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唐密東傳
    公元805年,青龍寺東院惠果阿奢黎將唐密泄瓶傳授給日本留學僧空海,並囑咐他立即回國弘揚密法,806年空海攜帶大量珍貴密法法器及兩界曼陀羅返回日本。最初于高雄山寺建立壇場,後來移錫高野山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場金剛峰寺,法脈延傳至今已一千二百年。

    而在中國,自開元三大仕傳入正純密法,唐密在華夏大地興盛了一百余年後,佛教遭遇了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滅佛,唐武宗會昌年間,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被迫還俗,寺廟荒圮,經籍散佚,中國佛教喪失了繁榮的客觀條件,從此由極盛而走向衰落。會昌法難後,各個宗派均元氣大傷,尤其唐密因五明具足的阿奢黎闕如、壇城儀軌要求精嚴而流于湮沒。

    返回目錄

    弘法大師空海

    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密號遍照金剛,為唐密付法第八祖,日本真言宗開山祖師。他不僅是一位修證極高的密教大師,而且在語言、書法、藝術、建築、科技等方面都表現出過人的才華,對日本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因而在日本享有崇高的聲譽。

    空海的父親名叫佐伯直田,母阿刀氏。佐伯氏是贊岐國(今日本香川縣)富豪名門,空海大師的弟子實慧、智泉、真雅、真然等高僧,也都出自佐伯家族。阿刀氏一族在歷史上多出高僧,如奈良時代的玄P僧正、平安時代的善珠僧正等。

    空海出生的時候正值日本奈良時代末。他的母親阿刀氏夜夢梵僧乘紫色雲入懷,因而受孕,懷胎十二個月。于寶龜五年(774年)六月十五日,在風景秀麗的贊岐國多度郡屏風浦(今香川縣善通寺市)降生。

    因為那個吉祥的夢境,所以給他起名貴物,幼名真魚。

    空海生而穎慧,五、六歲時有神童之稱。童年游戲,常捏泥為佛菩薩像。

    那時,他時常做一個相同的夢境,夢見諸佛菩薩坐在八瓣蓮花上,放大光明。年幼的他還不明白夢境的含義,只覺得莊嚴美妙,心中十分向往。

    空海的舅父阿刀大足是一位儒學家,曾經充當桓武天皇的皇子伊予親王的侍講。空海十五歲入京都,隨舅父阿刀大足學習學《論語》、《孝經》及史傳等,兼學文章。

    十八歲入大學明經科,學習中國古典文化,從直講味酒玄成讀《毛詩》、《尚書》,隨岡田博士學習《左傳》、《春秋》,博覽經史,尤其酷愛佛經。

    少年時代的真魚在遍讀經史之後感嘆︰“我學習的這些世間經籍,只不過是古人留下來的糟粕,浮生百年之間尚且不能帶來真實的利益,此生結束之後又有什麼益處呢?不如歸仰真乘!”

    二十歲,于和泉國尾山寺從勤操大師剃度出家,法名教海,後改如空。勤操姓秦,是漢人後裔,三論宗名僧。延歷十四年于東大寺受具足戒,改稱空海,以勤操為師。

    他從勤操大師受學虛空藏求聞持法,並于德島、高和二地寂靜無人之處獨自修法,精進不輟地修持,而有感應。空海入唐前所習虛空藏求聞持法,經善無畏、道慈、善議、勤操,而為空海稟傳。

    延歷十六年,二十四歲,著漢文《三教指歸》三卷。這部著作以戲曲對話的形式,對儒、釋、道三教的思想影響加以比較,指出佛法的超勝和究竟圓滿。這部書見解精闢,對于儒、釋、道三家都有深入的研究,即使是中國的耆年通儒,也很難通達三教,而此書竟然出自一位日本青年之手,不能不令人贊嘆。

    此後學習俱舍、成實、法相、三論、法華諸宗經典。

    空海曾在佛前發下誓願︰“我時常尋求佛法的津要,三乘五乘十二部經,浩如煙海,心中猶疑未決,不知道應該學什麼法。唯願三世十方諸佛,示我不二法門。”如此一心祈願,果然夢中有人告訴他說︰“有一部大經,名為《大毗盧那經》,正是你要尋找的。”空海醒來心中歡喜,四處打听這部經,不久在高市郡久米道場東塔下找到這部經。然而還是有很多疑難,無處詢問。

    于是空海決心前往大唐求法。804年五月十二日,空海隨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團出發,與空海同時入唐的還有後來開創台密的最澄等人。船行海中,遭遇海難,另外兩只船下落不明,空海所乘船只飄流到今天的福建省霞浦赤岸。

