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破中觀宗悟空無用之爭
A.起爭
30.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
B.答辯(A)幻師生貪之因
31.幻師于所知未斷煩惱習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
【問】雖然了知諸法皆無自性,如幻亦如化,但是怎麼可能憑這樣的慧解就斷除煩惱呢?就像幻術師也會貪愛他所變化出來的幻女一樣,因此,你們中觀師悟解空性也同樣無用。
【答】由于幻師尚未斷除煩惱習氣,所以心中對所見的幻女仍然會有實執。換言之,由于修空的串習力太弱,因此雖知是幻,但因為看起來太逼真了,所以仍會產生貪著。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們一般人都明白“諸法如夢”的道理,但我們還是會貪著親友、錢財等等世俗的人、事、物!所以我不認為了解空性有什麼作用!”
*其實,這是因為世人“不能徹底明了空性”的原故,因此還保留著“貪嗔痴”的習氣,所以才會明知是假的東西還會去貪戀它們!
*就好像我們看電影,雖然我們明知是戲,但,我們還是會對劇中的惡人產生嗔恨、對劇中的好人產生同情一樣。
然而如果我們真的了解空性的話,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迷惑。比如︰幻化師雖然也會喜歡自己所幻化出來的人,但他不會有“想和它結婚、生小孩”的念頭。一樣的道理,產生貪欲的根源是“執著”,一個了解空性的人,怎麼會“執著”呢?就好像︰在陽光之下不會有黑暗一樣,“光明”和“黑暗”是不可能共存的。了解空性之後,觀待世間皆如夢如幻,所以不會產生貪欲,外在的環境不會困擾他,讓他產生痛苦。
(B)修空能斷煩惱習
*“悟解空性”真的能“斷除煩惱”嗎?
*雖然對“諸法實有”的執著已經斷除了,但並沒有斷除“對空性的執著”!
*就好像︰我們用水來洗滌身上的污垢,但如果水本來就是髒的,那麼如何能把身體洗干淨呢?
*雖然我們已經去除“對諸法實有的執著”,但“對空性的執著”是不是也會綁住我們呢?
這里的重點是“我們用空性來破除對萬法及自我實有的執著。但最後對空的執著一樣要破除!”因為本來就未曾有,如何產生“空”呢?
32.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修空亦非實復斷空性執
33.觀法無諦實不得諦實法無實離所依彼豈住心前
34.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
若久久修觀“諸法性空”成了習慣,就能“斷除執著諸法實有”的無明習氣。
*如果再進一步修習“空性本身也空無自性”,那麼後來也能斷除對空性的執著。
*當我們觀察某法,而發現“它的實性了不可得”時,理智就會認定︰“該法非真實存在”。
*既然“無實法性”已經脫離了所依的實法,那麼實存的無實法又怎能呈現在心智之前呢?
當我們深入地去觀察一切法的實相時,你會發現“並沒有一個固定的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的”,就好像︰我們去觀察一部汽車,其實汽車是一些鋼板、螺絲、輪胎、玻璃的組合。
然而如果你再進一步分析的話,
你更會發現
“其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叫做“汽車”或者
“輪胎”什麼的”,
一切法皆無自性可得!
“實存的無實法”就是“對空的執著”;“對于空性的執著”為什麼不會存在“勝義諦”之中呢?我們說“不生不滅”,本來就沒有“生”,哪里來的“滅”呢?這是相對的!
本來就沒有“實法”哪里來的“無實法”呢?我們上堂課講過“外在的一切就好像“石女兒的嬌媚”一樣!”本來就沒有的東西,未來怎麼可能有呢?這就好像在談論石女之女的嬌媚一樣,根本未曾出生,何來嬌媚可言呢?
*“無實法”是相對于“實法”的存在而存在的。
*“無實法”無法獨立存在!
*當真實存在的“實法與無實空法”都不呈現在深觀法性的心智之前,這時,“勝義”心中再也呈現不出其他實有的行相。
*所以“心無所緣”而升華入最寂滅的“無二境界”。
換言之,當“諸法實有”和“空性”皆不存在于最究竟的法性里面時,那麼“實法和無實法”兩者皆是,或者“兩者皆不是”的見解都不會呈現出來。這樣,他就完全遠離一切念頭和分析,真正地達到了沒有分別的無二境界。
以前講過︰念誦“藏文心經”前的一段“頂禮文”
不思議般若彼岸,不生不滅本體空,
聖者自明之所境,三世佛母我頂禮!
