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漢魏以後的神仙丹道派
    道家與方士,方士與神仙,在這三個名稱之下的類型人物,及其學術思想的內容與淵源,由戰國而到秦、漢之間,實在都是互相為用。到了漢、魏開始,延續一千多年,直到現在,方士的名稱,已成過去,只有道家與神仙,卻成為不可分家的混合觀念。其實,漢魏以後,道家神仙的學術,已經遠非秦、漢以上的面目,這一千多年來道家的神仙,實際上,卻是丹道派的天下,所謂丹道,便是以修煉精、氣、神為主的內丹方法,以求達到解脫而成神仙為最高目的。關于神仙的種類,在宋、元以後,歸納起來,約分五種︰(1)大羅金仙(神仙)。(2)天仙。(3)地仙。(4)人仙。(5)鬼仙。初步修到死後的精靈不滅,在鬼道的世界中,能夠長久通靈而存在的,便是鬼仙的成果。修到卻病延年、無災無患、壽登遐齡的,便是人中之仙的成果。過此以上,如果修到闢谷服氣、行及奔馬、具有少分神異的奇跡,可以部分不受物理世界各種現象所影響,如寒暑不侵,水火不懼的,便是地仙的成果。再由此上進,修到飛空絕跡,駐壽無疆,而具有種種神通,有如莊子、列子寓言所說的境界的,才算是天仙的成果。最高能修到形神俱妙,不受世間生死的拘束,解脫無累,隨時隨地可以散而為牛 鄱尚危 焐先思洌 我餳木擁模 閌譴舐藿鶼桑 布詞撬繳襝傻募 7泊酥種鄭 欠袢酚釁涫攏炕蛘呤欠裼寫絲贍埽課頤竅衷諼薹ㄖゲ鰨 們也患猶致郟  怯幸壞惚匭脛檔錳乇  獾模 謚泄幕 校 寮葉雜詿勇椎賴攏 逃捫淖罡弒曜跡 前岩桓銎脹ㄆ椒踩說娜爍瘢 嶸藉囊斐H說氖г途辰紓 丫 愎晃按蟆6諏硪幻媯 褂械蘭業難   佑鈧嫖錮淼難芯浚  淼納δ芏 郟 猶岣呷松謀曜跡 餃 桓鋈耍 梢雜善脹ㄓ薹蠐薷鏡牡匚唬 蘗渡 某 耍 岣呷說募壑擔 梢猿 較質凳瀾緄睦硐耄 鹽沼鈧嫖錮淼墓δ埽  奔淇佔潿粵 氖浚歡以纈詮  耙磺I嗄輳 廖奘 が 蘭鴕院蟺目蒲L勰睿 隳懿親約憾懶 囊惶卓蒲L鄣悖 蘼鬯腔孟搿が鞘率怠が瞧窞賴幕蜒浴が怯惺笛櫚木 櫓 福 際侵檔夢頤窮 肯嘍裕 枰 糶難芯康摹br />
    (一)丹經鼻祖的作者魏伯陽

    自秦、漢以來,開創修煉神仙丹道學術思想的人,比較有案可稽的,當然要道推東漢末年的魏伯陽,也就是後世道家尊稱他為魏真人、或火龍真人的。關于魏伯陽的確實身世,與他生存準確的年代,始終還是文化史上一個大謎,但是,他是東漢時期的人,大概不會錯,他只有比祝禱派,以符道術起家,開道教先河的張道陵為早,那是較為可靠的。大家都知道東漢時期的文化,是儒家思想的衰頹時期,一切學術,都已漸趨沒落,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它在理論物理的科學,與理論天文學上,卻有很大的成就,只因後世一般缺乏科學修養的人,把它統統歸入無用之學"象數"案卷中去了。其實,什麼是"象數","象數"學中的真義,究竟包含了些什麼東西?恐怕一般人,除了隨人轉語而加批評以外,自己都沒有好好下過功夫去研究,以外行人的眼光,去批評一件非常深刻的內行事︰真是多麼冤哉!枉也!東漢末期,在道家與道教史上,產生兩個劃時代的人物,一是魏伯陽,另一便是張道陵。魏伯陽是代表上古傳統文化中的隱士精神——神仙。張道陵卻在漢代以後,構成道術傳統的世系,到了宋、元以後,一直成為江西龍虎山正乙派張天師的世家,他與山東曲阜的孔子世家,互相並陳。在中國文化歷史上,能夠以學術思想,造成一二千年世家的系統,只有儒家的孔子,與道家的張天師,豈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嗎?這也就是說明中華民族,對于文化學術思想如何尊重的精神,他能夠在文化的王國里,自由給予聖賢、神仙、高士、處士、隱逸,等等極其美善的封號,而且是不問今古,都受到一分尊崇的禮遇。可是魏伯陽,卻是走的"隱士"路線,結果只有給人以"不知所終"的疑猜而已,他贈予後人唯一的禮物,就是他的一部千古名著《參同契》一書。他這部著作,的確絞盡腦汁,有人竭其畢生精力,從種種方面去研究摸索,還是毫無頭緒,宋代理學的大儒朱熹,便自認他的一生,對于這部書的研究,是失敗了,可是他愛好它,為了避免陽儒暗道的嫌疑,他曾經化名崆峒道士鄒言斤,注過《參同契》。