    福建官吏要求遣唐使出示國信,國信在副使的船上,在海難中失散,守衛官兵懷疑他們是倭寇,不準登岸。當時福州刺史因病離任,等新刺史上任後,藤元大使就修書給刺史,說明遣唐使船入唐的目的、意圖。刺史不但沒有消除疑慮,反而封檢舟船,經常加以盤查。大使只好請空海代書。于是空海用漢文寫了一封請願書《為大使與福州觀察使書》,訴說航程的艱辛和對大唐文化的仰慕之情︰

    賀能啟︰

    高山澹然,禽獸不告勞而投歸;深水不言,魚龍不憚倦而逐赴。故能西羌梯險,貢垂衣君;南裔航深,獻刑厝帝。誠是,明知艱難之亡身,然猶忘命德化之遠及者也。伏惟大唐聖朝,霜露攸均,皇王宜家。明王繼,聖帝重興。掩頓九野,牢籠八。是以我日本國常見風雨和順,定知中國有聖,刳巨掄于蒼嶺,摘皇華于丹墀。執蓬萊琛,獻昆丘玉。起昔迄今,相續不絕。故今我國王顧先祖之貽謀,慕今帝之德化,謹差太政官右大辨正三品兼行越前國太守藤原朝臣賀能等,充使奉獻國信別貢等物。賀能等忘身餃命,冒死入海。既辭本涯,比及中途,暴雨穿帆,戕風折柁。高波沃漢,短舟裔裔。飄風朝扇,推肝耽羅之狼心;北氣夕發,失膽留求之虎性。頻蹙猛風,待葬鱉口;攢眉驚汰,佔宅鯨腹。隨波升沉,任風南北。但見天水之碧色,豈視山谷之白霧掣掣波上,二月有余。水盡人疲,海長路遠。飛虛脫翼,泳水殺鰭,何足為喻?僅八月初日,乍見雲峰,欣悅罔極。過赤子之得母,越旱苗之遇霖。賀能等萬冒死波,再見生日。是則聖德之所致也,非我力之所能也。又大唐之遇日本也雖雲八狄雲會,膝步高台;七戎霧谷,稽顙魏闕。而于我國使也,殊弘曲成,待以上客。面對龍顏,自承鸞綸;佳問榮龐,已過望外與。夫瑣瑣諸蕃豈同日可論乎?又竹符銅契本備奸詐。世淳。人質文契何用?是故,我國淳樸以降常事好鄰。所獻信物,不用印書;所遣使人,無有奸偽。相襲成風,于今無盡。加以使乎之人,必擇腹心。任以腹心,何更用契?載籍所傳,東方有國,其人懇直禮義之卿,君子之國。蓋為此歟。然今州使責以文書,疑彼腹心。撿括船上,計數公私。斯乃理合法令,事得道理。官吏之道,實是可然。雖然,遠人乍到,觸途多憂。海中之愁,猶委胸臆。德酒之味,未飽心腹。率然禁制,手足無厝。又建中以往,入朝使船,直著楊甦,無漂蕩之苦。州縣諸司,慰勞殷勤。左右任使,不撿船物。今則事與昔異,遇將望疏。底下愚人,竊懷驚恨。伏願垂柔遠之惠,顧好鄰之義。縱其習俗,不怪常風。然則涓涓百蠻,與流水朝宗舜海;喁喁萬服,將葵藿以引領堯日。順風之人,甘心逼湊;逐腥之蟻,悅意駢羅。今不任常習之小願。奉啟不宣。謹言。

    當地新任觀察史兼刺史閻濟美看到這篇謙恭得體的請願書,驚訝之余異常感動,同時也為這封信的文采和書法所折服。不但允許他們上岸,並且給予盛情款待,安排旅館,殷勤問候。並且快馬奏報長安,終于獲準入京。

    于是他們又從海路到福州上岸,獲準上岸的只有22人,其中沒有空海,因為空海的資歷太淺了。空海又給刺使寫了一封信,請求前去長安求法,言辭肯切,文筆優美。刺使深為感動,于是一面向朝廷奏明,一面允許他先隨行。

