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經文,分三61
‘廣修智方便’︰‘廣修’是廣博而徹底修習的意思。‘智’是指實智,‘方便’是指權智。所謂‘實智’,是冥契于本覺真理的根本智慧,‘權智’是隨眾生的根機而施行教化的方便智用,所以叫做‘方便’。觀音菩薩自從久遠劫來,親近了很多佛而修習,證得根本智之後,從根本智而起方便智用,所以說︰‘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十方諸國土’是盡十方所有的世界。這就是說,菩薩的現身,非是局限于娑婆世界,而是普遍應化于十方世界的。‘無剎’的‘剎’是剎土——世界,沒有一個剎土不現身,換一句話說,無論那一個世界,都會現身,所以說︰‘無剎不現身’。
這四句偈,賅括了長行文中的三十二應身而無遺,所以科名為‘略頌游化’。菩薩之所以能隨類應身,乃是具足神通之力故。觀音菩薩運用其神通妙用,設使極微塵數的眾生,有機感之,都能遍應,所以稱為普門大士,並不是虛夸之辭。也因為菩薩廣修智方便,能隨機施教,絲毫不亂,所以有感皆應,無機不度。十方世界,只要有求救的處所,菩薩都能一一圓滿感應,所以就‘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了。如果從豎言之,不但‘凡聖同居土’能應化,就是‘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也都能隨處應現。因為在長行文中所說‘應以闢支佛身’,就是應現于方便有余土,‘應以佛身’就是應現于實報莊嚴土呢!
己二滅諸趣苦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這句偈頌,是特別顯示菩薩救苦的功德。菩薩能滅除諸惡趣的痛苦,所以科名為‘滅諸趣苦’。這是補長行所不足,也是屬于‘孤起頌’。
‘種種諸惡趣’︰‘諸惡趣’是所有的惡趣,惡趣是三惡道,也賅攝了阿修羅。所有的一切惡趣,所以說︰‘種種諸惡趣’。這一句是總說。
‘地獄鬼畜生’︰這一句是分別列出三惡道之名。‘地獄’是三惡道中最苦者,‘鬼’是餓鬼,‘畜生’是牛馬等。
‘生老病死苦’︰這一句是指出人道痛苦之相。生老病死,是我們人道所不能免除的,它是一切人類的總苦。
‘以漸悉令滅’︰地獄道的眾生,有種種刑罰之苦;餓鬼道的眾生,有不得飲食的痛苦;畜生道的眾生,有勞役償命的痛苦;阿修羅道的眾生,有斗爭之苦;人道的眾生,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天道的眾生,有五衰相現的痛苦。但無論那一道的眾生,只要能恭敬禮拜,或稱念觀音菩薩,就能得到菩薩的感應,而漸漸消滅六道中的一切痛苦,所以說︰‘以漸悉令滅’。因為眾生的惡業很多,所以痛苦就多,要一下子把它消除,談何容易!但只要能仰仗菩薩之力,必定能漸漸消滅,乃至最後,會消滅一切業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