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智慧(续八)
    b.破极微因生

    126.1微尘万法因于前已破讫

    (C)破他-主体因生

    126.2常主众生因数论师所许

    a.叙数论见

    127.喜乐忧与闻三德平衡状说彼为主体失衡变众生

    【胜论师】常恒的微尘是万法之因!

    【中观宗】这些说法前面都已经破斥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这个说法在“无方分微尘”时已经讲解过了,你们想想:无方分的微尘如果是恒常的话,那么它就无法推叠扩大创造万物。它一开始创造就变成无常了,例如青稞的种子是青稞的苗芽的因。但,种子一转变成苗芽时,它就已经产生变化了。原来的种子已不复存在!所以它是无常。

    【数论师】永恒的“主体”是众生之因,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就是所谓的主体,而当它们彼此不谐调的时候,就会变化出众生与万物。数论派的主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为什么一再重覆地提到呢?数论派主张“我”和“主体”都是永恒的,前面讲的主题是针对“我”而讲的,而现在所讲的重点在“法”,所以没有重复!

    b.破数论见a)辩破

    128.一体有三性非理故彼无如是德非有彼复各三故

    129.若无此三德杳然不闻声衣等无心故亦无苦乐受

    130.谓法具因性岂非已究讫汝因具三德从彼不生布

    131.若布生乐等无布则无乐故乐等常性毕竟不可得

    【中观宗】独一的主体具有三种不同的性质,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你所主张的“主体”不存在!同样地,“三原质”也非实存,因为一一原质也都同样具有三种原质。

    【数论师】没有父母就不可能有小孩,同理,如果没有真实的三种原质作为因的话,那么它们所形成的声音和现象也杳不可得。

    【中观师】在无情识的衣服等物质上,不可能具有忧喜或苦乐等感受,如果说,诸法都具有真实的喜、忧和闻等因性,然而前面不是已经厘清诸法无实了吗?

    你主张外在的“因”具有乐等三德,但是,从三德中并不能生出布衣等诸法,如果我们从布匹可以生出喜、忧和闻等三德,那么没有布匹就没有喜、忧和闻等三德了。所以喜、忧和闻等三德的常恒性完全不存在!

    “一一原质也都同样具有三种原质”这怎么说呢?数论师所认为的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实际上并不是事物的最根本因子。它同样必须具备它的组成因子,所以“喜”同样具有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同理,忧和闻也同样必须具备喜、忧和闻三种原质。

    以此类推无边无尽,找不到真实存在的原质存在,再说,他们认为喜、忧和闻三德是万物的因,可是这三德无法生出赏心悦目的衣服或建筑等物。而且衣服、建筑等无情识的物质自己也不会感到乐苦等觉受,所以它们并不具有这所谓的原质。假如喜、忧和闻三德是万物之因,那么一般人怎会认为:“好看的衣服让我们快乐,不好看的衣服让我们烦恼”呢?由此可见,快乐和痛苦是果而非因,衣服是因而非果,那么一件恒常的事物怎么可能有时是因、有时又是果呢?

    因此“喜、忧和闻三德是万物之因”不能成立!

    132.乐等若恒存苦时怎无乐若谓乐衰减彼岂有强弱

    133.舍粗而变细彼乐应非常如是何不许一切法非常

    134.粗既不异乐显然乐非常因位须许有无终不生故

    135.显果虽不许隐果仍许存因时若有果食成瞰不净

    136.复应以布值购穿棉花种谓愚不见此然智所立言

    137.世间亦应知何故不见果世见若非量所见应失真

    【数论师】喜、忧和闻三德明显地恒常存在!

    【中观宗】那么我们痛苦的时候,为何感受不到快乐呢?

    【数论师】受苦时,乐受就减弱了!

    【中观师】然而,真实恒存的事物怎会有强弱的变化呢?既然脱离了粗乐而变成细乐。那么有粗细之分的乐受显然是无常的,以同样的道理追寻,你为何不承认:“一切因缘所生的有为法都是无常呢?”既然乐与粗细有关并且随之变化,那么乐受显然是无常的。

    【数论师】凡是生,必须在“因位”时就隐含“果性”存在,例如莲子本来就具备将来生出莲花的因子,现在我们看到莲子未见花,那只是花的果性尚未显现而已!假如在因位时,不具备果性的话,那就完全不能生;生,只不过是显现因位隐含的果性而已!

