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修自他換之理趣——>詳明
(iii)愛自與愛他之利弊——廣說
125.若施何能享自利餓鬼道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126.為自而害他將受地獄苦損己以利人一切圓滿成
127.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回此舉薦他受敬上善道
128.為己役他者終遭僕役苦勞自以利他當封王侯爵
這里講的是“只求自利”和“一心利他”的差別;以前修行者食、住、衣、行都可以不花錢,可是時代不同了,我們現在有電費、水費、瓦斯費、房租要繳,柴、米、油、樣樣都要錢!
所以這里雖然說“自享何所施”,但我還是要勸各位“不要把所有的錢都布施光了!”錢都花光了,你以後生活靠什麼呢?我們不能有種性、學問、容貌、財勢、名位的驕傲,這些驕傲會為我們帶來轉生惡趣的果報,假如我們能自處卑微而舉薦他人的話,那麼來世就會受人尊重。
為什麼現世中有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受人尊敬呢?那是他前世所種的善因;尊敬有兩種︰
1尊敬世間外在的權勢財利︰——
>世間人都尊敬世間神、尊敬官員、有名利的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在爭名奪利呢?因為有權勢的人受人尊敬!其實這些人沒有智慧,人們尊敬的是他的名位和財勢,並不是他這個人。當他某一天下台時、當他某一天生意失敗時,誰還會去理他呢?
2尊敬修行者內心的智慧和慈悲︰——
>在西藏,一位慈悲而有智慧的喇嘛,不管他的地位如何、有沒有錢財、眷屬多不多,人們都會尊敬他。不像我們這邊比較尊敬有名氣的人,通常我們會先觀察他的眷屬多不多、名號響不響亮其實,這是我們自識不清,我們到底是尊敬他、還是他的身份?是尊敬他的眷屬還是財產呢?因為自我認識不清的關系,所以這種尊敬的動機就非常容易動搖,假如你尊敬的法師有稍微不如你的意,你就會開始誹謗,這種尊敬的心態和我們尊敬官員的心態沒有兩樣!
如果你是真正的尊敬他內心中的慈悲和智慧的話,那麼不管外在如何改變都不會動搖你對他的信心;當然,要了解別人的內心並不容易,世間人都喜歡造作,用最好的一面給別人看,盡管內心中恨得牙癢癢的而臉上卻是笑嘻嘻,這種人非常多。
有些人說“堪布!你說話太直接了,會傷到人”,我說︰“是啊!可是我是老師嘛!”做老師要直接一點比較好,實話實說比較容易明白,向老師學習,是學習他的觀念,所以要直接一點比較好。不然,我說得籠籠統統的,你們東猜猜、西猜猜,搞不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這樣就糟糕了!政治人物就不同了。他們需要很多善巧、他們需要拐彎抹角的講,而我從來也不貪求信徒,因此你們理我、不理我,我都無所謂。因為這樣子,所以我認為實話實說是可以的,一般人要了解對方的心是非常困難的。
但你們要了解我,很容易!平常時,我可以入境隨俗。但上課時,向大眾說法就要“是什麼就說什麼”,我認為正確的就要和大家分享。
如果全部都布施光了,我們拿什麼來享受呢?——
>這種自私的想法是墮入餓鬼道的通路。
如果我們自己什麼都享用完了,那麼我們還能拿什麼去布施呢?——
>這種利他的善念是得到歡樂人天的法門。
*如果我們為了自己而傷害別人的身家性命,那麼他一定會慘遭地獄等惡趣的痛苦。
*如果我們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話,那麼福慧資糧和利生事業都將圓滿成就。
*那些只求高高在上的傲慢之徒,來生一定會變得卑微愚痴、甚至墮入惡趣之中。
*如果我們能轉化“我慢”的心態,而薦舉提攜他人的話,那麼來生將在人天善趣中廣受尊敬。
*如果我們為了自己的安樂而役使他人,來生就會轉成他人的僕役任人差遣。
*如果我們為了他人的幸福而勞碌自己,來生將轉生為王公貴族享有官爵和權勢。
(2b)修自他換之理趣——>詳明
(iii)愛自與愛他之利弊——結義
129.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130.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所有世間的種種快樂都是從謀求別人的幸福而逐漸緣生的。而所有世間的一切痛苦都是由于追求自己的安樂所暗中形成的。這些道理簡單易曉,何必再多費唇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斷地追求自我利益卻得到痛苦,釋迦牟尼佛一向利益眾生而終成正覺,你們要仔細地觀照啊!