    魏伯陽著作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修煉丹道的原理與方法,證明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和原理,為了整理自古以來的傳承,證明人為的修煉,可以升華而成神仙的傳統學術,他以《周易》的理、象、數三部分,和周、秦到兩漢,用在天文物理學上的原理與原則的五行、干支之學,以及道家老子傳統的形上、形下的玄學原理,一齊融會貫通,為丹道的修煉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說明。所謂"參同契",便是說,丹道修煉的原理,與《周易》、《老子》的科學而哲學的原則,參得透徹了,便可了解它們完全是同一功用,"如合符契"的。所以他便融會《周易》、黃老、丹道這三種學術共通的道理,著述這本《參同契》了。在這本書中,他的文辭簡樸而優美,猶如《易林》的詞章,也是千古絕調之筆,他把丹道修煉的原理,區分為藥物、服食、御政三大綱要。然而如《老子》這本書一樣,它原始的篇章次序,究竟是如何的安排,確費後人的疑猜與稽考,這又富于道家猶龍隱約的風味,可與老子其人及其書互比隱晦。如果我們要把丹經的鼻祖著作《參同契》,比之老子的書,那麼,另一部丹經,是宋代張紫陽真人所著的《悟真篇》,應該比之如莊子的書了。

    《參同契》所講的丹道學術,特別注重身心精神的修煉,他所指用于"返老還童"、"長生不死",至于最高解脫而登上仙位的丹藥,主要的藥物,便是人人自己所具備的精、神、哦選<叢諦蘗兜墓討校 部梢越櫨茫 蛘弒匭虢櫨猛  牡チ  鞘俏 伺嘌鉤淥Л叨脅∠蟺納 模 蠱浠指淳 か瘛諾納灸芏選K侵泄H淖媸霰Φ洌 彩親鈐繆芯可 納旅氐鬧鰨 跋旌骸ぐ旱囊窖⑶ 鏤錮硌⑶ 酥練鷓W腱冢 罄吹瀾痰木 洹痘僕М 罰 quot;上藥三品,神與啪quot;等思想,以及《龍虎經》等的著作,都是由《參同契》的蛻變而來,不過加上一些宗教神秘的觀念而已,他認為恢復精神先天原始的情況,能夠自作生命的主宰,以及變化生死的功能,一切都可操之在我,才是服食丹道的效驗。至于煆煉藥物的精、神、牛 敕車姆椒  匭胗姓返男男孕捫 胝嬲腔鄣娜鮮叮 拍蘢齙健K醞成閾蘗兌┤錚 吵傻イ鵲某絛潁 鬩 賦沽私庥鬧匭摹=駁揭┤錚 淙恢賦鼉 か瘛盼 蘗兜チ┐鬧韃模  牽  僑縊巍  院蟺牡イ潰 魏戲鷓p詰睦礪塾敕椒  腋皇敲鰲ぉ逡院笪槌逍欏  艫牡イ姥 桑 ㄒ孕隕窬 低車木 媛炎擁齲 餃 閌薔 竦木 煌 保 揮腥緱鰲ぉ逡院蟺牡イ潰  鬩勻巍 降繞婢 寺鱟鑫 薜賴鬧魈狻K謀糾叢 模 淺G邐 灰蠔笫賴蘭矣氳瀾痰牡朗棵牽 鞔硬煌 墓鄣悖 煌 慕嵌齲 約何 髯 猓 謔牆簿啃銗奶{模 髡哦郎碇饕宓牡д耷寰才桑恢髡挪煥爰沂抑 茫 信 閑降乃 夼桑恢髡派漲α豆 猛獾イ牡ウ  橢謁搗詛。 騁浴恫甕 酢紛鑫  淼母 耍 苑恐脅閃兜鵲茸蟺瑯悅諾拿郟 捕家灰磺G扛交幔  恫甕 酢返奈難裕 災 衫恚  晌摹V劣 恫甕 酢吩 舅檔木  瘢 閌腔曖肫塹耐庥茫牛 皇薔  竦幕 餃鋃選K搿噸芤住ゾ蕩 返模quot;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確是同一路線的思想。

