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品 靜慮(續五)
    四、結勉修三昧

    185.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

    186.如佛大悲子安忍所當行若不恆勤修何日得出苦

    187.為除諸障故回心避邪途並于正所緣恆常修三昧

    “修三昧”的意思就是修習禪定;我們應當遠離貪、嗔、痴,因為如果我們不能遠離貪、嗔、痴的話,就不能減少“我執”的產生。如果不能減少“我執”的話,那麼我們就無法斷除輪回的根,我們注定要生生世世在輪回中受苦。

    但我們要如何才能遠離貪、嗔、痴呢?

    首先要遠離吵雜的環境到寂靜處安住,我們世間人都羨慕別人當大企業家、大總統、大明星但在修行者眼中

    我們所有的世間法都是孩童的幼稚游戲而已。

    過去,幼稚的放逸行為我已經厭倦了。今後,我要追隨諸佛菩薩自覺覺他的後塵,牢記聖教、一心精進,絕不放逸,努力擊退昏沉和睡眠等惡習。

    我要像大慈大悲的菩薩一樣,吃苦耐勞、努力增長無漏三學,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地認真修行,那麼我何時才能使自他脫離痛苦的深淵呢?總之,為了消除成佛道上的煩惱和習氣,我要完全回避一切貪嗔、掉舉和散亂等壞習慣,更要依止一種最恰當的所緣境,經常專心致志地修習三摩地。

    修習禪定時,很容易產生昏沉、掉舉、睡眠等等過患,所以要時時提高警覺,去除這些惡習之後我們才能產生禪定的精進力。有了禪定的精進力之後才能產生智慧,有了“禪定”和“智慧”之後才能去除“我執”的煩惱,去除“我執”之後我們才有機會解脫。

    “三無漏學”是指不要讓自己留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個地方的修行方式;“並于正所緣”指的是修行的好環境,什麼是修行的好環境呢?

    有好的同修法友、好的善知識、清靜的地方,因為我們都是凡夫很容易受四周環境的影響,所以清靜的環境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如果我們一直處于吵雜的都市或家庭之中,“心”怎麼平靜呢?怎麼能夠修心呢?怎麼能夠遠離惡的習氣呢?這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們修行必需要有一個“恰當的所緣境”;禪定和智慧合一稱為“三摩地”。

    以上《入行論》的靜慮品到此結束,這里所說的靜慮是“將我們的焦慮、執著和妄念平靜下來”的意思,主要的修法是“自他交換”和“自他平等”你們不要認為“這不是禪定啊!”

    我們一般人都認為禪定是“將我們的心安住在某一個佛相、唐卡、咒語上面,這樣的修法才是禪定”,因為這樣子修的話會產生很多很明顯地感應。但修行的重點不是感應!感應只是增加我們的妄念而已,大家要知道,感應只是一個過程,修行的重點是減少“我”所產生的力量,到最後“我”消失了,那麼我們就解脫了。現在我們感覺“我快樂”“我痛苦”

    只要有“我”的概念存在,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出離痛苦,只有“我”消失了才沒有痛苦者,我們一直害怕“我”會消失,所以就不斷地擴大自我,其實,你完全用不著害怕!

    *我們所說的“減少自我”、“我消失了”,並不是“我”完全不見了。

    *它不是指毀滅“自我”,毀滅“自我”是一個暴力的現象。

    *它是不被允許的,我們所說的“消滅我執”、“消滅我愛”是指

    “消滅自我執著所引生出來的痛苦”。

    *所以要進入“無我”的智慧。

    *在“智慧品”中,我們會一直不斷地探討“空性”,“空性”不是沒有、不見了。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空就是沒有。

    *如︰杯子里的水沒有了的那種空。

    *“空性”是指“所有一切法都沒有獨立自主的自性”。

    *我們一般人都會說“見空合一”,實際上並不是真實地了解它的含義;“靜慮品”利用“自他交換”和“自他平等”盡量地減少“我執”,當“自我”越來越小時,我們就會越來越快樂。

    世間人看修行者很可憐,修行者看世間人是瘋子。彼此看起來都不對眼。但不管怎麼說,佛法是“減少我執的方式”,大家要知道,智慧品會比較困難一些,不過它是佛法的精華。不管小乘、大乘還是金剛乘都是以“慈悲”和“空性”為主,我們一般人認為慈悲是“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的時候,我們希望他能遠離痛苦得到快樂”。其實這只是慈悲的一部份,不是完整的慈悲!

    因為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的時候,

    我們才對他慈悲,

    那麼當我們看到別人快樂的時候,

    我們的慈悲心就不會有。

    你慈悲的因是“眾生的苦而來的”,

    真正的慈悲是沒有對象的!

