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智慧(續一)
    二、引生空慧之方便

    (一)建立二諦(1)二諦

    2.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諦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世間公認的“世俗諦”和不迷惑人的“勝義諦”,是我們所承認的兩種層面的真實。

    “勝義諦”不是概念或分別心經驗的對象。

    “無明的虛妄分別心”被稱為“世俗”。

    我們要如何才能了解“空性”呢?有四個方式

    1研究見地2維持見地的修法3用邏輯去辯證4了解空性的作用。

    現在我從“見地”的“世俗諦”和“勝義諦”開始來為各位解說︰

    *“世俗諦”是一般沒有修行的人,和修行很好的修行者所共同認同的“存在現象”。

    *而“能去除我們無明”的是“勝義諦”。

    *這真、俗二諦都普遍地真實存在;換言之,冷氣帶給我們清涼的感覺、日光燈帶給我們光明“一切現象在世俗的世界中都是真實存在著,這是世俗諦”。

    *但以“自性”而言,一切現象經過我們仔細的研究和觀察,“萬法都是緣起法,沒有自性存在,猶如夢幻一樣,這就是勝義諦”。

    譬如︰說我們的身體,我們肉眼所見的“身體”它是真實存在的,但,身體是血、肉、骨骼、經、脈、五髒六腑所組成的,我們假名它為“身體”而已,其實我們去研究、去尋找並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身體存在。

    為什麼“勝義諦”不是概念和分別心經驗的對象呢?因為它遠離“四邊”,那麼什麼是“四邊”呢?

    “四邊”就是︰

    1有

    2沒有

    3有和沒有,兩者皆是

    4有和沒有兩者皆不是。

    所以,我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念頭去尋思;“世俗諦”和“勝義諦”是一體的兩面。萬法的顯現就是世俗諦,而它們的本質是空(勝義諦)。

    我們講解空性時,常會提到心經,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是一體的兩面。換句話說︰

    *我們看到花(色)就知道它伴隨無常(空)的性質。

    *而我們一般凡夫看到花只知道花很漂亮(現象——>有),卻無法體會它一剎那、一剎那地走向壞滅(本質——>空)。

    *在一位悟解空性者眼中,一切現象本來就是空,他看到“色”的同時,也看到“空”,

    *因為“色”和“色的空性”是同時俱存的。

    我們剛剛說“世俗諦和勝義諦是一體之兩面”,因為假如勝義諦上是兩體的話,會有下面四種過患︰

    1.色的空性不會成為色的本質。

    2.了解空性的智慧,無法對治實有的執著。

    3.色的現象成為究竟,修行空性無用。

    4.色和色的空性不會同時顯現,因此我們永遠無法脫離輪回。

    從以上可以得知——>世俗諦和勝義諦不可分立為兩體!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說它是一面呢?這種說法一樣不能成立!因為如果它們世俗上是一面的話,也有下面這四種過患︰

    1.遠離煩惱的同時,也會變成遠離法性。

    2.外在萬法是多元而復雜的,那麼勝義諦的法性上也應該形色多元變化。

    3.沒有修行的凡夫也了解實相的空性,因為他們都了解現象!

    4.凡夫也能遠離煩惱障和所知障,為什麼呢?因為現象和實相是一面的。

    不要主觀地認為“空就是沒有”,佛法的空是指“萬法的本質皆沒有自性”。它和色是一體的兩面、同時俱存。我們常常說的“見地”是指心對事物的看法。

    譬如︰這杯水,

    *在地獄眾生的眼中它是沸鐵水、

    *在餓鬼眾生的眼中它是杯膿血、

    *在我們人類的眼中它是水、

    *在天道眾生的眼中它就成為甘露、而在聖者眼中呢?

    空性(沒有可執著的對境)!萬法皆然,不論山崩地裂或鳥語花香,在高僧眼中都是如幻如化的,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讓他痛苦。

    我們一般人執著萬法為實,所以沒有任何事情不讓我們不痛苦。就好像︰我們在欣賞抽象畫、天珠一樣,為什麼不會欣賞的人看不出它的美呢?分別的心念越細、妄念越多的人,越能欣賞這些東西。

    可是我們要了解空性的智慧並不是用這種概念去欣賞、去尋思。我們的分別心越細、越執著這個美為實時,那麼當我們必須失去這些執愛時,就會越覺得痛苦。如果我們能直見萬法的本性為空,那麼失去它時就不會痛苦了,由此可見,空性智慧是多麼地殊勝啊!