“自利”和“利他”這兩方面的功過得失差距有多大呢?——
>詳明
(iv)不相換之過失
131.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132.後世且莫論今生不為僕顧主不予酬難成現世利
133.利他能成樂否則樂盡失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我們常說︰“如果我們不努力的工作,那麼雇主就不會給我們酬勞”,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雇主刻薄員工的薪水,那麼也沒有人願意為他努力工作。由此可知,我們要先能夠利益他人,自己自然就會得到安樂。
如果一個人不能學習以“自己的幸福”真誠地去替換“他人的痛苦”,那麼未來非但不能修成圓滿的佛果,即使處在生死輪回之中也不會有快樂的日子。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自私自利者來生會如何受報,即使在現世之中,如果我們不委屈自己為他人工作,雇主也不會支付薪水給我們。那麼我們就連今生最起碼的需求也都無法滿足了。
“利他”能使我們成就今生和後世的安樂,如果我們不行利他之事,我們將完全喪失一切圓滿的快樂。如果我們為了自利而害他人受苦的話,那麼這個愚痴的人今生和來世一定都會遭受到重大的災難。
(v)結成定須相換
134.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苦悉由我執生留彼何所為
135.我執未盡舍苦必不能除如火未拋棄不免受灼傷
136.故為止自害及滅他痛苦舍自盡施他愛他如愛己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災難、恐怖和痛苦,都是從“我執”產生的。既然如此,那麼我們還留著“我執和我愛”這個惡魔做什麼呢?
假如我們不能舍棄對自我的愛執,那麼必定不能根除一切“自”“他”的痛苦,就像“不及時拋棄手中的火把”,便很難避免被火燙傷的危險一樣。所以為了終止“我執”繼續傷害自己,也為了永遠滅除有情眾生和我自己的種種痛苦,我們應當努力練習把自己完全施舍給他人,並且愛護眾生如同愛護自己一樣。
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一切痛苦的來源都是由我執開始的,但我們現在舍棄了自我的執愛而愛護眾生如我,那麼我執愛他人的身體為我時,那不也是痛苦的來源嗎?”
這是不一樣的,執愛他人是為了“破除自我愛執”而設立的,當我們破除自我愛執時,那麼執愛他人的心態就會自然消失。譬如,我們在黑暗中見到兩種光,一是火光、一是寶物所散發的光芒。當然,我們會以此二光為寶。但當我們去摸那個火時,它會燙傷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受苦。但,如果我們去摸這個寶物時,它不會傷害我們,反而很舒服。同樣的道理,執愛自身會為我們帶來痛苦。但,執愛他身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痛苦。
(vi)自他換之原則
137.意汝定當知吾已全屬他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
138.不應以他眼成辦自利益亦莫以眼等邪惡待眾生
139.故當尊有情己身所有物見已咸取出廣利諸眾生
意識啊!“自他交換”以後你一定得認清一件事實︰“我已經完全屬于別人了”,因此除了利益一切眾生以外,今後你不要再費心其他的事了。你不能再用屬于別人的眼、耳等六根來謀求自己的利益,你更不能再用屬于別人的眼、耳等六根來做傷害眾生的事情。總而言之,你應當尊重有情眾生,一切以有情眾生為至上。每當見到自己有別人所需要的東西時,都要盡量地拿出來做布施,並且廣泛地利益他們。
在歐、美地區有“婚前單身派對”的習俗。句話說,它就是︰“結束單身生活的告別式”,結婚的前一天晚上,男女雙方都會各自邀集他們的好朋友各自去狂歡慶祝,因為結婚以後雙方就要循規蹈矩、全心全意地屬于對方了。樣的道理,我們和他人自他交換以後,我們就屬于他人的了,從此以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財產、功德都是別人的,我們不能恣意運用它們來利益自身。心動念都是別人的利益為先。
為什麼修行者非常地隨和呢?當你以眾生為念,自私自利的心態自然會減少。我們一般說︰“他沒有主見”,修行者不需要主見,一切都是虛幻的。我們小時候,大師兄對我們非常地嚴格,可是這幾年他變得非常地隨和。以前,我們只要看一下下電視他就罵我們、甚至要打我們。現在,他自己也在看電視,他們說︰“堪布札西現在流行得不得了!”他從小就練習打坐,修行達到某一個境界以後,現在時髦了,這也不是一件壞事。修行好就會變得隨和。
(2c)思惟修自他換之方式
(i)略說
140.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為他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
“自他交換”的方法是︰
*首先想出較低、相等和高于自己的三種對象。
*其次,我們要和這三種對象交換易位。
*然後,再以“易位後的身份”毫不猶豫地對“易位前的自己引生嫉妒、競爭和我慢”借此挖掘自己嫉妒、競爭和傲慢心而對治之,進而體諒別人的嫉妒、競爭和傲慢,並且因此而對他產生悲愍。
