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道隱法師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六
《淨影疏》︰「第三明所攝中有四︰一攝下人同生彼國,(「佛告阿難」盡三輩)二攝取上人同往彼國,(東方偈)三重攝下人同生彼國,(偈後「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下)四『彌勒白佛,于此界幾許菩薩生彼』已下,重攝上人同生彼國。(《疏》下十右左科源)第三重攝下人同生中有三︰一廣舉無量壽國勝妙之事,令人願求;二從『世人薄俗』已下明娑婆界穢惡充滿,使人厭舍;三從『禮無量壽』下就彌陀國辨得彰失,令人修舍。初中有二︰第一廣舉無量壽國勝樂之事,二『佛告彌勒諸天人』下勸人往生。(《疏》下二十右)上來初廣舉彼國勝樂之事八段文畢,自下第二勸人往生中,初牒上所辨之人(「聲聞菩薩」等)土(「又其國土」等),次『何不力』下正勸往生。」(文)
憬興(下十九右)︰「第二勸人往生有二︰初結人土勝,後正勸往生等。」同淨影。
《祥疏》︰「從『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下,第二勸物修因往生,就中大分為三︰第一舉彼出勝妙伎(快下文)樂以引物,第二從『然世人薄俗』下明娑婆雜惡可棄,第三從『更整衣服』下現西方之相勸物信。就明勝妙中有二重︰初明勝妙快樂,次從『佛告彌勒諸天人等』下明引物修因急往生。(《疏》二十七左)勝妙上竟,下第二引物修因往生有二︰初先牒前人土淨,『何不』下勸修因。」(文)此亦大同影。望西、《略箋》依淨影。
《會疏》︰「第三明釋迦世尊別勸娑婆濁惡眾生,令生欣厭,中大分為四︰一總淨穢相對勸欣厭雲雲。」
今科雲:二明釋迦勸導,分為三︰一嘆彼土聖眾顯國德,(從偈後至次上)二明此土穢惡勸往生,三善惡對明止惡修善。(五惡)已下其第二科也,此中有二︰初承向文勢勸示往生,後廣說穢惡開導。(「然世人」已下)初中亦二︰一承向文勢,二正勸往生。初承向文者︰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漢譯》三輩竟,次說眾大會于浴池大蓮花上坐陳道德善,(三之十三左)次嘆菩薩、阿羅漢等功德無量,次雲「其國土甚姝好若此」等。(十五右)
《吳譯》下(八右、九右)亦同之,說彼國殊勝勸往生,而後廣說穢惡相開導,同于今經。
《唐》、《宋》兩本菩薩功德次直說「阿難禮見文」,而無勸往生、說穢惡之文也。
初承向文中,「彌勒菩薩」者其對告眾,「諸天人等」者呼召其機也。
問︰前以阿難為對告人,今改命彌勒,有何意耶?
答︰《會疏》二解,初解無害而未深入也。後解有妨,若言滅後利濟不二乘所堪故告彌勒者,《觀》、《小》二經何付屬阿難身子耶?《要解》雲︰「如上言至終願成就文(次上文)以阿難為對告眾,此蓋寄信心歡喜義說,以下以補處為對告眾者,欲燈燈相續不絕也。」(文)此潤色峻公二解以為一義而已。今釋二義︰
一曰︰阿難翻雲「慶喜」,若無信心智慧,何以得大慶喜心哉!是以序分贊阿難雲「深智慧」,既聞深法,信心歡喜故,以此義故,彌陀法門殊命阿難;又彌勒此雲「慈氏」,此表如來悲哀無窮,自下垂諭宜囑此人也。又復阿難配安心門,內具佛智信心,外居聲聞,內尊外卑,實是本願相應之人,故本願始末宜命此人;又彌勒配行儀門,外居補處之位,內則示同凡夫,故佛勸言自厭生死惡露不淨等,內卑外尊,引他誡己,外防內守,表里相應,人能自度,此其謂也。濁世諭誡非是不能,自下重命彌勒,即此意也。(上一)
二謂前三輩中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通被諸佛剎土,故三輩是雖正凡,傍攝菩薩于上輩,上輩約出家,故《吳譯》第七願雲︰「為菩薩道,奉行六婆羅蜜」,此攝菩薩之證也。其中、下二輩約在家說,自下經文說「諸天人等」者,別約此土一化,此中自含三輩。其上輩彌勒為首,故自下正告彌勒焉。雲何含三輩者,先對他方自然作善明此土造惡相者,即是下輩攝也。次「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等,對彌勒語出要,使厭眾惡,勤修善根者,上輩相也。後別說五惡五痛者,中輩之相。五惡中無出家者,但就在家父子、兄弟、夫婦等說造惡相故,至下可知。
「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者牒人勝,「又其國土」等者牒土勝,此二即承上所說因勸往生也。
望西︰「問︰上但舉人,未說國土,何雲『若此』?答︰說人勝時土勝即顯等。」(文)或可,其人勝承釋迦所說,其土勝承諸佛稱贊,引諸佛證釋迦自說故。
二正勸往生有三︰一正勸,二傷嘆(「何不力」下),三結前生後(何不)。初正中亦二︰初舉果勸因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漢譯》三(十五)此四句與今經全同,《吳譯》下(九)亦同。
望西雲︰「『何不力』等者,諸師異解,且出三師。淨影雲︰『何不力為善,正勸修因,何不力勵為善求生名力為善。念道已下明修利益,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上下同往生,故言著于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智洞達無有邊際,故雲洞達無邊際耳。』(已上)依此釋者,自下四句皆可切讀,不可長讀。又義寂雲︰『有十八句,二二為對,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者,謂不勤力作善,念其道之自然,為善得道,道之自然,非有別主使之然也,此顯因果法爾道理,非如外道所計自然,彼說無因自然有故。又可,念道之自然者,謂念彼國為道自然故,下文雲︰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發之惡。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者,謂自然道其理顯著,無有上下,得之洞達,無有邊際。』(已上)依此師者,初之二句即可長讀,謂『不』之字流至『念』故。又憬興雲︰『何不力為善者,勸修往生因,力者盡力,人聖國妙,詎不盡力作善願生故,又力者力勵。道之自然者,修所得之利,因善既成,不自獲果,故雲念自然。唯能念道行德著,不簡貴賤,皆得往生,故雲著于無上下。念字長讀,流至此。』(已上)依此師者,三句長讀,謂『不』字流至于『念』,『念』字流至于『著』字故。如是三師各據一義,並不相違。然今且可朋淨影,以易讀故。義寂亦佳,謂順下『何不』、『可獲』等句,故彼等二句長讀宜故,又四句長讀有何過耶?」(文)
《祥疏》雲︰「下勸修因。『念道之自然』者,念于彼土勝妙功德,果自然而應也。『著于無上下』者,『著』之意證,證果無有形色、上下、好丑之異。『洞達』者,智無邊際是真諦境,此明正報果。」(文)