    當我們遇到痛苦時,我們會說︰“放下執著”。因為執著是痛苦的來源,而我們一直無法放下執著的原因是什麼呢?沒有經過萬法緣起性空的教導和訓練,所以“放下執著”就成為我們的囗號而已。

    譬如︰舉重選手可以舉起一兩二百公斤的東西,可是我們卻沒辦法。為什麼呢?沒有訓練,沒有人教導你要怎樣舉起它、沒有人告訴你手要怎麼抓、腳要怎麼放所以我們當然無法一下子就把它舉起來,如果你經過慢慢的訓練,那麼日子久了你也可以和那些選手一樣。

    我們囗中一直說“放下執著”“放下執著”,但為什麼要“放下執著”呢?怎樣才能“放下執著”呢?

    *當我們了解萬法如幻時,我們就不會去執著它了。

    *當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時,只怕你要執著,也無從執著起。

    *就好像,這里有一疊假美金,我一直要把它送給你,你也不會想要它一樣。

    *所以當我們悟解空性時,想要去找痛苦也找不到痛苦,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因”不存在!現在我們一直想要追求快樂,可是一直找不到快樂,因此大家要知道“智慧品”的課程是多麼的重要!

    在金剛乘里面,殺生也可以做為累積福報的方式。但這要怎麼修呢?以內心中的慈悲,用咒力來殺死對方。傳說中的“拉羅札瓦大師”用咒力已經殺死十三位證悟者,為什麼要殺死這些證悟者呢?為了消除這些證悟者成為一切知的障礙,雖然他可以殺掉那麼多證悟者,可是他無法殺掉密勒日巴尊者,為什麼呢?因為密勒日巴尊者沒有障礙,想殺他就好像我們無法用手去打“空”一樣無法成辦,這就是“空性”殊勝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理解空性”很重要,但為何大家都不進一步去了解它呢?因為它很困難!對听者來說很困難,對講者來說也不容易,所以大家都停頓在這邊。但即使是世間法,我們想要得到一些微薄的利益也必須忍耐痛苦,同樣地,學習佛法如果不能突破困境,如何會有所成就呢?

    如果你一直害怕這個困難的部份,那麼你今年學佛法、明年學佛法十年、二十年不管你學多久,也是不會進步的。你光憑虔誠心學佛,那麼你用什麼去分辨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呢?迷迷糊糊、人雲亦雲,那麼你學佛的時間不都白費了嗎?我們努力地學習佛法、透徹了解佛法,那麼我們不但可以利益自己也可以利益別人。

    空性,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萬法都沒有獨立實存的自性”。

    *但它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或用二元對立的念頭去尋思。

    *那麼我們要怎麼認識它呢?所以我們只好用“空”來表示。

    *除此之外找不到更恰當的比喻。

    *當然,我們現在所了解的空並不是究竟的空。

    *它也是建立在二元對立上面對空的認識,譬如“我用心在看這本書”,這本書是了解的對境(所境),了解者是我的心(能境)。

    *一般名言上可以這樣子說︰“聖者的智慧是了解法界的智慧!”它有能、所二者存在,但,事實的真相呢?它遠離能、所二境!

    二、引生空慧之方便

    (一)建立二諦(2)二諦見之層次

    3.世見二種人瑜伽師一般一般世間師前者所論破

    4.1復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3)斷二諦有無自性之爭

    4.2以二同許喻為果不深察

    從經論中可以看出有兩種抉擇二諦的人︰

    *“已得禪定的悟空瑜伽師”和“一般瑜伽師”。

    *其中,一般瑜伽師的觀點,被通達無自性的悟空瑜伽師所論破,而悟空的世間瑜伽師,因慧力等功德差別,又被更高層次的凡、聖瑜伽師所超勝,如中觀師勝唯識師,定深者勝定淺者,乃至二地菩薩勝初地菩薩等等。

    【問】如果“諸法無自性”,菩薩怎能修行成佛呢?

    【答】只要用你、我兩宗所認同的幻喻就足以說明“修無自性的布施等道可證無自性的佛果”,故為成佛而修如幻布施等道時,不更深究。

    一般瑜伽師分為兩種︰

    (一)沒有信仰的瑜伽師︰執著萬法為實。

    (二)有信仰的瑜伽師︰有很多種宗教徒,但總括可分為二類︰

    *“執斷”︰即是無神論者。他們認為“人死心滅”,沒有身體就不會有心的存在——

    >譬如︰我們留在雪地上的腳印,雪融化掉之後腳印自然就不見了,所以我們的身體不在時“心”自然就消失。

    *“執常”︰認為世間有一個永恆存在的造物者,這部份我們在第六品已經講過,不再贅述。

    世界上的佛教徒都公認佛教分為四大宗派︰

    小乘——>有部、經部。

    大乘——>唯識宗、中觀宗。

    下面是各宗派對于二諦的看法︰

    1有部︰“能夠被消滅,或會消失”的東西都是“世俗諦”

    譬如︰這個桌子可以燒掉,所以這個桌子是世俗諦。同理推知,我們的身體、房子、車子都是世俗諦。而且時間也是世俗諦,因為它會一秒一秒地消失;

    那麼勝義諦是什麼呢?