    【中观师】你虽然不承认“先无新生的显果”,但你还是主张“因中存有不明显的果”。然而,如果在因位的阶段就有果的存在,那么吃食物岂不成了吃粪便了吗?再说,你也应该用买布的钱去买棉花的种子来穿才对,如果说,世人愚痴看不出种子里有布,但从你们了知真理的祖师所立下的言论,世人难道听不懂吗?

    为什么他们看不出因中有果呢?如果世间人的见识不能作为准量,那么世人明见的现象岂不全部失去真实性?事实上,“名言量”还是能相对地正确认知它的对象。

    什么是“先无新生的显果”?

    原本“因上”不存在,后来却生出来的“果”!我们一般人见到事物就直接认定为事物的本身,所以见到棉花种子就是棉花种子,不会把它看成布。也不会将食物看成粪便。这是任谁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除非像密勒日巴尊者这样超越常人的大师,尊者和一位格西辩论时,格西说“有”时,他就把虚空打得像鼓一样地咚咚作响,格西说“无”时,他就穿墙过壁给他看。但,像尊者这样的人非常稀少,所以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无法做为看待事物的准则!

    现象上,水就水、风就风,如果有人对你吹嘘的话,你们大大可以反驳他啦!我们学会有位居士学佛有一些心得,但爱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话,譬如“你还有分别心吗?你还执着这些?”

    有一次,他将一本密勒日巴大师的传记遗忘在厕所里,后来我进去看到了,我直觉就是他忘的,我就直接对他说:“你怎么可以在厕所里看这本书呢?”他回答说:“还有这个分别啊?”我回他说:“假如现在你喝下马桶里的水的话,那我相信你没有分别啦!”

    我们未证悟之前,现实的名言量还是要接受!

    虽然我们今天讲的都是一些生涩的理论,但,这样的学习是很好的,透过这样的学习你们才可能透彻了解真正的法。我常说:“我们的信仰要建立在理性上!”

    那么“究竟”是不是理性呢?“究竟”不是理性!它无法言喻、无法标明,可是学习的过程一定要理性!没有理性的话,要了解佛法是很有限的。如果是几百年前的纯朴修行者的话,他们的心本来就是那么地虔诚和单纯,也许他们不需要“理性”。就像“犬牙生舍利”故事中的阿嬷一样,阿嬷坚固的虔诚心使狗牙长出舍利子出来,加持的力量是来自阿嬷的虔诚心而非狗牙。所以这部份是无法用理论来描述的。现在,我们并没有这样的虔诚心,因此还是注重理论比较保险。虔诚的祈祷是很重要的,然而,如果我们缺乏理论做依靠的话,就很容易受骗。

    藏传僧众都依靠理论,所以少有上当的事情发生。在汉地,很多佛教徒未对理论深入了解。因此,受骗的事情时有所闻,为什么一些知识分子会照样受骗呢?因为他们主观地认为“法,不需要理论的教授!”这是很不保险的!理论并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有些大格西们一生穷究佛理,他们可以用理论倒黑为白、说是成非。

    为什么呢?世俗谛本来就没有恒常独立实有的事物存在,当他们对法尔有深切的领悟之后,对不可言喻的境界就能生出不可动摇的坚固信心。因此而证悟的人很多,假如我们只想对佛法作概略性地了解,当然,这样也可能有证悟的机会。但机率有多大呢?不清楚!“究竟”是超越理性、不可说、不可想的。

    在古印度,那洛巴大师是那兰陀佛学院非常有名的班智达。可是,他要证悟还是要依止乞者帝洛巴大师,由此可知,除了通达经论义理之外,要证悟还是要依止上师的指导和加持。理论并不是证悟完全的依靠,但有理论作基础是比较稳妥的!