    其實,《參同契》一書,並非真正難讀,也不是作者故弄玄虛,保存有無上秘密的口訣,只是受歷史時代背景的影響,文章風格,各有不同,魏伯陽生當東漢時代,正當文運走向變今而仿古的變革時期,他沒有像近代人的條分縷析,歸納分類得清清楚楚,但是你只要把握他的主題,是在說明修煉丹道的原理與方法,百讀不厭,久久就會自然貫通,找出它的體系條理了。他引用老子的理論,是為了借重先聖古人的言辭,以證明他的道理,並非向壁虛構。他引用《易經》象數的原則,極力說明天地日月氣象變化的宇宙規律,藉以證明人身生命活動的原理,是與天地宇宙變化的程序,有共通活用的軌則,並非是要你把天地日月的規範,呆呆板板地用到身心上來。清代道士朱雲陽的意見,認為他是以月的盈虧,來比精神的衰旺,日的出沒,來比氣血的盈虛,這是非常合理的名言。現在我們舉出一、二段有關修煉清靜的理論與方法,是他說明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的引申注解。同時,也可以在其中看到稍遲魏伯陽一二百年間的佛學與排學等,它如何取用中國文化中,對于心性現狀解釋的科學觀,以及首先提出以"無念"為入手的《參同契》的修法;並且也由此看出宋儒理學家們的修養"靜""敬"的方法,它與佛、道兩家,是如何的結有不解之緣了。例如︰

    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煩。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吾不敢虛說,仿效古人文。古記顯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玉陽加黃芽。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對談吐出謀。學者加勉力,留意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旋曲以視听,開闔皆合同。為已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離氣納榮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鰲H嘸裙せ 禾宕 輾俊N 竟樾槲蓿quot;無念"以為常。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闢卻眾陰邪,然後立正陽。修之不輟休,庶氣雲施行。淫淫若春澤,液液像解冰。從頭流達尺,究竟復上升。往來洞無極,佛佛被谷中。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柄。耘鋤宿污穢,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

    當然,這些文簡言樸的文辭,其中包含的意義與道理太多,我們來不及多加解說,總之,《參同契》的方法與宗旨,是專為鍛煉精神魂魄,以到達老、莊所謂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真人境界,是道家正統的神仙丹道的學術,因此,魏伯陽把當時假借先聖而流傳的許多旁門左道,欺世盜名,以及貽誤人世社會的小術,嚴加駁斥。

    如說︰

    是非歷勝法,觀內有所思(這是指內視五髒,如存想返觀肚臍、丹田等的旁門修法)。履行步斗宿,六甲次日辰(這是指步罡拜斗,迷于符道術等的旁門修法)。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這是指迷信房中九淺一深等素女經的修法,與左道采陰補陽等的旁門修法)。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這是指吐故納新,專煉呼吸服氣等的旁門修法)。晝夜不臥寐,晦朔未嘗休(這是指搬精運氣,緊撮谷道,以及長坐不臥的旁門修法)。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痴。百脈鼎沸馳,不得證清居(這是指以上五類,專在身體以內,搬弄精氣的旁門道術)。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祀。鬼初見形象,夢寐感慨之(這是指專以祭祀禱告,乃至修煉驅神役鬼等的旁門修法)。心歡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這是指以上所說修煉神秘法術等旁門的結語)。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余。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曠然知所由。

    魏伯陽在《參同契》中,綜合歷舉這些旁門左道的情形,我們拿他與晉代丹道家葛洪所著的《抱樸子》共同研究,便知迷信道術的人,隨便妖言惑眾,欺誑成習者,真是古今一轍,既可笑?又可嘆!有什麼辦法,可以警醒愚頑呢?因此,他又說到上古流傳下來的道術,本來實是"內聖外王"的真學問,只因後世的人沒有智慧,把它弄得支離破碎,反而以偽亂真,影響社會,造成頹風,如說︰

    維昔聖賢,懷率抱真。伏煉九鼎,化這隱淪。含精養神,通德三光。精溢腠理,筋節致堅。眾邪闢除,正氣常存。積累長久,變形而仙。憂們後生,好道五倫。隨旁風采,指畫古文。著為圖籍,開示後昆。露見枝條,隱藏本根。托號諸名,覆謬眾文。學者得之,韞櫃終身。子繼父業,孫踵祖先。傳世迷惑,竟無見聞。遂使宦者不仕,農夫失耘,賈人棄貨,志士家貧,吾甚傷之,定錄茲文。

    但是他自己又說,在他的著述中,並不照次序的說明此事,都靠讀者自己的審思明辨,才能領悟到其中的程序和究竟,如說︰

    字約易思,事省不煩。披列其條,核實可觀。分量有數,因而相循。故為亂辭,孔竅其門。智者審思,用意參焉。

    于是,他又指出煉修的初基方法,如說︰

    內以養己,安靜無虛。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初正則終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伙食三載,輕舉遠游。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忘,長樂無憂。道成德就,潛伏俟時。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滿上升,膺錄受符。

