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意義
    1、對“易行道”的正確認識

    曇鸞大師的“二道”說思想,出自于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娑論》,而龍樹菩薩提出“二道”之說具有其現實意義。印度佛教當時正處在部派佛教衰敗,大乘佛教正在興起的時期,為了更多的人來接受大乘佛教思想,將佛陀聖教判為“二道”,認為二乘靠自力得解脫的修行方法太難,而淨土思想所倡導的依靠阿彌陀佛來接引而往生較為容易,這樣無形中人們對淨土經典思想的研究也就越來越重視。如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娑論》中所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闢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是故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從龍樹的《十住毗婆娑論》可以看出,當時龍樹菩薩提出“易行道”之說,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種“易行道”思想的提出對于當時大乘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佛教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時期,由于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人們為了追求和平安定的生活,對于淨土思想往生淨土的主張很快接受,再加上曇鸞大師本身由于身體上的疾病和痛苦,自然對往生極樂淨土的思想更加推崇。所以曇鸞大師特別倡導龍樹的“二道”說,大力宣揚淨土法門為“易行道”,鼓勵人們通過念佛名號依靠佛力接引而往生極樂淨土。所以說曇鸞大師當時倡導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也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難易”之辯

    難行道與易行道之“難易”是對機不同而言,佛陀所說聖教雖有“難易”之別,但其目的是為不同眾生的根性而說,有上根之人依靠自力就能斷除煩惱得到解脫,如佛在世時所說小乘經典及方等諸經論皆為“難行道”。有下根眾生業力深重,必須依靠佛力接引先往生淨土,然後再成就佛果,如淨土法門就是佛陀專為末法眾生業力深重者所說,稱為“易行道”。如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所說︰“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士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此即是說,佛陀所說聖教有難有易者,是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佛陀聖教自有“難易”之別,而佛陀聖教本來“平等一味”無有高下、淺深、難易之別。

    另外,所謂“難易”者是相對而言,其實所謂“難”者並非真實是難,所謂“易”者也並非真實是易。雖然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但如果就佛教理論上而言,往生淨土法門者,必須是福慧具足、一心不亂者,入念佛三昧必定往生。如《佛說阿彌陀經》雲︰“舍利弗,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者,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里所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七日一心不亂”等,皆是說明往生淨土者並非只是稱贊一句名號就能往生,而是運用此“一句名號”來修善根福德,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如此者才能決定往生極樂淨土。所以說,淨土法門名“易行道”者,並不是形式上或言說文字上的簡單意義的“難易”;而是相對于依靠自力修行一生成就佛果而言,依佛力接引往生淨土然後再成就佛果者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