    *構成外在物質世界是“無方分微塵”

    *構成內在心識的是“無時分剎那”

    換句現在的話說,“外在物質世界”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堆疊所成。他們認為外在三千世界都是由這種基本粒子累積的,包括我們的身體,而構成內在心識的因素是“不可再分割的極微片段”,一秒鐘、一分鐘、一小時、一天、一個月十萬年、億萬年,甚至無量劫都是由這些極微片段接續而成。

    我們要信仰一個教義之前,必須先去質疑它的論點是否正確。質疑過後,假如我們認為它的理論是合理的、我們無法反駁,那麼我們就是有部的教徒了。

    “論破這個理論”是很有趣的,這麼說呢?

    A所謂“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它有沒有邊呢?它有沒有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呢?假如有的話,那麼它就是可以再分割的了!假如這些粒子沒有邊的話,那麼它如何堆疊成物呢?

    B心識由“不可再分割的極微片段”接續而成,那麼我們要認識“Om、Ah、Hum”的意識,在“Om”和“Ah”之間有沒有接續的時間呢?假如沒有連接的話,那麼這中間的意識就斷掉了,那麼意識就成為一個沒有前後、獨立、恆常不變的個體;假如“Om”和“Ah”之間有連接的話,那麼也有下列的過患:

    (i)認識“Om”的前緣(前邊界)和“Ah”的前緣沒有連接的片段

    (b)“Ah”的前緣和“Ah”的後緣加上“Ah”的前緣和“Ah”的後緣就形成四邊,那麼所謂沒有分隔的極微片段是有分隔的!所以這些質疑就破了“有部”的理論。

    2經部︰

    *有能量、有作用、具體存在的事物是“勝義諦”

    *沒有能量、沒有作用、觀念性存在的事物是“世俗諦”。

    *譬如︰茶杯、桌子、房子、聲音都具體而有作用,所以它們是勝義諦。而天空、戒律看不到,既不是物質也不是心,它只是以名相存在,所以是世俗諦。

    3唯識宗︰外在萬物都是“世俗諦”,內心是“勝義諦”。他們認為“萬法由心造”,萬法皆含有三種性質︰

    *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

    其中“遍計所執性”和“依他起性”是假諦,或稱世俗諦。而“圓成實性”是真諦,也就是勝義諦。

    4中觀宗︰

    *語言可以表達、念頭可以尋思的都是“世俗諦”。

    *語言不能表達、念頭無法尋思的就是“勝義諦”。

    *中觀分為兩個支流(1)應成派(2)自續派。

    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諸法皆無自性的話,那麼如何修道成佛呢?”不用這樣子煩惱,修如幻的布施可以得到如幻的功德,但,假如你去深入研究它的話,世俗諦是經不起考驗的。你會發現並沒有什麼人修什麼道而成就什麼佛果,這就是勝義諦。

    5.世人見世俗分別為真實而非如幻化故爭瑜伽師

    (1)總破說實有宗

    6.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彼等誠虛偽如垢而謂淨

    7.為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真實非剎那豈不違世俗

    8.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否則觀不淨將違世間見

    因為觀點不同,所以“實有宗”的瑜伽師和中觀師就發生了爭議,下面是實有宗質問中觀師而中觀師回答的情形︰

    【問】若法無自性,那麼一切皆為子虛烏有(完全不存在的意思),這豈不是違反世間的現量嗎?

    【答】世俗現象是世間人所共同現見的,你們實有論者執以為實而不知是幻。而我們中觀瑜伽師則悟知諸法如幻似夢無有真實!成立現量所見的色、聲、香、味、觸等境相之存在,是世間公認的名言量而非智量。

    因此,盡管現見境相似真,卻都是虛假的,就像不淨的身體被世人稱為潔淨一樣。佛陀為了漸漸地引導執著恆常的世間人證悟真實,所以在經中宣說五蘊、十八界等諸行無常的教法,然而真實性中,諸法既非剎那也非恆常。

    這里我們說明一下,什麼是“名言量”呢?

    未經尋求、思察、探究而安立的法,就是“名言量”。而理智量是經過思察、研究所獲得的真理,所以佛陀為利益眾生曾經講過十八界、十二處、五蘊都是屬于“名言量”上的法,而非“理智量”的真理,那麼佛陀為何要講這些不了義的法呢?

    他是為了使眾生漸漸地了解空性的智慧而說的;我們世間普遍存在四種偏見,那四種呢?1執不淨為潔淨2執痛苦為快樂3執無常為有常4執無我為有我。

    因為持守這四種偏見的原故,所以我們沈淪在輪回的苦海無得解脫。

    【問】那麼,“有為法剎那生滅”豈非違反“世俗現量”嗎?

