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弟子听法的規矩
    甲三、弟子听法的規矩

    分二︰一、發心;二、行為。

    乙一、發心

    發心有惡心、無記心、善心之分。弟子在听法前應觀察相續中的發心,要將惡心、無記心改成善心,按大乘來說即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區分大小乘的標志。凡夫要生起清淨、圓滿的菩提心很困難,因此首先應培養相似的菩提心,即應竭力發起對眾生的悲心與為利眾生求佛果智慧的決心。從悲心方面講,應知三有的眾生往昔必曾作過自己的父母親,他們對自己的恩德可由現世的父母那里推知,現世父母將妙衣美食讓給自己,他們自己病了並不在意,而子女病了則心急如焚,視子女的幸福為自己的最大幸福,視子女的痛苦為自己最大的痛苦。而這些過去世的父母親,現在仍是眾生,所作所為都是轉生輪回之因,且大都在操持罪惡之業,絕少有時間行善修法。比如牧民、農民每天二十四小時,除放牧、耕作外,能否有半小時去修法?又如旁生,即使告訴它︰只要念一句觀音心咒,即可成佛,它還是一樣的蒙昧愚痴,不會念誦。現在我們得到了人身,遇到了功德圓滿的金剛上師,懂得了因果的取舍,更得到了上根精進者六個月修持即能證悟的大圓滿法,故應精進地懺悔業障,祈禱諸佛上師,修行大圓滿,為救度六道的父母眾生而願迅速證得佛果。成佛後便具備了度化眾生的一切方便,能無勤、迅速地救度眾生。而掛在嘴上的成佛、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等。並不算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不在于語言與外面的行為,而是看在相續中是否產生了悲心和求得佛果智慧的決心。我們每天在念經、听法、繞佛塔壇城、打坐修法時,都應觀察自己的發心,比如,若僅僅是因為人家听法去了,我也茫茫然隨大家去听,那是無記發心,若為將來能榮歸故里,名噪一時,則是不如法的惡心,這些在形相上雖為善事,實無多大功德,甚至是惡業。故發心至為重要,菩提心生起了,連一件小小的善行都會生出無窮的福德資糧來。

    密宗在听法時有五圓滿的觀想(即本師圓滿、境圓滿、眷屬圓滿、時圓滿、法圓滿),依此觀想可獲得無量的功德。沒有菩提心,大乘的見修行果都不會得到,無論修唯識、中觀、密宗的加行與正行,都應一開始就發菩提心。在每次講法前,都要提醒大家發菩提心即是此理。如果口中高唱要馬上證悟大圓滿,度化眾生,其實一切都只為自己打算,並未思及過眾生,這樣怎麼可能證悟?

    乙二、行為

    分二︰一、所斷之過失;二、所取之行為。

    丙一、所斷之過失

    分三︰一、器之三過;二、六種垢染;三、五種不持。

    所斷之過失,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已作廣述,此作略說︰即器之三過、六種垢染、五種不持。

    丁一、器之三過

    耳不注如覆器之過︰聞法時只是身在經堂,而心不在焉,于妙法無絲毫收獲,如碗口倒置,不可能倒進去東西一樣。

    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听法時對所講內容並未一一次第銘記于心,事後只得了個大概印象,與未聞法並無差別。這樣根本無法產生修行的智慧,就象碗已破漏,存不住東西一樣。

    雜煩惱如毒器之過︰若夾雜了為得名利、爭強好勝等不純正的發心,猶如盛有毒液的碗中傾入甘露一般,使學法反成了增長傲慢等煩惱的助緣。

    丁二、六種垢染

    在上師前生起傲慢心;對上師與法不生信心;不精進求法;分別心外散;分別心內收太緊;因時間長,天氣冷、熱等而生疲厭。

    丁三、五種不持

    持文不持義︰如兒童采花一般,只求文字語句的精妙而不求實義。

    持義不持文︰只注重意義,忽視文字的作用,如不背誦頌詞等,最後導致意義難于憶持與通達。

    未領會而持︰對了義的執為不了義,不了義的反執為了義。

    上下錯謬而持︰如把外道觀點誤認為是內道的觀點,他宗觀點誤認為自宗的觀點,把該取的舍掉,把該舍的又執持。

    顛倒而持︰領會的意義與佛法本義相違,非但虛擲光陰,且易導致謗法。

    每個人都有自證分,對自己的發心與行為應時時觀察,若沒有清淨的發心與行為,則產生智慧、獲得解脫根本不可能。因為佛法的加持力雖然不可思議,但如果發心、行為有垢染,則不具備得到加持的條件。斷除了這三種過患後,已具足了解脫的因。若自己不精進聞思修,而想獲得上師三寶的加持力,只希望獲得,不想付出,這只是夢想。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我為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隨自轉。”佛已為我們宣說了聞法、修行、除罪、修善等等的解脫方法,我們按此去勵力實行才能獲得解脫。