白話是說
思想不可想、語言不可說的智慧彼岸、
不生不滅的本體空性,
這是聖者們自明的所境,
我頂禮這出生三世諸佛的母親!
以上是對空性的殊勝做簡單地描述,所以理解空性當然可以去除煩惱。第34頌是非常殊勝的!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
它是顯宗“中觀”見地中最高的描述方式。我們在第一講時曾經介紹過寂天菩薩的經歷,當寂天菩薩在“那蘭陀佛學院”講解《入行論》到本品第34頌時,他的身體就漸漸地離開法座升上虛空。
當他講到回向品時,他就溶入虛空中不見了,這表示什麼呢?它表示寂天菩薩並不是一般的講師。他是一位真正的聖者,不只會說而且完全了解空性,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示現!
這和我們一般人很不一樣,我們一大堆人都說︰“空,我知道,空就是如夢如幻!就是沒有!”可是為什麼總是事到臨頭卻空不了呢?這是因為我們只是對“空”的字母了解,而對“空”的含義卻一點都不了解的原故。
現在我們講解到入行論的智慧品,大家就越看越模糊,這樣,怎麼可能了解“空”的含義呢?我們要先接受及清楚“空”的概念!
最寂滅的境界是怎樣的呢?
龍樹菩薩在中觀論上說︰“念頭無法尋思!”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呢?我們上次講過︰“念頭可以尋思的都是世俗諦”,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思考、辯論的方式來幫助我們了解“空”的概念,但,要靠思考、辯論證悟則是完全無法成辦!
就好比我們只看到“唯識”的論說時,就覺得他們說得實在很有道理,但看到下面中觀的答辯時,就發現“喔!原來唯識的缺點也很多”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智慧不夠!
*長久以來,學者們都利用辯論的方法來增加佛法的信心。
*經過長久智慧的磨擦和累積,它所產生的信心是不可動搖的。
*依靠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心,再經過長時間的鍛鏈與沈澱。
*智慧的光芒才能于焉乍現。
所以要了解空性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現在我們首先要了解書上所傳達的概念,將來才有機會了解更細的部份。
(C)斷煩惱能成菩提
這里說到“佛陀沒有分別心、沒有任何念頭和思想,那他如何度眾生呢?”我們一般人認為︰“沒有思想就像植物人一般,沒有感覺!”其實,植物人心中說不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思想,只是他無法表達,或者他的表達我們看不懂而已。
*我們能理解的範圍,就只有“肢體的語言”和“嘴巴的音聲”而已,當他的“身體”無法活動、“嘴巴”無法發出聲音時,我們完全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
*依照這個概念,所以我們主觀地認為“植物人沒有感覺!”
*其實並不是這樣,現在,我們都相信“眼見為真”!我們看到許多人行善積德,努力利益他人。但,我們不知道這些人“心里在想什麼?”或許有些人是真心誠意在行善。但或許其中也有不少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動機是在貪求別人的贊嘆”,也說不定。
*因此,我們以“所見的行為”來衡量一個人的品質是不夠的!
什麼是“大慈大悲”呢?願一切眾生都遠離所有的痛苦並得到究竟的快樂!
所以有人認為︰“如果佛陀沒有思想怎麼會有這個願呢?如果佛陀沒有思想那不就寂滅了嗎?”也有人認為“佛陀沒有思想、沒有念頭存在,所以他有一個沒有念頭的菩提心!”
那麼,我們首先來認識“菩提心”是什麼?
這里有很多爭論︰
*有人說“佛陀沒有“有念頭”的菩提心,但佛陀有“沒有念頭”的菩提心!”
*有些人反駁︰“沒有念頭的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其實都不是,“佛陀雖然沒有'二元對立'的菩提心,但有'不放棄眾生'的菩提心,也就是'勝義菩提心'!”
*這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最究竟的法是“語言不能表達,念頭不可尋思的”。
*所以經中說“有和無是一體的、色和空是一體的”。
*乍看之下是很矛盾的,色怎麼會是空呢?
它怎麼會是佛法的精華呢?所以我們以世俗的眼光去看修行者的話,真的很難分辨出“誰的修行好?”要知道,和世間相模合的就是世間法,和世法不相合的就是佛法!