    【答】無過,瑜伽師的“世俗瑜伽現量”可以證實這點,若觀待世間則可說︰“見到無常就是見真實”。否則,修不淨觀的瑜伽師觀身體不淨時,豈不是違反身體潔淨的世間看法嗎?

    我們說“諸法皆無自性”,在實相中諸法既非剎那,也非恆常。那麼“剎那”我們應該放在“世俗諦”里還是“勝義諦”中呢?我們以前曾經說過︰“早上的我不是現在的我”,因為我們剎那、剎那地在改變!是不是很可怕呢?這是一個事實喔!

    可是我們人就是怕面對現實,所以我們常常听到“眼不見為淨”這句話,真是自欺欺人!你們要知道——>我們每一剎那都在變化當中,就好像有些夫妻一直要求對方的感情不變,這是不可能的。戀愛中的人會說︰“我永遠愛你!”這是假的,只是講的人自己不知道,而听的人也搞不清楚而已,為什麼呢?因為雙方都在改變!

    過幾年以後,雙方都不是那個原來的自己了,大家要知道!譬如︰有人告訴我們說︰“這個桌子,它一分鐘前和一分鐘後是不一樣的”,我們听了會嚇一跳,我們甚至會驚叫說︰“真是個瘋子!哪里有人會這麼說?”

    沒有錯啦!事實就是如此,不然,我們把這個桌子放在這里不要去理它、不要對它搞破壞,經過幾百年或幾千年以後它自然就會消失啦!它為什麼會消失呢?因為它剎那、剎那在消耗當中,桌子是由各種組成桌子的因子形成的,而這些因子剎那、剎那地在崩滅,所以只要時間夠久,幾百年甚至幾萬年後它自然就會壞滅。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這里所說的幾百年或幾萬年是由剎那、剎那的時間累積起來的,所以由此可以推知,這個桌子是一秒鐘、一秒鐘地在消失當中,因為變化太小了、太細微了,因此我們才會被它蒙蔽了,才會漠視它的變化,所以剛剛的話不是瘋子說的,反而不了解狀況的是我們。

    我們剛剛說了這麼多,那麼“剎那”到底是屬于“勝義諦”還是“世俗諦”呢?

    你不用煩惱“剎那”要放在“勝義諦”或“世俗諦”里面啦!因為一般的瑜伽師都承認“剎那”的存在!因此以世間的現量來看︰“了解無常就等于理解了真實”,雖然無常只是暫時性的真實,和究竟的真實還有段距離。但它還是看到了真實的某一個層次,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修不淨觀的人不是被“視身體為潔淨的人”所破了嗎?

    9.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有情若如幻死已雲何生

    10.眾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雲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

    【問】既然一切皆虛而不實,那麼供養如幻的佛如何能產生功德呢?

    【答】供養如幻的佛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你主張供養實有的佛能生實有的功德一樣!

    【問】如果有情如幻不實,猶如幻化人,那麼死了以後怎能再投生呢?

    【答】只要眾緣在某段時間內聚齊了,縱然如幻,生命的現象仍將生起,怎能只為了生命的假相呈現的時間較長,就認為有情是真實存在呢?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夢長亦成真。

    我們常常說︰“了解空性以後,觀待世間一切都是如夢如幻”

    *所以你以“真實的心”供養,可以得到“真實的功德”。

    *以“如幻的心”供養可以得到“如幻的功德”。

    *你們比較想要“如幻的功德”?還是“真實的功德”?

    假如讓我選的話,我會選擇前者。

    *有些人會說︰“我才不要如幻的功德,我要真實的功德!”

    *那麼什麼是真實的功德呢?有真實就有執著啦!

    *以“執著的心”供養“執著的佛”,當然就會有“執著的痛苦”存在。

    *反而不如︰我供養“如幻的供品”得到“如幻的功德、如幻的快樂”。

    *那麼如果我有痛苦的話,我所得到的也是“如幻的痛苦”而已啦!

    *一切都“如幻似夢”,所以我可以得到快樂;

    *就“功德”而言,不論你以真實心或如幻心供養,所得功德是沒有差別的。

    *差別只在“一個執實、一個不執”,概念上的差別而已,所以不管我們是真人也好、幻人也罷,作用都是一樣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差別而已;今晚講解到這里!

    問答篇

    【請問堪布】“生、滅是不可分的嗎?生、滅是一體的兩面嗎?”

    【答】我想請問你“你對生、滅的定義是什麼呢?”

    你的意思是不是“原來沒有的東西現在變有了,這就是“生”是不是?而原來有的東西後來變沒有了,這就是“滅”是不是?”那麼我再問你“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有”和“沒有”有沒有辦法同時俱存呢?”