    所以各位不要认为这些理论不管用,理论有它一定的效果!但,各位也不要气馁,认为自己天资不好、无法了解,不需要这样!假如你有强烈的虔诚心的话,那么你一定也可以和“犬牙生舍利”中的阿嬷一样地吉祥。不过,假如你的信心是摇摆的,那就要再多多努力了!

    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们现在所说的“我是某某人”只是个假名而已。

    “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是由于前世因所造成的。将来我变成怎样子,也是我现世造的因所形成的。这是所谓的“遍计我执”吗?我们要破除这个概念吗?

    【答】对!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来世果。也只是某某众生的假相而已,这种假相的概念不用破除!因为没有实有,胜义上,万法皆非实有,没有独立实有的因、亦无独立实有的果。所有因果的理论都是属于世俗谛。

    【请问堪布】那么我们执着它的话会成为“遍计我执”吗?

    【答】当然,不但是“我”,对任何事物的执着都是“遍计”!

    【请问堪布】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学习“不要那么在意我”呢?

    【答】对,我们学习佛法是学习如何不受万物的影响。

    【请问堪布】师父,我们常常说“续流就像河水一样,前一刹那的河水和后一刹那的河水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河流”当作“高速公路的车流”想呢?

    【答】如果把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比作我们现在的心,那么,嗯,也不是很恰当!为什么呢?因为前一台车子和后一台车子是不是相关呢?不知道!可能完全不相关,而我们心续的变化是很微细的。它以同一模式在变化,而不是像“车流”刹那变化完全不同。

    我觉得用“河流”来比喻比较好,我们不会认为“早上的我”和“现在的我”不是“同一个我”。“早上的我”和“现在的我”我们无法分辨它有什么不同,跟河水比较类似。

    我们也无法分辨“早上的河水”和“现在的河水”有何不同,但“车流”的比喻落差就很大,所以我觉得比较不恰当!你认为“车流”的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请问堪布】看得很清楚啊!“前一台车子”和“后一台车子”不同,我们一眼就看穿了,很容易明白。

    【答】喔!河水的比喻,让你分不清楚“心续”的变化是不是?

    【请问堪布】对啊!所以很难想像“前一刹那的我”不是“现在的我”。

    【答】那就对了,但假如“前一刹那”的你是现在的“你”的话,那么“昨天的你”也是现在的你啦?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去年的你也是现在的你啦!那么你以前所学到的东西应该不漏地记得才对啊!为什么呢?因为你一直没有改变!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前一刹那”的你不是“现在的你”是可以确定的。现在,你不清楚“自心续流”的变化,所以用看不清楚“变化的河水”来做比喻不是很好吗?如果你用“颗粒很清楚”的车流来做比喻的话,那么比喻和心的续流不是不吻合了吗?

    【请问堪布】师父说:“无明是一时生起的!”那么我们如何解释“无明”呢?我们就不知所以的接受这个概念吗?我们要去除无明才能解脱,但,在无明中的我们,怎会知道自己无明呢?我们既然不知道自己身处无明当中,我们怎么可能要去除无明呢?无明是看不见的啊!

    【答】我们不知道,可是释迦牟尼佛知道啦!佛陀知道众生身处无明无得自救。所以他才为我们传了佛法,教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在无明的状况里面。因为众生无明不知身处轮回困境,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传授心性的法门。他从因果轮回、四圣谛等等教法开始引导我们,最后才作心性的教导。我们现在虽然不是很清楚地知道心性,但是你如果慢慢地进入探讨的话,你就会随着修行的进度越来越清楚。因为很多众生,连自己身处无明都不知道,因此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心性的方法。为什么我们会身处轮回不得解脱呢?

    因为我们对事相判断错误!我们常常会有:我努力工作追求人生的幸福,为什么总是不得要领呢?我为了别人努力的付出,为什么他们感受不到我的善意呢?诸如此类的烦恼,我们一般人遇到逆境、遇到灾难才会寻求佛法或善知识。所以我们说“逆缘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逆境呢?因为我们判断错误,你视伤害你的人为亲密战友,与他祸福同当。当然你就会受到他的伤害,当你身心憔悴了解自己的处境时,你自然就会寻求援助,祈求佛菩萨保护,找寻善知识教导。善知识告诉你:“你对事相判断错误了!”这时虽然你积习已深,很难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但,经过善知识慢慢地引导,你就会渐渐地了解事相。当你完全了解真相时,你就再也不会视敌为友而毁乐如灭仇了。这时你就解脱了,你再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了!