    總之,魏伯陽所著的《參同契》,從身心修養的實驗科學精義,而說出心性的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質變的精神魂魄等問題,是綜合道家科學的學術,與儒家哲學的思想,融化會聚在丹道的爐鼎之中,譽為千古丹經道書的鼻祖,實非為過,朱雲陽說他是以"天地為爐鼎,身心為藥物",那是一點不錯的,不過,他是注重于人元丹的修煉,是發揮人生性命功能的最高至理。

    (二)方士醫學與易象數合流的煉氣養生術的丹道

    兩漢在文化史上,除了有名的儒家經學家的訓詁注疏以外,在科學方面,西漢最大的成就,便是天文與歷象的發展,例如才情洋溢、多藝多能的司馬遷,也曾參加過修改歷象的工作,自己引以為完成先人的遺志為榮。後來的揚雄,想以《易經》象數的理論,範圍天文歷象的法則,自己別創新說,作了一部非常抽象的天文理論的《太玄經》,想用它來概納形上形下等問題,不管他的學問有無根據,有無科學發現上的價值,一個以文辭名家的儒家學者,對于科學而哲學的理論有興趣,如果生在現代重視科學與哲學的國家,應該備加獎勵了。到了東漢,由于兩漢易學象數派理論科學的演變,便使易學的象數,更加走入抽象化的理論,例如︰盂喜的卦氣,京房的變通,荀爽的升降,鄭率的交辰,虞翻的納甲,費直以象象系辭文言,解說上下經,因此影響而成荀氏的易學。至于乾坤消息卦的由來,開始于文王及周公的周代文化學術思想的傳統,以《禮記•月令篇》為證明資料的主干,經過鄭玄采用道家思想注釋《月令篇》,而加以充實其內容,便構成東漢象數學術思想的大系,因此而影響形成圖讖等讖緯之學,不過,讖緯之學的興盛,又有另外學術思想的原因,不必在本題內多加討論。現在我們不厭其繁,而又簡略地說明了兩漢易學象數理論的內容,實際上,都是為了說明乾坤消息卦象的學說,它所包含丹道家的卦氣升降論,交辰變通論,與納甲的原理,如何地影響東漢以後醫學上氣脈的學理,與養生家們服氣煉精的修煉術,當然,這一套學問所包括牽涉的內容太多太廣,我們無法一一加以專論。現在只是有限度的,介紹一些有關丹道服氣修煉等少數幾個理論的原則,使大家可以知其大要而已。

    漢代的易學象數學們,從中國上古天文學的觀念中,承接傳統的思想,認為這個天地宇宙間日月的運行,以及天地日月與地球萬物和人類本身的關系,實在只是一個大生命的活動,而且是有一常規可循的活動。尤其采用太陰月亮的盈虧消息,以及地球物理氣象的變化,作為天地生命大氣機的標準,以建立它基本理論的說明;天地宇宙是萬物大生命的根源,日月與地球,便是這個大生命中分化的小生命,人與萬物,更是天地間分化的小小生命而已。但是無論大小生命,它的根源是同體,生命活動的法則,也是同一規律的,所以大小生命的原動力,都是氣機變化的作用。但是這個無形無狀的氣,雖然是看不見,摸不到,它在天地日月運行的法則上,和人身生命的延續上,是有跡象可得而知,而且可以求出它的規則的;他們以地球物理的氣象,一年分四季,十二個月,三百六十天的規律,配合太陽的行度一年365.25做準則,中間取用月亮的盈虧做標準,認為天地日月的運行,與地理、物理、人生生命的活動,都是受到一個共同原力而有法則的支配;這個原力,便叫它為氣擋然不能把它當空氣的氣來講),于是便創立一種學說,認為大陰的月亮,自身本來沒有光明,因為受到太陽的氣機所感而發光,所以就發生一月當中,陰陽氣機的交感,而在時間與空間的方位上,月有陰暗圓缺現象等的盈虧消息。所以又在天文法則以外,創立計算陰陽二氣的交感,而形成地球氣象,與物理人事變化的作用的規律化,構成天干、地支配合成甲子的學說。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候為一節,所以一年十二個月,便分成二十四個氣節。再用歸納的方法,把這種氣機節候的作用,統攝在十二個月當中,便構成乾坤消息的十二闢卦的現象。于是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宿、十二律呂、五行、八卦等等,重重歸納,層層圈人,而形成道家一套易學的象數,與天文、地理、物理、人事關系的學問。後來發展成理論醫理學上提出九九八十一個問題,有關于人身氣脈的《難經》學說,配合黃帝《內經》榮(血)衛(氣)的理論,認為人身十二經脈,與十五絡、三焦、八脈的氣血流行,與天地日月氣機的運行,是屬于同一的規則與原理的。

