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 安忍
    不管藏傳四大教派中的哪一個教派或者漢傳佛教、南傳佛教,盡管外在的修行方式有很多不同;但本質上都是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佛法。因為傳到各個地方,因其環境、時代的背景各異,所以修行方式也有所變化。但所學的主旨是完全沒有改變的。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空性”,這是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的地方,一般宗教也有慈悲心,行善事、持咒、觀想本尊等等,不管是印度教、苯教、道教都有這樣的修行。

    但佛教不共的觀點是“空性”。“空性”不是一般人認為“完全消失”的空,佛教的“空性”是具慈悲淨化的空性。這是佛教的特點。在印度小乘有“經部”“有部”、大乘有“唯識”“中觀”各派學說。佛教最高見解是“中觀”,稱為“中觀的見地”。

    在金剛乘里面的大圓滿、大手印也是不離開“中觀”的見地,沒有更高的見解。但修行的方法有差別,在研討會當中有些會辯論到這點。但這個就好像︰一個大水桶,有四面八方不同的出水囗,從四面八方流出來的水它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水,沒有改變。盡管,各個水經歷不同的千山萬谷,到最後的歸向還是大海。佛教是印度釋迦牟尼佛所傳的,究竟所說都是“空性”,只是不同地方用不同的修行名稱來區別而已。

    大圓滿、大手印都是一樣的,因為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的名稱。其實八萬四千法門究竟都是一樣!我們想要走解脫的道路,我們生為人比起一般的眾生在研究性、邏輯性上有很大的差別。再過幾十年後我們在座的有些會往生,有的身體會變得非常的衰老。如果我們終其一生只是一直忙碌于飯食之間,那麼這樣可貴的人身幾十年就白白的過去了。那麼即使生為人,和其他旁生比起來,其實也不是特別有意義。

    我們活著時,當然會對眾生多少有所貢獻,但自己得到什麼呢?我們來的時候空空的來,如果我們走的時候,也是心靈空虛的走掉,那真是很不值得。內心充滿智慧的往生,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如果和所有眾生一樣懵懵懂懂的往生下一世的話,那麼未來的一切都不清楚,當然就會有恐懼、疑惑、無知存在。

    一個修行人,如果一生的修行在往生時派不上用場,那麼修行有什麼好處呢?

    *當然修行是要做一個好人沒錯,但是做為“一個佛教徒”,不只是要做“一個好人”而已。

    *還有更高的境界要追求。我們內心充滿智慧的話,那麼我們對“我們的下一生”就不會疑惑。

    *現在我們一直期盼“下一世要到哪個地方”,那是因為我們不是很清楚的了解佛法的真諦。

    *所以才會這麼在乎“下一世要到哪個地方”,如果你對佛法是很清楚地了解,那麼你就不會在乎“下一世”了。

    *因為“出生”就如同︰“更換衣服”一般。

    *我們“在乎下一世”的原因是︰我們還不是很清楚的了解佛法。

    *我們不明白佛法的真諦,我們要多聞思佛法、多向佛菩薩及傳承上師祈禱,希望我們內心的智慧能夠升起。

    寂天菩薩的《入行論》是我們學習佛法非常圓滿的一部論,一千二百多年來它都一直利益著我們。《入行論》在印度、西藏都非常的盛行,現在這部論隨著藏傳佛教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而流傳到各個角落,不要認為這部“入行論”是藏傳高僧講的。這是印度中觀學者寂天菩薩累積一生修行的經驗所寫,一千二百多年來都沒有沒落,之前在漢地只是念誦而已。並沒有很多人在探討及講解,因為地理和時間的隔閡,漢地多以研究經典為主,當然它們的含義也不會離開這部“入行論”的要義。

    《入行論》講解的重點是什麼呢?是菩提心!菩提的含義是什麼呢?菩提的意思是“業障清淨、智慧圓滿”的意思,就“勝義諦”說究竟成佛時,要具有“菩提心”。

    在“資糧道”修行也要具有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非常寬廣而且深遠的,《入行論》總共十品。

    1.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

    2.第二品——>懺悔罪業

    3.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這三品,教我們“如何讓菩提心產生”的方式。

    4.第四品——>不放逸

    5.第五品——>護正知和第六品安忍

    這三品︰“如何不讓'已經產生的菩提心'退轉”的方法。

    6.第七品精進

    7.第八品靜慮

    8.第九品智慧是如何讓菩提心增長的方式

    9.第十品回向

    10.第六品安忍,也就是忍辱。

    第六品安忍

    “忍辱”是《入行論》中非常重要的一品,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眾生非常容易發脾氣。

    *“生氣”讓自己不快樂,也會讓生活在周遭的人不快樂,生氣的罪過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安忍的方法。

    *一般人說忍耐是“不管別人做什麼、說什麼不管是不是對方的錯誤,我都要忍耐下來”。

    *不是這樣!這種忍耐是不會永久的。

    *這是“對他人忍辱”,不是“對自己忍辱”!

