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習安忍之法
(一)除嗔因
(1)生嗔之因
7.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他
(2)勸息嗔因
8.故應盡斷除嗔敵諸糧食此敵唯害我更無他余事
(3)除嗔方法(3.1)不應不喜
9.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煩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講解】我們仔細的思考研究一下“嗔恨是如何產生”的呢?
產生嗔恨的原因︰——
>別人硬是做了“我不喜歡”的事情——
>或阻止阻擋“我做我想做”的事情。
*獲得了這些“長養嗔惱的食物”以後,儲蓄及壓抑情緒的結果使得
嗔恨心愈發熾盛,于是毀滅自己,甚至毀滅別人。
*或是︰產生國與國的戰爭。
*所以我們應該要想盡辦法,徹底截斷滋長嗔敵的各種糧食。
*因為這個嗔恨心,除了傷害我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事可做了。
*無論遭遇到任何逆境,我都“不應該擾亂歡喜”的心情。
*因為悶悶不樂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使人退失許多有益的善行。
“嗔恨”就像是一頭野獸,“產生嗔恨的原因”就是它的食物。我們不斷喂“嗔恨”吃這樣的食物,只會把“嗔恨”養得越來越壯大。而“嗔恨”這頭野獸,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只會傷害、破壞和毀滅我們身邊的人和事情,甚至“吞食”掉我們自己。
為什麼說“莫擾歡喜心”呢?
為什麼不說“平常心”?因為以前的人在平常的時候都是歡喜快樂的,偶爾遇到逆境時才會心情不好。所以這里才說“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
現在就不一樣了,我們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心情不好,偶爾才出現好心情。在物質缺乏的年代,偶爾才有新衣服或豐盛的食物。當遇到這些美好的事物時,人們就會顯得格外的高興。但現在我們想要吃什麼就有什麼,想穿怎樣就穿怎樣。這些小事不會令我們感到特別的喜悅,所以我們的快樂並沒有那麼容易獲得。
只有發生難得的大喜事,才會有好心情。我們平常要保持歡喜心是非常困難的。除非是出家眾。但也並非所有的出家眾都能如此,如果他很在乎經營事業的話,就會和世俗的老板沒有兩樣。
一個能隨順因緣的出家眾他每天都很快樂,只偶爾遇到逆境才會有煩惱,但這個煩惱也不會留在心里很久。常常心情不好不但于事無補,更會使人退失善行,所以我們應該常懷喜悅的心情。
(3)除嗔方法(3.2)不應不喜之因
10.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煩惱有何益
(4)細究嗔因全力斷(4.1)嗔境差別
11.不欲吾與友歷苦遭輕蔑聞受粗鄙語于敵則反是
【講解】“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煩惱有何益”是非常有名的句子。我們仁波切常常在說,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用得到。
如果還有補救的辦法,
我們何必對“災禍”和“逆境”生氣煩惱呢?
要是已經于事無補,
生氣煩惱又有什麼用呢?”
你們想想!我們為什麼會為子女如此擔憂呢?煩惱有用嗎?如果我們該講的都已經跟他們講了,該做的都已經為他們做了。如果他們還是不能學好的話,那就不用再煩惱了。
為什麼呢?
因為煩惱不會帶來任何用處,假如事情還可以補救,那麼根本就不需要擔憂!為什麼?因為它還可以改變嘛!這些道理很多人囗頭上都會說,但,實際上卻做不到,這就是放不下執著。“放下執著”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所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但心態上面不執著事態發展。
這四句話,你們一定要記下來,偶爾遇到不能決解的事情,想想寂天菩薩的這四句話。
1.我們要確定“嗔恨發生的原因”,才能有效的對治嗔恨。
2.仔細的研究“嗔恨發生的原因”。
3.嗔恨是因為︰我不希望我和我的朋友遭受痛苦、被人輕視、听到誹謗羞辱的粗話和暗中卑鄙的言詞。
4.但是對于敵人卻剛好相反。
“忍辱的對境”有二十四種——
>你們要記住,才能“修安忍”,哪二十四種呢?
第1組——>“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種)
1.遭到痛苦。
2.被人輕視、看不起。
3.听到誹謗羞辱的粗話。
4.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詞。八種對境。
第2組——>我的敵人
1.得到快樂。
2.得到錢財。
3.得到贊嘆。
4.得到名聞。四種對境。
第3組——>阻礙“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種)
1.得到快樂。
2.得到錢財。
3.得到贊嘆。
4.得到名聞。八種對境。
第4組——>阻礙我的敵人
1.遭到痛苦
2.被人輕視
3.听到誹謗羞辱的粗話
4.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詞,四種對境。
(4.2)消除令我不樂之嗔A.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嗔
(A)應忍身苦
a.修安受苦忍(a)思惟苦是解脫因
【講解】修安受苦忍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的說就是“了解痛苦的優點,如何去發現、去學習痛苦的優點的方法。”
12.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13.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講解】
*在三界中產生快樂的因素只有少許。導致痛苦的因緣卻非常繁多。
*然而沒有痛苦就不會想到要出離。
*所以,心啊!你應該要堅毅地忍耐下去!