    空海在赤岸前後共停留了41天。他身披僧袍,頭戴斗笠,足踏芒鞋,雖然行旅稽遲,求法的信念卻從未動搖。唐時的赤岸已是一座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古鎮,空海棲身避難上書侯旨的松模墩沙灘,離赤岸王氏家族先輩建立的書聖王羲之的“佐軍祠”,只有一箭之地。對漢字書法懷著深厚感情的空海,一見如故,甚至經常沉浸于祠內莊嚴清幽的環境中,揣摩那些紀念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的碑刻、碑文和書法拓片。還沒有正式踏入大唐,就由于海難,而徘徊淹留在書聖的祠堂,這其間奇妙的因緣,令人感嘆不已。空海後來成為日本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采王羲之與顏真卿之長,清逸端嚴,別成一體,對日本書法影響甚巨。

    空海一行後來輾轉來到福州,被安置在開元寺內,住了一個多月。福州開元寺是福州城內最大的寺院,約佔當時城池面積十分之一,寺內藏有眾多經書、寶物。

    空海在福建初識惟上,寫下《在唐日示劍南惟上離合詩》︰“磴危人難行,石獸無升。燭暗迷前後,蜀人不得過。”離合詩雖是一種文字游戲,卻有很強的技巧性。在謎一般的詩句中,通過字與意的離合,寄托幽深的寓意。

    前御史大夫泉州別駕馬K,是當時著名的大學者,泉州歸福州中都督府所督,馬K受宦官監軍薛盈珍之譖而被貶為泉州別駕。他看到空海的詩非常驚異,于是寫詩相贈:“何乃萬里來,可非餃其才。增學助玄機,土人如子稀。”

    空海隨遣唐使一行由福州前往京城長安,在福建段以水行為主。從福州出發乘船逆水上溯閩江、建溪、南浦溪,抵達浦城,舍舟登岸,越過仙霞嶺,進入浙江,在清湖渡乘船順流而下抵杭州。經江南河,北上渡長江,由山陽瀆轉淮河、汴河,經開封、洛陽,抵達長安。

    唐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一月三日,空海從福州往長安,十二月二十三日入長安,暫居長安城宣陽坊官宅。

    大唐貞元二十一年,即延歷二十四年,二月十日,敕住西明寺永忠和尚故院。此後博覽內經外典,研經習字,並遍訪諸寺名僧,請益佛法,在醴泉寺從般若三藏與牟尼室利學《華嚴經》等,又隨曇貞學悉曇梵語。他在中國期間,還廣泛學習了唐朝的書法、藝術、工藝、科技和醫學等等。

    大唐永貞元年(805年)五月下旬,始于青龍寺東塔院見到唐密第七代祖師惠果阿奢黎。

    惠果阿奢黎乍見空海,就含笑對他說︰“我早就知道你會來,等你很久了,今日相見,太好了。我住世的時間不長了,無人付法,必須速辦香華,入灌頂壇。”

    805年六月十三日,空海在長安城青龍寺東塔院灌頂道場,入學法灌頂壇。這一天,臨大悲胎藏大曼陀羅,沐五部灌頂,受三密加持。從此以後,受胎藏界梵字儀軌,學諸尊瑜伽觀智。

    七月上旬,更入金剛界大曼陀羅壇城,受五部灌頂。

    八月上旬,受傳法阿奢黎位灌頂。當日青龍寺設五百僧齋,普供四眾,青龍寺、大興善寺等供奉大德,並臨齋筵,觀禮隨喜。

    此後,金剛頂瑜伽五部真言密契,相續而受,梵字梵贊,空閑便學。

    惠果告訴空海︰“真言秘藏,經疏奧義隱密,不假借圖畫不能相傳。”于是惠果和尚又令供奉丹青李真等十余人圖繪胎藏界金剛界等大曼陀羅十幅,召集二十余名經生抄寫《金剛頂經》等密典,供奉鑄博士楊忠信、趙吳新造密法法器十五件。

    惠果阿奢黎在三個月中將兩部大法傳授完畢,又囑咐空海說︰“如今此土密法緣盡,不能久住。應當將這兩部大曼陀羅,一百余部金剛乘法,以及不空三藏傳付的法物和供養具等,請回你的家鄉流傳海內。你剛來的時候,我恐怕自己的壽命不夠長。現在已經傳授你大法,經像等也已完成了。早日回到你的家鄉,流布天下,上報國恩,下為蒼生增福。這樣四海清泰,萬民安樂,就是報佛恩報師德了。你要為國盡忠,于家盡孝。明白這些道理,盡心供奉佛法,將來再回傳華夏弘揚。你這一去,要將密法在東瀛傳下去,努力啊!”