    【請問堪布】剛剛不是說“色和空是同時存在嗎?”

    【答】不能這樣說!我剛剛說“色和空是一體的兩面”是在說明諸法的本質皆無自性。“色”和“色的空性”同時存在,而生滅的剎那是有時間性的,所以不能同時存在。

    【請問堪布】那麼堪布您剛剛問“前念、後念之間,中間是否有一個連續性?”那麼是不是可以請堪布為我們說明“它們中間是否有連續性呢?”

    【答】這是我們對“有部”的理論提出的質疑啦!

    依“有部”的看法這中間是有連續性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沒有連續性的話,時間的概念就無法延伸。

    *就好像︰外在的萬物都來自于微塵粒子的堆疊一樣。

    *同樣的道理,“長的時間”是由“無數不可再分割的極微片段”累積而來的。

    *所以這中間如果斷掉的話,那麼時間累積的理論就不能成立。

    *因此他們的觀點是有連續性的。

    *然而它們中間如果有連續性的話,那麼這中間就會有片段存在。

    *有片段就不是“不可再分割”,而“有部”的理論卻認為“不可分割的粒子或片段心識是勝義諦”。

    *所以這個理論就被這些質疑給道破了。

    【請問堪布】所以“有部”所認為的勝義諦並非真正的沒有?因為“維持時間連續的不可分割片段”還是有連續性?

    【答】對,我們認為所謂“不可再分割的片段”還是“可以再分割”!這和他們理論的基礎不合。

    【請問堪布】您剛剛說“生、滅如果有真實性存在的話,它們就無法同時俱存”,那麼如果說“生滅是因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話,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說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呢?”

    【答】不是同時啦,它有前、後之別,聚、散不可能同時出現!

    【請問堪布】“報身是如何顯現的?”

    【答】“報身”是因為智慧身而顯現的。

    不論哪個“報身”都有“十三種裝飾”“五圓滿”和“五種過患”。哪“五個圓滿”呢?

    1處圓滿——>密嚴剎土

    2時間圓滿——>永恆的

    3法圓滿——>大乘法

    4眷屬圓滿——>都是十地菩薩

    5上師圓滿——>報身佛。

    【請問堪布】我們說“每尊佛的願力都不同”,那麼報身不是他願力的顯現嗎?

    【答】直接和我們眾生面對面的,是“報身再幻化出來”的“化身”,至于和眾生接觸的面廣不廣、多不多,這和他的願力有關。

    【請問堪布】那麼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法身佛”還是“化身佛”呢?

    【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都沒有去過,所以我現在不是很清楚。不過,唐卡上面的阿彌陀佛是“化身佛”的形象。

    【請問堪布】是“化身”還是“法身”?

    【答】法身無相,是化身!幻化的化,阿彌陀佛身著袈裟、手持缽,是化身的形象;書是這樣子寫的,我也沒去過,所以不是很清楚,這些現象不重要,當你達到十地菩薩的果位時,所見的都是報身佛!

    【請問堪布】不是說初地菩薩就有“去一分無明、顯現一分報身,到功德圓滿時,他的報身才圓滿”嗎?

    【答】還沒有成佛之前,哪里來報身呢?

    【請問堪布】堪布剛剛說“小乘破除'煩惱障'之後就可以解脫輪回”,那麼他們需要怎樣的智慧才能破除煩惱障呢?

    【答】“人無我”的智慧!

    【請問堪布】“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差別在那里?

    【答】各教派有不同的見解,以我們舊派來說︰“我執是煩惱障,法執是所知障”;而對新派而言︰“法執實是煩惱障,執見相是所知障”。但這些都是用專用名詞描述的。如果以白話來說,這個杯子里現在裝著污濁不好的東西,這就是煩惱障,當我們將不好的東西倒掉,但杯子還殘留一些些味道,這就是所知障(習氣)。

    【請問堪布】您剛剛說“以'有部'來說,前、後是有接續性的”,那麼“中觀”的說法呢?

    【答】完全不存在,萬法皆無實有!

    【請問堪布】上次堪布問我“成佛的來源是悲濟眾生所產生的結果,那麼當世界上只剩下一個眾生時,這個眾生就沒有慈悲的對境,這個眾生能不能成佛呢?”我現在回答師父“最上的慈悲是沒有對境的慈悲,所以最後那一個眾生還是可以成佛!”

    【答】對!如果有最後一位眾生的話,他一樣可以成佛,因為最究竟的慈悲是不需要對境的,就像佛陀那種超越二元對立、不放棄眾生的慈悲一樣。

    但沒有所謂的最後一個眾生哪!輪回是無始無終的,那里有虛空那里就有眾生,因為虛空沒有邊際,所以眾生也就無可計量。因此沒有所謂的最後一個眾生,如果有所謂最後一個眾生的話,那麼輪回就有邊了,如果“輪回有邊”的話,那麼就會產生很多矛盾︰

    1最後一個眾生他要如何成佛?

