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篇 教 化
    概述

    教化與教育兩個概念非常密切,從某種程度上說,二者是可以互用的。相比之下,從通常的理解和運用上,教化更具有宗教及倫理道德特色。佛教創教的目的和有史以來所發揮的作用都可充分說明,佛教始終是立足于社會道德教化位置上的。其實,佛教的所有經典或思想都是教化的成果,在經典中有些地方還直接采用“教化”一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化”一詞本源于佛教。

    本篇集經典中部分有關教化的思想內容,分為三章。第一章是對教化的界定和目的的闡述;第二章闡述教化的內容和方法;第三章匯集了經典中教化的職責和釋迦牟尼進行社會教化的典範事跡。

    第一章教化之界定與目的

    提要

    本章共由五節組成,依其內容差異分作兩類。第一節為一類,在對教化作出界定的同時,也指出了教化的目的;第二至五節為一類,主要提出了教化的目的。

    第一節何謂教化

    教,名教他以善法;化,名遠離惡法。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大正藏》第二十六卷30頁C19行

    第二節教化為利眾

    隨應利眾生,說法而教化。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七,《大正藏》第二十六卷56頁C26行

    第三節教化利益滿

    教化眾生利益圓滿,是以名為諸佛境界。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七,《大正藏》第八卷722頁C15-16行

    第四節教化為善德

    展轉復相教化作善為德。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四,《大正藏》第十二卷297頁C21行

    第五節化眾歸超德

    淨化一切眾生之類,現在歸趣超異之德。

    《寶女所問經》卷第二,《大正藏》第十三卷462頁A29行-B1行

    略解

    第一節“何謂教化”。此節說︰“教,名教他以善法;化,名遠離惡法。”換種表達方式說,即︰教人以善,化人之惡。這一對“教化”的界定,完全立足于倫理道德,也是倫理學史上的首創。

    第二節“教化為利眾”。此節說︰“隨應利眾生,說法而教化。”此兩句的前句是目的,後句是方法。意思是,隨順應機利益眾生,宣說善法而加以教化。

    第三節“教化利益滿”。此節說︰“教化眾生利益圓滿,是以名為諸佛境界。”此處指明教化眾生令得利益圓滿是諸佛共同的教化目標,亦稱作諸佛之境界,也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目標和最終所欲達到的境界。

    第四節“教化為善德”。此節說︰“展轉復相教化作善為德。”此節除提出通過教化使人達到“作善為德”的目的外,另一重要思想是“展轉復相教化”。這是實現教化的關鍵。只要人們自覺地“展轉復相教化作善為德”,就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第五節“化眾歸超德”。此節說︰“淨化一切眾生之類,現在歸趣超異之德。”“淨化”一詞源于佛教。人們常說:“淨化人生,淨化社會。”從方法上來說,淨化離不開教化,甚至取決于教化。因此,在此將淨化和教化統為一體。“現在”一詞表明了佛教所欲促進解決的是現實社會的道德問題。“歸趣”義指歸投趣向,“超異之德”是指超過且有別于一般道德意義上的道德境界。

    第二章教化之內容與方法

    提要

    浩瀚的佛教典籍都是佛陀教化眾生的產物,其中闡釋教化內容和方法的思想資料十分豐富。本章擇取一部分列為九節以為介紹。依其內容差異分作兩類,第一至第四節為一類,屬于教化的內容,第五節至第九節為一類,屬于教化的方法。

    第一節以善法教化

    以諸善法教化眾生。

    《菩薩地持經》卷第九,《大正藏》第三十卷942頁C27行

    第二節教化淨三業

    菩薩戒淨,身、口、意善,復勸他人使行己善,令轉相教普及一切。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大正藏》第十一卷895頁A27-28行

    第三節教化行十善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應自離害生命,亦勸他離害生命,恆正稱揚離害生命法,歡喜贊嘆離害生命者。

    應自離不與取、欲邪行,亦勸他離不與取、欲邪行,恆正稱揚離不與取、欲邪行法,歡喜贊嘆離不與取、欲邪行者。

    善現,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應自離虛誑語,亦勸他離虛誑語,恆正稱揚離虛誑語法,歡喜贊嘆離虛誑語者。

    應自離粗惡語、離間語、雜穢語,亦勸他離粗惡語、離間語、雜穢語,恆正稱揚離粗惡語、離間語、雜穢語法,歡喜贊嘆離粗惡語、離間語、雜穢語者。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應自離貪欲,亦勸他離貪欲,恆正稱揚離貪欲法,歡喜贊嘆離貪欲者。

    應自離恚、邪見,亦勸他離恚、邪見,恆正稱揚離恚、邪見法,歡喜贊嘆離恚、邪見者。

    《大般若經》卷第三百二十四,《大正藏》第六卷657頁C11-26行

    第四節教化住十善

    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有人教化悉令安住十善道中。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三,《大正藏》第八卷706頁A18-20行

    第五節教化之事宜

    爾時佛告總 王菩薩,復有三十二事所修善業除不順教罪惡之業,何謂三十二?