*信仰苦行者以及伽那巴地方的人,尚且能無義地忍受灼燒和割身等痛苦。
*現在我為了追求最究竟的解脫而努力,為什麼反而要畏懼受苦呢?
為什麼在三界輪回之中能夠產生快樂的因素只有一點點,但導致痛苦的因緣卻非常繁多呢?因為我們每個眾生都是為了尋求快樂而不斷地在奔波忙碌,有人問達賴喇嘛︰“人生是為了什麼?”
達賴喇嘛說︰“人生是為了快樂!”的確是為了快樂!
但,有些人面對這個問題時,卻有點不務實的回答說︰“人生是為了渡眾生的”。人本來就是追求快樂的。你看我們小時候很認真的讀書是為了什麼呢?為了長大能找到一個好工作過快樂的生活啦!計程車司機、公務人員、上班族、大老板、演員所有的人都是為了追求快樂而忙碌的。
西藏近代的學者“給敦曲”說︰“世間人都是為了快樂而奔波的”。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觀念,在台灣大家都會說︰“我很忙!”我們以為忙才有面子,上次在鶯歌遇到一位居士,他問我︰“堪布很忙喔?”
我回答說︰“對啊!我目前在各個中心上課,所以比較忙”。他說︰“忙,比較好!”我以為他是這樣想的︰“現在台灣景氣很不好,能夠忙碌的工作才是福氣”,但,或許他是這樣想︰“師父很忙是因為要到處去渡眾生,這樣子比較好!”
不清楚他的概念;我們西藏比較老的修行者都不太會說︰“我在忙”。像我這樣到處傳法不是最好的選擇,只能算是中等的。
幾年前我要去印度的時候,向多竹千的吉美渥沙仁波切說︰“我想要去印度朝聖”,其實並不是真的要去朝聖。我只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答應我的請求,但他跟我說︰“應往內朝聖,往外朝聖並非究竟”。
所以像我們這樣到處奔波,是不太敢張揚的,我們要靜下來,不能今天這里、明天那里各個地方到處游走。
*修行者為什麼能靜下來呢?
*為什麼他們不羨慕外面的花花世界?
*為什麼他們不羨慕莊嚴的寺院?
*為什麼他們不羨慕眾多信徒贊嘆的喜悅呢?
因為他們已經得到超越外境所給予的快樂了。所以他們很自然的能夠安心地修行。他們不是壓抑自己或勉強自己在一個小山洞里苦行,他們是自己樂意這樣子做的。
所以人都是為快樂而奔波的。
可是我們為什麼“反其道而行”呢?為什麼我們所得到的都是痛苦呢?我們的目的和事實結果總是相反,無始以來我們都好像故意要去尋找痛苦一樣,導致痛苦的因實在很多。然而沒有痛苦就不會想到要出離,遭遇痛苦之後才會想到要離開痛苦。
在台灣我遇到很多人是因為事業、感情或人際關系不順的原因而皈依學佛的,因為這些因素讓他們痛苦,他們才會向神或上師求救。向上師求救當然無法讓他們馬上離開那個痛苦,但因為這些因素讓他們進入佛門學習佛法,讓佛法慢慢地教育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到自己決解自己痛苦的方法,如果沒有痛苦的話,我們怎麼會遇到好的上師呢?
如果沒有遇到好的上師,如何學到正確的佛法呢?為什麼歐、美地區的人可以接受佛法呢?他們沒有物質缺乏的煩惱,但他們內心存在著壓力和痛苦,所以才會接觸佛法、接受佛法,因此要珍惜及感恩痛苦。
*我們遇到痛苦應該好好的忍耐。
*這些小小的痛苦,就好像身體里面的癌細胞——>越早發現越好。
*它讓我們產生出離心!
*是引導我們出離的工具,是催發我們行善的推動者。
*它就好像︰能清除我們最後惡業的掃帚,“痛苦”有很多優點和功德,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
有些地方有非常不好的風俗︰自殺、自焚、跳崖、割喉、陪葬等等習俗。記得幾年前我剛來台灣時,有一個謠言說“世界末日快到了”。所以很多人就變賣家產到美國去。說要在某一個地方等待某一日來臨時迎接上帝,真是愚痴!傷害自己也傷害家人,忍受這些痛苦是不值得的。可是他們做得到,還有一些外教,他們每幾年就必須到他們的聖地朝聖,或一生中必須至少到聖地朝聖一次。大部份的信徒並不富有,朝聖一次所花費的費用、精神及體力卻非常可觀。可是信徒們樂意付出,所以正在為追求最究竟快樂的我們,忍受一些小小的痛苦實在微不足道。
(b)思惟習苦成自然
14.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15.蛇及虻蚊噬饑渴等苦受乃至疥瘡等豈非見慣耶
16.故于寒暑風病縛捶打等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
17.有人見己血反增其堅勇有人見他血驚慌復悶絕
18.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故應輕害苦莫為諸苦毀
【講解】“久久練習”而“不會變得比較容易適應”,這種事情絕對沒有。由于漸漸習慣忍受小傷害,一旦大難臨頭,自然也比較有勇氣與能力去承擔。日常生活中蛇咬、虻蚊叮、饑餓和囗渴等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于生疥瘡等家常的病痛。難道我們不是都已經習慣成自然了嗎?