    空海回國前夕,惠果屢次說起宿緣。惠果圓寂之夜,又在禪定境界中對空海說︰“你不知道我和你的宿緣有多深!多生之中,共同發下誓願,弘演密藏,彼此代為師資,不只一兩次。所以勸你遠涉重洋,受我深法,受法完畢,我的心願就了卻了。你來中國接續我的法脈,將來我也會在東瀛成為你的入室弟子。不要在大唐淹留太久,我先行一步了。”

    十二月十五日,惠果和尚蘭湯沐浴,結毗盧舍那法印,右脅而臥,安然圓寂。第二年正月起塔于孟村龍泉不空三藏大師塔側。空海受唐憲宗詔命撰寫碑文。

    當時長安內外,人才濟濟,精通文墨者不可勝數,惠果阿奢黎受三朝帝王的禮遇,得到百官的敬仰,尊為國師,他的碑文,竟讓一位僅有半年師徒關系的海外學僧撰文題寫,足見弘法大師在佛法、人品、文學、書法上的造詣,也可看出當時中國文化恢宏雍容的氣度。

    皇宮中珍藏的王羲之墨跡損壞,因空海擅長“二王”書法,就請他補寫,結果他補上的字與王羲之真跡極為相似,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境界。

    806年,空海打算回國,在明州(今寧波)海岸等候放行。一日,在海邊遙遙面對故鄉,望空拋出三鈷杵,祈請三寶加持,為他探尋歸國後弘法之地,只見三鈷杵消失在海天盡處一片祥瑞的紫雲中。空海回國後,訪尋三鈷杵的下落,一路找到高野山,得到山神“丹生都姬明神”和“狩場明神”的指引,發現三鈷杵釘在一棵松樹上,後來就在高野山建立起真言宗根本道場。

    806年八月,空海同橘逸勢等人隨遣唐使判官高階遠成在明州登船,攜帶經律論疏章傳記和佛菩薩金剛天等像、兩界曼陀羅、傳法阿奢黎像、金剛智阿奢黎從印度帶來的付法信物和其他法器等,揚帆啟航駛向日本。

    當時秋風肆虐,風波險惡,空海向惠果阿奢黎開光的不動明王像祈請加持,明王放出光明,手中的利劍頻頻揮動,風浪平息下來,從這以後順風航行不再有阻礙。這尊明王像至今保存在高野山,被稱為“波切不動明王”。

    空海于大同元年(806年)十月二十二日歸國。佛滅度後一千七百五十六年,真言教傳漢土,後九十二年,密法始弘于東瀛。

    空海回國後暫住紫觀世音寺,在安藝、博德等地修習惠果大師所傳密法。十二月向天皇呈上新請來經等目錄,大師仍舊滯留于九州島太宰府。目錄中不包括外書,僅佛典就有二百一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其中新譯經一百四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梵字真言贊等四十二部四十四卷,論疏章等三十二部一百七十卷,另有胎藏界金剛界曼陀羅及祖師影像等十幅,真言道具九種,惠果阿奢黎付囑物十三種。

    新譯經中,有一百一十八部一百五十卷為不空新譯本,其余二十四部九十卷都是尚未傳到日本的新譯本。空海大師將玄宗至代宗朝由不空譯完的密藏大部分傳入日本。

    惠果阿奢黎的付囑物包括金剛智阿奢黎從南天竺帶來的佛舍利八十粒等八種傳法印信,青龍寺阿奢黎所付健陀谷子袈裟等五種,供奉鑄博士楊忠信等新造道具五寶五鈷鈴等九種,以及梵夾、金剛子等惠果阿奢黎所付法物。

    空海剛回國時,因為違反自費僧必須學滿20年的規定,受到冷遇,後來經過疏通,日本皇室才許可他進京。

    空海回日本後首先在京都西部的高雄山神護寺修建灌頂壇。翌年即元和二年(807年)游化京都,入和泉尾山本寺山居修行。並在京都久米寺講授大日經。810年冬十月,空海上表天皇,為鎮護國家,消災祈福,欲在高雄山寺(神護寺)修《仁王護國經》法等,得到許可,這是空海首度建壇修法。

