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智慧(续三)
    (3)破中观宗悟空无用之争

    A.起争

    30.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B.答辩(A)幻师生贪之因

    31.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问】虽然了知诸法皆无自性,如幻亦如化,但是怎么可能凭这样的慧解就断除烦恼呢?就像幻术师也会贪爱他所变化出来的幻女一样,因此,你们中观师悟解空性也同样无用。

    【答】由于幻师尚未断除烦恼习气,所以心中对所见的幻女仍然会有实执。换言之,由于修空的串习力太弱,因此虽知是幻,但因为看起来太逼真了,所以仍会产生贪着。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般人都明白“诸法如梦”的道理,但我们还是会贪着亲友、钱财等等世俗的人、事、物!所以我不认为了解空性有什么作用!”

    *其实,这是因为世人“不能彻底明了空性”的原故,因此还保留着“贪嗔痴”的习气,所以才会明知是假的东西还会去贪恋它们!

    *就好像我们看电影,虽然我们明知是戏,但,我们还是会对剧中的恶人产生嗔恨、对剧中的好人产生同情一样。

    然而如果我们真的了解空性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迷惑。比如:幻化师虽然也会喜欢自己所幻化出来的人,但他不会有“想和它结婚、生小孩”的念头。一样的道理,产生贪欲的根源是“执着”,一个了解空性的人,怎么会“执着”呢?就好像:在阳光之下不会有黑暗一样,“光明”和“黑暗”是不可能共存的。了解空性之后,观待世间皆如梦如幻,所以不会产生贪欲,外在的环境不会困扰他,让他产生痛苦。

    (B)修空能断烦恼习

    *“悟解空性”真的能“断除烦恼”吗?

    *虽然对“诸法实有”的执着已经断除了,但并没有断除“对空性的执着”!

    *就好像:我们用水来洗涤身上的污垢,但如果水本来就是脏的,那么如何能把身体洗干净呢?

    *虽然我们已经去除“对诸法实有的执着”,但“对空性的执着”是不是也会绑住我们呢?

    这里的重点是“我们用空性来破除对万法及自我实有的执着。但最后对空的执着一样要破除!”因为本来就未曾有,如何产生“空”呢?

    32.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修空亦非实复断空性执

    33.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住心前

    34.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若久久修观“诸法性空”成了习惯,就能“断除执着诸法实有”的无明习气。

    *如果再进一步修习“空性本身也空无自性”,那么后来也能断除对空性的执着。

    *当我们观察某法,而发现“它的实性了不可得”时,理智就会认定:“该法非真实存在”。

    *既然“无实法性”已经脱离了所依的实法,那么实存的无实法又怎能呈现在心智之前呢?

    当我们深入地去观察一切法的实相时,你会发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的”,就好像:我们去观察一部汽车,其实汽车是一些钢板、螺丝、轮胎、玻璃的组合。

    然而如果你再进一步分析的话,

    你更会发现

    “其实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叫做“汽车”或者

    “轮胎”什么的”,

    一切法皆无自性可得!

    “实存的无实法”就是“对空的执着”;“对于空性的执着”为什么不会存在“胜义谛”之中呢?我们说“不生不灭”,本来就没有“生”,哪里来的“灭”呢?这是相对的!

    本来就没有“实法”哪里来的“无实法”呢?我们上堂课讲过“外在的一切就好像“石女儿的娇媚”一样!”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未来怎么可能有呢?这就好像在谈论石女之女的娇媚一样,根本未曾出生,何来娇媚可言呢?

    *“无实法”是相对于“实法”的存在而存在的。

    *“无实法”无法独立存在!

    *当真实存在的“实法与无实空法”都不呈现在深观法性的心智之前,这时,“胜义”心中再也呈现不出其他实有的行相。

    *所以“心无所缘”而升华入最寂灭的“无二境界”。

    换言之,当“诸法实有”和“空性”皆不存在于最究竟的法性里面时,那么“实法和无实法”两者皆是,或者“两者皆不是”的见解都不会呈现出来。这样,他就完全远离一切念头和分析,真正地达到了没有分别的无二境界。

    以前讲过:念诵“藏文心经”前的一段“顶礼文”

    不思议般若彼岸,不生不灭本体空,

    圣者自明之所境,三世佛母我顶礼!