    2佛陀的事業會因此終結,但,現觀莊嚴論中說︰“佛陀慈悲的事業是永恆的!”

    基于這些矛盾,所以我們一般說︰“個人的輪回有邊——>當你證悟時就脫離輪回了,但,整個眾生的大輪回是無邊的!”

    【請問堪布】師父!由于您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地獄是不可能空的!”那麼大願地藏王菩薩為什麼要立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願呢?它的意義在哪里?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為何像地藏王這樣的大菩薩會將誓言特別著重在“地獄相”呢?

    【答】“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地藏王菩薩為了要“建立一個無私而且非常廣闊無邊的心”而立的誓言,因為地獄眾生是所有眾生中最痛苦的,因此他立這樣的誓言;這是世俗諦的發心,要知道!所有的發願都是屬于世俗諦的,而“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則是勝義上的說法。

    【請問堪布】師父!所有的發心都是屬于世俗諦嗎?那麼,勝義上不就沒有發心這件事了沒有發心的事、發心的人、發心的好像什麼都沒有了?

    【答】連“沒有”也“沒有”!哈

    這部份是比較深奧的,而我的中文還不是很流利,但不管怎麼說,今天我們能看到這麼殊勝的佛法,是非常有福報的!這一次沒有听清楚的人,希望下一次探討時能清楚一些。以前巴祝仁波切等大師們,入行論都听聞過十多遍,就我個人而言,這部入行論我也听過七、八次,而講解也有好幾次了。然而,直到現在對“智慧品”還是不能透徹地了解,但,我們希望能藉此良好的因緣可以累積一些習氣,希望來世能透徹地了解般若的智慧、能夠證悟。

    為什麼有些人今生不用特別費力就能了解佛法呢?那是他們前世已經累積了很好的因緣,養成很好的習氣,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福報,因此如果我們今生能累積一些好的習氣的話,那麼對我們的來生就會很有幫助!

    各位居士,阿彌陀佛!現在我們繼續入行論的課程;我們在上堂課講過“此前諸要目,佛為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由此可知,我們想要解脫痛苦就要去除“煩惱障”,而想要成為一切知的話,就要去除“所知障”,我們去除二障之後才能得到成就,所以現在我們念誦佛號、修儀軌、參加閉關、閱讀經書

    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求解脫痛苦。但你們要知道,最直接且能切斷痛苦之根的,只有空性的智慧而已。可是“空”是什麼呢?佛法中的空不是沒有,它遠離于四邊,它不是概念或分別心可以經驗的對象,無法用二元對立的方法去認識它。

    既然這樣,那麼我們不是就永遠無法了解空性了嗎?

    *我們必須理性地了解佛法。

    *在《入行論》中寂天菩薩運用破解各大教派空性見地的方式,讓我們客觀地了解空性。

    *在世俗法中冠軍只有一個。

    *同樣地,佛法的真理也只有一個。

    *如果你能從辯論中看到“中觀”的缺點的話,不用客氣,你可以直接拿出來講。不要認為這是不可說的!如果害怕說錯話、或者概念錯誤的話,那麼你永遠都無法了解空性。學習永遠不要客氣,不然我們就無法深入,有疑惑就要講,我常常說︰“我們要挑戰”

    現在你們要挑戰——>釋迦牟尼佛、寂天菩薩、挑戰我,如果你真的對中觀思想有不共的見地,那麼你就是最優秀的!現在我們常常听到某些法師說︰“我以淨土的立場來解說佛法”或者“我以禪宗的立場來解說佛法”听到這樣的言論你們是否會不禁地疑問︰“各門各派的佛法都不一樣嗎?”究竟的佛法只有一個!

    “不了義”的說法很多,但“了義”的真理只有一個!如果我們不能清楚地理解佛法的真諦,那麼社會上那些假上師就有機會生存和擴張,這種雲霧效果會導致我們無法認識真正的上師。

    為什麼社會上會充斥著這些冒牌的假上師呢?為什麼他們能擁有眾多的群眾和世俗名利呢?這是我們對佛法認識不清的結果,一千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依靠修行入行論而得到成就。在西藏,我們常常听到︰“要修什麼法?修入菩薩行就夠了!”所謂修當然不是念誦而已,我們必須依入行論的教法修改我們貪、嗔、痴的心態才能算是修!

    在修行次第上,巴祝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都享有盛譽。但就理論基礎而言,它們都未離開《入行論》的範疇,所以我們今天能見聞《入行論》是非常有福報的!我們要珍惜!