    简单说:“无明就是你还有不明白的东西存在!”难道你都没有不知道的事了吗?

    【请问堪布】134颂“因位须许有,无终不生故”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数论派”的观念:万法在因位时,就隐含果性,如果在因位时没有果性存在,就完全不能生!

    【请问堪布】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因为他们要保有“恒常实存的有”的论点,所以不得不这样说啦!因位时,如果没有隐含果性的话,那么“果”如何被创造出来呢?假如“因位”不具备隐含的果性,而果却产生出来,那么一切不就变成无常了吗?这不是破了数论派自己的立论了?

    【请问堪布】我们所谓的因果,都是针对世俗谛讲的吗?那么胜义谛如何讲法?

    【答】“因果论”是属于世俗谛的部份没错,胜义谛的看法是“无实有的因,亦无实有的果!”——>超越因果的法。

    【请问堪布】堪布,我常常在消灾祈福法会中,听到祈文上写着祈求现世福报的语句,请问师父,什么是真正的福报呢?如果它是指衣食财禄之快意的话,那么最有能力消耗地球资财的人就是最有福报的人?那么如果祈求灵验的话,这样有福报的人是不是就会一直多起来呢?如果有福报的人一直增加的话,那不是在加速地球的崩灭和增加其他众生的痛苦吗?身为一个佛教徒可以做这样的祈求吗?

    慈悲的佛菩萨会加被这样的愿吗?怎样的祈祷才是真正的善祷呢?

    【答】所谓福报有两种(1)智慧资粮(2)福德资粮;

    这两种圆满的人就是有福报的人,所谓智慧圆满的人是指“能看透外在万法的本质的人”,而福德资粮呢?我们一般人以为财钱富足、华屋、美眷是有福报的人。其实,所谓“具足福德资粮”的人是知足的人,不论在任何环境、穿着怎样、吃什么,他都很容易满足。这才是真正有福德资粮的人,因为他永远不虞匮乏。一直祈求世间财利的人是属于饿鬼道的众生,并不是有福报的人。我们一直做这样的祈求,那么永不满足的饿鬼众生当然就越来越多。他们是受饥渴所苦的众生,永远没有饱足的时候。

    我们应该这样祈祷:“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这里所说的“乐”并不是外在色、声、香、味、触等五妙欲之快意,而是心里满足所得的快乐。

    【请问堪布】有人很热衷参加法会,可是在法会中却躁动不安、吱吱喳喳、神识向外飞驰,师父,这样心不在焉地叁与法会有功德吗?

    【答】有没有功德端看“参加者”参加法会的动机而定!

    【请问堪布】参加法会时,法师念颂经文速度太快使我们跟不上,或者根本听不懂他在念什么,师父,参加这样的法会有意义吗?它的功德在哪里?

    【答】跟不上就念自己的就好了,听不懂你也可以随喜,以一个善良的心态做任何事都有意义,法会有没有功德要看你自己的心!

    【请问堪布】如果我们不打算或不能理解空性的话,那么我们信仰任何宗教是否都无差别?是不是我们只要找劝人为善和给我们带来快乐安心的宗教就可以了?

    【答】如果你不想了解空性的话,那么你信仰任何劝人为善的宗教都是可以的。但这样永远没有远离痛苦的机会。然而,如果你的困扰是因为不能理解空性的话,那么信仰佛教会成为你理解空性的助缘,因为佛法的精华——>空性和慈悲是一体的!

    【请问堪布】如果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个小水井里,很快乐,你会觉得这样不好而把它抓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吗?

    【答】不会,就好像有些人无法了解深奥的佛法,那么就不要强迫他接受空性的理论一样。

    各位居士们:阿弥陀佛!我们上堂课讲到寂天菩萨如何破除数论派所认为“永恒的主体是众生之因”的说法,数论派认为:“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处于均衡状态时,就是所谓的主体,而当它们彼此不谐调的时候,就会变化出众生与万物!”