    白话是说

    思想不可想、语言不可说的智慧彼岸、

    不生不灭的本体空性,

    这是圣者们自明的所境,

    我顶礼这出生三世诸佛的母亲!

    以上是对空性的殊胜做简单地描述,所以理解空性当然可以去除烦恼。第34颂是非常殊胜的!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它是显宗“中观”见地中最高的描述方式。我们在第一讲时曾经介绍过寂天菩萨的经历,当寂天菩萨在“那兰陀佛学院”讲解《入行论》到本品第34颂时,他的身体就渐渐地离开法座升上虚空。

    当他讲到回向品时,他就溶入虚空中不见了,这表示什么呢?它表示寂天菩萨并不是一般的讲师。他是一位真正的圣者,不只会说而且完全了解空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示现!

    这和我们一般人很不一样,我们一大堆人都说:“空,我知道,空就是如梦如幻!就是没有!”可是为什么总是事到临头却空不了呢?这是因为我们只是对“空”的字母了解,而对“空”的含义却一点都不了解的原故。

    现在我们讲解到入行论的智慧品,大家就越看越模糊,这样,怎么可能了解“空”的含义呢?我们要先接受及清楚“空”的概念!

    最寂灭的境界是怎样的呢?

    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上说:“念头无法寻思!”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呢?我们上次讲过:“念头可以寻思的都是世俗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思考、辩论的方式来帮助我们了解“空”的概念,但,要靠思考、辩论证悟则是完全无法成办!

    就好比我们只看到“唯识”的论说时,就觉得他们说得实在很有道理,但看到下面中观的答辩时,就发现“喔!原来唯识的缺点也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智慧不够!

    *长久以来,学者们都利用辩论的方法来增加佛法的信心。

    *经过长久智慧的磨擦和累积,它所产生的信心是不可动摇的。

    *依靠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心,再经过长时间的锻链与沈淀。

    *智慧的光芒才能于焉乍现。

    所以要了解空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现在我们首先要了解书上所传达的概念,将来才有机会了解更细的部份。

    (C)断烦恼能成菩提

    这里说到“佛陀没有分别心、没有任何念头和思想,那他如何度众生呢?”我们一般人认为:“没有思想就像植物人一般,没有感觉!”其实,植物人心中说不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思想,只是他无法表达,或者他的表达我们看不懂而已。

    *我们能理解的范围,就只有“肢体的语言”和“嘴巴的音声”而已,当他的“身体”无法活动、“嘴巴”无法发出声音时,我们完全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依照这个概念,所以我们主观地认为“植物人没有感觉!”

    *其实并不是这样,现在,我们都相信“眼见为真”!我们看到许多人行善积德,努力利益他人。但,我们不知道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或许有些人是真心诚意在行善。但或许其中也有不少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动机是在贪求别人的赞叹”,也说不定。

    *因此,我们以“所见的行为”来衡量一个人的品质是不够的!

    什么是“大慈大悲”呢?愿一切众生都远离所有的痛苦并得到究竟的快乐!

    所以有人认为:“如果佛陀没有思想怎么会有这个愿呢?如果佛陀没有思想那不就寂灭了吗?”也有人认为“佛陀没有思想、没有念头存在,所以他有一个没有念头的菩提心!”

    那么,我们首先来认识“菩提心”是什么?

    这里有很多争论:

    *有人说“佛陀没有“有念头”的菩提心,但佛陀有“没有念头”的菩提心!”

    *有些人反驳:“没有念头的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其实都不是,“佛陀虽然没有'二元对立'的菩提心,但有'不放弃众生'的菩提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

    *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最究竟的法是“语言不能表达,念头不可寻思的”。

    *所以经中说“有和无是一体的、色和空是一体的”。

    *乍看之下是很矛盾的,色怎么会是空呢?

    它怎么会是佛法的精华呢?所以我们以世俗的眼光去看修行者的话,真的很难分辨出“谁的修行好?”要知道,和世间相模合的就是世间法,和世法不相合的就是佛法!