此部份在藏文注解里補充說︰“我們要對比我們下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嫉妒;對和我們平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競爭;對比我們上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傲慢”
(ii)廣明——>對高者修妒
141.蒙敬彼非我吾財不如彼受贊他非我彼樂吾受苦
142.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世間盛贊彼身敗吾名裂
143.無才何所為才學眾悉有彼較某人劣吾亦勝某人
144.戒見衰退等因惑而非我故應悲濟我困則自取受
145.然吾未蒙濟竟然反遭輕彼雖具功德于我有何益
146.不愍愚眾生危陷惡趣囗向外夸己德欲勝諸智者
藏文中說︰“對高者修妒”,這個“高”是指以前的自己。我們和比我們下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對原來的自己觀修嫉妒。如果我們用下列的方法觀修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知道︰
其實,那些比我們下等的人並不是完全沒有知識。他們並不是一無是處、完全沒有優點。這樣的觀修會增加我們對佣人、部屬的慈悲心。並發現自己的傲慢心。我們會知道“被別人嫉妒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所以我們自己的嫉妒心自然會融化掉。所以修“對高者妒”是很有用處的。
他人(原來的自己)受到別人的尊敬,而我(交換後的我)卻廣受歧視。我的收入遠不如他那麼多,他受到稱贊而我卻反遭訶責,他稱心如意而我卻深受痛苦,我必須辛辛苦苦地工作,而他卻可以悠哉悠哉的過日子。他受到世人的廣大稱譽,而我卻一直默默無聞,甚至身敗名裂,如果說我一無可取,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我和其他人多少總有點本事的,或許他比我還強,但勝過他的人也大有人在!而我自己也強過很多人,因此用不著氣餒,我的戒律廢弛和見解衰退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產生這樣的原因是由于煩惱引起的,而不是我自己的意願,如果他真有悲心的話,就應該盡力的幫助我才對!如果他對正在遭受困難的眾生都不願意幫助的話,那麼他如果遭遇困難,他自己也應該欣然忍受才對!
可是我不但未受到他的提攜,反而我還遭受到他的輕視,真是豈有此理!雖然他才高學廣又能文善道,但那些才學對我有什麼好處呢?他對于無德無知、即將身陷惡趣囗中的眾生,根本視若無睹、毫無悲愍之情,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向外矜夸自己的才德,想要借對自己的贊譽而超越所有智者的地位。
(ii)廣明——>對等者修爭
147.為令自優勝利能等我者縱諍亦冀得財利與恭敬
148.極力稱吾德令名揚世間克抑彼功德不令世人聞
149.復當隱吾過受供而非他令我獲大利受敬而非他
150.吾喜觀望彼淪落久遭難令受眾嘲諷競相共責難
為了使我高人一等,勝過財利、能力等各方面都和我相等的人,我不惜出面和他爭辯,並希望我能擊敗他,而為自己帶來更多的財利和恭敬。一方面,我盡力地宣揚自己的功德,好讓美名傳遍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還要盡力壓抑他的功德,不讓任何人听到他的優點,我更要設法隱藏自己的過失,使自己廣受供養而一點點也不要讓他得到。使我今後獲得名位、財利和處處受人恭敬,而這些我要獲得的東西絕對不能和他分享,我懷著幸災樂禍的心理冷眼旁觀︰希望他長久淪落、慘遭危難、受人嘲笑譏諷和成為大家指責的對象。
上面這些作法很類似我們選舉的情形,在選舉時,候選人都盡力宣揚自己的功德和別人的缺點,隱藏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但如果修行者也是這麼做的話,那麼名譽上是修行者,其實是世間人啦!我們現在是民主時代,不論經濟、藝術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但,唯一不好的是“不接受別人的知識存在”,現在我們不很清楚“哪一位高僧對佛法的見地是最高的”,為什麼呢?彼此不認同啦!
以前,我們經過辯論可以認同對方的見地,可是現在我們會認為“假如我認同你的話,那麼我的身份不就下降了嗎?”所以漸漸地我們不能客觀地接受別人的知識,這是很不好的現象。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無法客觀地看到智者在哪里。就如選舉時,每個人都在張顯自己的優點、他人的缺點,老百姓身處其中真是霧里看花,那麼就會人雲亦雲,不知道那個好、那個不好,很類似!
我們對相等者修競爭有什麼好處呢?將來我們受到攻擊時,我們就不會怪他,因為我們知道“他是受貪、嗔、痴、嫉妒、傲慢心作祟所致”,而對他產生慈悲心。同時,我們知道競爭導致他人受苦,所以我們要和別人競爭的心就會因此而消失。
(ii)廣明——>對卑者修慢
151.據雲此狂徒欲與吾相爭才貌與慧識種性寧等我
152.故令聞眾囗齊頌吾勝德毛豎心歡喜渾然樂陶陶
153.彼富吾奪取若為吾從僕唯予資生酬其余悉霸取
154.1令彼乏安樂恆常遇禍害
(iii)結勸實修互換之心——>不修之過
154.2我執于生死百般折損我
155.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遍歷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我們和“比我們高的人”交換之後,在高的位置上觀修傲慢,這個修法有什麼好處呢?