《會疏》據嘉祥︰「蓋峻公于所修善、所念道各立二義,善本、諸善(善二),彌陀本願他力大道及三乘所證道無為自然。(道二義)雖有二義,正在初義雲雲。」此二義不穩。
《要解》雲︰「『何不』下廣勸,『力為善』者通諸行者謬矣,(《會疏》)今明佛願平等益。『念道之自然』者,約因他力本願任運運載,約果淨土為道。彼土聲聞菩薩智慧高,故雲『無上下』。神通洞達,故雲『洞達無邊際』雲雲。」能念既通自力他力三心,善何但他力念佛耶?此破卻非也。
今謂︰上二句勸因,下二句舉果。「何不」者激勸之詞,「力為善」者,下廣說造惡者,佛意在勸此土三輩,由此言之,今「力為善」者泛勸三輩諸善。「念道之自然」者,別顯若聞深法等,能念則歡喜信樂乃至一念,所念道即是深法。下文雲「勤行求道德」,又雲「長與道德合明」,即是指彌陀果德及名號為道。「三輩文」雲︰「若聞深法(所念之道),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等。(能念之念)」正當之。三輩力善融念道自然,則同一念佛無別道,故知此「力為善」句不可偏為諸行,亦不可偏為念佛,此「力為善」者約助正故。
「著于無上下」者,「著」,明著也。「無上下」者,上說「次如上輩者也」、「次如中輩者也」,至此顯其三輩泯亡,三輩諸機本則三三之品,至安養界今無一二之殊,故雲「著于無上下」也。
「洞達無邊際」者,《論》曰︰「若人作善根,疑則華不開」等,若人力為善,有疑惑則華不開,自為過咎,不能洞達廣大無際土;若人信心清淨,則華開見佛,初生剎那洞達無邊際,見佛聞法,隨意自在,故雲「洞達無邊際」。
此二句舉彼土證果也。
後重勸因顯果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
《漢譯》曰︰「何不各精進,努力自求索,可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橫截于五道,惡道自閉塞,升道之無極。」(文)《吳本》同之。
初二句勸因,即是大信,上所謂「念道」是也,前但激發耳,今文正勸大信。「必得」下顯果,明精進求生者必得生,即彰前下二句也。
「努力」者,上暖五切,《方言》︰勉也,《廣韻》︰努,力也,《增韻》︰用力也。古詩︰少壯不努力。(文)「宜」言勸辭也。「各勤」者指諸天人民,不簡男女賢愚,宜勤修也。「精進自求」者,宜精進念道自然而求生彼國也。峻公含自力他力者非也,自力願心何得往生安養真證乎!今謂︰佛勸本意唯在他力故。
「必得超絕去」等者,《信卷》三末(四右)引顯信益,此約現生獲得橫超一心者,六趣四生因亡果滅,橫超五趣道,住正定聚,此信益也。依此意,則「必得」至「自然閉」四句彰現生信心益也。《略書》引顯真實證,今此中意彰淨土真證與必得者。《行卷》曰︰「『必』言即也,令然也。」《銘文》曰︰「『必』者謂自然也,言真因既定,則自然可得離妄證妙果,故曰『必得』。」《漢譯》曰「可必得」,此乃明因果,不違也。
「超絕去」等者,《銘文》釋曰︰可得超流轉生死,絕去娑婆世界,而往生安養淨土也。「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者,「橫」謂他力也,由信如來願力,不假行者功,自然截去五惡趣,離四生言「橫」,是言「橫超」也,「橫」對「豎」言,「超」對「迂」言也。豎迂,自力聖道意也,橫超即他力真實本意也。「截」謂斷,橫斷絕五惡趣之業系也。「惡趣自然閉」者,歸命願力則閉五道生死,故言「自然閉」也。「閉」者謂閉塞,本願業因所引自然生安樂也。「升道無窮極」者,升至無上涅,是言果也。道者大涅道也。(已上)
依此意,「橫」者橫超,顯願力之言,示非自力修斷也;「截五惡趣」者,自然截斷無始流轉系六趣四生業縛也。此「惡趣自然閉」者,大願業力引生安樂,則自然閉塞五道生死果也,此彰所離。「升道無窮極」者,彰所得真證,前所謂「洞達無邊際」是也。
《安樂集》下雲︰「此方多時具修施戒忍進定慧,未滿一萬劫已來,恆未免火宅,顛倒墜墮,故名用功至重,獲報偽也。《大經》復雲︰『生我國者,橫截五惡趣。』今此約對彌陀淨剎,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純惡所歸,名為『惡趣』;娑婆人天,雜業所向,亦名『惡趣』。若依此方修治斷除,先斷見惑,離三途因,滅三途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絕人天果。此皆漸次斷除,不名『橫截』。若得往生彌陀淨國,娑婆五道一時頓舍,故名『橫截』。『橫截五惡趣』者,截其果也,『惡趣自然閉』者,閉其因也,此明所離。『升道無窮極』者,彰其所得。」(文)淨影全同之。
二傷嘆
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漢》、《吳》兩本全同,而「無人」作「無有人」,「所牽」作「隨牽」耳。力為善然得真實信心人甚難有,故如來傷嘆之也。
望西雲︰「『易往』等者,淨影雲︰『修因即去名為易往,無人修因,往生者,故曰無人。』(憬興同之)嘉祥雲︰『只修十念成就即得往生,而行者希,故雲易往而無人也。』(義寂同之)『不逆』等者,淨影雲︰『其國不逆彰前易往,自然所牽彰前無人,娑婆眾生久習蓋纏,自然為之,牽縛不去,故彼無人。』(寂、興同之)又法位雲︰『言自然所牽者,因圓果熟,不假功用,自然招致故。』(興師許之,嘉祥同之)依今家別意,約實報土為言,易往者謂正定聚,故《銘文》曰︰『乘本願力者生本願實報,無疑易往也。』『無人』者,真實信心人難有,故生實報土人希也,此邪定、不定聚人不易往,故雲『無人』。」故引《橫川》證之雲︰「然源信和尚曰報土生人不多(真實信難得故),生化土人不少(自力修善人多故)。」此釋深妙也。
「其國不逆」等,淨影︰「『其國不逆違』彰前易往,『自然之所牽』顯前無人。」依今家意,「其國」已下二句並彰前易往。「其國不逆違」者,《銘文》雲︰「得真實信心人,大願業力故,自然淨土業因不逆違,為彼業之所牽,故易往。然言『自然之所牽』也,『自然之所牽』者,他力至心信樂業因之自然所牽也。」(已上)《興疏》所舉有說一釋似祖釋,若爾,為無而無人釋耶!謂次「何不世事」等是釋「無人」也。《會疏》引迦才及憬興等釋「易往無人」,是通途耳,別意如《銘文》。
三結前生後
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漢譯》雲︰「何不棄世事,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用世事,饒共憂思無常。」(文)
《吳譯》初同之,後二雲︰「何為著世事, 共憂思無常。」(文)
今經初二句含其意,故略耳。
「何不勤行求道德」者,結前「何不」、「宜」各文。「道德」者,前所謂「道之自然」也。
「何不棄世事」者,何不著世間造惡無常之事,而欣安樂無為樂,速可棄也。此乃起下「世人薄俗文」,若不棄之失大利,若棄求道德者,可得壽樂無極之大利,重重勸功實無極大悲而已。
「極長生、壽無極」者,顯「道德」二字,上所謂「升道無窮極」是也。長壽樂是無量壽之義,與彌陀同證安養證果而已,所生不死之神方者夫在于此乎!