    你们也许会这样问:“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菩萨或高僧会相融于世间法呢?”这只是菩萨利用善巧的方法来引导众生而已啦!就好像大人用糖哄骗小孩一样,利用众生的心理把众生吸引过来,再慢慢改变他的想法,能够这样做才是一位好上师!

    如果一位上师没有这样的动机,而只是想把别人吸引过来,然后利用大众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声名、利益自己,而不是提升信徒的思想,那么他有什么资格当上师呢?

    佛法和世间法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人跟你说:“佛法和世间法一样!”那是方便说啦!先把你吸引过来再慢慢纠正你的思想,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说:“佛法和世间法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大家不都跑光才怪,有谁会想要接受这样的法呢?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佛化生活”,可是要如何才能“生活佛法化”呢?

    *这个先决条件是“你必须先了解佛法的精华!”

    *等到你真正了解佛法的精华之后,自然你的所做所为都是佛法。

    *如果一开始就想要“生活就是佛法”这是不可能的。

    *先要具备佛法的功夫,当你具备这个功夫时,言行坐卧就离不开佛法。

    *修行佛法并不一定要到寺庙,或者依靠某些仪轨才成。

    *但,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之前,修行与生活必须是分开的!

    *你们想想看:“佛法要将自我缩小,甚至不见,而世间法却以扩大自我为尊”,我们都希望我的-权力很大、财产很多、国家强盛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佛法则相反,不管大家怎么说,“佛法和世间法”在这里就是不一样。

    *世间法说“要爱你所爱,永不放弃!”

    *佛法则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如梦幻泡影,不要执着!”

    *世间法讲求人为创新,佛法则顺其自然,完全不一样!

    *我今天为什么要和大家说这些呢?朗读偈颂并不困难,白话翻译也很周全,我要跟各位传达的是书上没有的概念,接下来我们继续课文的内容。

    a.虽无分别能满众愿

    35.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

    36.如人修鹏塔塔成彼即逝虽逝经久远灭毒用犹存

    37.随修菩提行圆成正觉塔菩萨虽入灭能成众利益

    【问】如果佛陀“完全没有念头”和“分别心”的话,他怎么能够说法度众生呢?

    【答】这就好像“摩尼珠”和“如意树”,它们虽无“分别心”却能圆满祈求者的一切愿望。同样,由于众生的福德和佛的宿愿力,无分别心的诸佛也能为之现身说法。

    “摩尼珠”和“如意树”是传说中的宝物。它能应众生的需要而满足众生的愿求。

    *换句现在的话说:“它就好像火车站前的自动贩卖机一样”。

    *我们投下指定数目的钱币,想要什么就在那里按一下。

    *它就会给我们想要的东西。

    *它没有分别心,它不会张三来就给他,李四来就不给他。

    *不会这样,只要你投了钱,好人、坏人它都平等地给。

    *同样,佛陀平等地满我们的愿,但我们要自己发愿,自己累积福慧资粮。

    我们不要认为“上师好辛苦喔!这样到处跑。”假如是一位了解佛法的上师的话,他一点都不会觉得辛苦啦!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使他感觉到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感觉痛苦是来自于外在的话,那么他跟我们有何两样呢?

    世间人为了经商贸易、跑选票,心执实有而奔波于路途之上,当然很辛苦,但,修行人心无所执,任运自在不会感到辛苦!我们常说的“没有分别心”就是这样子。假如有一位上师“对某些人特别好”而“对某些人却不理会”的话,那么这就表示这位上师有严重的分别心和贪心存在。

    如果你遇到一位上师在你做广大的供养前和供养后,对你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那么你就要庆幸自己遇到一位好上师!问题是我们本身的心态上无法接受这个观念。

    假如我们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往往就会抱怨:“我供养他那么多,他还不理我!”哈,一个好上师要怨亲平等,可是一般人不了解,他们会认为“真是一个大白痴!连敌、我都分不清楚。”但,对于一位了解佛法的人来说“世上没有什么人对我不好!”

    你打他、骂他都不能对他造成心理伤害。

    佛陀因为宿愿降生人间,由孩提长大成人、讲解三乘佛法,这是任运自在不是造作而成,佛陀从未离开过他的法身。法身是无形的,如果他离开智慧的话,那么他真的会很辛苦!