    寂天菩萨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如果事物在因位上就隐含果性的话,那么我们吃饭不就等于吃大便了吗?那么世人为何不拿买布的钱去买棉花的种子呢?所以数论派的观点有很多矛盾,今天晚上我们要讲解中观宗不犯同样的过患:

    (b)中观宗不犯同过——>争

    138.若量皆非量量果岂非假故汝修空性亦应成错谬

    ㄆ.答

    139.未辨假立实不识彼无实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

    140.如人梦子死梦中知无子能遮有子想彼遮亦是假

    【实有宗】如果正确认知的量非实有、不能作为准量,那么它所量得的知识岂不都是虚假的吗?因此,你们依量所认知、所修习的空性,应该也是错误、无意义的。

    换句话说:如果观察事物的“观察者”是假相存在的话,那么他所观察的事物怎会有意义呢?那么你所讲的“空”也一样毫无意义!就如梦中认梦一样,我是虚假的、梦也是虚假的,梦中的我当然也是虚假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所以毫无意义!

    【中观宗】没错!修习空性时,如果不能辨识“无明所虚构的实有法”,就不能确认“彼法实有被排除后的空性”。再说,既然被排除的实有法是虚构的,那么实有被去除后,所现的空性当然也是假的。不过,空性与空观虽然都是假的。但它仍具有破除执着万法实有的作用。例如,有人梦见梦中所生的儿子死了,这时,梦中知道儿子不存在的理智,虽能消除梦中执着实有儿子的妄想。但是,这具有对治作用的梦中理智毕竟还是梦。

    “空”是依“有”而建立的

    *就如:瓶子的“空”是依靠瓶子而建立的。

    *除了“瓶子”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建立瓶子的空。

    瓶子的空是哪里来的呢?首先必需要有:

    *瓶子的“有”,然后才能有瓶子破碎之后的无。

    *如果先前没有瓶子的“有”,那么后来怎会有瓶子的“无”呢?

    有人说:“瓶子的空是实有空”,其实不是!

    *“空”就是“空”,没有什么“实有空”!

    *我们为何要学习空性呢?“空”是依靠虚假的“有”建立的。

    *依靠虚假的“有”建立的“空”当然也是虚假的。

    那么学习空性的意义在哪里呢?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对实有法坚固的习气无法一下子就破除,所以必须用空性的教法来对治实有法的执着。当然,到最后空性的观念也不存在,就如梦中儿子的“有”和儿子的“无”都同样是梦一样。

    (D)结破四边生

    141.如是究诸法则知非无因亦非住各别合集诸因缘

    142.1亦非由他生非住非趋行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

    *诸法既不从“他因”生,也不是“无因”而生。

    *也没有一法真实存在于各别的缘上。

    *或存在于有自性的各种合集缘上。

    *更不是由因缘以外的其他事物所创生。

    *“形成后”既不住留。

    *“坏灭时”也不消散他去。

    万物不从他因生、无因生这部份都已经讲过了,那么“没有一法真实存在于各别的缘上”怎么解释呢?

    例如:“青稞的苗芽”并不是只要“青稞的种子”或“水”或“土”就可以长出来的。它必须依靠水、土、温度、阳光种种条件的配合才能生长出来,单因独缘无法长出青稞。

    那么“各种因缘聚合时会不会生呢?”

    我们一般认为“当然会!各种因缘聚合时当然会生!”不对,这个我要仔细地讲、你们要仔细想才会清楚。我们刚刚说“只有土不能长出青稞的苗芽”,同样地,青稞的种子、水、阳光各种因子当中都不存在青稞的苗芽,那么将这些集合起来,怎会有青稞的苗芽呢?

    所以将各个因缘中不存在的事物集合起来,也不能产生果!就如我没有钱、你没有钱、他也没有钱,那么我们三个人集中起来怎么可能就变成有钱呢?不可能!

    那么万物是不是由因缘以外的其他事物所创生的呢?不是。

    那么万物有没有一个独立实有的生呢?