你們也許會這樣問︰“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菩薩或高僧會相融于世間法呢?”這只是菩薩利用善巧的方法來引導眾生而已啦!就好像大人用糖哄騙小孩一樣,利用眾生的心理把眾生吸引過來,再慢慢改變他的想法,能夠這樣做才是一位好上師!
如果一位上師沒有這樣的動機,而只是想把別人吸引過來,然後利用大眾的人力和物力建立聲名、利益自己,而不是提升信徒的思想,那麼他有什麼資格當上師呢?
佛法和世間法是不一樣的!如果有人跟你說︰“佛法和世間法一樣!”那是方便說啦!先把你吸引過來再慢慢糾正你的思想,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說︰“佛法和世間法是背道而馳的!”那麼大家不都跑光才怪,有誰會想要接受這樣的法呢?
*現在大家都在提倡“佛化生活”,可是要如何才能“生活佛法化”呢?
*這個先決條件是“你必須先了解佛法的精華!”
*等到你真正了解佛法的精華之後,自然你的所做所為都是佛法。
*如果一開始就想要“生活就是佛法”這是不可能的。
*先要具備佛法的功夫,當你具備這個功夫時,言行坐臥就離不開佛法。
*修行佛法並不一定要到寺廟,或者依靠某些儀軌才成。
*但,在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之前,修行與生活必須是分開的!
*你們想想看︰“佛法要將自我縮小,甚至不見,而世間法卻以擴大自我為尊”,我們都希望我的-權力很大、財產很多、國家強盛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而佛法則相反,不管大家怎麼說,“佛法和世間法”在這里就是不一樣。
*世間法說“要愛你所愛,永不放棄!”
*佛法則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如夢幻泡影,不要執著!”
*世間法講求人為創新,佛法則順其自然,完全不一樣!
*我今天為什麼要和大家說這些呢?朗讀偈頌並不困難,白話翻譯也很周全,我要跟各位傳達的是書上沒有的概念,接下來我們繼續課文的內容。
a.雖無分別能滿眾願
35.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
36.如人修鵬塔塔成彼即逝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
37.隨修菩提行圓成正覺塔菩薩雖入滅能成眾利益
【問】如果佛陀“完全沒有念頭”和“分別心”的話,他怎麼能夠說法度眾生呢?
【答】這就好像“摩尼珠”和“如意樹”,它們雖無“分別心”卻能圓滿祈求者的一切願望。同樣,由于眾生的福德和佛的宿願力,無分別心的諸佛也能為之現身說法。
“摩尼珠”和“如意樹”是傳說中的寶物。它能應眾生的需要而滿足眾生的願求。
*換句現在的話說︰“它就好像火車站前的自動販賣機一樣”。
*我們投下指定數目的錢幣,想要什麼就在那里按一下。
*它就會給我們想要的東西。
*它沒有分別心,它不會張三來就給他,李四來就不給他。
*不會這樣,只要你投了錢,好人、壞人它都平等地給。
*同樣,佛陀平等地滿我們的願,但我們要自己發願,自己累積福慧資糧。
我們不要認為“上師好辛苦喔!這樣到處跑。”假如是一位了解佛法的上師的話,他一點都不會覺得辛苦啦!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使他感覺到痛苦,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他感覺痛苦是來自于外在的話,那麼他跟我們有何兩樣呢?
世間人為了經商貿易、跑選票,心執實有而奔波于路途之上,當然很辛苦,但,修行人心無所執,任運自在不會感到辛苦!我們常說的“沒有分別心”就是這樣子。假如有一位上師“對某些人特別好”而“對某些人卻不理會”的話,那麼這就表示這位上師有嚴重的分別心和貪心存在。
如果你遇到一位上師在你做廣大的供養前和供養後,對你的態度都是一樣的,那麼你就要慶幸自己遇到一位好上師!問題是我們本身的心態上無法接受這個觀念。
假如我們真的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們往往就會抱怨︰“我供養他那麼多,他還不理我!”哈,一個好上師要怨親平等,可是一般人不了解,他們會認為“真是一個大白痴!連敵、我都分不清楚。”但,對于一位了解佛法的人來說“世上沒有什麼人對我不好!”
你打他、罵他都不能對他造成心理傷害。
佛陀因為宿願降生人間,由孩提長大成人、講解三乘佛法,這是任運自在不是造作而成,佛陀從未離開過他的法身。法身是無形的,如果他離開智慧的話,那麼他真的會很辛苦!