    時代再向後來,修煉丹道神仙家們,根據以上所說的學理,與乾坤消息卦氣升降的理論,認為人生生命的氣機,自父母受胎的時間開始算起;男的以八位數為準,女的以七位數為準,還是先天的秉賦,屬于乾卦為代表的範圍。比較明顯可征的,例如女子,在十四歲以前,月經(內經稱為夭癸)尚未發現,便是六爻完備乾三三卦的生命,算是一個完璞未破的童身。到了十四歲前後,有了月經開始,變成天風(女後)三三卦了,一直到三七二十一歲,便是乾卦的初爻已破。由此到七七四十九歲前後,也就是月經斷絕的時期(現在醫學所謂女人的更年期),便是先天生命的卦氣將盡,也等于說,由先天秉賦帶來的生命能,到此快要用完了,所剩下來的余年,自七八五十六歲前後的階段,都是後天生命的余氣而已。再下去,便由陽的乾卦,變為純陰的坤卦,轉入另一生命的陰境界了。如果在男人來說,以八位數計算,便是十六歲前後,算是童身,保有原來先天乾卦的卦氣,逐漸演變到八七五十六歲前後(等于現代醫學所謂男人的更年期),就是先天卦氣的生命將盡的階段,到了八八六十四歲以後,剩余的生命,便是後天余氣的作用,也就是說,由純陽的乾卦變為純陰的坤卦,轉入另一生命的陰境界了。因此產生丹道修煉"長生不死",修命的理論,認為第一等的根基,無論男女,凡是童身人道,是為上品。其次,應在卦氣未盡的階段,回頭修道,還有希望。如果等到卦氣已盡,再來修命,不是絕對沒有希望,便有事倍而功半的困難了。這種理論,是否具有百分之百的可靠,姑且不加評語,但是推而比于現代醫學的理論與經驗,除了不夠精詳而有新穎的證明以外,並沒有什麼完全不對的地方。可是大家要知道,這是公元以前,我們中國文化中的道家對于生理醫學所發表的理論,現在縱使有超過他們的觀念與證明,而在科學的醫學史上來說,他是早在兩千年以前的發明啊!後世一般修道的人,都在年齡老大,萬事灰心之余,才想追求長生不死之術,如果這樣真能成仙,那麼,天下最便宜的事,都被聰明人佔完了,恐怕沒有可能!

    再由這種天地的氣機,與人生氣脈關系的理論,縮小其範圍,說明它的規則,他們便認為人的氣機,在一呼一吸之間,脈自運行六寸(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個人,在一天一夜之間,共計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叫做一息,氣脈運行經過五十度而周遍一身,用漢代的時計標準來說,也正是銅壺滴漏,經過了一百刻的時間。但是這種所謂的脈,是包括榮、衛來講,所謂"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如果勉強借用現代醫學觀念來講,可以說,這個生命的氣機,流行陽性的中樞神經系統25度,又流行陰性自律神經系統也25度(當然,我並不是學醫的人,只是隨便借用一下名辭來做說明而已,千萬不可以此為準)。再加詳細的分析,便把心、肝、肺、脾、胃、腎、膽、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胞絡等十二經脈,配合氣機往來呼吸的次數,各作數目分類的說明,然後加上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和二十四氣節來歸納,便使這個養生、醫藥、生理的學說,走入神秘玄妙的圈子里去了,其實,也不是道家或古人故作神秘,只是那個時代的學識,習慣性喜歡用這些代號,做為分析以後,而並入歸納記憶的符號而已。總之,東漢以後,直到唐、宋之間,在正統丹道派魏伯陽的修養心性以鍛煉精神的方法以外,最為普遍而有力量的,還有煉氣、服氣術等養氣的理論與方法,做為神仙丹訣的主流。這種類似實驗派理論的淵源,應該是遠紹莊子的"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野馬也,塵埃也,萬物之以息相吹也"、"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等學說的脫變,由此引申演繹而來。