    *从“因”上观察,我们无法成立万物实有独立的生!

    *《心经》中说:“不生不灭!”念起来很简单,但,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是无因生、他因生,也不是因缘聚合而生,更不是因缘以外的其他事物所创生的。

    *所以“生”之四边就破了。

    *既然找不到真实的“生”,那么怎会有真实的“灭”呢?

    现在我们的“有”是假相存在,所以我们也会死亡,而实有的存在,并没有“从哪里来”“从哪里生”。当没有“从哪里而生”时,那么怎会有“住留存在”呢?既然“没有住留”,那么怎会还有“坏灭”呢?

    所以它也不会消散他去,它根本就不存在!藏传佛教“中观见地”有三个解脱门——>因无相、果无愿、本体空。

    以上就是说明“因无相”的部份,接下来讲解“本体空”

    B.缘生正因

    142.2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

    143.幻物及众因所变诸事物应详审观彼何来何所之

    144.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

    由于“无明愚痴”而被“执为真实”的这些事物,和魔术师所变化出来的幻化物,究竟有何实质上的差别呢?魔术师用幻术变现出具有“真实感”的幻像,和“因缘和合”所成而具有实际作用的世俗的事物。大家应该仔细地观察它们,到底真实地从何而来?

    向何处去?由于因缘聚合,就可以见到现象的生起,如果没有因缘就看不见有现象生起,因此所有现象都是虚伪的。就如同影像一般,那么这里面怎会有真实存在的自性呢?

    一般人囗头上都会说:“无来也无去”。但到底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一般人会说:“我从父母亲那里来!”或者“我是从前世因缘而来!”那么你存在吗?我们前面说过:“找不到真实独立存在的我!”既然没有“我”,那么你还从哪里来呢?

    不可能有一个“来”的地方,不存在的事物怎会有“来”的地方呢?就好像“兔角”,它根本不存在,那么你如何说它从何而生呢?在胜义上,一切法无生!

    所有现象都是因缘聚合而显现,犹如电视的萤幕一般,找不到真实的自性存在,为什么了解空性的修行者们不注重外境呢?因为他们透彻事物的本然面目!为什么我们放不下对现象的执着呢?不认识、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如果你已经了解现象的事物,就如电视屏幕上的戏曲的话,那么你还会对它紧抓不放吗?

    同样的晨昏,由于我们的执着,使我们和高僧们过着迥然不同的生活。我们为世俗名利、衣暖食饱而奔波劳碌,然而,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仔细地观察的话,你就会赫然发现。其实这不过是一场幻觉而已!

    所以我们说“本体空”!龙树菩萨说:“外在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除此因缘所生之法外,别无实法”,因此除了“空性”之外没有一法存在。我们一般人和修行者的观念,最主要的差别在那里呢?

    修行者们认为:“事物之所以显现是因为事物的本体空性的原故”,而我们一般人则认为:“空,就是没有,哪里会有什么东西可以存在呢?这是很矛盾的!”其实,只有本质空性的东西才可以随时随地的改变,就好像梦境一样,在梦里你可以飞天钻地万行无碍、你可以和天神或妖魔交会、你可以回到昨世也可以探究未来,为什么呢?因为梦是虚假的,所以它才可以显现各种不同的样貌;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就没有这样的能力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举重若轻、自在飞行或者变化形体呢?因为我们太执着了!

    我们视万物为实有存在,所以才会被圈住在这个小框框里。如果你已经看破万物的虚假,那么你就自由了,就好像密勒日巴大师一样,他可以水变成火、火变成水神通自在,任何事物都无法限制他。

    所以龙树菩萨说:“除了缘起法之外,别无实法!”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心经》中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我们背得很熟,但,你有没有去了解它的内容呢?你了解它的内容之后有没有真正地去探究和修行呢?即使很深入地探讨了,可是用不上,那么我们一样有生的执着、一样有死的执着!在西藏也是一样,有些喇嘛们在经论的辩论上很厉害,可是实际生活却无法融入。

    那么我们如何看出这个人有没有将佛法融入生活呢?情绪起伏、喜欢名利,从这里就知道他有没有用得上空性!我们仔细想想,所有世俗的事物它到底从哪里来、从哪里去?找不到!犹如魔术师的幻物;那么我们眼前的幻象为什么这样清楚呢?