我們會因此而知道下等人的可憐之處,所以不會對他們產生傲慢心。我們也因此而知道嫉妒的味道,是很不好受的。所以你的嫉妒心也會漸漸消失,我們小時候修“自他交換”常常把位置弄擰了,所以你們要搞清楚。
據說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竟然想和我一較高下,難道他的見聞、才智、相貌、出身和財富能和我相比嗎?如果他一定要和我比的話,那麼我一定要設法使他佩服我的偉大。讓他看到︰眾人都異囗同聲地對我歌功頌德、汗毛直立、欣喜若狂、完全陶醉在一片喜樂之中,如果他有點財富,我就要設法奪取。如果他為我工作,那麼我只要給他足夠維生的薪水就好了,如果他還有什麼剩余的好處,我都要全部榨取霸佔為己有,我要使他失去安樂,經常遭遇禍難和災害。
在漫漫的生死長夜之中,“自我愛執”的情結,曾經不下千百次地折磨和損害我,意識啊!雖然你一心想要追求自我利益,可是,你經過無數億劫的努力,飽嘗無盡苦痛和艱辛的結果,“自我愛執”卻只能使你更加痛苦而已,沒辦法給我們真正的快樂。
(iii)結勸實修互換之心——>修習之利
156.是故當盡心勤行眾生利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157.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結勸實修
158.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既可執為我于他亦當習
所以,你們一定要認真去除“自我愛執”,熱心地投入利益一切眾生的菩薩行列,釋迦牟尼佛絕無欺人之言。我們只要依教奉行,將來必定會獲得利益。
如果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都修習這種“利他”的菩薩行,那麼除了獲得佛陀究竟圓滿的安樂之外,絕對不可能像今天這麼煩惱和痛苦。總之,就像雙親精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可以被我們執著為自己的身體一樣,同樣地,我們也應該經常努力練習“自他交換”,把其他的眾生當作自己一樣去愛護。
以上是“自他交換”的法門,至于我們做得到還是做不到,要看我們自己的修養和福報。寂天菩薩用很多的角度和觀點充份講解了這個法門,所以我們要盡量合理去討論和接受這個觀念。這樣我們才有辦法進步,我們說︰‘佛法是把“我”越弄越小,世間法是把“我”越弄越大’,所以佛法和世間法相反、矛盾和沖突的地方就在這里,你們要知道!
今晚講到這里;因為下堂課結束之後我就要回去西藏一陣子,所以有點趕課,這一品並沒有很困難,書上都寫得很清楚,到“智慧品”就比較困難,那時候我們再慢慢地講。
我們回到上堂課的問題︰我們承擔別人的痛苦時,別人的痛苦會不會因此而消失或減輕呢?有些人說“當然會!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為他分擔,當然可以減輕別人的痛苦”。
這是去幫助別人並不是去承擔別人的痛苦,這里所講的承擔並不是“行為”或“物質”上面的,而是當別人受苦的時候,我們在這里觀想“希望他的痛苦由我來承擔”這種承擔的方式。這樣的觀修是無法直接對他人的痛苦產生利益的,但可以間接地利益別人。由于我們的願力,說不定這些受苦的眾生,在你成佛之後成為你的眷屬、信徒或學生,然後跟著我們慢慢地修行而得到究竟的利益。
因此以間接利益而言,是“有幫助的!”修行的重點是“心”而不是外在。《入行論》是最好的修行方式,為什麼我們現在佛法越來越興盛而成就者卻越來越少呢?以前,不論在藏地或漢地都有很多優秀的高僧。現在,在西藏,我知道還有那幾位高僧還沒有涅盤。在台灣,我知道的就是廣欽老和尚,他們真的依照古老所留下來的方式在修行。他們都因此獲得成就。
現在我們佛法推廣得越來越快,可是理解佛法的人卻越來越少。所以成就者也就越來越少。
真正的佛法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
重點並不是在信仰的人數!