    到了宋、元以後,修煉內丹的神仙道法,接受佛家禪宗明心見性的妙理,同時又受到南北印度傳入密宗修法的互相影響,便在方法和理論上,產生兩個極其重要的關鍵︰(1)主張性命雙修,是丹道的定則,為成仙的極果。(2)特別注重"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個步驟,是修煉丹法不二的程序。因此,宋、元以後,所有丹經的著作,無論為正統的道家思想,或為旁門左道的小術,在理論基礎上,都是依循這個原則,抄襲《參同契》,或《悟真篇》的名言,牽強附會,用作引證的根據,所以明、清以後的丹道觀念,便有︰"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人聖。"的傳說。而且最妙的,便是丹道所有的傳統,一律都奉唐末的神仙呂純陽為祖師,猶如佛家的思想學術,自唐以後,大多都人于禪宗之林,這實為中國文化學術思想史上,唐代文化發展的奇跡。明、清以後的丹道學術,雖分為四派,如︰南宗主雙修陰陽,北宗主單修清靜,西派主單修,東派主雙修等四大宗,但它的宗旨,仍不離于性命雙修的理論基礎,有時又援引宋德理學,或《大學》、《中庸》的思想,講究"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等理論,以及變化性情,做為丹道龍虎,鉛汞等的妙論。總之,神仙丹道的學術思想,從周、秦以來的養神,一變為漢、魏以後的煉氣,再變為宋、元以後的煉精,已經與原始質樸的道術,大異旨趣。雖然宗奉黃老,而與老子的清靜虛無之說,更是大相徑庭,何況後來的丹道家,摻入房中采補等邪術,加上種種裝妖捏怪的花樣,一一都自尊為無上的丹法,各自號稱得到正統丹道的秘傳;或說自己的師承,都是已經活到幾百年以上的人,可以達到"卻病延年,長生不老"的妙術,盡在此矣,只要讀過《抱樸子》所列魏、晉以來方術之士們所說的謬論,便可啞然失笑了,了知千古妄語,皆同出一轍。

    明、清以後的丹道修煉的方法,距離漢、唐、宋、元以來的正統丹法愈遠,所走的道路也愈仄,一般所說的丹道,大多都以伍沖虛、柳華陽一系的伍柳派丹道為主。伍沖虛著有《金仙證論》,柳華陽著有《慧命經》等書,他們參合儒、佛、道三家論證形而上妙道的學說和思想,極力證明他們的丹法為道家正宗的嫡傳,但是錯解佛學,臆造佛言之處,反而使人望而卻步,實為虛誑可笑之至。這一派的丹道,純粹主張"煉精化氣"為初步入手的根基,尤其注意性生理與性行為的功能,為修煉的妙法,認為男女性生殖機能的沖動,而不含有性欲的成分,才是活子時的藥生現象。正好從此下手修煉,或用眼神回光返照,或用調理呼吸,緊撮會陰(海底),導引陽精循督派(中樞脊髓神經)而返還于上丹田的泥洹宮(間腦部分),所謂"還精補腦,長生不老"的作用,到此便發生效用,這也就是丹頭一點的先天之牛壞攪松系セ鏌院螅    厴袼  誶揮肓馨拖倌詵置詰鵲慕蛞海    羋ュ 砉懿糠鄭┘抵料碌セ錚ㄆ 攏  憬凶齟蟯ㄈ溫觶 鞜巳味蕉齙難 吩俗  G顆 弦籽 笫募鬃擁忍旄傘 }H乃搗  憬凶鱸俗 淮渦 芴歟ㄒ步凶鱟 映擔┐姆椒 H緩筧綰斡尚 芴熳  籩芴歟  杴嗔 諄 ぉΑ   酢 艫鵲茸が停  中 裰 稚瘢 焓瓜蟯ジ煥隙魃襝燒擼 薏環釵 奚系牡朗醯ウ  諦薏魂。 詈螅 粵兜鉸硪醪叵啵 行隕稱鞁偈賬   勻櫸糠禱雇 恚┤ ダ椋淮喲嗽俳徊劍  攪鍍 竦墓ウ潁 齙窖羯 鑾希 裼紊磽舛 櫚牡夭劍 攀橇凍山鶼傻男L 種炙搗  鞔 跋旒 蟆R話閾蘗段涫蹌獻諛偶遙  迸桑ㄍ餳遙┐娜 趺遙 胱 鍍Γ 蚪簿烤滄娜嗣牽 約拔湎佬 導業謀氏攏 醬蟯ㄈ味蕉觶quot;走火入魔"等等的觀念與術語,都從這一派丹法的理論名辭而來,貽害不淺。

    其實,這一派丹法"煉精化氣"的理論與方法,姑且不管他是否為正統,如果用得其正,用得其法,實在也有兩種好處︰(1)它可解決任何宗教,和任何宗派出家專修的獨身主義者,對于性心理的煩惱問題,同時,也是真正要修煉到守住不犯淫戒的極好幫助,對于二十世紀末期瘋狂追求肉欲的誘惑,以及講究健康長壽的心理衛生的實驗,在理論與一些初步的方法上,未嘗不是好事。(2)他們也極力提倡以積善,為修道做神仙的基礎,如果只有道法,沒有極大至多累積的善行,要想修到神仙的果位,那是絕對沒有希望的,這對于社會教育與宗教教育的意義,最具有決定性的至理名言。總之,我們歸納他這兩種好處以外,認為他是健康養生的一種良好的修養術,那是不可厚非的;但是,仍須注意,便是我們剛才說過的,要用之得法,還要深通道家對于醫理學的理論才對,否則,它的弊端也是非常可怕的,故從相反方面,歸納它的害處,約有四種︰

