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遮難者、懺淨可受五戒。唯污尼或污比丘者、已後不許出家。
▲業疏雲“如成論中。五逆罪、賊住、污尼、毗尼不許者。是人為惡所污、能障聖道、故不許出家。若為白衣、得善律儀、不遮修行施慈等善、有世間戒。準此有過、如文不合。必懺蕩已、二教無違。但業重障深、不發具戒也。”濟緣釋雲“初引文中二、初明制出家意。若下明通在家意。且令誘接住善道故。施慈等者布施修慈皆世福故。準下次義決。雖通五戒必約懺淨為言、有過不懺如注所簡故雲不合。二教即世教與佛制也。恐疑懺淨容可出家、故約深重釋通教意。”已上皆見業疏記卷十
五逆、賊住、污尼或比丘、皆十三難攝。已後不許出家。賊住者、未受具足戒人、竊入僧中共受利養、或盜听正作羯磨等、即成出家之障難。若白衣偷閱僧戒律、或但聞僧中說戒、雖非障難、亦佛制所不許。如戒疏雲、下從無知、多生慢習、制令耳目不屬、則重法尊人、生其欽仰。是蓋恐起輕易之心、故制不許。與賊住異也。
第三項預習發戒
▲業疏雲“將欲受戒、初須說緣境寬狹。令受者志遠見相明白。”濟緣釋雲“前四戒並遍有情上發、唯酒一戒亦遍無情發。並同具戒、先須開導。志遠謂立誓要期。見相謂識知境量。”見業疏記卷十
前四戒中盜妄二戒、亦兼無情。如下發戒境量中明。
▲事鈔雲“薩婆多雲。凡受戒法、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一切境上起慈愍心。便得增上戒。”資持釋雲“引論明須師教。說法語略、總下境心。言開解者解即是智、戒法深廣非智不克。一切境者即情非情。識境發心、納體正要、不可粗略。學者至此、必須深究。多見誦語、二俱墜陷。寧無畏乎。”見事鈔記卷八
預習發戒中分為四支┬一所受法體
├二發戒境量
├三依境發心
└四用心承仰
第一支所受法體
▲芝苑雲“標心期受、須識何法。謂佛出世立戒法、禁防身口、調伏心行。十方諸佛三乘賢聖並同修故、名為聖法。今者發心誓稟此法、作法而受。因緣和集、心境相冥、發生無作領納在心、名為戒體。故知受時彌須用意。一生大事、事可自輕。”見芝苑遺編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