因此對于寒熱風雨等天氣的變化,以及疾病、捆縛和捶打等較大的傷害,我也不應該太脆弱以至于承當不起。果真嬌弱不堪,傷害之苦反而會增加的。例如︰有些人看見自己流血反而增強了堅毅和勇氣,另有些人雖然只看見別人流血,也會驚慌害怕,甚至休克。這兩種巨大的差異完全是由于個性堅毅和怯弱所產生的,所以不要太在意病苦和傷害,不要被那些痛苦所擊倒。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我們常常在懺法中用到,你們想想看︰為什麼有些人會那麼出類拔萃,有些人卻很平凡呢?這些都只是習慣養成而已啦!我們都做得到的。你看,尼泊爾是多高山峻谷的國家,很多地方物資運輸都必須依靠人力搬運。成群結隊的挑夫手腳長得細細的、瘦瘦的,搬運的東西比他們的人還高。他們脖子上掛著一台收音機,手里拿一支登山杖,翻山越嶺沒有艱難。他們的一生就是從早到晚做這些工作,他們為什麼能夠辦得到呢?
習慣而已啦!你看我們台灣都市里面的人,長得胖胖的卻一點點東西也拿不動,這是因為我們太脆弱了!這是我們沒有習慣而已,並不是真的做不到,沒有一件事情習慣以後做不到的!
我們常說︰“小時候吃過苦的小孩,長大以後比較有出息”。驕生慣養的小孩長大以後無法忍受小小的挫折,就好像溫室中培育出來的花一樣,經不起一點點風雨,父母親無法一輩子跟隨著我們。面對現實生活還是要靠自己,在小孩子還小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多了解一些痛苦。不要過度的溺愛他們,不然我們會害他們長大以後難以在這個現實的社會生存。你看,當下很多青少年動不動就鬧自殺,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沒有能力面對現實環境,你不要以為他們有能力面對死亡,他們是沒有能力活下去!他們很脆弱!
我們日常中忍受蚊蟲叮咬、肚子餓、塞車等等的小痛苦不是已經很習慣了嗎?我們台灣的氣候雖然四季分明,但並沒有特別冷或特別熱的痛苦,在西藏冬天冷的痛苦非常大。在新加坡、泰國、印度熱的痛苦讓人受不了,但我們應該要承擔得起這些如疾病、氣候、遭受捶打等等的痛苦。
過分嬌弱反而會增加受傷害的程度。現實社會一定有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痛苦存在,但是有些人不缺物質也不缺感情。明明沒有痛苦的事情存在,可是他們也會痛苦,真是奇怪!這就是太脆弱了,我們喇嘛從小就過慣團體生活,所以不論周圍如何地吵鬧喧嘩,我們想要睡覺就睡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容易受到周遭的干擾,這只是習慣而已,並非喇嘛們修行好的關系。
你們從小就有自己的房間,所以遇到周圍吵雜的時候當然就比較容易受到干擾。就像我們上次修破瓦法的時候,盡管白天修法很辛苦,晚上遇到有人打鼾還是有人睡不著,起初幾天整個人看起來像是要崩潰的樣子!
到第五、六天還不是習慣了,這就是太脆弱了,越脆弱越增長我們受傷害的程度,堅強的人比較不會感受到痛苦的煎熬。
(c)思惟忍苦斷惑之利
19.智者縱歷苦不亂心澄明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
20.然應輕彼苦力克貪嗔敵制惑真勇士余唯弒尸者
21.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講解】
*我們凡夫遇到一點點壓力和痛苦就心神不寧、迷惑焦躁,就像精神病患一般地心靈混亂。
*很容易招致不可思議的災禍,而有智慧的人不生煩惱。
*所以縱然受苦也不會攪渾內心的清明和寧靜。
*因此我們應該設法戰勝煩惱,對治煩惱時,雖然會產生很多傷害和痛苦。
*但是我們應該漠視這一切痛苦,努力息滅貪嗔等煩惱敵,能夠戰勝煩惱敵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其他不過是會砍殺活動尸體的俗漢而已。
再者,“傷害”“痛苦”有很多益處,它使我們“心生厭離”並去除“驕矜和傲慢”,並對和我們一樣受苦的輪回眾生產生悲愍、羞于作惡、歡喜行善。
為什麼“對治煩惱”時會產生很多障礙和痛苦呢?