    我們再來復習一下以前所講過的部份,我們知道整部入行論都是以講解“菩提心”為主。而菩提心是佛法的精華,它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二種。我們現在所要上的“智慧品”是以講解“勝義菩提心”為主。

    你們不要認為“空性”和菩提心無關

    你們要知道︰真正的菩提心就是“勝義菩提心”,它是所有菩提心的精華。我們在皈依時發願說︰“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及苦因,並且得到究竟的快樂!”這是世俗菩提心。

    在究竟上來說“沒有任何念頭存在”,你們不要認為一位了解空性的智者他沒有菩提心,或者沒有慈悲心。其實,他永遠都安住在法界里面!所謂的法界是什麼呢?

    *“所有萬物的本質!”

    *不要害怕了解空性之後,會失去慈悲心。

    *“了解空性”和“產生真正的慈悲心”是同時俱得的!

    *有人說“了解空性之後,就不會有慈悲心”。這種見解是很淺薄的,完全不了解佛法!

    o發菩提心很重要,但產生真正的菩提心更重要。

    o現在我們故意地、造作地發菩提心是不穩定的、是有限的。

    o只有我們每天自然而然地升起這樣的菩提心,才是真切的發心。

    所謂“空”到底是要空什麼呢?“我執!”當我執不見時,我們的所做所為才是真正地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的方式很多,我們現在是以出錢或出力為主。但,像北俱廬洲、天道那些地方,大家都具足五妙欲的安樂,福報平等,不需要食用像我們人間這樣粗重的食物,給他們錢,沒有用!

    可是他們有沒有痛苦呢?

    一樣有痛苦!說不定在那里如果有人和他們講講話,他們就會很快樂,就像我們工商社會里的一些有錢人一樣,他們有錢卻心靈空虛。他們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他聊聊天、安慰、安慰他,那麼他就會很快樂。而物質能力比較差的人呢?他不要你的安慰啦!布施他一點錢財比較實際些,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方式給他們快樂。所以並不需要東奔西跑才能利益眾生,

    *“了解空性”之後,行住坐臥都可以利益眾生。

    *“不了解空性”就無法產生真正的慈悲,因為還有我執的習氣存在。

    “見地”分為世俗諦和勝義諦兩種。在勝義上,各宗各派對兩諦的見解因為在層次上有所不同,所以就發生很多爭論,上堂課講過︰中觀師認為“外在萬物都是虛假的”,實有論者則質問“既然一切皆虛而不實,那麼供養如幻的佛如何能產生功德呢?”

    中觀師回答他們說“以如幻的供品供養如幻的佛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你所主張——>以實有的供品供養實有的佛能生實有的功德一樣!”就功德而言,不論你以真實心或如幻心供養,所得功德都沒有差別,差別只在執實或如幻看待的概念差別而已;既然這樣,那麼幻人殺幻人有沒有罪過呢?

    11.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于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

    12.諸咒無情識不生如幻心種種因緣生種種如幻物

    13.1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

    13.2勝義若涅盤世俗悉輪回

    14.1則佛亦輪回菩提行何用

    14.2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15.1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

    【答】(接上一講次)幻人殺幻人,或“幻人行幻施”等行為,因為“做”和“受者”皆無心。所以沒有“罪”“福”可言。

    但是,有“如幻之心”者殺了“如幻的人”或作了“幻施”,就會生出如幻的罪根或福德。變出“幻人”的“幻物”和咒術是無情之物,沒有能力“緣生如幻”的有情心識。

    *但是,種種“適當因緣和合”的時候,卻會產生種種與因緣同性質的“如幻”事物。

    *不過若說︰“單因獨緣”而能產生一切現象,這種情形絕對不可能存在。

    *以前,幻術師是很厲害的。他們可以灑豆成兵那麼我們殺了這些幻化出來的人有沒有罪過呢?因為“被殺的幻化人”沒有心,所以沒有殺人的罪過——

    >但還是有“嗔恨心”和“暴力”行為的罪過。

    *我們不論是造“惡業”或“善業”,都一樣要具備很多條件。就如︰法官在判決罪犯時,要根據他犯案的“動機”“情境”“行為”“結果”等諸多條件,才能下判決一樣。

    *同理,我們“破殺戒”的時候,也要具備四個條件︰

    o(1)殺人——

    >如︰比丘的根本戒“殺其他生物是犯殺戒,不是破殺戒”

    o(2)要有殺人的動機——

    >如果你只是為了想教訓他而打他,結果他卻死了,這不算具足破殺戒的條件。

    o(3)行為上要有殺的行為

    o(4)他死了,你覺得很滿意;

    具足以上這四個因素才算破殺戒,因為“幻化人沒有心”,所以沒有殺人的罪過,但其他的罪過還是有的。同理,我們供養幻化人,也一樣有功德。

    “心”才能創造“心”。

    *“無情識的咒術”所變幻出來的“幻化物”。

    *雖然具備人或動物的形體,卻沒有心。

    *但你不要因此而主觀地認為︰“它們沒有心,所以不是眾生,因此對它們的一切行為沒有罪福可言!”