二廣說穢惡開導二︰一先明造惡相,二對彌勒辨出要。初中二︰初總標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
《漢》、《吳》兩譯同今經,但無「然」字。「然」者承上之辭,上既舉淨土壽樂,勸可棄世事,勤求淨土,然世人貪著世事,不欣求淨土,故下廣說穢惡之相,勸可求道德,故雲「然」。諸佛國造惡者少,故易開化;娑婆造惡者多,故難開化。釋尊取穢國,悲愍造惡者,故有此開導,應知。
「世人」者,依下文指五濁惡世人雲「世人」,濁惡盛則造惡益劇故。
「薄俗」者,薄,微也、不厚也;俗謂風俗。《孝經》︰移風易俗。《增韻》︰上所化為風,下所習為俗。《說文》︰俗,習也。徐曰︰俗之言續也,傳相習也。(文)嘉祥雲︰「薄俗者,心愚少智,故雲『薄俗』。」(文)淨影雲︰「世人薄于風俗。」(興同)《會疏》雲︰「薄,卑薄義。」(文)今謂︰世人風俗相習,于卑淺世事營務為俗,是雲「世人薄俗」也。
「共諍不急之事」者,「共」者,尊卑、貴賤、上下、男女皆同諍作惡事也。辦了一大事名「急務」。通言之,則求菩提為急務,不求菩提,徒馳走名利雲「不急之事」。別言之,則求生安樂為急務,何者?自力菩提雖急求之難得,故名「難行道」,淨土菩提急求易得,故說「易往」。宗家曰「急勸專稱彼佛名」,是斯之謂乎。
二正明有三︰一明身業造惡,二明口業造惡(如是世人),三明意業造惡(「如此之人」下)。初中亦二︰初總舉,二別明。初總舉者
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
《漢本》雲︰「共于是處劇惡極苦之中,勤身治生,用相給活,無尊無卑,無富無貧,無老無少,無男無女,皆當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思慮,為之走使,無有安時。」(文)《吳譯》同之。
淨影雲︰「第二彰娑婆界穢惡充滿,令人厭舍,于中有四︰一舉三毒煩惱之過,二勸人修舍,三舉五惡五痛五燒業苦之過,四勸人修舍。初段中先明貪過,次明嗔過(「世間人民父子」已下),後明痴過(「如是世人不信」已下)。貪中有三︰一通就世人以明貪過,二『尊貴』下偏就富貴以明貪過,三『貧窮』下偏就貧賤以明貪過雲雲。」憬興亦同,望西、《略箋》全依之。嘉祥雲︰「自下明三毒十惡等造若可明等。」今謂︰約三毒者局矣。是以自下就三業門廣攝三毒十惡等,于中,初舉身業造也。
「此劇惡極苦之中」者,明所依處。
「勤身營務,以自給濟」者,標身業造惡,「營務」者,勤勞身,唯經營世務也。「給濟」者,《說文》︰給,相供足也。《廣韻》︰供給,又膽也。《漢書》︰家給人足。(文)《切韻》雲︰「以物饒足為給,濟度也。」憬興雲︰「給者資也。」(文)士農工商為給活自身,勤身務生產業,雲「勤身營務,以自給濟」。《漢譯》雲︰「勤身治生,用相給活」,可準解。
「無尊無卑」等者,嘉祥雲︰「出作惡之人。」影、興釋未可也。
望西雲︰「『無尊』等者,無簡尊卑貧富等別,若少若長、若男若女同求財,故雲『共憂』也。若依淨影、憬興意者,『無尊』等是能求之人,『少長』等則所為之人,為他求故雲雲。非今所用。」(文)望西所評中矣,能合《漢》、《吳》兩譯意故。
「錢財」者,所求之物。《應音》十二(十二)曰︰「自連切,貨財也。唐、虞、夏、殷皆有錢。」李之彥曰︰「嘗玩『錢』字,旁上著一戈,下著一戈,真殺人之物而人不悟也。然則兩戔爭貝,豈非賊乎!」
按《四分律》雲︰「西錢有銅錢、白鉛、錫樹、膠皮,又金銀等錢,形亦不同,有如玉面、方圓長短等錢不同,字亦隨時處,衣食住宅等諸資具同為財,于中求錢寶最深,故通別並舉也。」
「有無同然」者,望西雲︰「有財無財貧富雖異,求欲是同,故雲『同然』,亦雲『適等』。」憬興雲︰「適者乃也。」然憬興雲︰「有者恐失,無者欲得,憂之無異,故雲『有無同然』。」(文)有者恐失是守護苦,于求財中不可說。(望西意)《會疏》雲︰「無則欲富有,有則憂不足,雖有無不同,憂思一等,故雲『同然』。」(文)此解詳也。
「屏營」等,《箋》雲︰「恐其不得愁,念苦慮不止也。」屏營者,《應音》十三(廿五)曰︰「卑營切,謂惶遽貌。《廣雅》︰屏營,怔忪也。」《琳音》十流(六左)曰︰「按︰屏營猶徘徊也。《後漢清河王傳》︰夙夜屏營。注楊子卒之屏營,注旁皇失據貌。」(文)義寂雲︰屏營者不遑之貌。《國語》雲︰仿滌諫攪幀 br />
「累念積慮」者,義寂雲︰「累念于既往,積慮于未至。」(文)
「為心走使」等者,常為欲心所驅使,勤勞身無安時也。
二別明中有三︰一貪財之過,二貪色之過,三結勸。初中亦二︰初就富貴明,二就貧賤示。初富貴中亦三︰一有財苦,二失財苦。此初就有財明
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