*因為我們正在對治“煩惱敵”,我們的煩惱一直在消失當中。
*那些“煩惱敵”怕將來無法成熟在我們的肉體上。
*所以許許多多的煩惱就會提前涌現。
*所謂“業力現前”就是這樣子。
*大部份的人都不想接受痛苦。其實“痛苦”是訓練我們心靈的良方妙藥,修行者能夠看到痛苦的優點,所以他們能夠面對痛苦。
以上所說是“安受苦忍”,它的重點是“多看痛苦的優點”。
我們就不會強力的排斥它,即使我們不想接受痛苦,當業果來臨時也不得不接受!所以當我們知道痛苦的優點時,就能夠勇于面對和接受它了。
如果我們經過修行以後,大家都變成一個大好人了,怎麼辦呢?本性難改!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我們貪欲的本性呢?只有佛法可以改變。
《入行論》安忍品可以改變我們,如果“安忍品”都沒辦法改變我們的本性,那就無可救藥了!“安忍品”當中用不同的理論來教導我們安忍,而不是一味地教我們凡事忍耐。在我們東方的教育里-女人為了避免外面的謠言而凡事要忍耐下來,對男人要像對皇帝一般的侍候,那種忍耐是非常辛苦的。
*佛經中所說的“忍耐”並不是那樣的忍耐法。同樣的忍耐,不同的心態。
*“改變我們的心態”就是修行,“改變行為”並不是真正的修行。
*所謂“修心轉念”是看你的想法有沒有進步。
*不管念了多少遍咒語,做了幾萬個大禮拜,如果我們的心沒有改變的話,那真的是沒有用上。
*改變心靈是最重要的,怎麼改變呢?
*能夠減少貪欲、嗔恨、嫉妒、傲慢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不能減少的話,閉關五、六十年也沒有用,熟習三部經藏也只是學問而已。
*“修行好與不好”要觀察他的貪欲、嗔恨有沒有減少,如果貪欲、嗔恨減少的話就是修行好。
*如果這些都沒有減少,那麼不管他怎麼做都是修行不好。不管他的名聲有多麼響亮都沒有用。
*如果一個人的貪、嗔、痴非常少的話,即使他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其實他就是一位高僧。
大家要多觀察對方有沒有“貪欲”“嗔恨”,我們要尊敬貪欲和嗔恨心少的人。我們不要因為他的名聲響亮、財勢富饒而尊敬。那些充滿貪欲和嗔恨的人並不是什麼好人,而另外那一種人才是金錢買不到的,值得尊敬。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大轉法輪”傳了三次佛法︰
第1次——>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講解“四聖諦”
第2次——>在靈鷲山,為大乘根器的眾生講解“了義”“不了義”的經典
第3次——>在揚巴堅,講解關于“如來藏”的了義佛法
第一次初轉法輪所傳是屬于小乘的法。
第二次和第三次傳法是大乘的法門。
大乘佛法後來為以“龍樹菩薩”及“無著菩薩”為主的“二勝六莊嚴”發揚光大。我們現在所上的《入行論》是屬于大乘經部的典藉,是大乘菩薩道修行的精華。我們現在進行到六度中的“安忍品”,安忍非常重要,因為嗔恨、脾氣暴躁是痛苦的根源。
要改變我們的脾氣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困難,就放棄改變它!
我們的性格如果永遠無法改善,那麼我們的修行如何進步呢?只有佛法才能轉化我們的心,寂天菩薩在安忍品里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理論來教導我們修習安忍,上次講過修習安忍的對境有多少呢?
有二十四種!復習一下︰
第1組——>“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種)
1.遭到痛苦。
2.被人輕視、看不起。
3.听到誹謗羞辱的粗話。
4.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詞。八種對境。
第2組——>我的敵人
1.得到快樂。
2.得到錢財。
3.得到贊嘆。
4.得到名聞。四種對境。
第3組——>阻礙“我”和“我的朋友”(各四種)
1.得到快樂。
2.得到錢財。
3.得到贊嘆。
4.得到名聞。八種對境。
第4組——>阻礙我的敵人
1.遭到痛苦
2.被人輕視
3.听到誹謗羞辱的粗話
4.遭遇暗中卑鄙的言詞,四種對境。
“修安忍”的方法有三種︰
1安受苦忍
*它的含義是︰我們都想“避免痛苦”。
*但現實生活我們“還是得面對痛苦”。
*所以我們要“了解痛苦的優點”“接受痛苦”。
*如果沒有痛苦的話,我們就不會想要離開痛苦。
*就不會在輪回之中產生出離心。
因為受到痛苦我們才會祈求三寶的保護,所以痛苦是我們出離心的引導者,是惡業最後的掃帚。經過痛苦的磨練能讓我們成長,痛苦受久了以後就會習慣成自然。寂天菩薩說︰“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你看電視上表演雜技的演員,他們的工作是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的,他們為什麼做得到呢?