    你們以為“有心”和“沒有心”的差別在那里呢?

    *就“勝義諦”來說“沒有差別!”。

    *因為“心”本來就是幻化的,它沒有自性、念念變異。所以它所緣生的世界也是瞬息萬變的。

    *因緣具足時,外在萬法都可以創造出來。

    *但無情識的東西創造不出有情識之物。

    *無明我執的煩惱才有能力創造心。

    *“有心”和“沒有心”只是因緣上的差別而已。

    *“心”既然是幻化的,那麼它所緣生的罪福就無真實可言。那麼我們“人”和幻術師所幻出來的“幻化人”。

    有何差別呢?沒有差別!都是幻化的,差別只是“一個是有心的幻化人”、“一個是沒有心的幻化人”而已!

    我們種下“一粒種子”可得到“一粒種子”的果。

    不可能種下“一粒種子”會得到“一大堆種子”的果。

    世上也不可能有一種藥可以解決所有的病痛,所以單因獨緣要產生一切現象是不可能的。

    【問】如果說,在勝義上,一切法都是“自性涅盤”,而在世俗上則完全呈現輪回假相的話,那麼入涅盤的佛陀,豈不也在輪回之中了?果真如此,修菩提行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知道“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所以一切法都是“自性涅盤”,然而在現象上卻出現生老病死。六道輪回剎那變化,這種輪回的現象其實只是假象而已。不管“涅盤”或“輪回”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勝義諦和世俗諦是一體的兩面,所以實有論者才會提出疑問︰“則佛亦輪回,菩提行何用?”

    【答】不然,如果各種“業惑因緣”尚未斷絕,那麼輪回的現象縱然虛幻,也不會消滅。如果各種“業惑因緣”斷絕,而入了滅諦涅盤,那麼即使在世俗中也不會緣生輪回的幻象。勝義上“諸法自性涅盤”不同于佛的“滅諦涅盤”。

    *“自性涅盤”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我們的如來藏。

    *而“滅諦涅盤”是“去除貪嗔痴之後,所得的涅盤”。

    *“如來藏”是我們內心的本質,我們現在已經離它很遠很遠了,遠到幾乎已經不知道它的存在。等到你累積足夠的福慧資糧,而了解到你內心的本質時,那麼你“認識它以前”和“認識它以後”,我們的本質沒有任何差別。

    但是自從你認識它之後,你就再也不會不認識它了。因為你已經了解它。

    譬如說︰暗室中有一條花繩子,我們在黑暗中以為它是一條蛇,所以被它驚嚇到,此時如果有人提來一盞燈,當你看清楚-原來它只是一條花繩子而已,並不是毒蛇!那麼從此以後,不論什麼時候,或什麼人用什麼方法嚇唬你,你都不會回到原先恐懼的狀態。因為你已經了解它了。

    *同理,當我們了解心的本質時,就再也不會回到輪回里面。

    *所謂“回到輪回”是什麼意思呢?

    *回到先前痛苦的狀況或環境。

    打個比喻說︰假如我和佛陀同時遇到一個“令一般人都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因此感到很痛苦。可是佛陀一點也不會感到痛苦,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看到事實的真相。因此再也沒有任何事情令他感到恐懼、傷心和痛苦了。

    再打個比喻︰把“滅諦涅盤”和“自性涅盤”說得更清楚一點︰——

    >“滅諦涅盤”就好像白天“萬里無雲的晴空”——

    >而“自性涅盤”則是“雲層上面的晴空”——

    >只因浮雲遮眼,所以我們暫時看不到雲層上面的晴空——

    >所講的“自性”就是“雲層上面那個晴空”——

    >“自性涅盤”是我們本具(未認識)的如來藏——

    >而“滅諦涅盤”是“去除二障之後的涅盤”(已去除遮塵的如來藏)

    要分清楚!

    當我們各種“業惑因緣”還沒斷絕時,就會有各種輪回的假象出現。但如果已經入了“滅諦涅盤”以後,那麼就不會有任何輪回的幻覺。

    就好像“幻術師缺乏了工具和材料”,他如何能變出東西來呢?同樣地,入了滅諦涅盤的佛陀已經“沒有進入輪回的因”了,所以他不會產生進入“輪回的幻覺”。在世俗中他不會“緣生輪回”的現象的話,那麼在勝義上更不會顯現!

    所以說︰“勝義上諸法自性涅盤不同于佛的滅諦涅盤”。

    以上是以理論破“實有宗”的二諦觀。如果有任何疑問,可以拿出來探討,接下來是以理論破“唯識宗”的二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