    换个你们比较熟悉的故事说明一下,你们都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但,不管他怎么变,他都未曾离开过“他的本尊”。

    *同理,佛陀从未离开过“空性”;

    *“佛”没有殊胜不殊胜的差别。

    *因为他们在因地时的宿愿不同,所以所调伏的对象就有差别。

    *有的佛有很多的眷属,而有些佛的眷属却很少。

    *这是“愿力”的关系,不是“能力”的问题。

    *但不管眷属多不多,范围广不广,他们都不会特别去经营佛法的事业,凡事任运而为。

    【问】多劫前的宿愿,怎会在成佛后还有作用呢?

    【答】例如:有人为了消灾制毒而修建大鹏金翅鸟的塔,建塔者以咒力加持塔物之后,就逝世了。虽然那人已经逝世了很久,但是他所加持的塔仍有消毒制灾的作用。同样地,菩萨随顺次第修习菩提行,终于圆满福慧资粮而修成佛果,后来菩萨的色身虽然入灭了,但是仍可间接助成一切众生的利益。

    传说中“大鹏鸟”是对治龙王的。大家都认为修建鹏塔有利制煞,所以庙里或唐卡中所画的大鹏鸟,都是两支脚的爪子抓住蛇的头尾两端,囗中咬着蛇腹。

    我们上堂课说过:在西藏,如果有人生“龙王病”就要修大鹏金翅鸟的法,其实大鹏金翅鸟和雪狮都是传说中的动物。我们说“现在的狮子是雪狮的后代”,就好像现在的一些动物是恐龙衍变而来一样,而恐龙已经得到科学的证明了,可是大鹏金翅鸟和雪狮还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这里有人认为:“修建鹏塔的人是因为和鬼神交换条件而去世的!”不是这样,建塔的人是因老迈而逝世的,不要误解!

    菩萨的色身入灭之后,为何还可以间接助成一切众生的利益呢?

    举例说:这里一间公司,草创时期负责人是很辛劳的。但等到公司上轨道之后就比较轻松,类似这样子。

    *佛在未成就之前,也是常常发愿常常做不到的。

    *跟我们现在一样,我们现在一直在发愿“希望我和众生能解脱痛苦”,但我们还是日日受痛苦的煎熬。

    *同样地,等到我们成就之后就不用再造作地利益众生了,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利益众生。

    *佛陀虽然已经涅盘了,但他的法每一秒钟、每一秒钟都在利益我们。

    *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因为了解佛法的智慧而得到永恒的快乐。

    *说不定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凡是有众生的地方都有佛陀在传佛法也说不定,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b.断诤

    38.供佛无心物云何能得果供奉今昔佛经说福等故

    39.供以真俗心经说皆获福如供实有佛能得果报然

    【问】供养“无心受供”的诸佛和佛塔等物,怎能获得福德果报呢?

    【答】因为福德缘生于内心,故弥勒狮子吼经说:“供养现住或已涅盘的佛陀,功德相等”。经中又说:“无论以执实或了空之心供佛,都能得到与供物和敬信心相应的果报”,因此就像你们以执实心供佛能得果报一样,我们以幻化观供佛也能获致广大的福报。

    *“佛像”是“佛身”的象征。

    *“经书”是“佛语”的象征。

    *“佛塔”是“佛意”的象征。

    *为什么“舍利塔”是“佛意”的象征呢?

    o因为它里面安置了舍利。什么是舍利呢?

    o它是由骨髓形成的。

    o我们身体的“精华”是骨头。

    o它最贴近心,而骨头的精华是骨髓。

    o所以骨髓是身体的精华。

    o这个身体的精华和我们的心有密切的关系。

    o它因为受到心的影响而使它在我们往生之后成为舍利。

    o它是最接近心的物体!

    o所以我们视“佛的舍利”犹如“亲见佛陀”一般地尊敬。

    我们向右转绕舍利塔也是一种累积福德的方式。现在我们认为那些手持转经轮的人,很迷信!怎么可能这样绕一遍就有几千遍的持咒功德呢?不可能!其实,佛法是很不可思议的,你怎样做都可以,你们一些去过西藏的人就看过。在开阔的地方挂满了经旗,他们认为风撩起经旗一次就有念诵经文一遍的功德。看起来好像是假相的样子,受西化影响较深的人比较注重理性,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而西藏人的思想比较单纯,上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很单纯!但当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佛法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的确就是这样子!”现在我们做大礼拜、唱诵仪轨、禅坐、念阿弥陀佛,这些都只是不同的修行方式而已。在我们家乡,有些人从嘉荣做大礼拜一直拜到拉萨,一千多公里没有空过,这在我们一般人眼中是很没有意义的!