    (1)因為學習修煉的人,既不通道家醫理學,有關于精、氣、神的真正原理。又不了解普通醫學(中醫)十二經脈,與道家奇經八脈(任、督、沖"中"、帶、陰、陽、陰維、陽維)的學理。更重要的,若是不了解佛、道兩家關于心性之學,與性命之學的真正理論,只為了要求卻病延年,長生不老的目的,就拼命地吸氣提神,做收縮煉精的工夫;行之有素的,從表面看來,便有筋骨堅強,童顏鶴發,或紅光滿面的感覺,于是,由別人看來和自己的自信,至少都有半仙之分,其實,修到後來,十分之八九,都是腦充血而亡,或者弄得半身麻痹,通俗所謂"走火入魔"的走火,便是這種現象,求榮反辱,求壽反而不得安享天年,何苦來哉!

    (2)一個人無論要學仙,或學佛,研究道術或佛學,首先要有一個認識,他們的學養與方法,都富于高深的學理,他們的修養效驗,都是從這種極深厚的學理而建立方法的基礎,而且因人而施,對癥下藥,只有活用的指導,並無呆板的妙術。尤其是道家,它與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心性修養、倫理道德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結合,走入哲學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如果對于道理沒有通達,憑一點旁門小木,或練呼吸,或守竅(守眉心、丹田、中宮、海底等等),認為就是無上密訣,那是非常可笑的事。事實上,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集中注意力,注意生理機能的一部分,使它發生本能的活力,只是一種精神的自我治療,與自然物理作用的原理,刺激生理本能活動的方法而已,並非神仙丹訣,盡在其中矣。況且修煉的人,既未達到老子的清心寡欲,至于清靜無為的境界,以世間有所得的功利思想,要求成為長生不死之神仙的欲望,正如汲黯對漢武帝所說的話︰"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同是心理不健全的毛病。因此,在修煉這種丹法的過程中,或因生理的變化,而引起心理的錯覺與幻覺,或因心理的幻覺而引起生理的變態,至于神經失常,精神分裂,通俗所謂的人魔情形,便由此原因而來,其實,魔從心造,妖由人興,都是庸人自擾的事;清代詩人舒位,有感于呂純陽的詩說︰"由來富貴原如夢,未有神仙不讀書。"正可引用為這個道理的注釋。

    (3)因為伍柳派的丹法,極力注重煉精的作用,而且是專以生殖器官的精蟲為丹藥的主要成分,于是便有捏穴撮精,類似手淫行為,或交而不瀉等房術,人于此道之中。講究男女雙修,行容成素女之術的,也謂之煉精化氣,種種名目,各立門戶,都以伍柳派為依歸,為求卻病延年,長生不老而成病,煉精氣而發狂的,所在都有。

    (4)黃老之道,以謙抑自處與涉世為主旨,以清靜虛無,無求無欲為道德。魏伯陽以下的丹法,以"洗心退藏于密"為至理,以持盈保泰,葆光養真的妙用。但是明、清以及現在以修煉伍柳派丹道入手者,大體都走入驕狂、狹仄、神秘、愚昧無知的範圍,充分暴露中國文化反面的丑陋面目,實在非常可嘆。

    這一派流行的丹法,首先的歧途,便是妄認精蟲血液的作用,錯以為是道家所說精神的精,這是最基本的錯誤。一般人由靜坐入手,固然多多少少都有些生理的反應,覺得身上氣脈的流通,與部分肌肉的跳動,便當作是丹法的效驗,認為自己已經打通任督,或奇經八脈的效果,事實上,這些都是在靜態的心理狀況中,所應有發生生理反應的現象,一點沒有什麼希奇,只是證明靜態修養的初步效力而已。其實,督脈,是脊髓神經、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任脈,是自律神經系統的作用,精,是腎髒腺與性器官部分的內分泌作用,華池神水,是腦下垂體和淋巴腺部分,內分泌作用,如果稍有現代生理醫學的常識,具備心理、哲學的修養,融會了許多科學的理論與實驗,便可知道這是很平常的╴種健康養生方法,而且都是由于精神與心理融合的作用,並非是什麼正統丹道神仙的秘密。固然在現代的醫學上,也有些學派,正在研究性荷爾蒙、血清與返老還童的關系,但是,那還是醫學科學上試驗中的理想,等于種腦下垂體,種胞衣,注射各種荷爾蒙一樣,還是停留在兩千多年前,"方士"們追求生命長存的思想範圍,只是所用的理論名辭,與所有藥物和方法,大有不同而已,由此可見,人類的智慧,永遠還很年輕,這是人類文化史上另一個重大的問題。

