對他來說,沒興趣。
*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你是在利用我?還是另有目的?”
*但是“中陰身的亡者”他有他心通。
*他知道“你是不是真正為他好”或者還是只是“應付應付而已”。
*他很清楚,如果真的為他好,他會來听啦。
*至于“听不听得進去”要看他自己的因緣。
*也許“現在沒有听”。
*說不定幾千年、幾萬年之後,成為他習佛的因緣也說不定。
就如剛剛說的︰經過這個門、這個咒語下面,歷經幾千年、幾萬年以後,這個因緣將成為日後學佛的種子。有些人認為“我超渡了”。
“超渡”不是那麼簡單!“超渡”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超渡”很容易的話,那麼我們何必辛苦的修行呢?以前的高僧們也沒有說超渡、超渡,只是常常提醒我們要即時修行、要即時修行。修行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慢慢累積下來以後,它會變成我們的習氣。這個習慣養成才是對我們有利的。開個玩笑!我這樣子說,以後做超渡生意的人就沒有生意做了。
“超渡”不能用價錢來衡量,我們西藏並沒有一個牌位要多少錢的訂價。但我也相信、我也了解在台灣這樣子做是不得已的,要生存嘛!因為現今商業社會,“東西好壞”和“價格”相關連的觀念根深蒂固。有些有錢人會認為這樣子比較好,我們賣東西“比較貴的東西一定比較好,比較便宜的東西一定比較不好”。
但佛法不是世間法!
*假如十萬元的牌位,一定可以頓超佛位。
*一萬元的牌位,可以帶業往生極樂世界的話,
*那麼一千元的牌位是不是要下一世才能往生淨土呢?
*真有這樣的差別嗎?你能有這樣子的把握嗎?你看得到嗎?
西藏的高僧都沒有這樣子講過!上次在台北有位居士打電話來,他說︰“家里要超渡”“你們這里有喇嘛嗎?”“多少錢?”
嘉措喇嘛接的電話,他跟這位居士說“我們這里沒有訂價錢,我們都是隨喜啦!”這位居士听了以後就說他不要超渡了,可能是怕我們沒能力,
所以連價錢都沒訂,
嘉措喇嘛開玩笑說“我應該跟他說超渡一次十萬元,說不定他就要了”,所以很多人不知所以然的時候,就完全用價格來衡量,當然,立牌位為往生者超渡、“回向”並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但,這個意義並不是用價錢來衡量,並不是超渡一下就可以讓他往生極樂世界。但間接可以利益得到,現在他沒有听,說不定將來幾百年後成為他听聞佛法的因緣也說不定,“超渡”還是有它的意義存在。
《入菩薩行》第五品護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