因為他們從小就一直接受這樣的訓練,所以他們表演時才會讓人看起來很輕松,習慣使事情做起來比較容易,這些都是痛苦的功德;接下來講解
b.修諦察法忍(a)廣說
(A)嗔與嗔者非自主
22.不嗔膽病等痛苦大淵藪雲何嗔有情彼皆緣所成
23.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涌現
24.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
【講解】我們要對痛苦安忍,但對痛苦的來源卻沒辦法忍受。
*如果我們沒有膽、胃、心髒等等器官的話我們就不會生病,它們是病苦的來源。
*如果我們對痛苦的來源感到嗔恨的話,為什麼不對這些引起病苦的器官生氣呢?
*倘若我們不會去嗔恨膽、風和涎這些病痛的根源,為什麼去嗔恨有情眾生呢?
*也許我們會說︰“這些器官雖然是痛苦的來源,可是它們無心造作我們的痛苦!而眾生給我們痛苦卻是有心造作的。”其實,敵人給我們造作痛苦也是因緣促成而非自主的!
*為什麼每個人都會生病呢?這是我們阻擋不了的,業緣生起時就會自然而然的生病。
*我們都不想生氣煩惱,但煩惱自然而然會涌現,我們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嫉妒、傲慢、嗔恨、貪欲這些劣根性存在,我們在事情的開始前也沒有想到要對某某人生氣。可是為了“小小的因素”卻能情不自禁的大發雷霆,但這個“小小的因素”也沒有針對某人有目標的生氣!
所以事情的起因和生氣的對象,都是沒辦法自主的。就好像︰鏡子本身。
*並沒有自主的想要顯現某個色相。
*但自自然然的所有的外境。
*不論美丑都會沒有選擇性的顯現在鏡子里面。
*而鏡子里面的色相也沒有想過“我要在鏡子里面出現”。
*但這些色相自自然然會在鏡中出現,類似這樣。
*這一切都“非主自”的。
*所以我們都不該嗔恨,因為“嗔恨”和“嗔恨者”都非自主的!
倘若不會去嗔恨膽、風和涎病等等,這一切日常生活中痛苦的最大根源,那麼為何要嗔恨有情眾生呢?
他們也是各種因緣促成的!譬如人們雖然不希望生病,但是業感疾病仍會不期而然地產生。同樣地,人們雖然不想生煩惱,但是無明煩惱還是強而有力地涌現出來,雖然我們沒有想到“要嗔恨了!”但是仍情不自禁地嗔恨起來,雖然沒有想到“要生起了!”嗔恨同樣會習慣地自然生起。
25.所有眾過失種種諸罪惡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
26.彼等眾緣聚不思將生嗔所生諸嗔惱亦無已生想
【講解】我們因為嗔恨、貪欲等等大大小小的過失而造作了殺生、偷盜、邪淫等等輕重不一的罪惡,這些都是因緣所產生的。
就好像︰我們要看見一件物品就必須具備︰
1“物品”這個外境2我們的“眼識”3“眼根”三個因緣。
只有都具備了,我們才看得見這個物品一樣。
*譬如︰我們要見到“麥克風”︰
*就必須要有“麥克風”這件物品。
*我們的“眼識”及“眼根”。
三樣都具備了,我們才能看見麥克風。如果我們缺少其中任何一樣因緣,我們就看不見麥克風。
假如我們沒有“眼根”
*那麼,即使有“麥克風”及“眼識”,我們一樣看不到“麥克風”。
*為什麼我們的“耳朵”看不見麥克風呢?
*為什麼我們的眼楮听不到聲音呢?
*因為“眼根”和“耳根”的差別。“眼根”“眼識”同時存在,我們才看得見色相。缺乏“眼根”,只有“眼識”我們一樣也看不見。“耳朵”沒有“眼根”所以看不見東西。
因此所有罪過都是因緣產生的,
沒有一樣是獨立自主的。
所以我們不應該對敵人嗔恨,
因為他們也是沒辦法獨立自主的。
盡所有的一切大小過失,各種各類的輕重罪惡,
全部都是因緣所生的,
沒有任何一種罪過是獨立自主的。
那些聚合在一起引生嗔惱的眾多因緣——>沒有“我們將要生氣”的動機,
而因緣所生的嗔等煩惱——>也沒有“我已被生出來”的想法。
(乙)破嗔有自主因(甲1)破數論之主、我
外教的數論派認為“有一個獨立自主的我存在,所以我要嗔恨對方,
因為他傷害我,是出自于他的自主性。”
27.縱許有主物施設所謂我主我不故思將生而生起
28.不生故無果常我欲享果于境則恆散彼執永不息
【講解】數論派認為“所有的萬物都具備二十五種因素”,而二十五種因素的重點是永恆的“主物”和永恆的“我”,“主物”是萬物的創造者。
*“我”是享受者,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都是“主物”創造的。
*“主物”創造這些外境以後,經過二十三種因素送給“我”享受。
*好听的音樂、美好的食物都是“主物”創造的。
*那麼“我”要如何解脫呢?