    这是无明所结构出来的,一种对虚假的执着!你以为佛陀看不到我们的现实世界吗?有些人认为:“定力够的人对外界的吵杂声能够充耳不闻,对美味的食物、美丽的风景都能视而不见”,是不是这样子呢?

    不是!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佛陀到底有何高明之处?佛陀的境界我们无法体会,而我们的世界佛陀也看不到,那佛陀不是也和我们一样了吗?不是这样子,正确地说:“佛陀对于现象不会产生执着!”我们视现实为真,而佛陀看世界如幻,而不是说他否定现实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让我们产生焦虑,更甚者连做梦也会让他坐立难安,我告诉他们:梦是假中之假,不要去注重梦境、不要执着!

    有些人梦见上师在教他什么、什么法,很高兴,我告诉他说:“你为什么不在白天向他请教呢?这样不是可以教得更清楚明白吗?”然而,我们一般人还是喜欢在梦里被上师教。在西藏,高僧们常常会说一些梦境,可是我们不能和他们比,他们看梦境和现实的生活是如一的,而我们执现实为实存。现在如果我们再执着梦境的话,那就只会增加痛苦而已!如果你也能视现实生活如梦如幻,那么你去探讨梦境也就无所谓了。

    C.破有无生正因(A)破生有自性

    145.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146.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147.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于有未生时是犹未离无

    148.倘若未离无则无生有时有亦不成无应成二性故

    这部份是讲解“果无愿”:

    *如果诸法已经真实存在了,那么何必还要它的因呢?

    *如果诸法本来就不存在,那么纵使有因又有什么用呢?

    *纵然借用亿万个因缘,也不能把“无”变成“有”。

    *如果“无”保持原状,怎能成为“有”呢?

    *如果“无”已失去原状,那么有什么可转成“有”呢?

    *如果在“无”的状态下没有“有”,那么何时才能成为“有”呢?

    *况且在“有”尚未生成的时候,就没有脱离“无”的状态。

    *如果“无”没有脱离“无”的状态,那么就不会有“有”出现的时机。

    *同理,“有”也不会变成“无”。

    *否则,“有”就变成有两种性质了。

    *因此,生无自性。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有”和“无”都是以“真实存在”的立场而言;诸法实存的果已经存在时,就不需要再有任何“因”来生“果”了,就好像我们“已经吃饱了,就不用一直再吃”一样。

    同理,如果万物本来就不存在,那么即使有“因”那又有什么用呢?

    就好像:石女儿、兔角、空花一样,用科学技术也无法无中生有,“无”和“有”是相违的,它们无法同时存在。所以假若“无”真实存在,那么它怎能变成“有”呢?假如“无”消失了,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变成“有”呢?

    总而言之,“有”不会变成“无”,“无”也无法变成“有”!在这里,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假设以前这里是一大片空地,现在却聚集很多人、盖了很多房子,那么这不是从“无”转成“有”吗?从前人马杂居的城邑,现在变成荒城沙漠,这不是从“有”转成“无”吗?

    其实,真实性上“有”和“无”是无法共存的,人们所认为的“无”或“有”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存在。只有虚假的“无”才可以转变成虚假的“有”。反之亦然,我们一般所认为“有”会转成“无”、“无”会变成“有”,其实这些都只是过程而已。如果事物实存的话,那么它就无法改变!

    *“有”和“无”是相违的,所以“有”和“无”不会同时出现。

    *如果“有”可以变成“无”,或“无”可以变成“有”的话,那么这个“有”或“无”就会变成都同时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存在。

    *然而,一件事物同时具有两种不变的性质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生无自性”!