你看!《入行論》的文中常常指責我們、說我們的缺點。它的用意是要我們改善目前的心態。而當佛法的重點在推廣時,就不會老是指責我們、說我們的缺點。相反地,他們會贊嘆我們、宣揚我們的優點,我們人就是這樣子容易被操縱。
當別人贊嘆我們時,我們就很認真的做,因此表面上的佛法就越來越興盛。時代不同,傳法者的心態也會改變。
以前傳法者都是被動的、修法者則要主動,現在則是講法者是主動的,而听法者是被動的。
以前“法”的持有者不會注重去推廣,因為當眾生知道佛法的珍貴之處時,他們就會主動來迎請。所以修法者要主動去學,現在不一樣了。好像大家都是為上師而學、為親友而學很像我們做生意在推銷東西一樣,只是名詞不同而已。因此成就者越來越少。
我們講解佛法不論我們做得到還是做不到,我們都要如實的講解。說不定你們當中有些人真的能夠如法地做到也說不定,佛法的市場在我們的內心而不是外在,很多人認為“佛法事業”是外在的市場。如果“佛法事業”是外在的市場,那麼這跟做生意有何差別呢?大陸經濟開放了,那邊市場很大啦!很多台商都去那邊。同樣地,很多講解佛法的人也到那邊,這並不是佛法的真諦,佛法的市場在我們的內心中,不在人多與少的差別,我們內心的市場是無盡的、廣闊無邊的。當我們了解它的時候,我們就得到快樂了,當我們還未了解我們的內心時,我們的市場潛力無窮。因為未開發的地方太多了,當我們開發完畢時,我們就證悟了,大家要清楚!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歸納起來,所有的法門都是為對治“我執”而施設的。在“靜慮品”中,寂天菩薩教導我們如何利用“自他平等”及“自他交換”的修法來對治我們的“我執”和“我愛”,為什麼我們要對治“我執”呢?
我們仔細地觀察“我執”所帶來的過患,譬如︰我們因為“自私自利”所引發國與國之間的沖突、家庭的糾紛、朋友的磨擦、宗教的紛爭這一切我們“人”都卷入其中。如果我們能仔細地觀察就會知道“這世上並沒有任何值得你要抓住不放的東西”,我們應該經常思惟“無常”的道理。並且將它深刻地印記在我們心中。
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對治“自我”的謊言,我們應該認清“自我”本來就是虛偽不實的,我們應該經常思惟“世間的過患”。那麼當“無常”來臨時,我們就容易放下,有些人說︰“這些道理我們都懂啦!”可是為什麼事到臨頭時會放不下呢?你沒有將“無常”的道理深刻地印在腦海里!
所以當你面對的時候“你就會放不下”,如果你能清楚地明白“世間的過患”,那麼你就會明白“世間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放不下的”。這些放不下的過患是從那里來的呢?它都源于“自我”,如果沒有“自我”的幻象,這世上就不會有任何地紛爭。那麼我們也就不會有任何痛苦,所以寂天菩薩說︰“我執是所有痛苦的來源”。
所有佛法都是為對治“我執”而施設的,“我執”猶如我們手中的火,如果我們不及早放下它,那麼被它傷害就再所難免。因此我們沒有對治“我執”的話,那麼我們的痛苦就永遠無法解除。
佛法的修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修持,一種是實踐的修持。修行必須兩者並重,理性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性的應用。假如我們缺乏理性的基礎而只是注重實修的話,那是盲修瞎練,很容易走火入魔,甚至導致精神錯亂、浪費我們難得的暇滿人身。
而只注重理性的修持卻不實踐的話,那也是不圓滿的。它就如砂永遠擠不出油一般,就算你通達三藏也是學問而已,不是佛法,它無法讓你成就。
所以理性和實踐必須同時並重,《入行論》兩者兼備,寂天菩薩用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技巧教導我們。所以這是非常殊勝的一部論;上堂課我們講到如何利用“對比我們下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嫉妒;對和我們平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競爭;對比我們上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傲慢,然後藉此挖掘自己嫉妒、競爭和傲慢心而對治我執,並進而體諒別人的嫉妒、競爭和傲慢心。”這部份屬于理論方面的教法,而今天晚上要講的是“實踐”的修行方式。
(iv)實際修自他換之方式——>修習本身——
>利樂全與人
159.應為他密探見己有何物悉數盡盜取以彼利眾生
160.我樂他不樂我高他卑下利己不顧人何不反自妒
這里主要的意思是“將我們所有好東西都布施給別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我們修“自他換”啊!