《漢譯》雲︰「有田憂田,有宅憂宅,有牛憂牛,有馬憂馬,有六畜憂六畜,有奴婢憂奴婢,衣被、錢財、金銀、寶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懷愁恐。」(文)《吳本》亦同,「衣被」上有「有」字,愈明矣。
淨影、憬興為「守護苦」。望西、《略箋》從之。今為「有財苦」者,就勤身營務給濟,有田宅六畜等財,就之生苦,故以為「有財苦」。
《略箋》雲︰「『有田憂田』者,有田則憂旱、雨、風、水之損耗也。『有宅憂宅』者,有宅則憂風、火、舊、朽之敗壞也。」(文)
《說文》陳樹稻谷曰「田」也。
「牛馬六畜」者,總別並舉。古跡引《周禮》雲︰「牛、馬、犬、羊、豕、雞為六。鄭畜曰據家養者言之『畜』也。」(文)六畜之中牛馬為長,故別舉也。
「奴婢」者,《法華音》︰「古有罪人,沒官為奴。《說文》︰婢者女之卑稱。」(文)今通謂僕隸也。
「錢財衣食」資身之具也。「什物」者,《應音》十五(十一右)曰︰「什謂會數之名也,亦聚也、雜也,謂資生之物也。」今文言家產器物猶雲「什物」,物即器。《史記》︰舜作什器于壽丘。又《苑音》四(十一)曰︰「《顏注漢書》曰︰什物謂為生之具也。《三蒼》曰︰什,聚也、雜也。吳楚之間資生雜具通謂之什物,有數十事物為什物,此蓋少知之說也。」(文)
「復共憂之」者,有牛馬乃至什物復皆憂之,《吳本》可為證矣。
「重思累息」者,重憂思不棄,累嘆息不止也。
「憂念愁怖」者,愁憂怖懼現在所得未來喪失也。
二失財苦
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懈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
《吳本》雲︰「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主、債家所漂燒,系搪沒溺,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胸中,氣恚怒,病在胸腹,憂苦不離,心堅意固,適無縱舍,或坐摧藏,終身亡命,棄捐之去,莫誰隨者。」(文)《漢譯》同之。
淨影︰「散失苦中,初失財,『或坐』下失身苦。」望西、《略箋》從之。興不分二,合為失身苦。《會疏》從之,今亦同。
「橫」者,望西︰「或非理之事,或不慮事,俱名為『橫』。」(文)《箋》雲︰「增句不以理也。孟子『有人侍我以橫逆』,此類也。」
「非常」者,異常之義也。水、火、盜賊、怨家、債主五是失財之緣。
「焚漂」等明失罪之相也。
「盜賊」者,義寂《梵網疏》上(三十四)曰︰「盜猶不與取之名也,竊取名『偷』,顯取名『劫』,盜通二也。」(文)
「怨家」者,或過去怨,或現在 敵(《會疏》)也。
「債主」者,《說文》︰債,負也。今俗負財曰「債」,通作「責」。《周禮注疏》︰「責謂貸錢而生子。」(《箋》)《廣韻》雲︰「債,例賣反,征財也。」(惠)
「焚漂」等者,了惠雲︰「為火所焚,為水所漂,為怨家所消散,為債主所磨滅。」(峻公同之)有雲︰「大火以焚燒,洪水以漂流,盜賊強取而去,怨家債主相奪而不許也。依如上事,田宅、牛馬乃至財物消散而盡磨滅亡,雲『消散磨滅』。」(《略箋》)後義為正。
「劫奪」者,《說文》欲去以刀脅止曰「劫」。一曰以力去曰「劫」,從力去,奪,《琳音》二十九(十九)曰︰「團活反。《蒼頡篇》曰︰奪,強取也,曰劫,強取也,又奪也,又勢脅也。消謂消盡,散謂散失,磨謂摧磨,滅即滅亡。」(文)
「憂毒忪忪」者,于如前諸物散失,則憂心忪忪,劇如毒入胸中。忪忪者,《琳音》三十三(六右)又作忪,同燭容反,《方言》︰,遑遽也。經文作『幢』非也,一本作『怔忪』。」(文)《漢譯》雲「怔忪」,《玉》雲︰職容反,心不定驚惶遽也。憬興雲︰「忪者,懼心亂動也。」(文)
「無有懈時」者,異本及《漢》、《吳》兩本作「解」,音通,謂憂毒無時而解冰也。
「結憤心中」等,憤,《應音》一(四左)︰「憤,扶粉切,《說文》︰憤,懣也,《方言》︰憤,盈也。」《苑音》一(十五)曰︰「《賈注國語》︰憤,盛也。《鄭注禮記》曰︰憤,謂怒氣充實也。」(文)心猶胸。《吳譯》雲「結憤胸中」,憂惱充實胸中,猶若結絲相纏不解,故雲「結憤心中」。憤結暫時不忘,故曰「不離憂惱」也。
「心堅意固」等者,憤心惱意堅著粘固,而不能縱放舍去也。嗟乎,愚哉!眼前之事。(《箋》)
「或坐」下非失身為本,明身亡則諸財悉舍離。上為人所取下明自舍去,俱是失財,故為一科也。
坐,由也,又被罪也。《琳音》五(九右)︰「摧,破也。《考聲》雲︰碎,散也,壞也。」(文)
或坐官家貪求,或違法令,其身罹形戮所摧碎而身亡命終,則所畜諸財咸棄之去,田宅錢財等莫一物隨往者,雲「莫誰隨者」。
三結
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眾寒熱.與痛共居.