    眾生在于自大睡寐,立見己身,則以智慧而化導之使入道義,是為菩薩第一之業;

    志樂于小卑劣之乘,計吾我人,則開化之入于微妙無極大乘;

    眾生若處非法邪見計有身者,則開化之以己所樂正法之義勸助誘之;

    睹于眾生戒不清淨,身業鮮潔本性和調,則以此業開化眾生;

    見諸眾生墮于邪見六十二疑,則以正見賢聖之業化導群黎而建立之;

    見于眾生存在無明所念顛倒,則開化之顯示道明思惟柔順,亦復自立于清和義;

    見于眾生遠離法行,身自修法亦開化人住于正法,而復隨時為演經義;

    見于眾生慳吝所蓋,身心不貪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亦能化人惠諸所有;

    見諸眾生犯于諸惡住不謹慎,身奉淨戒,亦化于人立于淨業;

    見于眾生多所爭訟恚茂盛,身修忍辱行慈心力,亦復化人奉于慈愍;

    見于眾生處在懈怠多所廢落,身不厭倦勤行精進,亦復化人夙夜勤力;

    見于眾生其心憒亂而志放逸,身自攝意一心禪思,令不馳逸其意安詳,亦開化人立于庠序;

    見于眾生處于邪黠驕慢自大,身修智慧離于愚冥,則以大智而開化之令除暗昧;

    眾生處于非時之行身則自壞,善權方便修平等行,亦化于人權謀隨時奉平等業;

    眾生處于塵欲所危思想,多不淨行應在不應,身已永除恩愛之源,亦以化人除諸瑕穢;

    見于眾生而處貪身來致刑獄系縛之患,身除貪己眾結之難,亦化眾人舍于貪身一切顛倒;

    見于眾生不調無寂、不順律教亦未得解,身寂調定解隨律教,亦化眾人調定順律;

    見于眾生不奉孝順而無反復,壞諸德本,身承孝道亦修恩義將護善原,勸立眾人使修孝事,常念反復不失德本。

    眾生處于掛礙諸蔽順從惡教,身度蔽礙,亦化眾人使離掛礙;

    眾生處于非惡之教,不歸先聖,不順眾,身奉善命從明智教,亦化眾人順從舊德咨受先達;

    眾生處于多為無義虛偽之行汲汲SS,身順義理務眾德本,亦復化人令勤修行立諸善源;

    眾人處于貧匱之行離賢聖財,身修無窮遵于七財︰信、戒、慚、愧、聞、施、智慧,亦勸立人聖賢七業;

    眾生處于常遭疹疾攝載四,身修無患安隱無欲,亦化眾人使除諸病永令無難;

    眾生處于若干暗冥離慧無明,身修明曜,化立眾人無極大光;

    眾生處于三界掛礙,生死五趣輪轉無際,身自斷除三界之著,而化眾人隨時拔去三界之結;

    眾人處于左道之業離于右路,身修正道亦立眾人住于右路;

    眾生處于貪身壽命不睹患難,身不惜命見患所由,亦化眾人不猗身命察知眾難;

    眾生處于離佛法眾,身自修德不斷三寶,化立眾人隨三寶教;

    見于眾生舍于正法,身護經典亦化眾人將護大典,宣傳佛教立乎正法;

    見于眾生住遠世尊六思念教,身隨六念亦化眾人奉六思念;

    見于眾生從于塵勞罪福之業,身離罪塵亦化眾人使舍殃穢;

