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因乘分三,即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前二為小乘,後者為大乘。
密乘亦修菩薩行,這將菩薩乘專指大乘的顯宗,只是為了立名的方便。因此,大乘顯宗亦名“波羅蜜多乘”,密宗亦名“金剛乘”,此即大乘顯密二宗的建立差別。
不共果乘分外密三乘與內密三乘。外乘是事密(又名作密Kriyatantra)、行密(Ubhayatantra)及瑜伽密(Yogatantra)。內密則為大瑜伽(Ma-hayoga)、無比瑜伽(Anuyoga)及無上瑜伽(Atiyoga)。
如是顯三乘、密六乘,即成為九乘次第。
(見附件圖1)
這里須要解釋一下顯密所別的名義。稱為“共”,是指其理論而言,顯乘與密乘都以同一理論作為根據,是故便稱為共。如密乘行人亦須了知聲聞乘所修的四諦、緣覺乘所修的十二因緣、菩薩乘所修的六波羅蜜多等。稱為“不共”,是指修持的方法而言,密乘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跟小乘及大乘顯宗有所不同,是故便稱為不共。
至于將小乘及大乘顯宗稱為“因乘”,那是依照西藏密宗的觀點,他們所修,唯為成佛之因;而密宗則稱為“果乘”,因為恢密法修持,可得成佛之果。
將上述兩項定義融會,因此,便有“共因乘”與“不共果乘”的判別。
顯宗的人,對共不共的分判容易接受,但對因乘果乘的判別則多持反對,往往指密乘“即身成佛”為虛誕,甚至謗曰︰成的不知是甚麼佛。這類諍論,須要略加解釋。
密乘分判九乘次第,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將自宗高判,低判余宗,實質上態度卻非常持平。以大乘顯宗言,他們所修的是菩薩行,故判之為菩薩乘,可謂並非低判。修菩薩行只是成佛之因,蓋必須經歷菩薩的十地,然後始能進而得佛果,判為因乘,道理就在這。
至于密乘自許所修為成佛之果,亦不是說任修外內密六乘皆可即身成佛,所指僅無上瑜伽乘而言,其余五部,因為是無上瑜伽乘的階梯,因此便亦攝在果乘之內。
然而說修無上瑜伽乘可得佛果,實際上亦是籠統的說法,此中仍有次第。
無上瑜伽乘分為三部。即心部(Sems-sde)、界部(Klong-sde)及口訣部(Man-ngag-sde)。或稱外部、內部、密部。其中口訣部復分三部,即隨機、口耳及心髓。
(見附件2)
這里說口訣部復分三部,所據為敦珠寧波車(DudjomRinpochf)的說法(亦有將之分為四部,即外、內、密、心髓部,或稱為阿諦、遮諦、仰諦、寧諦等)。本論論主龍青巴尊者一系的修習,即屬于心髓部。
西藏密宗僅許心髓部的修持可即身成佛,並未說凡修無上瑜伽乘可即身成佛。關于各部的義理,詳見後說,知道了這些義理之後,便當不以判心髓部為佛果乃屬高判。
然而由此亦可知,並不是一學密乘即可成佛。如今傳播密法的人,每每過份強調“即身成佛”,對道次第則末同時強調,這便失去西藏密宗的主要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