《漢》、《吳》兩本全同之。
興雲︰「第二別示貪過,有二︰初寄富貴以申貪過也。」望西雲︰「次富貴文亦二,初指同向苦,次『憂懼』下結。」(文)《略箋》同之。今謂並未詳,今從峻公,為結文。
《會疏》雲︰「世人以為尊貴豪富之人更無憂怖,故汲汲羨慕,馳求無歇,為除此惑,故雲『亦有斯患』。憂怖事不可計,故雲『萬端』。」(文)此釋甚好矣。
「眾寒熱」等者,憬興雲︰「有說︰寒謂八寒地獄,熱謂八熱地獄,受寒熱等苦尋常故與痛共俱,痛者受也。此恐非也,現身與後苦不可言『俱』故,今即寒恐熱惱與痛共俱,或有經本臨終寒熱,恐訛也。」(文)
義寂雲︰「以憂怖故,或戰栗而令寒心,或焚灼而令熱身,不能離于其痛苦也,非冰炭而能寒熱,非刀刃而能痛切者,唯憂苦也。」(望西所引)
淨影釋次下文雲︰「明追求時寒熱等苦。」(文)此師意雲︰為求財故,嚴寒凌冰,熱天拭汗,故雲「痛居」。
望西引二師,無評取。《箋》依義寂︰「于寒心之事、焦胸之苦而結纏不解等。」
《會疏》合二師為一義︰「內戰栗寒心、焚灼煎胸,外有嚴寒凌冰、酷暑拭汗之苦等。」(文)
今謂淨影為好。
上來文明身業有財之苦,故至此結以寒熱苦,思之。
二就貧賤示,亦三︰一就無財生苦
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
《漢譯》雲︰「小家貧者,窮困乏無」等下與今同,但文開說易知。《吳譯》亦同之。
淨影雲︰「後就貧賤明貪過中,文別有三︰一求財苦,二失身苦,(「或時」等二句)三明未來苦。(「不肯為善」下)初中文別有五︰一今無中生苦,二少有中生不足苦,(「適有」下)三已得事中明散失苦,(適欲)四進求不得苦,(「當復求」下)五明追求時寒熱苦(亦結下)。」
興但為現苦、後苦。望西、《略箋》依影,今不依,初于無財求有也。
「貧窮下劣」者,《異譯》雲「小家貧者」,無財為貧窮,無位為下劣。《周禮注疏》雲︰「行而無資謂之『乏』,居而無食謂之『困』。」(文)
「常無」者,常貧乏無財也。余文可知。
二約少有暫具
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
《漢本》︰「適有一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小具有,便復盡,如是苦生,當復求索,思想無益,不能時得,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焦心不離,恚恨獨怒,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吳本》亦同。
「適」者,《增韻》︰安便也,適然猶偶然也。
「有一復少一」者,有田少宅等。「有是少是」者,得此少彼也。「思有齊等」,思此與彼等所有不足,故興雲︰「思齊富貴。」(已上)
《箋》曰︰「偶得一則闕余一,故思其得之,有此則復無彼,故欲其得彼,只思得齊有之而滿足不闕也。此乃凡愚之常情,所以得少而不知足。」(文)此于少求具苦也。
「適欲具有」等者,適彼此齊等,欲有彼此具便復散失也。「具有」者,隨欲彼得彼雲「具有」,非滿足故。《吳譯》雲「適小具」,上求不得苦也,此已得散失苦。《琳音》︰糜,散也,《廣雅》︰壞也。《說文》︰糜,碎也,正體從米作糜,形聲字也。
「當復求索不能」者,明求索難即時得也。
「思想無益」者,假令小得而散失,又即時難得,故思求索想無益耳,是以勞身苦心,行住坐臥無由安情,故雲「身心」等。
「憂念想隨」等,結上文,可知。
三結苦報
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漢》、《吳》兩譯亦同之,「不肯」上有「亦」字,「為善行道進德」作「作善為道」,余文同。
「或時座之」等今世苦也。一雲︰坐,由也。不盡天年謂之「夭」,以貧賤故,或饑渴死,或為人所害,故雲「坐之」。有說雲︰坐,罪也,若就財等,乃犯罪被刑而死也。事非雲必如此,故曰「或」也。
「不肯」以下明後世苦也。「不肯為善」等明無後世修善。
「壽終身死」等者,既無修因,若其命終,必隨業而獨遠去,不可無所趣向,多是六道之果報,無善因故。
「善惡之道莫能知者」者,法位雲︰「此明現在眷屬既不得天眼,善惡之路豈有知者!」(文)望西、《箋》等並從之。《會疏》雲︰「無子孫之求追福,故雲『無能知者』。」(文)此等解釋恐似未盡文意。《祥疏》雲︰「既生死絕,趣向苦樂而在者不知,不肯作善,故雲『莫知』也。」(文)今按經意雲︰自不作善,而所趣向他人何有知者,自所為報故,暗言趣惡道也。
二明貪色之過有三︰一以理教勸,二怨憎會苦,三明愛別離苦。此初也︰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漢譯》雲︰「或時世人,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居天地之間,當相敬愛,不當相憎,有無當相給與,不當有貪,言色當和,莫相違戾。」(文)《吳本》同之。
淨影雲︰「明 過有三︰一以理教勸,二廣明 過,(「或心諍」下)三勸修舍離。(「何不棄」下)」望西、《箋》從之。《會疏》雲︰「二眷屬別離雲雲。」
今謂︰于身業造惡中,初貪財過上既明,下二明貪色過也。下經曰「貪著財色」,依之分貪財、貪色二科而已,于中此初,就世間人倫。
峻公曰︰「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自茲以往至九族,皆本于三親,故于人倫為重者也,故舉之,室家、中外親屬者指其系。」(文)此釋太好矣。
「家室中外」者,「家室」者,義寂雲︰「夫婦亦是家室義也。」(文)憬興雲︰「家室者,夫稱于婦曰『家』,婦稱于夫曰『室』等。」《應音》雲︰「鄭玄曰︰有室有妻也,妻稱室,案︰室,戶內房中也。」(已上)「中外」依之。《略箋》特不從之,可謂有力矣︰「謂家室中外者,一家之中、一室之外也。」(文)《應音》十一(八)曰︰「家,居也。」又七(十七)雲︰「《說文》曰︰室,實也。案︰戶外為堂,戶內為室。」(文)
「當相敬愛」已下文有三雙六句,二二相對,約理而勸親屬愛和,使無憎嫉違戾,「當」字貫下三對,可見。具釋如《會疏》。
「有無相通」等者,于其財物,即有者恤無,無者憑有,互相通用,曾無有吝惜,若吝惜者,內亂由此起也。「言」謂語言,「色」謂顏色,「違」謂違逆,「戾」謂乖違也,于其親屬交會語言,即和言愛語,形色和悅,而無互相違戾也。
二明怨憎會苦
或時心諍.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
《漢本》雲︰「或儻心爭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嫉憎,後世轉劇,至(致,《吳》)成大怨,所以者何?今(如,《吳》)世之事,更欲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相破殺(《吳》無)之,(然之,《吳本》有二字)愁毒結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皆當相對生值,更相報復。」(文)《吳本》亦同之。
此明微憎成大怨也,若有乖違,則心深諍之,忽起恚怒而未彰身口,故曰「心諍」。
「今世」下正明微憎成大怨,今日恚怒在心微隱,而後世轉劇,終成大怨之苦報也。
「所以者何」下明其所以,凡世間事欲更想患害,不能即時急相破殺之,然含毒怒結憤于心,生生世世不相離。
望西引義寂雲︰「心藏神居中央,然則心藏神名『精神』也。又第八藏識名為『精神』,其性精微,有神解故,燻習在彼,故雲『結憤』。結憤時微,故同識而無記,對生時著入空海而難脫,可不慎乎?乃至『自然克識,不得相離』者,謂結憤已者怨不相離,克者克獲,識者記識,業在神識,終不敗亡,如債有券,終不舍離故。流離王欲敗釋種時,目連聞,白世尊言︰願佛听我化作鐵籠籠大城。佛告目連︰汝雖有神力,何能改此定報因緣。佛以此義即說偈言︰夫業若黑白,終不有腐敗,雖久要當至,還在現前受,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莫能于是處,得免宿命殃,應報之所事,無遠近幽深,自然趣其中,隨處無不定。」(已上)余如《會疏》,流璃王攻釋種如《增含》二十六(六)。
三明愛別離苦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處,《漢》、《吳》)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咎,《漢》)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升,《漢》)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去在何處,《漢》有四字)善惡自然追行所(行,《吳》)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
《漢》三(十八)、《吳》下(十一)大同之。世間人民皆為愛欲所系,為此造惡,無有出期,故舉世間愚痴愛執者以示因果理也。
「獨生獨死」下明自業自得道理,「遠到」以下明恩愛別離之相也。
「獨生獨死」者,總遮世間愛欲之情,義寂雲︰「『獨生獨死』者,就一趣一界說;『獨去獨來』者,就異趣異界說。」(文)生時雖受極苦,更無代者,死時雖列眷屬,無分苦者,何況三世來誰伴我者!