    我們把情緒一直積壓儲存在我們的心里,總有一天會有容納不下的時候,容納不下的情緒爆炸開來時,這個爆炸的威力不但會傷害到自己及對方而且,也會傷害到其他的人!為什麼很多人有能力自殺、殺人因為他們一直在壓抑情緒,所以《入行論》所說的忍辱,並不是這個方式,

    寂天菩薩在這品講了很多。

    一、思惟嗔過及忍德(一)隱含之過患

    1.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2.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講解】我們看不見嗔恨隱藏的傷害有多少!

    只要對菩薩生起一念強烈的嗔害心,就能破壞千劫以來布施、供養諸佛菩薩等等一切善行所集聚的福德善根。沒有一種罪過像“嗔恨”那麼惡毒,也沒有一種修持像“安忍”那麼難行——

    >所以該用種種正當的教理努力地思惟修習安忍。

    “嗔恨的罪過”真的有那麼大嗎?這世上誰沒有生氣過呢?我相信大部份人都發過脾氣、都嗔恨過。

    一劫有多少年呢?我們地球一個“成、住、壞、空”的循環算一劫,要好幾億年才有一劫,我們一生氣就會使我們千劫累積的功德全部都消失。那麼我們凡夫是不是永遠都不可能證悟了呢?

    是不是永遠都無法解脫了?

    這里有很多說法,有些書上說︰你對菩薩發一念嗔恨,會使你千劫累積的功德消失。對一般人發嗔恨心,是使百劫的功德消失。那麼會使怎樣的功德消失呢?

    功德的等級有很多種︰

    1隨福德分善根——

    >“善巧”與“智慧”皆不具足的善行,也就是“沒有發菩提心”也“不具空性”而行的善業。這個功德可以讓你在輪回里面得到長壽、無病、快樂等三善道中福報。

    2隨解脫分善根——>已經“具足無我的空性”而行十善的功德。

    3“空性”與“善巧”都具備而行善的功德——

    >可得到“超越輪回涅盤”的佛位之因。

    本論所說“嗔恨可以破壞千劫以來行善的功德”是怎樣的功德呢?是破壞第一種功德!

    嗔恨會使“善巧”與“智慧”皆不具足的善行功德都消失。

    *嗔恨的對境一定是菩薩。

    *並且發出強烈的嗔恨心。

    *對這種罪過沒有懺悔,這樣才具足“千劫福德都消失”的因。

    “嗔恨”如何破壞我們的功德呢?

    *它並不是從“根”就消失了。

    *“嗔恨”會使我們累積的福報延緩成熟(耽誤或拖慢'善報的成熟')或使得我們的福報變得薄一點。

    *我們從千劫以來所累積的福報,本來這一世就可以享受果報成熟的快樂了,變成要等下輩子才能擁有。

    或者譬如︰我累積供養一千萬的大功德,因為這中間我發了脾氣,而使功德縮水了,變得只剩一點點。本來這個大功德可以讓我們一生都富有的,但因為中間發了脾氣,所以使得這個福報只能享受幾年的光陰而已。而不是一生氣,就讓所有的福報從根斷掉了。

    但不管怎麼說,我們從“根本頌”的題義來解釋的話,“嗔害心能破壞千劫以來布施、供養諸佛菩薩等等一切善行所集聚的福德善根”。一切善行是所有的善行,那麼在六度中的修行也是算的喔!也就是說“六度”中“布施、供養、持戒”的功德會因嗔恨而消失。而“忍辱、禪定、般若”則不會消失,因為“忍辱”本來就是用來對治嗔恨心的。

    所以“生氣”無法使“安忍”的功德消失。還有所有的布施、供養及身、囗、意所持戒的部份,如果具備三種殊勝的方式也不會消失,什麼是三種殊勝的方式呢?