    (B)结破灭有自性

    149.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C)结成轮涅不二

    150.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盘不涅盘其性悉无别

    这部份是在说明“灭无自性”:

    *既无有自性的生,就无以自性成就的灭。

    *况且“有法”也不是以自性成就的“有”。

    *所以法界的一切众生,永远不以自性而生。

    *也不以自性而灭,众生就像是梦境一般虚幻地存在着。

    *一旦加以分析,又像芭蕉树一样地空洞不实。

    *因此,解脱的涅盘和忧苦的轮回,在本性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我们既然已知“万物的存在皆无自性”,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知道没有所谓的涅盘状态存在,理由很简单。既然一切法皆无自性,当然就没有所谓的轮回!既然没有轮回,当然就没有所谓的涅盘,涅盘是相对于轮回而施设的法,因此我们常说“不生不灭”就是——>万物无以自性生、自性灭的意思。

    为什么说“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呢?

    如果你实际去观察芭蕉树的话就会明白:

    *坚挺的芭蕉树干其实里面是中空的!

    *它由一层层蕉叶包裹而成树型。

    *当你拨开层层的蕉叶时,其实里面是空洞洞的,没有实体存在。

    *所以我们常用芭蕉树来形容“万物的存在如梦似幻”。

    这就是佛法中所讲的“万法无实有”;再次提醒各位:“佛法所说的“空”并不是没有!”佛法所说的“空”是:‘我们看见万物存在的现象,然而实际去观察它的本质时,却赫然发现“一切法皆无自性”!’

    所谓“见空合一”即是如此。“涅盘不涅盘,其性悉无别”这句话是在说明“轮涅不二”的境界。我们一般人认为“轮回”和“涅盘”的环境是有差别的,然而高僧们却认为此岸即是极乐世界,为什么呢?经中常说“烦恼即菩提”。这和“轮回即涅盘”的意思是一样的,一般人听到这些话都会感到很矛盾,然而这句话在哲学研究者耳中却显得很有味道。但是尽管他们认为有味道,可是他们还是无法深切地体认个中滋味。

    其实,在法尔上一切法都了无分别、都是虚假的!好、坏、美、丑的显现都是虚假存在而已,所以你无需特别地嗔恨某些人或喜欢某些人,这就是“果无愿”。

    什么是高僧呢?他们的见地和我们一般人相反!有些人认为“高僧应该就是坐在高高法座上的法师”或者是具有广大神通的人,他可以一眼就看透别人的心里,或是他有很多眷属。但,在了解佛法者眼中,高僧并不是这样子,现在西藏还有一些修为很高的高僧住世,他们的反应很慢、凡事不是很在乎、对事不是很敏感。任何的人、事、物在他看来“都是一样的!”所以他对乞丐和达官贵人都一样平等、没有分别。

    所有的分别都是我们世间人自己分的,我们分类事物的品类、大小、等级,科目条理细致而分明。因此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更为复杂,失去原本纯朴的面貌。以这样的分别心如何认识一位真正的高僧呢?

    我在多竹千的时候,有两位兄弟喇嘛,他们在青海大堪布慕些仁波切那儿学到大圆满的诀窍。他们的反应很慢、对仪轨、经论也不熟悉,但他们非常地温和、谦虚,而且他们禁语的时间非常多、很少讲话。很少和人接触、没有眷属,长久如此。多竹千寺的住持吉美窝沙活佛他曾经好几次很诚恳地对我说:“这两位兄弟不像我们一般人,真是有福报!”

    有没有福报在了解佛法者眼中和我们的看法完全不同。我常说:“了解空性是给自己最大的礼物!”因为这种境界语言无法表达只能自己体验!我们何须执着世间虚假的事物呢?我们放不下世俗的事物,如何会快乐?当我们了解世间法如芭蕉树一样地空洞无义时,自然就会放下。轮回和涅盘在究竟上了无差别,我们无需到极乐世界才能得到快乐!

    佛法就是这么奥妙,不管你如何用理论推究它,也是没完没了。但假若你有坚固的虔诚心的话,一样会有所得,佛法超越我们二元对立的思维,因而无法寻思获得。所以佛陀说:“我没有给你们智慧!”他只能教我们解脱的方法,而如何解脱则完全要靠我们自已。

    古来大成就者如马尔巴、密勒日巴等大师都是依靠上师的教导的,但,证悟完全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因为那个境界语言无法表达、思惟无法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