「當行」下示獨之所由,無代者故,獨趣入故。
「當行」者,憬興雲︰「『當』者逐也,『行』者業也,自當之,當,受也。」(文)謂逐自作業行,趣向苦樂處,故自作自得,無有代受者也。《箋》曰︰「當謂相當,如其行而不差也,此即惡行至苦地,善行趣樂地,因果報應無毫發之異也。」(文)此解「當」字恐鑿耳,更可考。
「善惡變化」等者,嘉祥雲︰「惡因得苦,善因得樂,其報易前也。」(義寂同之)憬興雲︰「善變化者即惡趣報,惡變化者即善趣報。」(已上)此善因變為惡報,惡因變為善報,其義難思。《會疏》後解似之。《箋》曰︰「善惡舉因,殃福舉果,善惡相變而不同,猶如水火,故曰『變化』。化亦變也,依惡而入殃惡之地,依善而至福樂之地,其之相異猶楚越,故曰『異處』。」《會疏》前義同之,此義善惡因不同曰「變化」,對「異處」解之。今亦可,「變」猶識變之變,謂善惡業變成苦樂果,故殃福之報異處也。「善惡變化」者謂善惡業果,「異處」者謂生處異也。次「宿豫嚴待」顯之也。
宿,昔也,豫,《應音》十八(十三)曰︰「古文預二形今作『豫』同,余據切,《蒼頡篇》︰預,安之,又先辨也,逆為之具故曰『預』。」(文)嚴者,《說文》教命急也,《廣韻》︰威也、毅也、敬也。《增韻》勻莊也,又飾也,又戒也。
嘉祥雲︰「作善者天堂果報以待之,作惡者刀山劍樹以待之。」(興後義同之)嚴者嚴然也。
「當獨趣入」者,作業時預當趣處嚴然待之,故作惡者獨入其惡處,作善者由善業獨自趣入耳。
「遠到他所」等者明別離相,去人間趣而趣地獄等他所,則妻子眷屬悉舍去,誰有相見者焉!
「善惡自然追行所生」者,《漢譯》雲︰「善惡自然追逐往生。」義寂雲︰「作善不期樂果,樂果自然應之;作惡不期苦報,苦報自然應之。」(已上)
「窈窈冥冥」者,《箋》曰︰「窈窈,《說文》︰深遠也。謂身死識去,而不知其所之也,譬如鳥之遠飛,魚之深沉,不見其形,故曰『窈窈』也。冥冥,《說文》︰冥,幽也,幽暗也,冥夜也,夜無所見,謂不見其之生處如何,譬如暗夜不辨物之好惡,故曰『冥冥』也。」
「別離長久」者,相別隔生,再會不知何時,故曰「長久」。
「道路不同」等,各各所趣二十五有,其路不同,一處相見實難矣。
「甚難甚難」者,復得相值難之極也,故重言而已。
三結勸(一貪財,二貪色,三結勸)
何不棄眾(家,《吳》)事.各曼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哉.
《漢》、《吳》亦同,但《覺經》「各曼」作「各勵」,余皆同之。
此文從前「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之文起,廣明穢惡極苦之相,以勸厭穢欣淨,故於于此有此結勸,所以釋迦勸導之切可以見矣。上三句正勸,「精進」等二句舉修善益,「如何」下重責不求也。
「何不棄眾事」者,上既說世事之過,故雲「何不棄」乎。
「各曼強健時」等者,望西雲︰「義寂雲︰曼者及也。(憬興同之)意雲︰各及健時努力修善。如《梵網》序雲︰『各聞強健時,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須待老,欲何樂乎。』義寂雲︰經雲︰老者失三種味,謂出家、誦經、座禪,故不可失時。」(已上)
今謂︰「安所須待」者,承前強健時勤修重責。「欲何樂哉」者,承可得極長生重責,謂娑婆妄樂皆是苦也,何不求淨土壽樂無有極,而娑婆妄苦何所欲乎!
二口業造惡三︰初總舉,次別明,後結過。初總舉者︰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不信,《漢》有「是」字,下同)為道得道.不信人死(後世復生)更生.(不信)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亦以)謂之不然.終(言)無有是.