換個你們比較熟悉的故事說明一下,你們都知道孫悟空有七十二變,但,不管他怎麼變,他都未曾離開過“他的本尊”。
*同理,佛陀從未離開過“空性”;
*“佛”沒有殊勝不殊勝的差別。
*因為他們在因地時的宿願不同,所以所調伏的對象就有差別。
*有的佛有很多的眷屬,而有些佛的眷屬卻很少。
*這是“願力”的關系,不是“能力”的問題。
*但不管眷屬多不多,範圍廣不廣,他們都不會特別去經營佛法的事業,凡事任運而為。
【問】多劫前的宿願,怎會在成佛後還有作用呢?
【答】例如︰有人為了消災制毒而修建大鵬金翅鳥的塔,建塔者以咒力加持塔物之後,就逝世了。雖然那人已經逝世了很久,但是他所加持的塔仍有消毒制災的作用。同樣地,菩薩隨順次第修習菩提行,終于圓滿福慧資糧而修成佛果,後來菩薩的色身雖然入滅了,但是仍可間接助成一切眾生的利益。
傳說中“大鵬鳥”是對治龍王的。大家都認為修建鵬塔有利制煞,所以廟里或唐卡中所畫的大鵬鳥,都是兩支腳的爪子抓住蛇的頭尾兩端,囗中咬著蛇腹。
我們上堂課說過︰在西藏,如果有人生“龍王病”就要修大鵬金翅鳥的法,其實大鵬金翅鳥和雪獅都是傳說中的動物。我們說“現在的獅子是雪獅的後代”,就好像現在的一些動物是恐龍衍變而來一樣,而恐龍已經得到科學的證明了,可是大鵬金翅鳥和雪獅還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這里有人認為︰“修建鵬塔的人是因為和鬼神交換條件而去世的!”不是這樣,建塔的人是因老邁而逝世的,不要誤解!
菩薩的色身入滅之後,為何還可以間接助成一切眾生的利益呢?
舉例說︰這里一間公司,草創時期負責人是很辛勞的。但等到公司上軌道之後就比較輕松,類似這樣子。
*佛在未成就之前,也是常常發願常常做不到的。
*跟我們現在一樣,我們現在一直在發願“希望我和眾生能解脫痛苦”,但我們還是日日受痛苦的煎熬。
*同樣地,等到我們成就之後就不用再造作地利益眾生了,我們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利益眾生。
*佛陀雖然已經涅盤了,但他的法每一秒鐘、每一秒鐘都在利益我們。
*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因為了解佛法的智慧而得到永恆的快樂。
*說不定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凡是有眾生的地方都有佛陀在傳佛法也說不定,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b.斷諍
38.供佛無心物雲何能得果供奉今昔佛經說福等故
39.供以真俗心經說皆獲福如供實有佛能得果報然
【問】供養“無心受供”的諸佛和佛塔等物,怎能獲得福德果報呢?
【答】因為福德緣生于內心,故彌勒獅子吼經說︰“供養現住或已涅盤的佛陀,功德相等”。經中又說︰“無論以執實或了空之心供佛,都能得到與供物和敬信心相應的果報”,因此就像你們以執實心供佛能得果報一樣,我們以幻化觀供佛也能獲致廣大的福報。
*“佛像”是“佛身”的象征。
*“經書”是“佛語”的象征。
*“佛塔”是“佛意”的象征。
*為什麼“舍利塔”是“佛意”的象征呢?
o因為它里面安置了舍利。什麼是舍利呢?
o它是由骨髓形成的。
o我們身體的“精華”是骨頭。
o它最貼近心,而骨頭的精華是骨髓。
o所以骨髓是身體的精華。
o這個身體的精華和我們的心有密切的關系。
o它因為受到心的影響而使它在我們往生之後成為舍利。
o它是最接近心的物體!
o所以我們視“佛的舍利”猶如“親見佛陀”一般地尊敬。
我們向右轉繞舍利塔也是一種累積福德的方式。現在我們認為那些手持轉經輪的人,很迷信!怎麼可能這樣繞一遍就有幾千遍的持咒功德呢?不可能!其實,佛法是很不可思議的,你怎樣做都可以,你們一些去過西藏的人就看過。在開闊的地方掛滿了經旗,他們認為風撩起經旗一次就有念誦經文一遍的功德。看起來好像是假相的樣子,受西化影響較深的人比較注重理性,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而西藏人的思想比較單純,上師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很單純!但當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佛法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的確就是這樣子!”現在我們做大禮拜、唱誦儀軌、禪坐、念阿彌陀佛,這些都只是不同的修行方式而已。在我們家鄉,有些人從嘉榮做大禮拜一直拜到拉薩,一千多公里沒有空過,這在我們一般人眼中是很沒有意義的!