    我們要知道,但這怎麼可能呢?可能的,沒有對象的慈悲就是勝義菩提心,慈悲是與自然俱存的,並不是依他而起。

    我們要了解,所以更進一步的慈悲是“沒有對象的慈悲”。對一個很會講解空性的法師來說,講解空性是很有趣、很快樂的。但,一談到慈悲就覺得責任重大,好像所有的眾生都要仰賴“我”來讓他們快樂似的,很痛苦、有責任、有壓力其實並不是這樣子。

    假如︰慈悲一定要有對象的話,那麼我們沒有看到眾生的時候,我們的慈悲心要放在哪里呢?現在我們看到每個人都笑咪咪的,一點也看不出有痛苦的樣子,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不用慈悲了呢?

    所以你們不要以為“住在阿蘭若的修行者沒有慈悲心”,他們具備沒有對象的慈悲心,這是很困難的。我們現在因為看到他人痛苦而對他產生慈悲,這樣不夠,我們要慢慢地學習“不管有沒有看到眾生受苦,都要維持這個慈悲”,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自他交換”和“自他平等”是慈悲的修行方式,整部《入行論》的重點都是菩提心,請你不要認為“它沒有意義!”我們要怎樣禪修呢?

    巴祝仁波切說︰“將我們的心定在呼吸上面,吸氣時,將眾生的業障、痛苦和煩惱都吸進來,呼氣時,將我們的善念、功德和快樂統統布施給眾生”,靜坐時這樣子練習就可以了。但,我們一般人會害怕這樣的修法,我們認為病痛盡量不要來,更別說是什麼痛苦、煩惱之類的,這個心態就是我們自私心本來面目的顯露。我們發心時說“願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心這樣想,動作就要這樣做,行為就要這樣去依止,不然我們多多少少都有自私的習氣存在,我們要反覆這樣子練習。

    接下來我囗傳“第八品——>靜慮的根本頌”給你們,你們仔細听。在西藏,傳統上沒有經過囗傳者不可以講解,雖然理論上明白也不會去做,這雖然很保守。但它有它的好處,怎麼說呢?不會亂掉,不會隨便一個人就出來講解佛法,我們的老上師,他講解大幻化網經時,大幻化網經有很多注解。其中噶陀的西都仁波切所寫的注解非常地好,他已經看過了,他想要講解這部論給我們听,可是他沒有囗傳。這時,來了一位曾住過噶陀的喇嘛,他有這個囗傳,雖然喇嘛對于內容不是很清楚地明白。但是老上師還是接受這位喇嘛的囗傳,他接受囗傳之後才教我們大家這部論。堂堂一個大堪布接受一個普通喇嘛的囗傳,在這里,我們一般人都無法接受,其實沒有身份、地位的分別,這才是它的特色。

    以前我們也講過巴祝仁波切也誠懇地接受嘉榮喇嘛教授他普賢上師言教的故事,修行越好的人越謙虛、越沒有分別心。可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我們都無法拉下臉來接受地位較低者的囗傳。尤其是比較有社會地位的人往往只向某某大法王、某某大仁波切處求灌頂、求囗傳,這是太注重外相了。

    如果我們的上師接受小喇嘛囗傳的話,那麼我們這些信徒就會抗議。其實,你們應該高興有這樣一位修行好的上師才對,因為我們的上師遠離了世間的外相!我們世間法才在乎外相,譬如國家的外交上講求對等,上次你的總統來訪,那麼我們總統就回訪,這次你派行政院長來訪,那麼我們就派行政院長接待我們常常說︰“不注重名利、不注重身份”。其實,我們一直在此中修練。所以我要告訴大家“事實的真面目”,好與不好,不在人,在法。

    我們常常說︰“修行在個人”,並不是你的上師是個高僧,你就可以變得修行好,現在很多人都很喜歡和西藏那些大仁波切拍照合影,然後回來就夸自己學到什麼、什麼法。那有那麼好修的法,只是去繞一下拍張照片而已啦!然後就登廣告大吹特吹,套句你們這邊的話︰“這是在做秀!”

    可是無知的信徒卻被這些做秀的人給騙了,我希望你們不要也給騙了,我們現在努力的探討研究《入行論》就能提升我們的智慧,我們要努力啊!這樣子我們的生命才會有意義,這是我們這一生收到最大的禮物;索甲仁波切說︰“今生收到最大的禮物是禪修”。

    禪修是很不容易、很困難的,我們的運氣好,生在一個還有很多人在探討經、律、論,修習戒、定、慧的時代,將來這些會越來越少,你們看,現在佛法已經有走向“做世間善事”的趨勢了。這些善行並不是探討經、律、論,也不是修行戒、定、慧,那是行世間善事,我們不要被世間的漩渦吞沒而迷失學佛的方向,我們要努力地修改自己的心性。

    我現在將《入行論》囗傳給你們,生命是非常脆弱而無常的,以後是不是還有機會再來探討入行論,我們誰也沒有把握,我們要把握現在能夠看到這樣殊勝法門的機會,你們仔細听!