《漢》、《吳》兩本大同之,但「不信」字三下,「謂之不然」等,《漢譯》雲︰「亦以謂之不然,言無有是。」(文)其余並同。
淨影等「已下明愚痴過」,望西、《略箋》從之。《會疏》雲︰「明五趣流轉苦雲雲。」今明口業造惡,不信善惡因果,故口業發謂之不然,亦言無有是謬自他,明知口業造惡也。
「如是世人」者,《箋》曰︰「『如是』者指下詞,謂其不信而如是也。」《會疏》︰「『如是』一句承上之詞,指上貪愛人。」(文)今謂︰指上不棄世事不求道者也。
「不信作善」等,《會疏》列三不信︰一不信現在報應,善謂世五常、出世五戒十善,不信積善之家有余慶,道謂出世聖道;二不信後世福報,「人死更生,惠施得福」是也;三不信善惡理,言「善惡之事都不信之」,故不信善惡六道因果雲雲。此初二依義寂意。望西引義寂了雲︰「雖有此釋,更可思擇雲雲。」
《略箋》亦為三不信︰初善道,此乃過現對也,謂宿世十善戒行,則現生得人天之善果,宿世修定慧之道,則今生得定慧之道而速得開悟;二現未對,「不信人死更生」即是不信後世也,「惠施得福」即今世有惠施者後世必獲福樂之報,不信之也;三善惡因果俱不信,故雲「善惡之事」等也。
今謂︰二釋並似未詳,今按︰《漢》、《吳》兩本舉四不信,雲︰「不信作善得善,(不信善因果也)不信為道得道,(不信有得道人)不信死後世復生,(不信有後世)不信施與得其福德。(不信福報)」可準解。
「善惡之事都不信」者,法位雲︰「總撥並無。」(已上)總結廢無善惡因果也。
「謂之不然」等者,不信之故即發言端,自損損他也。
次別明
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前,《漢》)後同然.轉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本).不識(為)道德.身愚神暗.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
《漢譯》初同今本,「死生之趣」下不同,文雲︰「不見天(大,《吳》)道,殊無有能見人,生死有所趣向,亦莫能知者,適無有見善惡之道,復無有語者,為用作善惡,福德殃咎禍罰各自競作為之,用殊無有怪也。」(文)《吳本》同之。
初二句明立自見執,「更相瞻視」下明由他教執見。
「但坐此故,且自見之」者,座者由也,淨影雲︰「座不信故,專執自見。」(文)由撥無因果及謗言故,自以邪智執撥無邪見,及由他教立邪見,可謂謗法闡提者是也。
「更相瞻視」等,受他語立見,《箋》雲︰「『更相瞻視,先後同然』者,視其因果不然之義,而更互相承,先祖後裔相續同然,此乃外道梵志執己邪計而傳習,以為家教之比也。」(文)《會疏》雲︰「『更相瞻視』者,瞻仰他人邪見,視之雷同也。『先後同然』者,效先人迷執,後後傳習也。」(文)
「轉相承受,父余教令」者,《會疏》雲︰「自生邪見家,承父祖教令也。」《箋》曰︰「累世相次轉轉承受,父乃余教令于子,子亦受父教而不違也。」淨影雲︰「明子無知,受父邪言。」(文)
「先人祖父素」下別明,承受先祖邪見不改之,世間甚多此類。淨影雲︰「『先人祖』下舉父痴頑,成子無知。」(文)憬興雲︰「『素』者昔也,『不為善』者無行,『不識道德』者無解。」(影同之)。
「身愚」等者,義寂雲︰「五情皆頑為『身愚』,六識悉昧為『神暗』,不慮未然為『心塞』,不察已更為『意閉』。」(文)今謂︰身不作善事雲「身愚」,心無知雲「神暗」,邪見塞心不通雲「心塞」,妄惑閉意門不開故雲「意閉」,「心塞意閉」,朦朧不進善也。
「死生之趣」者所趣之果,「善惡之道」是能趣因也,于此因果理而自不能見之,心塞意閉故。復無他教解其惑者,故雲「無有語者」,既無內外因緣,何時得改其邪,實可哀矣!
「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者,望西雲︰「《廣韻》雲︰吉,利也,凶,禍也。《左傳》雲︰吉凶由人。杜預曰︰積善余慶,積惡余殃,故曰吉凶由人也。莊子雲︰禍福生于得失,人災由于愛惡。怪者,玄應雲︰怪,驚也。問︰上文既雲『素不為』,何作吉福?答︰義寂雲︰『吉凶是因,禍福為報,以相對故雙舉,未必具作其吉福也。』(已上)私雲︰見他吉凶禍福競作,不覺因是積善積惡,不知自身吉凶禍福皆酬前業,故雲『無怪』,吉福幸慶未必修善。」(文)《會疏》依之。
箋曰︰「夫吉者人之所欲,凶者人之所惡,禍者人之所避,福者人之所求。于斯愛惡之事競諍作之,終日營營而曾不休,然無一怪此事何由如此者也,蓋是不知吉凶禍福皆是依宿因也。」(文)此解穩當也。
三結過
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教語開導.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息.
《吳譯》雲︰「至于死生之道,轉相續立,或子哭父,或父哭子,或弟哭兄,或兄哭弟,或婦哭夫,或夫哭婦,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得,教語開導,信道者少,皆當死生,無有休止。」(文)
《漢本》雲︰「至于生死之道轉相續,顛倒上下等。」下同《吳譯》,蓋無「父哭」等文。
此中,初至「不可常保」明無常,「教語」已下示不信過也。
「生死常道,轉相嗣立」者,一雲︰《琳音》七十(十右)︰辭利反,《爾雅》︰嗣,繼也、續也、相繼續也,立,成也。父子繼成故雲「嗣立」,父去子嗣立,展轉相承,是為常道也。(望西、《會疏》)一雲︰「生死常道」等者,斯即死此生彼,相續不止,蓋是生死常理也耳。「嗣立」乃相續之義也,非父子嗣立之謂,學者可知。(《略箋》)各據一義也。
「或父哭子」等者,望西雲︰「『哭泣』者,郭知玄曰︰哭,空谷反,哀亡者之聲。《廣韻》雲︰哭,哀聲也。無聲出涕曰『泣』。」
「顛倒上下」者,憬興雲︰「有說︰少者早夭,老者後死,故雲『顛倒』。不報上下,死之同然,故雲『上下』。非也,今即『顛倒』者相錯之義,『上』者上升,『下』者下墜,故五道相錯,或升善趣,或墜惡趣,故雲『上下』。(已上)今看文勢,上雲『父哭子』,下雲『無常本』,明知只約眼前無常,不約後世,有義無失,但不次第亡名為『顛倒』,次第而亡名『上下』也。或前死名『上』,後死名『下』,前後不次故雲『顛倒』。」(文)今謂︰哭于順死為「上下」,哭逆死名「顛倒」,無常迅速而不擇老少順逆,致此之患,故雲「無常為根本」。
「皆當過去」等者,有為法四相,所移暫不留,哭者逝,所哭者逝,皆歸無常,故雲「皆當過去」。無常故不可久保護,何作常住想不驚,是以開導因果道理,而教語道之可求,然邪執相受,心愚神暗,無信之者,是以生死流轉,無有止時,不信之過不亦大乎!