*因為“我”發現這一切萬物都是“主物”創造的,所以“我”開始拒絕接受,因為“我”拒絕接受。
*所以“主物”也就放棄這些創造,因此“我和主物合一”,“我”就解脫了。
因為數論派認為“主物”和“我”是恆常不變的,所以“主物”是不生的,它要升起一絲念頭就如虛空中的蓮花一樣的不可能。虛空中的蓮花誰都沒有見過,所以我們說它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講解中觀論中提到“本來就沒有存在的我,你所認為的“有”就好像虛空中的蓮花一樣”。因為“我”也是永恆不變的,因此它將永遠散亂地執著于境。假設“我”在听聲音,那麼“我”將永遠在听聲音,一個月二個月一年二年永遠都在听聲音,為什麼呢?因為“我”是恆常不變的,如果“我”不听聲音了,那麼“我”就不是“恆常不變”了,所以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事實不是這樣。
雖然你主張有所謂“主物”的客體,而且也施設了稱為“我”的主體,但是“主”和“我”都不會自主地想到︰“我將要生起”而產生出來,主物是永恆而不生的,所以沒有所生的果,想要受用果的我,也是永恆不變的,因此它將永遠散亂地執著于境;而這種執著也將永遠不會止息。
(甲2)破勝論之常我
29.彼我若是常無作如虛空縱遇他緣時不動無變異
30.作時亦如前則作有何用謂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
【講解】“勝論派”認為“我”真正是常恆不變的,那麼外在因緣對
“我”來說是沒有什麼作用的。所以“我是常恆不變的”和現實不合。
倘若那個“我”真正是常恆不變的,那麼它就像虛空一樣毫無作用,就算遇到其他的外緣,也不會影響它的不變異性。即使在作用的時候,也和從前一樣,那麼作用對它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說,它的作用就是如此無用,那麼“我”和作用又有什麼相關呢?
(甲3)知如幻而息嗔
31.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
(丙)嗔雖如幻仍須斷
32.由誰除何嗔除嗔不如理嗔除諸苦滅故非不應理
【講解】我們要知道任何一切法都需要他緣聚合才能產生,所以沒有一個人是獨立自主存在的。
譬如︰我們佛學會必須要很多人聚在一起才能成立,只有一個人是不可能成為佛學會的,一個國家成立也是一樣必須要有各階層的人,如軍人、農民、商人等等。並不是一粒青稞的種子就可以長成一株青稞,它需要土地、水、陽光、溫度、風、空間全部生長的要素都具備以後它才會生長,外在萬法都是需要許許多多的因素集合在一起才能產生的。
嗔恨也是一樣,不能獨立自主而產生嗔恨,我們在完成些比較艱難或偉大的事情時,都會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其實所有事情的成功都是集合許多人的幫助和努力才能達成。明白這些道理以後,就知道敵人也是由于嗔恨而產生的,為何會成為敵人呢?因為內心有嗔恨!
而嗔恨也是由于某某因素產生的,譬如心情不好等等,而某某因素也是因為前面的某些因素產生的,而前面的因素也是因為它前面的因素而產生的
如此一直往前推的話是沒有盡頭的,所以明白這些道理以後,我們就不應該嗔恨這些如夢如幻的人和事了。我們知道嗔恨是如夢如幻的,因此我們再也不需要為除去嗔恨而煩惱了,因為嗔恨本來就是如夢如幻的。
以前在講解“中觀”的時候也提到“外在的一切都是如夢如幻”,如夢如幻是“假的”的意思,那麼我們殺生、偷盜也是如夢如幻啦?我們不需要共修、不需要供養、不需要布施因為這一切都是假的嘛!假如你已達到這個境界的話,真的就是這樣子!就勝義諦來說是沒有關系的,都是如夢如幻的。
諦諾巴尊者是一個釣魚的人。他釣魚也吃魚,但他有能力把死魚再弄活過來,表面上看起來是殺生的樣子。然而對他來說“外在的一切形象都是如夢如幻”。現在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
*因此我們還是要做如夢如幻的供養、如夢如幻的布施、如夢如幻的累積福報。
*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如夢如幻的快樂。
*如果我們如夢如幻的殺生,那麼就有如夢如幻的苦報等著我們去承受。
*所以就次第來說是必要的。
但就“勝義諦”來說確實是沒有什麼要去除的。因為在那個境界沒有什麼嗔恨!但是“如幻的緣起”它會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而且世間人都會嗔恨,去除嗔恨可以消滅痛苦。沒有嗔恨心情就會快樂,所以就“世俗諦”來講要消除嗔恨是非常合理的。
因此,一切法都是由于他緣聚合而生的,沒有絲毫獨立自主自成的能力。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不該嗔恨這一切如幻如化的人事了。如果一切
如幻,那麼由誰來除什麼嗔呢?所以“除嗔”不合理,但“如幻的緣起”不失作用,而且世間人也都承認︰除嗔可以消滅痛苦,所以沒有不合理的地方。
(b)結義
33.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飴
34.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厭苦以是諸有情皆當無苦楚
【講解】因此,當怨敵或親友無理傷害我的時候,我就應該立刻聯想到︰
*這些怨害都是從往昔的惡業所產生的。
*它並沒有自主性。
*需以保持心情穩定的平常心看待。
*欣然承受無怨無尤。
*如果痛苦不是緣生而是自找的,那麼這世間每一個眾生都想要快樂並沒有一個眾生想去追求痛苦。可見一切有情應該都沒有痛苦才對!