    *还有,汉传佛教这样慢吞吞地唱诵仪轨有什么意义呢?

    *你们自己想一想!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真理啦!

    *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让我们了解真理。

    *因为我们的根器狭窄,所以无法使每一件事情都成为我们了解真理的助缘。

    *因此佛陀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当经过这样慢慢地引导以后,我们的心就可以越来越开阔。

    *当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你认识真理的智慧时,你走路、开车、打球都是修行。

    因为我们现在还没办法这样,所以才必需透过念诵、持咒等制式的仪轨来修行;你们不要把文化当成究竟的佛法。西藏人转绕佛塔也只是文化而已,不然汉传佛教没有绕塔的习惯,那么汉传和藏传的佛法是不是一样呢?佛法都是一样的。同样地,你们也不可以否认转经轮的功德。认为它迷信,这是不可以的,用不同的文化来了解佛法的方式就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供养舍利塔有效果呢?

    因为舍利塔里面放了很多历代圣者的加持物,这些加持物是神圣的东西。就如我们所念的六字大明咒一样,它是以前的高僧所加持过的,虽然这位高僧已经涅盘了,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但,我们念诵六字大明咒一样对我们有帮助。

    同样的道理,佛陀虽然涅盘了,我们供养舍利塔一样有效果,它让我们产生恭敬心和虔诚心;不管任何东西只要能让我们产生恭敬心和虔诚心的,那么它就是尊贵的。

    *我们到官员家中送礼,当时官员“在不在家”效果有差别。

    *但“供养佛”就不一样。不管佛陀“在不在世”都一样有功德。

    因为“福德缘生于自心”而非来自外在。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我们“对财物的执着”。而非佛需要供养,供养功德的主要来源是自心的动机。

    *而不是数目的多少。

    *例如:供养一百块钱和供养一百万元,我们说“供养金钱数目的大小不会和你所得福德的多寡成正比”。这就是佛法殊胜的地方。

    *有些不是很了解佛法的人常对人说:“你要怎么怎么供佛!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其实不需要这样子!

    只要你喜欢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供佛,没有什么不行的。

    *我们用幻观供佛一样可以得到很多功德。

    *我们常听到一些人说:“我要赚很多很多的钱,我要用这些钱做好事!”这是多么辛苦!

    *我们在第一品中讲到:“我们要将整个地球都供养诸佛”,如果做供养要努力的赚钱才能做到的话,那么我们要赚几亿年才能赚到一个地球呢?

    *我们用“心”供养诸佛一样可以得到福报,很难相信喔!

    *所以这些法对小乘的信徒是“密”的,这是大乘佛法!这些法的用意是在训练我们的心态,让我们心量宽阔、随和。

    *目前我们的教育是偏执、主观的,所以当别人的看法或作为和我们不同时,我们就大惊小怪。

    *因此佛法用这种方式训练我们。

    *以前我小乘的习气比较重,不太相信这些教法。我总认为《入行论》好夸张喔!讲恶业时,好像人人都会下地狱似的。但一说到善业又好像人人升天有份、成佛有望!

    *哈,这是有可能的,无始以来我们都以“我”为尊,思想是很偏狭的。现在大乘教法用很夸张的形式来训练我们的心态,是很有意义的。

    *不然,你也可以反驳它!但你又说不出它哪里不对。

    *现在我们讲解“空性”,说这样不是,说那样也不行,反正语言无法表达,让你心服囗服啦!把你的心弄得软趴趴的,这时候再进入金刚乘的佛法,它将佛法的精华归纳起来,让你一目了然。

    *小乘佛法是一对一的,对、错非常地清楚。大乘佛法就不是这样,只要对众生有利的,就可以去做。有时候杀生、妄语也有开放,主要是动机是否慈悲,但要很小心!我们可以为了救一百个人、免得这个恶人多伤人命而下地狱,而以慈悲心杀了他。可是我们也不可以随便听人家说“我以慈悲心杀人”就相信。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谁知道他的发心是善是恶呢?