三意業造惡三︰初總舉傷嘆︰
如此之人.朦冥抵突.不信經法.(語,《吳》)心無遠慮.各欲快意.痴惑于愛欲.不達(解,《漢》)于道德.迷沒于 怒.貪狼于財色.座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
初至「座之不得道」,《漢》、《吳》兩本全同之,「當更」下異雲「當更勤苦極,在于惡處生,終不得止休息,痛之甚可傷。」(文)
初五句明愚迷無知,「痴惑」等下略舉意三惡,「當更」下舉苦報傷嘆也。
「如此之人」者,指上不信人。
「朦冥」者,《玉》雲︰「朦,莫公反,有眸子無見也。」憬興雲︰「蒙又作『朦』,蒙覆不明也。冥,暗昧無知也。」(文)《琳音》七十一(十一)同之。「抵突」者,《廣韻》雲︰「抵,都禮反,角觸也。亦作同。突,陀骨反,觸也,欺也。」《切韻》雲︰「抵,獸以角觸物,突,沖也。」《說文》︰「犬從穴中忽出,從犬在穴中,會意字也。」義寂雲︰「『抵突』者唐突,謂無所了知,觸事違犯,如小兒夜行,狂犬妄走,無所不作也。」(已上)謂暗昧無知而不信經語也。
「心無遠慮」者出《論注》,異譯雲︰「各欲快意,心不計慮。」(文)欲得現世榮利以快其意,不遠慮後世之苦也。
「痴惑」下明依意三毒而不得道也,先舉痴者,痴為本故,依痴迷理,生 生貪,故痴心迷暗,惑著愛欲之境,不得勤修達道德也。
「迷沒于 怒」者,舉 毒也,愚暗無知,故于違境生 怒,而迷著沉沒無由忘,猶如沒溺深泥不能出之,故雲「迷沒于 怒」也。
「貪狼于財色」者,狼,獸名。《琳音》八(十二)雲︰「音郎,野獸也,北地沙漠多饒此獸,常居川澤穴處。《說文》︰狼似犬,銳頭白額,高前廣後,耳聳墜,口方,尾常垂下,青黃色或白色,甚有力,驢馬人畜皆遭害。河上公《老子章句》︰下士貪狼多欲。」(文)義寂雲︰「狼性多貪,故多貪者謂之『狼』,如狐性疑謂之『狐疑』。」(已上)其財之與色,惟人之所欲而不可頓舍者,凡財色之妨道也莫大乎此焉!雖知者復易惑,何況愚人乎!由貪狼此財色,故不能得道也。
「當更」等者舉其苦報,既由三毒不得道,故經歷惡趣,受苦無窮,佛深所悲哀痛傷,故雲「哀哉甚可傷」。
二別明中有三︰一愚痴業,二貪欲業,三 恚業。此初也︰
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至于生死之義,《漢》、《吳》)更相哀愍.(哭泣)恩愛(轉相)思慕.憂念結(贊)縛.(結恩愛繞續)心意痛著.迭(對)相顧戀.窮日(晝夜)卒歲.(縛礙,《吳》)無有解已.教語道德.心不開明.思想恩好.不離情欲.昏朦(閉塞朦瞑)閉塞.愚惑(交錯)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正.專精行道.決斷世事.便旋至竟.年壽終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
《漢》、《吳》兩譯大同之雲雲。
初至「無有解已」明痴迷深厚,「教語」已下明心為痴所昧,不能求正道也。
「父子、兄弟、夫婦」者,指恩愛之起處。「一死一生」者,存者、亡者更相哭泣也。六親恩愛難離,思之慕之,別離憂念結胸,心痛意著,迭相顧戀也。
迭者,杜注《左傳》︰迭,更也。璞注《爾雅》謂更易也。(《琳音》十(六十六))
「顧戀」者,《苑音》二(八右)曰︰「《廣雅》︰顧,眷也。」《琳音》五(十三)曰︰「光盧反,《鄭箋毛詩》雲︰回首曰『顧』,又曰︰顧,視也、念也。《說文》︰還視也。下力眷反,《考聲》雲︰戀,思也。《史記》雲︰戀,慕念也。」
「卒歲」者,《應音》十(十一)曰︰「卒,子律反。《爾雅》︰卒,終也。李尋曰︰卒事之已也。《切韻》雲︰盡也、既也。」謂終日年愛情結縛,不能解曉已也。
「教語道德」等者,以道德教諭,心愚不明,終不能開悟也。
「思想恩好」等者,恩愛情欲難離,心閉塞朦昏,為愚迷所覆,不能熟思決斷世事行道德也。
「便旋至竟」等者,《琳音》三十二(十六)︰「《博雅》雲︰便旋,徘徊也。」(文)《左傳》雲︰少集馬還。《杜注》雲︰便施不能進也。謂徘徊愛欲之中而不進修道,終至大期,是以至年壽終不能得道也,如斯之徒莫之如何而已,實可哀矣!
二貪欲業
總猥憒擾.皆貪愛欲.惑道者眾.悟之者寡.世間 無可l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蛭
《漢譯》雲︰「總猥憒擾,皆貪愛欲,如是之法,不解道者多,得道者少,世間 潁 蘅閃睦擔 鴇吧舷攏 攔篤陡唬 信 笮。 髯 蛭袂誑唷!梗ㄎ模 段庖搿吠 br />
「總猥」者,《琳音》十六(七左)曰︰「宗董反,《考聲》雲︰都也、攝也。經作「 梗 鬃忠病O攣諢叻矗 且玻 端滴摹吩唬喝 蛻 !廣叫嗽疲骸糕 褚病!掛寮旁疲骸稈浴鶴茆 徽擼 瞧涫露 輪 街 鶴茆 唬 姐慈潘資攏 塹廊慫 釉又 健鶴茆 灰病!梗ㄎ模 br />
「憒擾」者,《琳音》三十(初)︰「上回罪反,《方言》︰憒,心煩也。《說文》︰亂也。下饒少反,《廣雅》雲︰擾擾亦亂也。《考聲》︰攪也,因此煩彼也。《說文》︰煩也。」(文)祥雲︰「『總猥憒擾』者,正道心相煩多。」(文)謂凡世人之所為總是鄙猥之事,而憒鬧擾亂,貪心散亂,唯貪求愛欲,是以惑道者多,得道者少。今時唯有惑道者,其悟之者千萬人中曾無一人,嗟乎哀哉!
「世間 頡溝日擼 潁 端滴摹紛 或潁 督 籃憒 罰捍掖也幌靜蕁R槐咀鰲岡對丁梗 潁 卞岵幌疽病 br />
「l賴」者,l與聊同,《宋》、《麗》作「聊」,《漢》、《吳》兩譯亦作聊。聊,賴也,賴,依怙也。《方言》︰此其計畫無所聊賴。
「尊卑」等者彰上「世間 頡埂W鴇啊か舷隆 欄弧 信 蠐 袷蘭洳患敝 攏 誑嗌 模 隡虜袧魽@試疲骸溉思 蠐 諼瘢 瘓蹌昝 找谷ャ! br />
三 恚業
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
《漢》、《吳》本亦同之,但「窈冥」下有「莫不惆悵」一句,又「人心」作「仁心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