    弘仁三年(812年)十一月十五日,空海大師于高雄山寺,修金剛界灌頂,受灌頂者有最澄等人,從此空海聲名遠播,廣為人知。

    嵯峨天皇曾召空海入宮,與各宗派諸師論說佛法,空海以即身成佛立論,入五藏三摩地觀而折伏華嚴宗道雄、天台宗圓澄等諸碩德,天皇和諸臣都贊嘆不已,並向空海作禮。

    816年空海上奏朝廷取得高野山封地,經過十年的建設,總本山金剛峰寺落成,這里成為日本真言宗根本道場,法脈綿延1200年,至今不衰。

    空海剛完成金剛峰寺的建設,821年又到贊岐(今香川縣)從事開鑿萬農池的工程,以方便農民灌溉。這項工程開始由他人督建,由于工程困難,進展遲緩。地方官員協議請空海擔當此任,並向朝廷上奏請求。同年五月,他被任命為修築別當,六月初,他由京都回到他的故鄉。在他的率領下,歷時三個月修建了贊崎平原南部的水利工程,以灌溉周圍的農田。當地百姓十分感念他的功績。

    弘仁十三年(822年),空海奉敕于奈良的東大寺建立真言院,修息災、增益法。翌年,受賜京都的東寺,作為真言宗永久根本道場,並蒙嵯峨天皇賜號教王護國寺。東寺的建築、佛像、僧眾威儀等,全部仿照唐朝青龍寺的風貌。

    天長五年(828年)十二月,空海在東寺的東鄰創建“綜藝種智院”初等學校,教導僧俗弟子各項技能,確立密宗教學,普及庶民教育,是日本最早的私立學校,後來擴大為“種智院大學”。這是日本第一所平民學校,“普濟童蒙”,“不論貴賤,不看貧富”,向一切庶民子弟開放,並且免費負擔全體師生的生活所需。學校根據“兼綜眾藝”的宗旨,教授儒、道、佛教及各種學問。在堅持二十年之後,835年空海圓寂,由于經濟困難,學校隨即宣布停辦。

    承和元年(834年)得到仁明天皇的敕許,仿唐朝設內道場作法,于宮中設真言院,創辦“後七日御修法”。

    空海大師平生著述頗豐,如《辨顯密二教論》、《秘藏寶鑰》、《十住心論》、《大悉曇章》等,《文鏡秘府論》等文學作品也廣為流傳。大師顯現了多方面的卓越才華,擅長詩文的大師還著有漢詩文集《遍照發揮性靈集》十卷。

    在日本,大師與嵯峨天皇、橘逸勢同稱“三筆”,在日本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影響深遠。他的書法作品筆勢俊逸脫俗,如《風信帖》、《七祖贊》等都廣為人知。

    空海回國後建壇修法五十一度,並以高野山金剛峰寺與東寺為真言宗根本道場,前後授灌頂者數萬人,日本真言宗自此確立。

    門下弟子眾多,其中實慧、真雅、真濟、道雄、圓明、真如、杲鄰、智泉、泰範、忠延,被譽為“十賢”。此外真紹、真然、常曉、堅慧、道昌、圓行、惠運等,也是頗有成就的高僧。

    承和二年(835年)三月二十一日寅時,空海大師示寂于金剛峰寺真言堂,世壽六十二。至今肉身完好保存于高野山奧之院空海廟下石室中。日本貞觀六年(864年),贈大僧正法印大和尚。延喜二十一年(921年),空海的徒孫觀賢上奏醍醐天皇,賜以“弘法大師”的謚號。

    附︰

    弘法大師御遺告

    第一章 (亦名《弘仁遺誡》)

    語諸弟子等。凡出家修道。本期佛果。不更要輪王梵釋家。豈況人間少少果報乎。發心遠涉。非足不能。趣向佛道。非戒寧到。必須顯密二戒堅固受持。清淨莫犯。所謂顯戒者。三歸八戒五戒及聲聞菩薩等戒。四眾各有本戒。密戒者。所謂三摩耶戒。亦名佛戒。亦名發菩提心戒。亦名無為戒等。如是諸戒。十善為本。所謂十善者。身三語四意三也。攝末歸本。一心為本。一心之性。與佛無異。我心眾生心佛心。三無差別。住此心即是修佛道。乘是寶乘直至道場。若上上智觀者。即身成佛之徑路。上智觀者。即三大證果。中智觀者。緣覺乘。下智觀者。聲聞乘也。如是諸戒不具足。慧眼冥。知此意如護眼命。寧棄身命。此戒莫犯。若故犯者。非佛弟子。非金剛子。非蓮花子。非菩薩子。非聲聞子。非吾弟子。我亦非彼師。與彼泥團折木何異。師資之道。相親父子。父子雖骨肉相親。但是一生之愛。生死之縛也。師資之愛。法義相親。世間出世間。拔苦與樂。何能比況。所以殷а崴骸J局 葬欏H羲嫖醫搿<詞撬嫠橙婪鸞洹J竊蚍鶿怠2皇俏已浴V 睬蠹漚巒 擁取7鐶寫說冉洹> 薇咀鶉Φ亍K儷 礎<倉シ刑帷T猜0渭盟畝鰲K矯暗厝省F褚烊艘病Nв醫探搿J敲徊帷3ア量 !︰問鋇猛選N矣鐘啦還滄∮鎩MШ  MШ  br />
    弘仁四年仲夏月晦日