    *一个菩萨才能这样做。善、恶的动机只有自己明白,别人不清楚,由于我们的根器不足,所以感觉大乘的教法很复杂!经过“心”的训练之后,那么我们就可以自在地布施、行种种方便。

    我们学佛是要越来越随和,而不是制式越来越多、越难相处!

    我们这样做礼拜,也不管别人是否愿意就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地礼拜,难怪有些无神论者说:“佛教徒很难相处!”其实真正懂得佛法的人怎么会难相处呢?难相处的是那些还不太懂佛法的人!那些人才会将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别人的身上,有些新来的人说:“我不知道规矩!”没有什么懂不懂的,本来就没有什么规矩。

    但团体之中一定要有纪律,就好像国家要有法律一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的话,那不是盗贼四起了吗?一样地,团体如果缺乏纪律的话,那么整个团体就会乱掉,但离开团体就没有纪律的必要了。顺其自然,在你没有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是开放的!

    可是不可以“随便”行事,“方便”和“随便”不同!

    佛陀从来没有给过我们什么东西!假如佛陀能给我们什么的话,就有很多矛盾!佛陀从来没有说过“我可以给你们什么、什么的!”他从来没有为我们分担痛苦。假如他为我们分担痛苦的话,那么造恶业的你一直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你的痛苦应该会消失啊!怎么会没有呢?

    依我看,上帝实在不是很聪明,他说:“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是我给你们的!”而按比率来算,世界人囗中痛苦的人显然要比快乐的人多很多,这表示什么呢?上帝实在不是很慈悲啦!因为他让众生痛苦的机会比较多啊!

    显然释迦牟尼佛就高明多了:“痛苦和快乐都是你们自己造的!但寻求快乐的方法我可以教你,学与不学要看你们自己。”

    *你供养“一百块钱”和“一百万元”所得果报的差别,是由于你自心的差别而产生的。

    *因此贫穷的修行者也一样可以累积广大的福德资粮。

    *所以真正供养并不是“外在可见”、“可数”的供养。

    但为什么一般的教导会要求你布施财物呢?

    *这是方便说,这是顺着众生的思想做教化。

    *你们要相信经上所说:“供养现住的佛和供养已涅盘的佛功德相等”。

    *我们不要担心“我没有能力供养上师”。上师并没有非要你的供养不可。他什么都不缺!假如他缺的话,那是不是表示“你的能力比他强”呢?

    *因为上师还需要你的护持和帮助!

    *现在佛教界流行有所谓的“护法”,他们的工作是保护及帮助上师弘法,而上师们也认为有此必要,这是时代趋势使然,以前的上师们也不认为“这是需要的”。

    *他们不执着于外在的传法,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心,所以别人有兴趣学他就教,别人没有兴趣听他也不勉强。

    *身心自在什么都不缺,而现在不同,传法需要很多工作人员,这和选举差不多,名义不同、内容一样,所以我常常说:“上师需要你来保护的话,那你真是好厉害喔!你可以做上师的上师啦!”因为上师是弱的,他需要你来保护!

    *要知道!上师是保护我们的!

    保护我们什么呢?

    *不是保护我们的金钱、财产啦!

    *他保护我们的心灵、内心的智慧,教导我们离开痛苦的方法,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

    *“因此就像你们以“执实心”供佛能得果报一样,我们以“幻化观供佛”也能获致广大的福报!”这里所说的供养和以前“第二品”所讲以幻观作供养有点不一样。

    这里的重点是“佛陀没有心,我们供养他怎么会有福报呢?”。

    而前面的问题是:“外在的事物皆如梦如幻,我们以幻化的东西供养诸佛有福报吗?”

    为什么书上老是在这里绕呢?因为我们常常讲,你们听多了自然就会渐渐不再在乎外在的东西了,我们常常说“空”,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不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嗔恨、痛苦、累积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