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同,說萬有群象不同中有共同的原則。
(5)異,說萬有同中有各各差異的特性。
(6)和合,說實德、能所等,全體與部份等類之間的關系。
(7)有能,說萬有實德業本身的功能。
(8)無能,說自果自生,不涉他果。
(9)俱分,說同體中互通,例如人和人。非同體中互異,例如人非禽獸。
(10)無說,說萬有群象畢竟的不存在。
十句義的勝論派的總綱,由十句演繹分析,內容包含心理、生理、物理、精神、時、空等理論。對于物質世界,他們認為是客觀的存在。同時建立極微的學說,分析物質大種,相似于現在通行的微細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以及素粒子物理學等等的學說。認為極微無數而常住,由不可見力,集合離散。分析到無可分處,就是極微,並無別有所造的主宰。極微不可見,不可再分析,它永恆不變不滅,無始無終,它的形狀是圓體的。它如光塵(日光中的飛塵)的六分之一大小。但是地水火風四大的極微,又各自不同,它們有色、味、觸,猶如液體,極微互相擁抱,成二重極微,名為“子微”。三個二重極微相合,成三重極微,名為“孫微”,它的大小就和光塵相同了。四個三重極微相合,成四重極微等等,這樣輾轉相依,形成三千大千世界。這與希臘初期哲學的原子論、唯物論、與中國《易經》的陰陽之說,有些地方有異曲同功之妙,近于自然科學。但這種學說因發生在印度,而印度文化的傳統精神,最後的宗旨,都是要求超脫人間世界,所以勝論派最終的目的,仍然為求精神的解脫,並不向物的方面上研究發展。勝論派的特點,便是因中無果論,而且趨向解脫之道是求真知灼見,等于是純樸的知識論。理論太多,裁定到此為止,姑且略作論介。《大藏經》中,有《百論疏》、《唯識述心》等可資參考。
4.正理派︰梵語“尼夜耶”(Ny ya),有推理和標準的意思,通常譯成“正理”,就是印度因明學的宗祖學派。正理派開創的目的,仍然在求真知,達到智慧的解脫,後來演變成為因明,有五支因明的宗、因、喻、合、結。及三支因明的宗、因、喻。嚴謹的推理體系,都只是正理派求知的一種方法論,並非正理派的大目的。有人認為西方邏輯(Logic)的發展,與印度因明大有耐人尋味之處,此是題外之事,暫不置論。
5.彌曼差派︰梵語“彌曼差”(Mimamsa)有思維考察和研究的意思。彌曼差的哲學,可以說是研究婆羅門教儀的教義,闡揚吠陀思想的宗教哲學。他們發揮闡揚《吠陀》的祭祀和教法的正統解釋,思維考察《淨行書》的內義。因此創立“聲常住論”,認為《吠陀》經典的文字語言,除了“語意”以外,它的文字“語性”,還是永恆、共同、常存而不變的。《吠陀》的文字,就是天啟的經典,不容否認就是真理,而字聲都有極神秘的力量,《吠陀》為最高無上的原理,所以梵文字聲,也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哲學的基礎,啟後期佛教——密教咒語的理論根據,非常有力。至于建立理論的方法,並不是法定的盲目迷信,它也以因明論理方法為依據,建立量論。有經驗實證的現量,推測而知的比量,還有比喻量和義準量。它完全維持古典的婆羅門教思想,反對佛教的非儀式主義。但卻不能建立唯神存在的理論,所以才有吠檀多派的興起,來補救這個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