    第二章 (亦名《承和遺誡》)

    語諸金剛弟子等。夫剃頭染衣之類。我大師薄伽梵子也。呼僧伽。僧伽梵名。翻雲一味和合等。意雲上下無諍論。長幼有次第。如乳水之無別。護持佛法。如鴻雁之有序。利益群生。若能護己。即名是佛弟子。若違斯義。即名魔黨。佛弟子即是我弟子也。我弟子即是佛弟子也。魔黨即非吾弟子。吾弟子即非魔弟子。非我及佛弟子。所謂旃陀羅惡人。旃陀羅惡人即佛法國家大賊。大賊則現世無自他之利。後生則入無間之獄。無間重罪人。諸佛大慈所不能覆蔭。菩薩大悲所不能救護。何況諸天善神。誰人存念。宜汝等二三子熟顧。出家之本意。惟尋入道之源由。長兄以仁調眾。幼弟以恭順問道。不得謂賤貴。一缽單衣除煩擾。三時上堂觀本尊三昧。五相入觀證無上悉地。變五濁之澆風。勤三學之雅訓。酬四恩之廣德。興三寶之妙道。此吾願也。自外訓誡。一如顯密二教。莫違越。若故違越者。五大忿怒。十六金剛。依法撿殛。善心長者等。依內外法律治擯而已。以一知十。不煩多言。

    承和元年五月二十八日遺誡終

    返回目錄

    唐密在漢地隱沒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迅速衰退。唐中期以後,朝政日漸腐敗,朋黨斗爭加劇,國勢逐漸衰微。統治者的治國才能遠遠不能與盛唐時代相比,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寺院經濟卻持續繁榮,引起了統治者的覬覦。以韓愈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將對現實社會的無奈和不滿歸咎于佛教,認為佛教是異邦宗教,違背了儒家的綱常倫理,是造成社會弊端的原因,因而極力加以排斥。

    盛世不再,唐王朝也已經喪失了泱泱大國的氣度,弊端叢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狀如同巨大的陰影漸漸加深,籠罩著國土。

    唐武宗繼位後,力圖重振朝綱,認為佛教是造成國力衰微的原因,並且武宗崇信道士趙歸真等人,喜長生煉丹之術,因此決定廢除佛教。

    會昌三年(843年)四月,唐武宗“命殺天下摩尼師,剃發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

    會昌四年三月,任命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歸真乘寵,每對,排毀釋氏,言非中國之教,蠹耗生靈,盡宜除去。帝頗信之”(《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

    唐武宗滅佛,實際上始于會昌初年,而于會昌末年達到高潮。早在會昌二年(842年),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違戒者還俗,並沒收其全部財產,“充入兩稅徭役”(《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會昌四年七月,敕令毀拆天下房屋不滿二百間,沒有敕額的所有寺院、蘭若、佛堂等,命其中僧尼全部還俗。

    會昌五年(805年)四月,武宗下詔,敕令檢校天下僧尼人數。五月,再下詔書,令東西二都(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各留佛寺四所,每寺各留三十人。天下州郡各留一寺,按寺院規模,上寺保留二十人,中寺保留十人,下寺保留五人,其余僧尼皆令還俗。八月,武帝又下詔書,令天下各州郡按期拆毀佛教寺院。此詔一下,立即有4600余所寺院、四萬余所蘭若被拆除。拆下來的木材用于建築學校、驛站,金銀佛像被打碎,稱量斤兩,交鹽鐵司收管。銅像銅器用來鑄鐵,土地財物盡數收歸國有。當時,武宗從佛教手中共得到田地數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二十六萬多僧尼蓄發還俗,佛教法難空前,禍及大江南北、名山大川。五台、天台等名寺均被摧毀。