    總之,道家所提出的精、氣、神,以科學的觀點,從人類生命的身心來講,是屬于形機面能的眼、耳、心的精神作用;神的表現與應用.便是目光視力的功能;氣的表現與應用,便是耳的听覺的功能;精的表現與應用,便是心的運思與身的本能活力,如果從天人一體的物理功能來講,神、氣、精三種,便是光、熱、力的作用。從哲學的理念來講,道家所謂的神,便是相近于佛家所謂的性,道家所謂的精,便是相近于佛家所謂的心,所以唐代翻譯佛經的《楞嚴經》,便有"心精圓明"等辭句;至于精液的精,乃是心理欲望的刺激,引發性腺內分泌與心髒血液循環的作用而已,正如道家廣成子所言"情動乎中,必搖其精",也便是這個道理。道家所謂的氣,便是相近于佛家所謂的息(呼吸),是屬于後天生命形身的作用而已,借用物理世界的現象做譬喻,神,比如太陽的光能,它給予世界萬有生命的能量,氣,比如太陽光能輻射到地球所發出的蒸氣,精,比如太陽賦與萬物光能,而產生化合作用物質的成果。但是要注意,這種說法,因為無法可以詳細說明精、氣。神的情形,所以我把它借用來做譬喻,譬喻的本身,只限于類比而已,並非就是原物的原樣。在周、秦時代道家的修煉,是從養神入手,即已概括了精、氣的作用。秦、漢以後道家的方法,注重養氣,雖然與養神論者,略有變動,但已從形而上的作用,走入形而下的境界。宋、元以後的煉精,更等而下之,完全墮入後天形質觀念的術中了。關于形與神的道理,牽涉太廣,也是另一專題,暫時恕不多講了。此外,附帶地說明一下靜坐,與密宗、以及瑜伽的關系。靜坐,俗名叫做盤膝打坐,自漢、魏以後,從印度佛教傳入修習禪定的方法,對于鍛煉形態、收攝身心,使其走入靜定境界的一種方便。這種盤膝靜坐的方法,原始便是印度古老瑜伽術的一種姿態,並非佛法的究竟,也非就是道家修煉神仙內丹道法的究竟,只是可以通用于一切修養身心性命的姿態與方法而已,在道家而言,唐、宋以上的丹經,很少討論到靜坐的關系。但是,靜坐是一種助道的法門,是普通可用的一種良好的修養術,那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把靜坐就與神仙修道或佛學禪宗的禪,混為一談,那是錯誤的。至于宋、元以後,佛教由西藏傳來的密宗,也和道家一樣,注重氣脈的修煉,與達到樂、明、無念的證驗工夫,本來也是佛家講究修養的一種最好方法,由形而下求證形而上的實際工夫,但到了明、清以後,也和道家的丹法一樣,大體已經走入注重形質功效的範圍,只注重氣脈的修煉,比起原始的妙密,便是由升華而變為下墮的趨勢。瑜伽術的最高成就的價值,僅等于道家導引養生派的內功修煉,更不是至高無上的法門,因為一般研究丹道的人,往往把靜坐、密宗、瑜伽術幾種世界上類同的修養術,混雜交錯而不明其究竟,在此順便略一提及,以供研究者的注意。無論學仙學佛,講到養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于寂滅無為為究竟,正如道教的《清靜經》所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可是現實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說︰"食色性也。"人們對于色欲與飲食的追求,與貪圖富貴功名的享受並重,要想作到"離情棄欲,所以絕累",在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我記得在一本筆記上看到一則故事說︰時代一位巨公,听到一位修道的人,已有九十多歲,望之只像四十歲的中年人,便請他來,問修長生不老的道術。這個道人說︰我一生不近女色。這位巨公听了,便說︰"那有什麼意思,我不要學了。"這個故事,便是代表了一般人的心理,所以古今多少名士,作了許多反游仙的詩,如" 鷯 諭盜橐  毯G 煲掛剮模quot;以及"妾夫真薄命,不幸做神仙。"都是普通心理的反應,這與"辜負香衾事早朝",同樣都是注重男女飲食,便是人生真諦的思想,如出一轍。但是,相反地說,仙佛之道,的確也非易事,丹道家對于修煉神仙方術的人選,非常注重生理上的先天乘賦,所謂"此身無有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唐代名臣李泌,生有自來,骨節珊然,但懶殘禪師只許他有一十年太平宰相的骨相。麻衣道者謂錢若水,子無仙骨,但可貴為公卿耳!杜甫詩︰"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這正如佛家所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是同樣的雋語。總之,靜坐是對身心有益的修養方法,如果認為靜坐便是學道,那須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