*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所有的眾生都在痛苦之中,我們人類有非常敏捷的聞思能力。可是還是處于痛苦之中,可見被無明所覆的其他業道眾生就更加痛苦了。
*我們在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講到“雖然眾生都想出解痛苦,但
無奈都只會制造惡業自討苦吃”。
*我們都想追求快樂,但因為愚痴而白白的將幸福像仇敵一樣的把它消滅掉。
*我們為了短暫的快樂而造就長久痛苦的因,所以我們一直處在痛苦之中。
*由此可知痛苦是由業惑緣生的。
以上所說是“修諦察法忍”,它最主要的重點是︰
敵人沒有自主性,所以不應該嗔恨他們,
我們要安心忍受。
c.修耐怨害忍(a)慈悲為懷
35.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戮傷或為得婦心憂傷復絕食
36.縱崖或自縊吞服毒害食妄以自虐行于己作損傷
37.自惜性命者因惑尚自盡況于他人身絲毫不傷損
38.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愍慈悲縱不起生嗔亦非當
【講解】我們縫衣、切菜或者操作機器有時候,因為自己不小心也會被刀、刺等器具傷害到自己。
*因為內心中的貪欲,有些人為了贏得女人的芳心和財物,甚至于會
過度難過而絕食。
*另外有些人則自縊上吊、跳下斷崖高樓或吞服毒藥和有害的食物,
以糊涂任性的自虐行為,殘害自己的身體。
*有時候,因為受到強烈煩惱的驅使,愛惜生命的人尚且會自殺身亡,何況是面對令人氣惱的其他眾生呢?
所以嗔怒者總難免會傷害別人的,因此即使有人出于煩惱前來殺害我,對于這些人仍然應該加以悲愍。
萬一不起悲愍心,起碼也不該嗔恨他們。
大圓滿前行提到︰
龍樹菩薩有五百年的壽命,和當時的一位國王是同一個命。龍樹菩薩不入涅盤的話,那麼這位國王也不會往生。所以這位國王的兒子們不斷的老老死死。沒有一位王子可以繼承到王位。有一次王後將一件非常華麗的衣服送給一位王子,這位王子說︰“這件衣服要留著等到將來繼承王位時才穿”。
王後就告訴兒子說︰“你沒有機會當國王!因為你父親的壽命和龍樹菩薩一樣長壽”。
王子問王後說︰“怎樣才能讓父親往生呢?”
王後說︰“只有龍樹菩薩往生以後,你父親才會死,假如你去向龍樹菩薩要首級的話,因為他是菩薩,我想他一定會答應把他的首級給你”。
所以這位王子就去向龍樹菩薩要首級,龍樹菩薩答應了他的請求。可是當這位王子用各種各樣的兵器去砍龍樹菩薩的頭時,都有如拿著兵器在虛空中飛舞一般毫無所得,這時龍樹菩薩說︰“雖然我已經明白了空性,但是因緣還是不虛的,很久以前我在割吉祥草時不小心傷害到一條小蟲的生命,這個罪業到現在還沒有消完,所以你用吉祥草來割我的首級的話應該可以達到目的”。
這位王子就用吉祥草砍下龍樹菩薩的頭,他如願地當上國王。
這個傳說在印度的南部,當時龍樹菩薩的頭和身體分開得很遠,但隨著時間的轉移龍樹菩薩的頭和身體會慢慢合攏。將來頭和身體合攏時龍樹菩薩會再降臨這世間。這是一個傳說,但我們現在都是凡夫無法像龍樹菩薩那樣子做,我們都要保護自己。當我們無法對敵人慈悲的時候,至少也要做到不嗔恨他們。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是無法自主的——>就好像瘋子一樣。
(b)如理除嗔因
39.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
40.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
41.棍杖所傷人不應嗔使者杖復嗔使故理應憎其嗔
42.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既曾傷有情理應受此損
【講解】
*我們都知道“火”的本質是燙的。
*因此當我們“被火燙到”的時候,都不會去怪罪“火燙到了你”。
*所以如果傷害別人是愚夫愚婦的本性,那麼嗔恨他們便不合理。
*這就好像︰有人不小心被火燒著了,卻嗔恨那“原本就具有燃燒性質”的火一樣。
*如果有情的天性原本仁慈而善良,過錯和嗔恨只是“偶然”才會產生的。
*那麼嗔恨他們也不合理,這有如“嗔恨突然被烏雲遮蔽的晴空”一樣。
*如果有人被木棒打傷了,那麼他是否應該嗔恨揮棒的人呢?