    中土佛教遭受了歷史上最致命的打擊,當時盛行的各個佛教流派幾乎全部分崩離析,史稱“會昌法難”。

    唐武宗在下詔毀滅佛法後9個月,就因服用道士趙歸真煉制的長生藥發病死去。其後唐宣宗繼位恢復佛教,然而佛教已經元氣大傷,各流派精神僅存形式。

    密教要求傳法阿奢黎必須五明具足,不僅要明佛理,有佛法上的深刻體悟,還要通達世間知識學問,擅長邏輯思維,懂醫術,能夠調和身心,還要通曉語言文字、音樂、繪畫、建造等等,以便能夠以各種方法引導眾生行持善法,獲得今生來世以至永久的安樂。由于缺少五明具足的阿奢黎和完備的壇城儀軌,唐密在中國趨于湮沒,系統性的兩部大法傳承中斷。至宋初,雖稍有復興跡象,但僅限于譯經。一些密教經咒散入其他各宗,直到現在漢地寺院還普遍將《楞嚴咒》、《十小咒》、《往生咒》等作為每日的定課,而瑜珈焰口、水陸法會等也被其他宗派吸收。唐密的一些單行法門和別尊曼陀羅逐漸融入到其它宗派中,如《藥師法》、《準提法》、《孔雀明王法》、《穢跡金剛法》、《瑜伽焰口施食法》等流傳至今,仍為佛教寺院廣泛采用。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這就是佛教中的緣起偈,也被稱為法身舍利偈。釋迦牟尼佛曾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古代佛塔一般都刻有緣起偈,並視同舍利供奉。

    了解歷史,我們能更好的體會其中“如露亦似電”之含義。

    返回目錄

    日本真言宗——東密

    唐密由空海大師傳入日本,唐密得以在日本完整保存並延續至今,由于重視真言念誦,所以被稱為真言宗,也稱東密。日本真言宗開山祖師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其法統由教祖大日如來(即摩訶毗盧遮那)傳金剛薩剩 媯  停ㄈ媯  牽ㄋ淖媯  鷥罩牽ㄎ遄媯  豢眨 媯  莨ㄆ咦媯  蘸# 俗媯  莆 斗 俗妗6 邪俗嬉來撾 汀 恰 鷥罩恰か莆尬貳 豢鍘 恍小 莨 蘸!H氈競透梟較馗咭吧澆鷥輾逅攏  嫜宰詬鏡萊 br />
    空海大師受惠果阿奢黎瀉瓶傳授,並秉承師囑回國傳法,延續法脈,其經軌完全繼承盛唐法統。

    根本經典為《大日經》(善無畏譯)、《金剛頂經》(不空譯),稱為兩部大經。另又依《甦悉地經》、《瑜祗經》、《釋摩訶衍論》、《菩提心論》、《大日經疏》等經軌與論釋。

    此外,空海自撰《十住心論》、《秘藏寶鑰》、《辨顯密二教論》、《即身成佛義》、《聲字實相義》、《俗忠濉貳 棟閎糶木 せ返齲 布  匾  梢鑰醋魘嵌蘊潑艿牟鉤洹O低辰菜盜螅ㄌ澹 き穆ㄏ啵 お埽ㄓ茫┐齲   講柯勇蓿 約瓷沓煞鷂 髦跡  讕菔 ︵吶卸 芙逃龐諂淥鈄 V劣 笆 ︵穆邸迸邢悅芏淌室擻敕瘢 收嘸省 欽嘸恰H歡 豢煞袢希 捎諍敕 笫 蘸5吶 Γ 顧М謨《鵲惱棵芙獺 V型戀奶潑埽 詼  髦兩瘛br />
    延歷二十三年(804年),空海入唐,歷經千難萬險,飄零至福建赤岸,後撰文勸服當地官吏,才得以入京。次年師事惠果,從惠果受兩部大法灌頂,大同元年(806年)返國。弘仁七年(816年),于高野山創設金剛峰寺。弘仁十四年,嵯峨天皇賜予東寺(即教王護國寺),遂與金剛峰寺同為真言宗根本道場,由于空海早期弘法于東寺,故稱真言宗為東密。

    空海門人甚多,以真濟、真雅、實慧、道雄、圓明、真如、杲鄰、泰範、智泉、忠延等十人最為杰出,或媲美為世尊十大弟子。空海與門下杰出弟子大揚宗風,對平安時代社會各階層影響極深。

    然而在空海圓寂後百年,事相的傳承分成小野、廣澤兩大流派,各流派的主要區別在于投花本尊和事相上的差異。中世以來僅大別為新義、古義二派。新、古二派在教相上的相異點是古義派主張本地身說法,新義派則首倡加持身說法。