在未做“自他換”之前,我們都喜歡竊據他人的利益為己有,並以此沾沾自喜,而行菩薩道者要以他人的利益為先,盡舍己物來利益眾生;我們不要以為“我做不到”就排斥它,我們要盡量的練習。
自他交換以後,我就應該成為眾生的密探了,只要看見自己身上有任何眾生需要的東西,我都要立刻全部盜取過來利益眾生。如果我過得很快樂而他人卻不快樂、如果我的地位崇高而他人卻卑微低下、如果我只利益自己卻不顧別人死活,那麼我為何不轉而嫉妒自己而關懷別人呢?——
>自甘卑下苦
161.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162.他雖犯大過欣然吾頂替自過縱微小眾前誠懺悔
163.顯揚他令譽以此匿己名役自如下僕勤謀眾人利
164.此身過本多德寡奚足夸故當隱己德莫令他人知
自他交換以後,我們要自動地舍離安樂及安樂的因,什麼是安樂的因呢?就是善念及功德。我們要將所有的善念及功德都布施給眾生。
修行是“內省”之學,在西藏,佛教徒被稱為“讓巴”。意思是“內省的人”。不同于我們一般人都是往外觀照。
如果我們只注意別人的言行動態,這樣子是不可能進步的。巴祝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說︰“不要把佛法當做看別人缺點的眼鏡,而要把它做為觀照自己的鏡子”。
把佛法當做鏡子觀照自己的身、囗、意,我們就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我們才有能力改正自己的缺點,如果我們利用佛法之名而將注意力往外流散的話,那是世間法,永遠不會進步。永遠也沒辦法發現自己的缺點、永遠也無法改正自己的缺點。仔細地留意自己大大小小的過失,才是修行。
我們一般人都是“揚己之善,隱己之惡”而對別人正好相反,但修行者對別人的行為要“隱惡揚善”。而對待自己的過失卻要時時發露懺悔。為什麼我們的修行不能進步呢?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走修行的道路,是不是修行呢?看這里就知道了,我們越看《入行論》就會越發現自己實在是“沒有修行啦!”
選舉期間,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對自己“隱惡揚善”的人,海報貼得到處都是,不要說選舉,就連佛法的廣告也是。只是沒有那麼離譜而已,但也都是在表張自己的功德。當然,他們會說︰“如果我不這樣做的話,我就無法利益眾生,我這樣做是為了讓我有機會幫助別人”。這個問題真的要好好地想一想,到底是“在利益別人”還是“在利用別人而獲得名利”呢?
假如你有百分百的把握“當別人認識到我,我可以讓他們都得到快樂”,這樣的話,你可以宣揚!讓更多人認識你,讓更多人得到快樂。但你是不是有把握呢?怎樣才算利益到他們呢?利益眾生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在利益眾生”,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必須先有能力利益自己,然後才有能力利益別人!
譬如︰我們都愛自己的小孩,我們寵他、溺愛他、對他有求必應,這樣做,當他有一天必須離開我們時,他就會變得非常地脆弱、非常地痛苦。所以我們在他小時候給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住最好的,這算是利益他嗎?當然不是!真正的利益小孩是“讓他依靠自己而能夠過獨立的生活、讓他有能力尋找自己的快樂”。
同樣的道理,我們為眾生講解佛法,使眾生從佛法中得到智慧,當眾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完全有能力運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對他的難題。他自己能夠運用他內心的上師(智慧)來去除他內心的痛苦而得到快樂,而不必再依賴外在的上師。這才算是真正的利益眾生。
塔波仁波切請示密勒日巴尊者說︰“我何時可以攝受信徒?”尊者回答說︰“一旦你已現見了自心本體非同現在這般,遠離一切懷疑,對老父我也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並且對一切有情生起了無為的慈悲心,那時你就可以攝受信徒”。
換句話說,“當你有能力利益自己時,才可以攝受眷屬”。雖然以前的修行方式是這樣子,但,文化、時代都在改變,現在到處充滿著宣揚自己功德的廣告。這樣子,如果“沒有一點利益自己的想法,完全以利益眾生為依歸的話”,還好啦!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問題是“這是一念之差而已”,要非常小心!因此,我要自動舍離安樂的享受,心甘情願地代替他人受苦,時時觀察自己一言一行的動機,仔細留意自己大大小小的過失。
雖然他人犯了重大過失,我也要欣然地默默承擔,以維持他人的名譽,如果自己有過錯。即使它小到微不足道,我也要在眾人的面前誠懇地發露懺悔、請求寬恕,我要大大地宣揚別人的美名。借此隱沒自己的聲譽。
我要像役使下人一般地奴役自己,以便謀求眾多有情的利益,我這污濁的身軀本來就充滿了無邊的罪過,暫時的少分功德有什麼值得大肆宣揚的呢?所以我要盡力隱藏自己的德學,就連少數最親近的人都不讓他們知道。
(iv)實際修自他換之方式——>修習本身——
>結語
165.往昔為自利所行盡害他今為他謀利願害悉歸我
166.莫令汝此身猛現頑強相令如初嫁媳羞畏極謹慎
167.堅持利他行切莫傷眾生妄動應制止逾矩當治罰
總而言之,從前為了謀求一己的利益,我老是傷害無辜的眾生。而今為了謀求眾生的幸福,就讓一切禍害都由我來承擔吧!修自他換時,行為不可再像過去一樣——>猛烈地表現出粗暴行為和頑強的態度。
應該要像剛娶過門的新嫁娘一樣地溫順,
行為略帶羞澀而且小心翼翼,
你一定要利益有情眾生並且要堅持下去,
不要再傷害眾生了!