    見于眾生從一切不善之法、普離眾善,身修善法舍于非法,亦化眾人住于正真柔順之法。

    《大哀經》卷第三,《大正藏》第十三卷421頁B2-422頁A2行

    第六節教化知方便

    善知方便教化眾生,知諸眾生煩惱對治。

    《菩薩善戒經》卷第六,《大正藏》第三十卷992頁B10-11行

    第七節隨順善教化

    隨順眾生,善能教化。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大正藏》第八卷699頁B29行

    第八節教化之四法

    1、立要之方法

    雲何菩薩立要巧方便?若有眾生來從菩薩求索十種資生眾具,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沙門、婆羅門,廣說如上乃至受戒。若能如是,我當施汝,如其不能則不施與,所謂田宅、市肆、官爵、國土、錢財、六畜、工巧、醫方、若結婚姻、若食不食、所作同事。爾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施汝飲食乃至同事。

    復次菩薩,若有眾生犯罪謀逆作不饒益事,為他殺縛、斷截、捶打、毀辱、呵責、驅出、質債、為他所執,爾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救汝令脫眾難。

    復次,若有眾生王、賊、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恐怖等,爾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救汝令脫恐怖。

    若有眾生欲恩愛集會遠離怨憎,爾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方便從汝所願。

    復次,若有眾生疾病困厄,爾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令汝病苦得除。

    菩薩如是立要已,彼諸眾生疾修善法遠離諸惡得隨所欲,是名菩薩立要巧方便。

    2、獎懲之方法

    若菩薩與眾生立要已,彼諸眾生不隨要者,如上所許亦不施之,為度彼故非不欲與。諸難恐怖及諸病苦、愛念和合、不愛別離,為度彼故一切放舍。示作如是決定之相,非其實心有放舍念,漸漸要令斷不善法建立善法。

    若復眾生無所須欲亦無眾難乃至無病,而與菩薩先為親厚,隨宜勸導令修善法,所謂供養父母乃至持戒。若彼眾生不隨其教,爾時菩薩現責相,為度彼故心無恚恨。于諸所作悉現乖異,為度彼故非實違背。或現加彼不饒益事,欲度彼故非其實心。菩薩方便現此異相,欲令眾生修諸善法斷不善法,是名菩薩異相巧方便。

    3、強制之方法

    雲何菩薩現逼迫巧方便?若菩薩為主為王,于自眷屬作如是教︰若我眷屬有不供養父母乃至犯戒者,我當斷其供給,或加謫罰,或至驅擯,立一士夫常令伺察,彼諸眾生以恐怖故勤修善法斷不善法,彼雖不樂強逼令修,是名菩薩逼迫巧方便。

    4、施恩之方法

    雲何菩薩報恩巧方便?若菩薩先于眾生施諸恩分,若施財物,若度眾難,若度恐怖,和其所念,離所不念,救療眾病令得安樂。眾生知恩欲報德者,爾時菩薩勸令修善不須世間財利酬報,報之大者當供養父母乃至持戒。求報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薩報恩巧方便。

    《菩薩地持經》卷第八,《大正藏》第三十卷933頁A27-C13行

    第九節教化須耐心

    居家菩薩所在郡國、縣、邑居止,當以法護于郡國、縣、邑。其無信者教令有信,無恭敬者教令恭敬,其無智者教令有智,其不孝父母、不顧義理者當教以法忠孝尊老,奉行精進志在修謹,其少智者教令博聞,貧窮者教以大施,無戒者教令持戒,恚怒者教令忍辱,懈怠者教令精進,放恣者令護一心,邪智者令住正智,病瘦者給與醫藥,無護者為作護,無所歸者為受其歸,無救者為作救樂。

    解導人一切如事為作法護,假令一人墮惡道者,居家菩薩當為一反,若二若三至于百反,教住善法及復住異種種善德。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大正藏》第十二卷24頁C15-26行

    略解

    第一節“以善法教化”。此節說︰“以諸善法教化眾生。”“善法”指一切導人向善的思想方法,如五戒、十善、六度等佛法,以及對社會有益的道德規範、法律法規等。

    第二節“教化淨三業”。此節說︰“菩薩戒淨,身、口、意善,復勸他人使行己善,令轉相教普及一切。”先使自己淨化致善,再幫助他人使行己善,最終形成良性互動,展轉教化,使一切人為善。此思想正是教化精神的完整體現。

    第三節“教化行十善”。此節提出了十善是自行和教化眾生的內容。如首先所提出的“不殺生”要求︰“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應自離害生命,亦勸他離害生命,恆正稱揚離害生命法,歡喜贊嘆離害生命者。”此節除了提出了“十善”的教化內容外,還提出了由四大步驟組成的嚴密可行的教化方式︰1、自不違十善;2、教人行十善;3、積極宣揚十善;4、不斷贊譽行十善的人。