*不是這樣。因為揮棒者也是受嗔恨心所指使的。所以“該嗔恨的是”煩惱,而不是人。
*再者從前我對其他的有情眾生既然曾經作過類似的傷害。因此曾經傷害有情的我,按理也該受到同樣的傷害,所以我不該嗔恨他們。
(c)遇害思己過(甲)本義
43.敵器與我身二皆致苦因雙出器與身于誰該當嗔
44.身似人形瘡輕觸苦不堪盲目我愛執遭損誰當嗔
45.愚夫不欲苦偏作諸苦因既由己過害豈能憎于人
【講解】敵人的武器和我的身體,兩者都是產生痛苦的因緣。如果我沒有身體,怎麼會受到他人的傷害呢?
*既然他使用武器,而我又難免形體之累。那麼,“挨打受傷”到底該嗔恨我的身體,還是他的武器呢?
*因為這兩者缺少一樣就不會產生痛苦。
*“人的身體”脆弱得像個人形大瘡。稍一觸及就痛苦不堪。既然盲目貪愛的我要執著它。那麼它遇害受傷時,該嗔恨誰呢?
*你看一般的樹木,也不要穿衣服,也不需要特別的飲食調理,它就是那麼堅硬。
*而我們的身體不論如何的保養它,稍不小心踫觸一下即痛苦難當。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是很脆弱的。
*這樣脆弱的身體受傷害是難免的,不應去怪罪任何人。
*愚笨的人雖然也不想受苦,但卻“偏愛造作導致痛苦”的惡因。
*既然現在是因為往昔的罪業而受害,那麼憑什麼憎恨別人呢?
46.譬如地獄卒及諸劍葉林既由己業生于誰該當嗔
47.宿業所引發令他損惱我因此若墮獄豈非我害他
48.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怨敵因我忍墮獄久受苦
49.若我令受害敵反饒益我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講解】譬如︰地獄中的守護卒以及其他恐怖的劍葉樹林等等,既然都是自己的惡業所化現的,那麼墮入地獄受苦應該憎恨誰呢?
*我們平常說十八地獄是︰八熱獄、八寒獄、孤獨地獄和近邊地獄。
*而近邊地獄有四個。劍葉樹林是其中的一個。無間地獄的眾生惡業
淡化之後,從無間地獄出來時,他們會遠遠地看到一片美麗的森林因而升起“想要到那里休息”的念頭。可是由于業風的吹襲。當他們走進了這個樹林時,蒼郁柔軟的樹林就變成傷人的風刀葉劍,將眾生的身體割得遍體鱗傷,這就是“劍葉樹林”。
*其實,一切都是我們的惡業幻化的,如果不是惡業幻化的,閻羅王讓地獄的眾多有情受苦,那麼他們的罪過豈不是很不可思議嗎?
*如果不是惡業幻化的,誰有能力制造這樣工程浩大的熾熱鐵板地呢?所以一切都是我們業力顯現出來的,既然一切都是業力的顯現。那麼我們墮入地獄受苦應該嗔恨誰呢?只能怪自己沒有累積善業啦!都是我們自做自受。
*由于自己往昔業力的引發,以致于促使別人前來毀損傷害我。
*如果別人因為嗔害我而墮入地獄受苦,那麼豈不是我害苦了他人?
*借著“他人對我所做的傷害”而修習安忍,使我消除了很多往昔的罪業。
*然而,由于我的宿業引發別人來嗔害我,卻會使嗔害者墮落地獄長久受苦。
*如果到頭來是我導致他人造罪受報,而他人卻反而使我有機會修忍培福,那麼粗暴無理的心!你為何不感恩圖報,還要憎恨別人呢?
“沒有一個比安忍更難修的功德”前面講過,阿底峽尊者養猴子來修安忍。而我們現在不用養猴子了,到處都有像猴子一樣的敵人可以讓我們生氣。我們只要有能力安忍就好了。當敵人給我們修安忍的機會,消除我們的罪業、累積我們的福報時,我們應該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