*還有,漢傳佛教這樣慢吞吞地唱誦儀軌有什麼意義呢?
*你們自己想一想!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了解真理啦!
*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讓我們了解真理。
*因為我們的根器狹窄,所以無法使每一件事情都成為我們了解真理的助緣。
*因此佛陀用不同的方法來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當經過這樣慢慢地引導以後,我們的心就可以越來越開闊。
*當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成為你認識真理的智慧時,你走路、開車、打球都是修行。
因為我們現在還沒辦法這樣,所以才必需透過念誦、持咒等制式的儀軌來修行;你們不要把文化當成究竟的佛法。西藏人轉繞佛塔也只是文化而已,不然漢傳佛教沒有繞塔的習慣,那麼漢傳和藏傳的佛法是不是一樣呢?佛法都是一樣的。同樣地,你們也不可以否認轉經輪的功德。認為它迷信,這是不可以的,用不同的文化來了解佛法的方式就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供養舍利塔有效果呢?
因為舍利塔里面放了很多歷代聖者的加持物,這些加持物是神聖的東西。就如我們所念的六字大明咒一樣,它是以前的高僧所加持過的,雖然這位高僧已經涅盤了,我們不知道他是誰,但,我們念誦六字大明咒一樣對我們有幫助。
同樣的道理,佛陀雖然涅盤了,我們供養舍利塔一樣有效果,它讓我們產生恭敬心和虔誠心;不管任何東西只要能讓我們產生恭敬心和虔誠心的,那麼它就是尊貴的。
*我們到官員家中送禮,當時官員“在不在家”效果有差別。
*但“供養佛”就不一樣。不管佛陀“在不在世”都一樣有功德。
因為“福德緣生于自心”而非來自外在。
*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我們“對財物的執著”。而非佛需要供養,供養功德的主要來源是自心的動機。
*而不是數目的多少。
*例如︰供養一百塊錢和供養一百萬元,我們說“供養金錢數目的大小不會和你所得福德的多寡成正比”。這就是佛法殊勝的地方。
*有些不是很了解佛法的人常對人說︰“你要怎麼怎麼供佛!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其實不需要這樣子!
只要你喜歡的東西都可以用來供佛,沒有什麼不行的。
*我們用幻觀供佛一樣可以得到很多功德。
*我們常听到一些人說︰“我要賺很多很多的錢,我要用這些錢做好事!”這是多麼辛苦!
*我們在第一品中講到︰“我們要將整個地球都供養諸佛”,如果做供養要努力的賺錢才能做到的話,那麼我們要賺幾億年才能賺到一個地球呢?
*我們用“心”供養諸佛一樣可以得到福報,很難相信喔!
*所以這些法對小乘的信徒是“密”的,這是大乘佛法!這些法的用意是在訓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心量寬闊、隨和。
*目前我們的教育是偏執、主觀的,所以當別人的看法或作為和我們不同時,我們就大驚小怪。
*因此佛法用這種方式訓練我們。
*以前我小乘的習氣比較重,不太相信這些教法。我總認為《入行論》好夸張喔!講惡業時,好像人人都會下地獄似的。但一說到善業又好像人人升天有份、成佛有望!
*哈,這是有可能的,無始以來我們都以“我”為尊,思想是很偏狹的。現在大乘教法用很夸張的形式來訓練我們的心態,是很有意義的。
*不然,你也可以反駁它!但你又說不出它哪里不對。
*現在我們講解“空性”,說這樣不是,說那樣也不行,反正語言無法表達,讓你心服囗服啦!把你的心弄得軟趴趴的,這時候再進入金剛乘的佛法,它將佛法的精華歸納起來,讓你一目了然。
*小乘佛法是一對一的,對、錯非常地清楚。大乘佛法就不是這樣,只要對眾生有利的,就可以去做。有時候殺生、妄語也有開放,主要是動機是否慈悲,但要很小心!我們可以為了救一百個人、免得這個惡人多傷人命而下地獄,而以慈悲心殺了他。可是我們也不可以隨便听人家說“我以慈悲心殺人”就相信。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誰知道他的發心是善是惡呢?