    在教理上,真言宗完全承襲了唐密,由于日本的文化以中土文化為基礎,因而東瀛先賢十分敬重中土文化,佛教也不例外,甚至歷經千余年,傳去經典中的錯別字仍原樣保持至今。正因為如此,唐密才得以原汁原味地在日本保存下來。

    返回目錄

    天台密教

    台密是日本天台宗所傳密教,有別于真言宗的東密。主要源于天台宗最澄、圓仁和圓珍所傳,以比睿山延歷寺及園城寺為中心,後由五大院安然和尚集其大成。最澄即傳教大師與空海同時入唐,其後專精修學天台教義,並受唐密結緣灌頂。最澄比空海早歸東瀛數月,歸國後致力于天台宗的發揚光大。後來最澄又從空海接受入壇灌頂,截至空海拒絕最澄披覽《理趣經疏》而宣告二人友誼終結。

    按東密主張大日真言勝過天台法華,以大日如來法身說教為密教,以釋迦應身說教為顯教,認為二者各別,重視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並以金剛界為果曼陀羅。台密相對于此,主張“圓密一致”,調和《大日》、《法華》兩經,以遮那、止觀兩業雙輪為理想。認為大日、釋迦二者同體。于金胎兩部灌頂外,又別立甦悉地部,重視三部大法,並判金剛界為因曼陀羅。

    根據史書的記載,延歷二十三年(804年,唐貞元二十年),傳教大師最澄入唐,從天台宗道邃、行滿學天台教義外,並隨靈岩寺順曉(從不空與一行分別受金胎兩部大法)受三部大法結緣灌頂。返日後,最澄亦曾從空海受入壇灌頂。

    最澄以止觀(天台)、遮那(密教)兩業為修學課程,主張“圓密一致”,成為日本天台密教之濫觴。其後,承和五年(838年),慈覺大師圓仁入唐,仁壽三年(853年),又有智證大師圓珍入唐求法。三者為台密法流的根源。最澄之後稱根本大師流,圓仁之後稱慈覺大師流,圓珍之後稱智證大師流,一般統稱根本三流或台密三流。而天台密教真正奠基者賴此三賢。

    台密主要依據的經典為《大日經》、《甦悉地經》、《金剛頂經》、《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及《瑜祗經》,並稱五部秘經。觀其理事,實質是將天台宗與唐密、律宗和禪宗雜揉在一起,已非正純唐密了。

    返回目錄

    東密與台密的差別

    民國時期曾“三次東渡,二上高野”的持松法師(密林)不但得東密古、新義真言宗傳法阿奢黎位,而且曾專門修習台密儀軌,回國後于上海靜安寺建立密宗壇場弘揚東密。他所著的《密教通關》堪稱“唐密絕傳之後全面介紹密教的第一書”。在這部著作中,他將東密、台密進行了比較,認為二者的差異,歸納起來有以下五點︰

    (1)教主,“東密以大日為本,與釋迦別體,故台密斥為昧于一實之理。台密釋迦與大日同體,故東密斥之為未脫顯網。”

    (2)教義,“東密無理密事密之分,除兩部外皆為顯教。台密分理密和事理俱密,故法華、華嚴與兩部無軒轅。”

    (3)兩部,“東密偏重金剛界,為金胎次第,兩部外不立不二。台密偏重于胎藏,為胎金次第,兩部外立甦悉地為三部。”

    (4)血脈,“東密,兩部一系,故法流統一。台密,兩部各分系門,故教門分張。”

    (5)修法,“東密,以愛染法為至極之大法。台密,以熾盛光佛頂為至極大法。”

    以上各種異點,不過關系教相組織上的差別,究其三密相應,四曼不離,即身成佛等義,則區別無多。

    在日本千二百年來東密一直凌駕于台密之上。

    盡管有上述差別,但綜合東密、台密二宗,我們可以發現,日本所傳密法,都是唐代由中國傳去的,由于傳授師門不同,到了日本各專所長而形成所謂的真言宗和天台密教兩派。

    空海從惠果所受密法為正統,而最澄所傳台密為旁傳。由于密法傳承的嚴格性,弘法大師將惠果阿奢黎所傳如法傳承下來,可見真言宗的本質還是唐密。雖然傳承流派一千兩百年間表面變化繁多,而其根本內涵全然未變,仍舊是唐密。

    唐密是大唐盛世護國利民的法寶,因緣際會而于日本完整保存了下來,而今盛世重開,唐密法寶也得以回歸華夏,一千兩多年前惠果阿奢黎“弘法禹域”的殷殷期盼,也將隨著中華文明的再度輝煌而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