    第四節“教化住十善”。此節說︰“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有人教化悉令安住十善道中。”此節與第三節雖都是以十善作為教化的內容,但本節不同之處在于指出了教化的範圍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

    第五節“教化之事宜”。此節具體提出了教化須面對的三十二種事宜。其中,有二十種屬于具普遍社會意義的倫理道德事宜;另外十二種屬于人生觀、世界觀和佛教意味較為濃厚的事宜,其于倫理學上屬深層的問題。本節開頭概括說︰“復有三十二事所修善業除不順教罪惡之業。”“不順教”義指不順從教化。此節實際提出了教化的具體內容和方式方法,如第十事說︰“見諸眾生犯于諸惡住不謹慎,身奉淨戒,亦化于人立于淨業。”此方式方法是以正視社會道德問題為前提,立足于完善自身並積極幫助他人消除問題為目的。現就本節之難點加以略解。第一種事︰“眾生在于自大睡寐,立見己身,則以智慧而化導之使入道義,是為菩薩第一之業。”“自大睡寐”與“立見己身”是一體之兩面。“自大”屬道德問題,前已有解釋;“睡寐”義指睡夢或夢想。“立見”義指人所建立或形成的見解;“己身”又名為“我見”,義指人將自我作為與客觀相對的主觀能動的主體並迷情于此,認為自我為實體而執著于名利聲色,因此而造作種種罪業。第二種事︰“志樂于小卑劣之乘,計吾我人,則開化之入于微妙無極大乘。”“計”為計較;“吾我人”又名“我所見”,人不明白一切事物的存在本是虛假的,既無自他的實體也就更無自他的所屬,因此而錯誤固執,為我所有。在此偏見下,即使在道德和信仰上有所選擇,也難免狹小。第三種事︰“眾生若處非法邪見計有身者,則開化之以己所樂正法之義勸助誘之。”“非法邪見”與“計有身者”也是屬于一體兩面的問題。“邪見”相對于正見,在此主要是指錯誤的人生觀,“身”具名為“身見”,是指人將自身作為實體相對獨立于客觀事物,因此而恃己傲物產生各種道德問題。第五種事︰“見諸眾生墮于邪見六十二疑,則以正見賢聖之業化導群黎而建立之。”“邪見”即“六十二疑”,具稱為“六十二見”。“邪見”又稱作“惡見”,“疑”義指疑惑。此節所說的六十二種邪見是就人生觀和世界觀而言的。在佛教經論中的解釋有多種,依《大般若蜜多經•佛母品》的概括,是對“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產生的錯誤認識。對此五蘊的認識又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對每一蘊的認識有四個方面。就過去世而言,如對“色蘊”的認識為︰1、色為常;2、色為無常;3、色為常無常;4、色為非常非無常。“色”在此特指物質,其余四蘊特指精神。就現在世而言,對“色蘊”的認識︰1、色為有邊,認為空間中十方上下,邊跡有窮盡;2、色為無邊;3、色為有邊無邊;4、色為非有邊非無邊。就未來世而言,對“色蘊”的認識為︰1、色為如去,義指人來而生于此間,去而至于後世亦如是;2、色為不如去,亦指過去無所從來,未來亦無所去;3、色為如去不如去,義指身神和合而為人,死後神去而身不去;4、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對五蘊各有四種認識,合計即有二十種認識,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加起來共有六十種認識。另再加上身與神是一還是異的兩種認識,合計即有六十二種認識。此六十二種認識,無非是對物質和精神世界斷、常、有、無的邊見(偏見)。若一旦形成這樣的認識,必然不利于正確道德觀的建立。

    第六節“教化知方便”。此節說︰“善知方便教化眾生,知諸眾生煩惱對治。”此說前後兩句屬于相關的兩個問題。前一句屬總則,提出應善于明了以各種方式方法去教化眾生;第二句屬具體行為標準,提出須懂得消除眾生煩惱的對治方法。“方便”是指方法和便用,即利益眾生的手段。屬十種智慧之一。

    第七節“隨順善教化”。此節說︰“隨順眾生,善能教化。”此節八個字可分為兩部分︰“隨順眾生”又名“恆順眾生”,屬于教化的手段和方法,這一思想的具體闡釋可參見《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的第九願;“善能教化”屬于目的。以“隨順眾生”作為前提和方法,才能與眾生融為一體,從而可方便于“教化”。