如果妄心蠢蠢欲動,
你就要制伏它!
如果心念偏離正軌,你就要處罰它!
我們的身體是沒有自主性的,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是為“心”所牽動的。而“心”是被對治的方式而改變的,本段都是講解“心”的對治方式。我們應當要隨和地隨順眾生,當個沒主見的人。以修行來說,這世間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虛幻的。
所以修行者不需要有主見,但,隨和也不可過度,我們不可隨順眾生的無明去造作惡業;一些無神論者說︰“(有些)佛教徒是很難相處的!”依我的觀察,其實也是這樣子。你們看,有些人在道場中會要求大家都來拜佛,也不管人家是不是信佛的人,一直要講給人家听。一直要求人家要怎麼做,為了面子,不信佛的人也要勉為其難,常常熱心過了頭。這雖然是出于善的動機,自己認為好的東西要和別人分享、要別人和自己一起做。但,眾生的思想千差萬別,過份勉強別人照你的方法做,會使得別人很難堪、有壓迫感、不舒服。所以無神論者才會覺得“佛教徒是很難相處的”。
我們有好東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也要有善巧,我們只要做就好了。別人有興趣自然他就會問,他問了,我們再告訴他,這樣子比較好。如果人家沒興趣,一直要人家如何、如何,會得到反效果。就好像人家肚子飽飽的時候,一直要請人家吃東西,這樣會讓人很反胃,人家肚子餓的時候請人家吃東西才有意義。
(iv)實際修自他換之方式——>其余助行-治罰——
>調伏自利心
168.縱已如是誨汝猶不行善眾過終歸汝屆時唯受罰
169.昔時受汝制今日吾已覺無論至何處悉摧汝驕慢
170.今當棄此念尚享自權益汝已售他人莫哀應盡力
171.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眾則汝定將我蠰與諸獄卒
172.如是汝屢屢棄我令久苦今憶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173.若汝欲自惜不應自愛執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
我們的身體是沒有想法和感覺的,所有的感覺都來自于心。
所以說︰“意識啊!我已經警告過你了”。愛護別人和愛護自己有何差別呢?我們以前講過︰釋迦牟尼佛一心利益眾生,而眾生卻只追求自己的快樂,所得果報是“釋迦牟尼佛已經得到究竟的快樂,而我們眾生歷劫轉生千百次還是得到痛苦”,這就是愛護別人和愛護自己的差距。
心啊!雖然我已經這樣忠告你了,如果你還不肯听勸行善、一味我行我素的話,那麼未來的一切過失都將歸咎于你!到時候你這自利的心就只能接受處罰了!
從前我愚痴無能受你的控制,如今我已經覺醒了,無論你躲到天涯海角,只要被我發現,我就要立刻消滅你這自私自利的傲慢心態;現在你應放棄這樣的想法︰“我多少總還有點自求多福的權益吧?”
因為我已經在自他交換時把你賣給別人了,所以你不要悲傷難過,盡力服務眾生去吧!如果我稍微不小心忘了把你布施給眾生,那麼我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又被你出賣給地獄里的閻王、鬼卒,我曾經多次疏忽而像這樣被你出賣了,並且因此長久淪落受苦,現在我撩起了新仇舊恨,不禁氣憤填膺!
我一定要徹底消滅你這個自私自利的心!如果你真想珍惜自己的幸福與安樂,那麼就不要再自己愛執自己了,如果你真想保護自己免受痛苦,那麼就要經常愛護他人。
(iv)實際修自他換之方式——>其余助行-治罰——
>制伏己身貪
174.汝愈獻殷鴰護此不淨身彼愈趨退墮衰朽極脆弱
175.身弱欲愛增大地一切物尚且不饜足誰復愜彼欲
176.逐欲未得足生惱復失意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
177.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不執悅意物厥為真妙財
這個不淨的身軀,現在你保護得越周到,以後它將越變得越發的衰朽而脆弱,越來越不堪承擔眾生的痛苦!身體衰朽了,可是欲望卻不斷地增加,最後就算用整個地球上的財物,也滿足不了那強烈的欲望!那麼,到那時還有什麼東西能滿足它呢?