*一個菩薩才能這樣做。善、惡的動機只有自己明白,別人不清楚,由于我們的根器不足,所以感覺大乘的教法很復雜!經過“心”的訓練之後,那麼我們就可以自在地布施、行種種方便。
我們學佛是要越來越隨和,而不是制式越來越多、越難相處!
我們這樣做禮拜,也不管別人是否願意就要求別人和我們一樣地禮拜,難怪有些無神論者說︰“佛教徒很難相處!”其實真正懂得佛法的人怎麼會難相處呢?難相處的是那些還不太懂佛法的人!那些人才會將自己的認知強加在別人的身上,有些新來的人說︰“我不知道規矩!”沒有什麼懂不懂的,本來就沒有什麼規矩。
但團體之中一定要有紀律,就好像國家要有法律一樣,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法律的話,那不是盜賊四起了嗎?一樣地,團體如果缺乏紀律的話,那麼整個團體就會亂掉,但離開團體就沒有紀律的必要了。順其自然,在你沒有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是開放的!
可是不可以“隨便”行事,“方便”和“隨便”不同!
佛陀從來沒有給過我們什麼東西!假如佛陀能給我們什麼的話,就有很多矛盾!佛陀從來沒有說過“我可以給你們什麼、什麼的!”他從來沒有為我們分擔痛苦。假如他為我們分擔痛苦的話,那麼造惡業的你一直祈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你的痛苦應該會消失啊!怎麼會沒有呢?
依我看,上帝實在不是很聰明,他說︰“所有的快樂和痛苦都是我給你們的!”而按比率來算,世界人囗中痛苦的人顯然要比快樂的人多很多,這表示什麼呢?上帝實在不是很慈悲啦!因為他讓眾生痛苦的機會比較多啊!
顯然釋迦牟尼佛就高明多了︰“痛苦和快樂都是你們自己造的!但尋求快樂的方法我可以教你,學與不學要看你們自己。”
*你供養“一百塊錢”和“一百萬元”所得果報的差別,是由于你自心的差別而產生的。
*因此貧窮的修行者也一樣可以累積廣大的福德資糧。
*所以真正供養並不是“外在可見”、“可數”的供養。
但為什麼一般的教導會要求你布施財物呢?
*這是方便說,這是順著眾生的思想做教化。
*你們要相信經上所說︰“供養現住的佛和供養已涅盤的佛功德相等”。
*我們不要擔心“我沒有能力供養上師”。上師並沒有非要你的供養不可。他什麼都不缺!假如他缺的話,那是不是表示“你的能力比他強”呢?
*因為上師還需要你的護持和幫助!
*現在佛教界流行有所謂的“護法”,他們的工作是保護及幫助上師弘法,而上師們也認為有此必要,這是時代趨勢使然,以前的上師們也不認為“這是需要的”。
*他們不執著于外在的傳法,而是注重內在的修心,所以別人有興趣學他就教,別人沒有興趣听他也不勉強。
*身心自在什麼都不缺,而現在不同,傳法需要很多工作人員,這和選舉差不多,名義不同、內容一樣,所以我常常說︰“上師需要你來保護的話,那你真是好厲害喔!你可以做上師的上師啦!”因為上師是弱的,他需要你來保護!
*要知道!上師是保護我們的!
保護我們什麼呢?
*不是保護我們的金錢、財產啦!
*他保護我們的心靈、內心的智慧,教導我們離開痛苦的方法,解開我們心中的疑惑。
*“因此就像你們以“執實心”供佛能得果報一樣,我們以“幻化觀供佛”也能獲致廣大的福報!”這里所說的供養和以前“第二品”所講以幻觀作供養有點不一樣。
這里的重點是“佛陀沒有心,我們供養他怎麼會有福報呢?”。
而前面的問題是︰“外在的事物皆如夢如幻,我們以幻化的東西供養諸佛有福報嗎?”
為什麼書上老是在這里繞呢?因為我們常常講,你們听多了自然就會漸漸不再在乎外在的東西了,我們常常說“空”,習慣成自然時,我們就不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嗔恨、痛苦、累積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