    第八節“教化之四法”。此節提出了菩薩教化眾生的四種方法。標題為編者所加。1、立要之方法;2、獎懲之方法;3、強制之方法;4、施恩之方法。從本節的整體內容來看,明顯地是對在家佛教弟子實施社會道德教化而提出的。如第3種方法說︰“雲何菩薩現逼迫巧方便?若菩薩為主為王,于自眷屬作如是教︰若我眷屬有不供養父母乃至犯戒者,我當斷其供給,或加謫罰,或至驅擯,立一士夫常令伺察,彼諸眾生以恐怖故,勤修善法斷不善法,彼雖不樂強逼令修,是名菩薩逼迫巧方便。”此方法是從政治上才能施行的道德教化方法。這同時表明,佛教的道德教化是適應于不同社會層面的,是靈活而非教條的。

    第九節“教化須耐心”。此節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較系統地提出了教化的具體方法,後一部分指出致力于教化須具有高度的耐心。如說︰“解導人一切如事為作法護,假令一人墮惡道者,居家菩薩當為一反,若二若三至于百反,教住善法及復住異種種善德。”這種要求體現了佛教對社會道德教化所具有的高度責任意識。面對當前社會道德嚴重缺失的狀況,佛教界更應增強道德教化的責任意識。

    第三章教化之典範

    提要

    佛教數以千計的經典,其所教化的對象主要是出家和在家兩類人。對出家人施行教化的經典眾多,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楞嚴經》、《安般守意經》等。這些經典都具有社會道德教化的內涵,但畢竟不是直接針對在家人的。對在家人施行教化的經典也很多,如《梵志波羅延問種尊經》、《佛說優填王經》、《優婆塞戒經》等,這些經典都是直接針對社會大眾的。所遺憾的是,在以往的佛教史上欠缺應有的研究和弘揚。本章選取了《別譯雜阿含經》和《雜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進行社會教化的事跡,雖于當初未能加上標題名稱,但其都是以完整的經典格式出現的。因此,根據其內容可分別標為《佛化婆羅門舍畜祀經》和《佛化婆羅門子行孝經》。本章選取的這兩部經記錄了當時釋迦牟尼佛進行社會教化的過程原貌,使我們身臨其境地了解到佛教教化的社會價值和作用。

    第一節佛化婆羅門舍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游俱薩羅,至舍衛國樹給孤獨園。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施設大祀,七百牛王系之于柱,牛、犢子、羊等,如是種種所有畜生不可稱計,在祀場中處處系之,設諸肴膳種種飲食。

    爾時,余國諸婆羅門聞彼設祀悉來雲集。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聞佛從俱薩羅到舍衛國樹給孤獨園,欲往佛所,作是念言︰我今設祀所作會具,當問瞿曇將不少耶?

    時婆羅門乘羽葆車,所著衣裳上下純白,提三岐金叉,持金澡盥,滿中淨水。諸摩納眾圍繞左右,余國種種諸婆羅門亦為翼從,來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具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設斯大祀,系七百牛王及諸畜生,乃至余國婆羅門等悉來雲集,辦具已訖欲設大祀,願佛教我滿足有勝、無少減否?

    佛言︰婆羅門!汝為祀主,大施求福亦大得罪,豎三種刀斯名不善。作于苦因亦得苦報,得于苦利受報亦苦。

    雲何名為三種刀?意、口、身刀也。

    何名意刀?汝若祀時意業不善,殺諸畜生以為大祀,是名豎于意刀。

    何者口刀?汝欲祀時而作是言︰我于明日當殺爾許種種生命,是名豎于口刀。

    雲何名為身刀?汝若祀時手牽牛王及諸畜生受于咒願,是名豎與身刀。

    佛言︰又有三種火最勝最妙,宜應謹慎亦當恭敬,非汝所事邪見火也。何謂為三?一名恭敬火,二名苦樂俱火,三名福田火。

    雲何名為恭敬火?應當供養、尊重、恭敬、擁護父母。何以故?父母求子禱祀神然後得子,父母赤白和合成身生育長養,以是之故名恭敬火。如是之火應正供養,與眾快樂令無乏苦。

    雲何名為苦樂俱火?若族姓子起于精勤積集錢財,于其妻子並諸眷屬、奴婢、僕使、知友、輔相及諸親族皆應供養,供給所須與其利樂,如是等輩皆同苦樂,是名苦樂俱火。

    雲何名為福田火?若沙門、婆羅門能斷貪欲,解脫貪欲;能斷恚,解脫恚;能斷愚痴,解脫愚痴。如是等沙門、婆羅門名福田火,上趣諸天能招樂報,此名福田火。

    是以族姓子應當至心供養恭敬使得快樂。

    又有三種火必應滅之,何者三火?所謂貪欲、愚痴、恚火。不如世間火有時須然有時須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恭敬俱福田,此三火應祀,

