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劃)114
    【異境非唯難】這是‘唯識九難’的第九難。外人問難︰既然離開自己心識之外有他人心識之境,怎麼可以叫做唯識呢?論主答︰那有像你這樣固執的人觸處生疑呢?豈是唯識的教理,但說我一人之識呢?外人問︰不是這樣是什麼?論主答,你仔細听,假如是唯我一人有識,怎麼會有十方凡聖,和尊卑因果,色心的種種差別呢?誰來說法,誰來听法,更有誰來求法呢?唯識的言說,有深妙的意趣。‘識’字的意趣,是總顯一切有情各有五法,即八識心王,六位心所,自體所變的相、見二分,色、心分位的二十四種不相應行,彼二無我空理所顯的真如。由識的自相,建立了識的自體;由識的相應法,建立了六位心所;由心、心所自體的所變,建立了相、見二分,由自體相、見二分的色心分位,建立了不相應行。由自體、相、見、不相應行,這四種實性,建立了真如。因為這五法都不離識,所以才總立一個識的名稱。‘唯’字的意趣,是唯遮愚法二乘及一切凡夫,他們所執定那離開識外的實有色境。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唯識九難’條。

    【異熟】舊譯為果報,音譯為毗播迦,新譯為異熟。即依過去的善、惡而得果報的總稱。異熟有種種解釋,據《成唯識論》卷二載,所謂異熟,謂‘因’變為‘果’,此‘果’的性質異于‘因’的性質;‘因’有善有惡,而‘果’為非善非惡的之無記性,故自‘因’成熟為‘果’,其性質已變異為別類,故稱為異熟。簡單的說︰果異于因曰異熟。

    【異熟三義】《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載,異熟一詞有三義︰一、異時而熟謂‘因’與‘果’必隔世于異時而熟。即有情所造善惡之業,由造業到果熟受報,要經過相當的時間,或隔生而熟,或二、三生而熟,由造業到成果的時間不同,曰異時而熟。二、變異而熟謂‘果’為‘因’所變異而熟。有情由造業到受果,既然隔世,其性質必有變異,曰變異而熟。三、異類而熟,有情作善惡諸業,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而苦樂之果非善非惡,是無記性,此無記之果對善惡之因而言,曰異類而熟。

    【異熟生】大小乘對異熟生的解釋不同。大乘唯識宗的看法︰指由異熟所生。唯識宗以第八識為總報的果體,稱為異熟,或稱真異熟;由此所生的前六識別報之果,即稱異熟生。《成唯識論》卷二載︰‘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恆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小乘俱舍的看法︰指由異熟因所生者稱異熟生,故與‘異熟果’為同義詞。《俱舍論》卷二以四義解釋其名︰一、系由異熟因之所生,故稱為異熟生。如牛所駕之車,稱為牛車。二、所造之業至得果之時,變化而能成熟,稱為異熟;此果從異熟而生,故稱異熟生。三、所得之果與因互為別類,且系由因所成熟,故稱異熟;此異熟即‘生’之義,故稱異熟生。四、于因之上假立果之名,故既稱‘因’為異熟因,所生之果即稱異熟生。參閱‘異熟果’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