    我們非常的榮幸,能夠沒有障礙地將《入行論》上到“靜慮品”,“智慧品”是講解空性的部份,會比較困難。但我們不要因為困難就輕言放棄,我會盡力地為各位講解,我們要努力去學習,我們將會因此而受益無窮,經歷這樣困難的學習,我們以後學習其他佛典就比較容易明白。

    現在我們將這個講解和听聞的功德回向給眾生,希望他們也了解《入行論》的內容和“心”的本質,希望他們也能減少“我執”和“我愛”,

    希望他們增長慈悲及智慧,希望眾生都能得到暫時的人天福報和究竟解脫的快樂。

    一個好的修行者必須具備三種條件︰

    1出離心︰厭離輪回的心態;——>這是身為佛教徒應具有的基本心態,如果我們無法具足對輪回的厭離心,那麼不論我們如何努力都是世間法,永遠離不開二元對立的困擾——

    >(2)菩提心︰願一切眾生遠離所有的痛苦並且得到永遠的快樂;我們必須利益別人而後才能利益自己,現在我們為何一直處在痛苦的困境呢?為什麼我們的欲望一直無法滿足?這是因為我們有自私自利的心態!

    所以我們要改變心態,就好像釋迦牟尼佛以利他為念,他已經成佛了,我們要跟隨他、學習他,才能和他一樣得到永恆的快樂

    3了解空性︰了解我們內心的本質;想要理解空性必須依靠我們自己的虔誠心和上師的加持才能得到。它不是單以我們的念頭去研究就能成辦,它無法用科學的數據來計算或實驗而得到結果。

    古時候很多大師如那諾巴、密勒日巴大師都是依靠對上師的虔誠心而得到成就的,但時代不同了,目前濁世時代來臨,我們的貪、嗔、痴比較嚴重,所以想要光依靠虔誠心是不夠的。對于佛法沒有深入地了解,那麼我們的虔誠心是不會穩定的,我們必須透過對真理的了解,才能對佛法、對上師維持穩定的信心,聞思佛法是非常必要的!老上師常說︰“沒有聞思佛法的人,想要修行佛法就如同沒有手臂的人想要爬上懸崖一樣”,這是不可能的!

    佛陀曾經說過︰“佛法將維持五千年!”

    第一階段

    一千五百年是“果”的時代

    第二階段

    一千五百年是“修”的時代

    第三階段

    一千五百年是“探討經論”的時代

    最末階段五百年是“名相”時代。

    第一階段“果”的時代——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那時的修行者都已經成就了,他們已經遠離二元對立的煩惱,當時的修行者具足善根。他們往往來听經時是個凡夫,但,當他站起來要離開坐墊時,卻已經成就聖者的果位。

    第二階段“修”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里有很多修行非常好的高僧應世,他們修持戒、定、慧而獲得成就,在西藏如噶當派的大師們。

    什麼是“修”呢?減少我們內心的貪、嗔、痴、嫉妒、傲慢!如果無法將這些煩惱減少就不能算是“修”,不管你如何地認真持咒、念誦儀軌都不能算是修行,囗念真言、心向五妙欲流散,如何能算是修呢?能夠消滅“自我的心態”才是修。

    在“修”的時代,佛學院很少,我們噶陀也是最近二百多年才成立佛學院的,那個時代的修行者不用追根究底地探討經、律、論,他們以苦修為主。以前,黃教的前身噶當派的修行者們都遠離人群和名利,住在遙遠的僻野苦修,後來宗喀巴大師認為這樣修行不符合目前的時代,于是他改革修行的形式,他將僧人集合起來一起共修、研究經論。像色拉寺、塔爾寺等大寺院平常都有幾千位僧眾。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修”的時代即將要結束而“探討經論”的時代即將開始的階段,而且比較接近“探討經論”的時代。不論在印度、西藏或者是台灣都有很多的佛學院設立,經書也越來越多,我們生為這個時代的眾生必須適應這樣的環境,我們必須跟著佛法的軌跡走才能調伏我們自己的內心。

    我們要聞思佛法、探討經論,才能明白佛法的精義;最後“名相”時代,這階段的佛法只是象征性存在。在那個時代的佛教沒有對治貪、嗔、痴的教法,佛法趨向世俗,外相上有佛相、塔廟、僧伽的形象。但,內在具足世間八法,這樣經過五百年之後,佛教就在世間消失了。

    《入菩薩行》第八品靜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