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四种执著”修心法(进入奥义之钥)详释 “远离四种执著”修心法(进入奥义之钥)详释2
    第二种,就是怙主文殊师利传给萨迦巴喇嘛(贡噶·宁波)的这个教法,此法的要义虽与前者同,但其所教的内容及所含意义的层次,则较前者为多。当大喇嘛萨迦巴·现噶·宁波十二岁时,修习文殊师利法,六个月后亲见怙主文殊师利,他告诉萨迦巴说:“若执著此生,即非修行者;若执著轮回,即无出离心;执著己目的,即失菩提心;若执著生起,正见即丧失;这几句偈,将波罗蜜道的修行完全摘要地包括了。这四句偈的意义是:远离对此生的执着后,你的心趋向于法;远离这世间的执着后,你行于法道上;远离对自己目的执着后,道上的错误被清除了;远离了四种边执后,幻境显现为根本智。

    一、远离对此生的执著后,你的心趋向于法。

    此法包括前行、正行、附行三部分,前行是思维获得修法条件的难得,正行是思维死和无常,附行是思维行为的因果。

    第一,思维获得修法条件的难得:先座于一舒适的座垫上,皈依上师三宝多次,并祈祷自心趋向于法等等。

    俗生起“为救度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的菩提心,应如是思维:(一),由此身本质的观点,观此身具足八有暇及十圆满是多么能得。

    (二),从因的观点来观察,因为得人身必须有修功德之因,此因是非常难得的。

    (三),由数目多寡的观点观察六道中,下道的众生皆较其上道的众生为多,欲真各晓,可观夏天大树洞或隐蔽处所之昆虫。较之全人类尤多,故各人身难得。

    再从譬喻的观点来看,其难如将豆粒抛向墙壁而能粘于其上,难得乌龟伸颈入于大海中随几漂流的木轭孔中,所以一旦如今我得到了条件具足的人身,一定不能耗费生命,要好好地为来世的利益而努力。

    第二,思维“死和无常”,首先仍修皈依和发菩提心,然后作如下的思维:没有一个生命出生之后能够不死的,死是必然的,而此地对死和不死没有保证,因为死的因缘多,生的因缘少,故死是必然的,死亡来临时,没有任何方法(譬如:吃药和宗教服务)可以避开它。此时,什么都无用了,死后,你的仆人,财富皆带不去,唯有佛法能跟着你,所以必须远离对此生的执着,这是令人趋向法的主要方法,因此,纵使你现在吃着美食,穿着锦衣,周围环绕着仆从,仍应如是思维:虽然目前看似如此美好,但总有一天要与这此分离的,届时我必须独自离去,所以这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于是你离开了对此生活的执着。

    第三,是思维行为的结果,修皈依和发菩提心后,作如下的思维:“我虽已得到如此难得的修法必要条件,但此身是无常的,因此在死之前,我必须舍弃一切的不善,并尽累积功德,因为造十恶的果报是生于三恶道中,果必缘于其因,如杀生得短命报、偷盗得贫穷报等等,instrumental因是指习惯于犯某一种特殊恶业,使人有再犯该项不善的意愿。这些恶业的果报也会生于三恶道中,无由得解脱、果报环境则是肮脏难闻之地,如是思维后,则极乐意舍弃这引恶行。同样地,行善的果报则生于快乐之界,果亦应于因,如不杀生得长寿报等等,行善的instrumental因是喜爱一再地做某种善业意愿,环境的果报则是生于香洁之地等等,所以我一定要完成这些善业。”尤其是了解了什么应该接受、什么应拒绝的因果律后,必须将之付诸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