    若勤心供養,獲得三種樂。

    雲何為三樂?施戒及修定,

    三種之果報,人天涅樂。

    若人于一切,善解于方法,

    于祠祀時節,能養其眷屬,

    供養應供者,能供養應供,

    終竟必獲得,永離災患處。

    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聞佛所說,即語烏答摩納︰汝可往詣彼祀場中先所系養諸畜生等以系祀者,今悉散放隨逐水草,盡其壽命莫作拘礙。烏答摩納言︰和上,如所教敕我能為之。即往祀場宣告諸人︰我受優竭提舍利教敕,一切畜生悉皆解放任意令去。烏答摩納往祀場所未久之間,如來于後即為優竭提舍利婆羅門如諸佛法為說法要,示教利喜。時婆羅門即受禁戒乃至見諦。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三,《大正藏》第二卷464頁B14-465頁A14行

    第二節佛化婆羅門子行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執杖持缽家家乞食。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汝今雲何年耆根熟柱杖持缽家家乞食?

    婆羅門白佛︰瞿曇,我家中所有財物悉付其子,為子娶妻,然後舍家,是故柱杖持缽,家家乞食。

    佛告婆羅門︰汝能于我所受誦一偈,還歸于眾中為兒說耶?

    婆羅門白佛︰能受,瞿曇。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子心歡喜,為子聚財物,

    亦為娉其妻,而自舍出家。

    邊鄙田舍兒,違負于其父,

    人形羅剎心,棄舍于尊老。

    老馬無復用,則奪其麥,

    兒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為最勝,非子為恩愛,

    為我防惡牛,免險地得安。

    能卻凶暴狗,扶我暗處行,

    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憑杖威力故,峙立不墮落。

    時婆羅門從世尊受斯偈已,還歸婆羅門大眾中為子而說。先白大眾,听我所說。然後誦偈,如上廣說。其子愧怖即抱其父還將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為家主。

    時婆羅門作是念︰我今得勝族姓,是沙門瞿曇恩。我經所說︰為師者如師供養,為和尚者如和尚供養。我今所得,皆沙門瞿曇力。即是我師,我今當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曇。

    時婆羅門持上妙衣至世尊所,面前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居家成就,是瞿曇力,我經記說︰為師者以師供養,為和尚者以和尚供養。今日瞿曇即為我師,願受此衣,哀愍故。世尊即受,為哀愍故。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卷第四,《大正藏》第二卷26頁B18-C25行

    略解

    第一節“佛化婆羅門舍祀經”。此節記錄了釋迦牟尼教化優竭提舍婆羅門放棄用牛羊等牲畜祠祀的事跡。釋迦牟尼佛先向婆羅門提出︰“汝為祀主,大施求福亦大得罪,豎三種刀斯名不善。作于苦因亦得苦報,得于苦利受報亦苦。”“三種刀”指殺生祠祀必須發自意識、語言、身行三方面,而殺生即是惡業。釋迦牟尼佛又針對婆羅門教崇尚火的習慣,向優竭提舍提出︰“又有三種火最勝最妙,宜應謹慎亦當恭敬……1、“雲何名為恭敬火?應當供養、尊重、恭敬、擁護父母……”;2、“雲何名為苦樂俱火?若族姓子起于精勤積集錢財,于其妻子並諸眷屬……皆同苦樂,是名苦樂俱火”;3、“雲何名為福田火?若沙門、婆羅門能斷貪欲,解脫貪欲;能斷恚,解脫恚;能斷愚痴,解脫愚痴。如是等沙門、婆羅門名福田火,上趣諸天能招樂報,此名福田火。”釋迦牟尼佛通過教化,使婆羅門放棄了勞民傷財百無一益的殺生祠祀行為,轉向積極造福社會、為現實負責的道德行為了。

    第二節“佛化婆羅門子行孝”。此節記錄了老婆羅門被兒子拋棄而乞食,通過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教化,使其子重又盡心贍養老婆羅門的事跡。通過此節,讓我們了解到佛教道德教化的歷史貢獻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