追求永不滿足的欲望,只會帶來煩惱、失望和沮喪,如果一個人對任何事物皆心無所求,那麼他福德的底限將沒有人能測知,而貪圖享受只會增長一個人對身體的貪欲,所以不要給身體任何享樂的機會,只有不執著任何可愛事物的清淨心,才是我們最珍貴可靠的財產。
我們上段講的是“用身體來對治我們的心”,本處的主題是如何“調伏身體的貪欲”。我們看看物資較不具足的地區,那里的人民較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身體,但他們卻很少生病,而物資豐裕地區的人民,他們則常常愛護自己過當,反而產生諸多文明病。不要說別的地方,在台灣,勞動階層的人們身強體健、少有病痛,可是那些坐辦公桌整日吹冷氣的人呢?氣候稍微變化就感冒,稍微勞動一下就腰酸背痛、非常地脆弱,從這些地方你們就可以很明白的看出來,過度地保護身體就會使它變得脆弱,我們西藏有句話說︰“富有的人,病多啦!”
這就是因果公平的地方。不管身體好與不好的人都一樣-欲望永遠也無法滿足,以前,乳輪王已經坐擁四大部洲的資產,他也不滿足,後來他和三十三天的天子平起平坐,他還是不滿足,到最後福報用盡了,往生後轉生到人間,這就是欲海難填啊!
現在我們想“要是我有幾億財產,那該有多好!”可是現在有幾十億財產的人大有人在啊。到時候,你即使擁有幾億財產你還是不會滿足,追求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只會帶給我們煩惱而已,沒有什麼好處,龍樹菩薩在致親友書里說過︰“求財少欲最,人天師盛陳,若能修少欲,雖貧是富人”,他的含義是“少欲之人是人天之中最富有的人”。
我遇過一些很富有的人,他們為了達不到自己的願望而使自己深陷煩惱之中,我真的很可憐他們,他們和平凡的老百姓一模一樣,可能苦惱還更多。所以富有而能知足,才是真正具有福報的人,因為他是一個快樂的人;知足的人並不是代表他是個貧民,也不是說他不要錢。知足的含義是“快樂地擁有現有的,不要不滿足”。
我們要滿足目前的狀況,滿足並不是天天在家里睡大覺不工作,而是身心輕松愉快地做該做的事。如果能這樣子,那麼你就能時時刻刻都快樂,如果你不能凡事輕松而為的話,那麼不論你做幾年工作、賺再多的錢,你永遠都不會快樂,所以不會令我們產生痛苦的“知足”才是我們最好的財產。
178.可怖不淨身不動待他牽火化終成灰何故執為我
179.無論生與死朽身何所為豈異木石等怎不除我慢
180.奉承此身故無義集諸苦于此似樹身何勞貪與嗔
181.細心極愛護或棄鷲獸食身既無貪嗔何苦愛此身
這可怕、充滿污垢的不淨身軀,生時,它自己動彈不得,需要依靠心氣來推動。而死後火化,就只剩下一小堆骨灰而已,這樣無用的東西,我們為什麼執著這個東西為“我”呢?
無論生時還是死後,這個破爛的機器對我有什麼用呢?它和木石等被動的無情物有何差別呢?既然沒有差別,我們為什麼不去除“身貪”所引起的“我執”呢?為了屈從“身見”而侍奉這個身體,我們毫無意義地積聚了許多的苦惱,然而色身就像樹木一樣-既無情又無義,我們何必為它而激起種種的愛恨呢?
我們的身體無論是如何細心地愛惜保護、或者把它丟棄給鷹鷲等鳥獸當食物,身體它本身一點都無所謂,它不會因此而對我們起貪愛或嗔恨的心,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苦苦地貪著這個身體呢?
182.何毀引身嗔何贊令身喜身既無所知殷鴰何所為
183.若人喜我身則彼為吾友眾皆愛己身何不愛眾生
184.故應離貪執為眾舍己身此身雖多患善用如寶筏
怎樣的詆毀才能讓身體生氣呢?
怎樣的贊美才能使身體高興?
如果身體對毀譽根本無動于衷,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殷勤地去侍奉它呢?
如果有人說︰“身體雖然無知,但它是“我”的代表,所以只要有人喜歡它,那麼這個人就是我的朋友”。然而,自他的色身本來就是平等無別的,而且所有的人都喜愛自己的身體,那麼我們為何不同樣地去喜歡他們呢?因此,我們不應該再貪愛自己的身體了,我們應當施舍自身以謀求眾生的利益,守護這個軀體的確容易引生許多過患,但把它看成一艘越渡苦海的二利(自己的法身和他人的色身)寶舟,好好地加以運用,仍然是有必要的。
經上說︰“假如你做得不好的話,那麼這個身體是你下墮的來源,如果你做得好的話,那麼它可以幫助你得到佛的果位”。所以不管是證得佛果或下墮無間的工具都是這個身體,因此我們要愛護身體並且善于運用它,如果不善用這個身體的話,那麼愛護它有什麼道理呢?
佛法的重點在心,我們心態上要把握到重點,不然我們看《入行論》
一下子說它好、一下子又說它不好,讓我們不知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