    龍欽巴大師說︰

    “前行”要具菩提心

    “正行”要三輪體空

    “結行”要回向。

    具備這三項要件的功德是不會消失的

    譬如:我念一句OmManiPadmeHum:

    *“前行”具有菩提心

    *“正行”具有三輪體空或一心不亂

    *“結行”有回向。

    那麼我念這句“OmManiPadmeHum”的功德便不會消失。所以建議大家不管我們在听聞佛法或者是念誦儀軌等等修行都要具備︰1前行菩提心2正行三輪體空3結行回向

    這三個要件。那麼所做的功德就都不會消失了。不然的話,因為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常常會因各種的原因而發脾氣,一發脾氣我們的功德就會被嗔恨的怒火給燒掉。那不是很可惜嗎?嗔恨的罪過是這麼大,安忍是這樣的難行,所以我們必須以教理努力的思惟修習安忍。

    一、思惟嗔過及忍德(二)現見之過患

    (1)令心離安樂

    3.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2)能壞親友情

    4.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弒害

    5.1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3)總結嗔過患

    5.2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6.1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

    (三)思惟安忍功德

    6.2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講解】我們看得見的“嗔恨罪過”是什麼呢?

    *“嗔恨”讓我們的心無法平靜。

    *它讓我們整天心煩氣躁,坐不安穩、睡不安枕、食不知味。

    *心里永遠得不到快樂。

    *除此之外,它讓我們的親友離開我們。

    *對我們恩重如山的功德主或父母、老板、長官等等,如果他的脾氣不好,那麼即使他平常供應我們充分的物資,最後我們還是會選擇離開他。因為他的心情不好導致周遭的人也快樂不起來,甚至長久以來不乏這樣的例子。

    他們可能因為暴躁,而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嗔恨的人雖然想用錢財布施的方式來拉攏人心,也一樣使人退避三舍。尤其現在新新人類,雖然你有錢,但你所做的如果未能合他們的意,他們也會不理你。我們對待自己的子女也要客客氣氣的,不然他們照樣不理你。

    什麼是魅力呢?

    一個和善的人,大家都想和他做朋友。一個“和善”和有“知識及智慧”的人就是有魅力的人,一個外表不怎麼吸引人卻具有魅力的人使人樂于親近。一個外表俊麗卻內心暴躁的人,能夠吸引人的時間是很短暫的。相處久了,最後大家都會不喜歡他。這就表示“外在的表相”是假的,只有內心才是真的。

    譬如說“花”,不論男女老少、任何民族大家都喜歡花,人見人愛,大家都想聞它、摸它因為“花”非常和善。“刺”,沒有人想要去踫刺,大家都不喜歡刺。因為被“刺”刺到會痛,所以大家都想遠離刺而親近花。

    嗔恨就如同“刺”一般會使人厭離。

    *總而言之,“嗔恨”使人沒有快樂的生活。

    *常常發脾氣的人我真的很可憐他。雖然有知識、有財力但卻使自己過得那麼辛苦。

    *發脾氣,自己難過也使周遭的人倒霉。

    *但是周遭的人是可以離開的、不接受的。

    *最倒霉的人還是自己,累積嗔恨這樣的惡業。不但使我們今生得不到快樂。它也會使我們的來世往生地獄的果報。

    我們都知道嗔恨不好,為什麼我們還是這樣會生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生氣的因(原因)。

    *然後,再去清楚“安忍”的功德。

    *將“生氣的因”去除掉。“修習安忍”才能夠讓我們不生氣。讓我們今生獲得快樂。

    *我們常常說“安忍讓我們長得漂亮”。

    *和善的人讓人感覺柔美樂于親近。

    *而且來世會獲得快樂。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得到這樣果報的話,就要“勤修安忍”的功德。

    如果有一個人的內心持續地嗔恨熱惱,那麼他的意識就得不到寧靜。歡喜和愉悅的心情也很難生起。整天心煩氣躁、坐不穩、睡不著。盡管有人以財利和恭敬惠施給前來依靠他的淪落者。但是,如果這位施主暴躁易怒,那麼反而會因為激怒受惠者而被殺害。嗔恨終將導致眾叛親離,雖然施惠拉攏,親友也不願前來依靠。

    總而言之,如果心中有嗔恨,絕不會有快樂的生活。嗔恨,毫無疑問地能夠招致上面所說的那些過患和痛苦。反之,一個專心致力于消滅嗔心的人,定將獲得今生和後世的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