    丙二、所取之行為

    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師威儀。

    丁一、依止四想

    佛于《華嚴經》中說︰“善男子,汝當于己起病人想,法起藥想,于善知識作醫王想,殷重修持起醫病想。”仔細思忖一番,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轉生在六道輪回中,相續中充滿了煩惱與業障,這是世俗中真正、了義的病人。幸而現在得到了人身,投生在南贍部洲,遇到了正法與成就的善知識,那麼對上師的教言就應真實去執行,對正法精進去修行,才能漸漸得到解脫;若依然自以為是,就象患病者不吃醫生的藥,不遵醫生的囑咐一般,永遠沒有痊愈的可能。

    真正想學法的人,每次听課都應生起這四種想法,如此則會主動去學法,功德才會迅速生起。

    丁二、具足六度

    認真學法的人,每次听法都可具足六度︰每天在傳法前給上師、佛像供香、花、燈等即是屬施度;打掃經堂,並端正發心與行為即屬持戒度;忍受寒熱、時間過長等即為安忍度;以歡喜心听法即是精進度;心不外散即為靜慮度;听法後遣除了相續中的疑惑,即是智慧度。

    丁三、依師威儀

    《毗奈耶》中說︰“不敬勿說法,無病而覆首,持傘杖兵器,纏頭者勿說。”即對不恭敬的人不能說法(即指聞法者應恭敬之義),不是病人不能戴帽、蒙頭,上師未開許則不管刮風下雨,都不能打傘,也不能帶刀等兵器。又《本生經》中說︰“坐于極下地,當具溫順儀,以喜眼視師,如飲語甘露,當專心聞法。”即上師應坐于高處,听法弟子坐于低處;調伏自相續,生起听法的歡喜心;以歡喜的目光注視上師;對听法如同飲用甘露一般。如此則听一次法,也能得到無量功德。

    听法、念咒、修本尊、修空性都是正行,但若前行的發心與行為不如法,則正行的修持不會有多大的功德。前行若如法,則一個月的正行修法會比泛泛修一百年的功德還大。我們不能以為這些只是前行而忽視,應該在每次听法時都提醒自己按這些要求去做,藏地的上師在每次講法前都會反復強調這些內容。

    若切實按照以上要求去做,會產生無量功德,這是佛親口所說的教言。佛曾說︰凡夫與菩薩們出定時最殊勝的修法是一人傳法一人听法。又佛在《听聞集》中說︰“具足了如法的發心與行為,听法後了達了諸法的本性與分類,則能遣除相續中的邪見與業障,修行後能得解脫果。”證悟是建立在聞法的基礎上,初學者沒有聞思,不得堅定的伺察智慧,沒有伺察智慧,就沒有修法的智慧,沒有修法的智慧,也就得不到解脫果,故佛說聞法如燈,能除黑暗。

    以上只是略說,詳細內容可參閱宗喀巴大師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听聞軌理”部分與《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篇首“聞法方式”部分。

    沒有聞思過佛法的凡夫如同盲人,今天听到某人說寶瓶是黃色的,明天又听到某人說是紅色,因而無所適從。聞思就如眼楮,能辨別正邪,明了取舍,使相續中產生定解。彌勒菩薩在《經觀莊嚴論》中說︰若不需通過聞思即可如理修行,則佛根本沒有必要說法。薩迦班智達也曾說︰沒有聞思,就好象沒有手的人去攀登懸崖峭壁,結果只有葬身山谷。唯有象普賢王如來那樣根器的人才不需聞思,可以直接修行,但全知麥彭仁波切曾說︰“在過去世積累了很多福報,這一世稍經上師指點分別心的來去,便能證悟的人很少很少。”從無始時來到現在,我們一直轉生在輪回中,這一世煩惱依然強大,無明依然深重,故絕對不會是上根利器的人。因此對初學者來說,當務之急不是苦苦修煉,重要的是精勤聞思。全知麥彭仁波切以側重聞、思、修三種圓滿智慧而分別造了三部論著︰以圓滿的听聞智慧造了《名相分別智慧寶劍論》,以圓滿的思擇智慧造了《義決定分別寶劍論》,以圓滿的修行智慧造了《定解寶燈論》。故側重修法的弟子尤其應該學好《定解寶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