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循絲綢之路宿因緣  善無畏胎藏敷九州
    天竺有個烏荼國,方圓七千余里,國中的大都城方圓二十余里。

    烏荼國氣候溫和宜人,草木繁盛。肥沃的土地上河流蜿蜒,雨林茂密,一望無限的農田里長滿了茁壯的禾苗,微風吹來,只見一片綠色的波濤緩緩起伏。

    也許是地有靈氣,這里長出的糧食一直豐作,瓜果也比周圍其他國家的要更甜蜜更大。在山野間漫步,時常能見到姿態秀逸的奇花異草,一簇簇、一從從,不經意地舒展著勃勃的生機,散發著誘人的芬芳。

    國中人民相貌魁梧,膚色黝黑,性格豪放。人們好學不倦蔚為風氣,大多信奉佛法。

    烏荼國內有百余所寺院,僧眾萬余人,全都修習大乘佛法,精勤修道的比丘到處可見。烏荼國中有舍利塔十余座,是從前無憂王修建的。據說都是當年釋迦牟尼佛曾經說法的地方,在佛陀圓寂後,無憂王將所獲得的部分佛陀舍利珍重起塔珍藏以便人們繞塔祈福禮拜。

    烏荼國現在的國王是佛手王,先祖為中印度摩伽陀國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季父甘露王的後裔,後來發生國難,國家分裂成數個小國,烏荼國就是其中之一。

    佛手王的王妃是一位賢德的女性,眉目清長,端莊秀麗,和國王感情甚篤。佛手王平時處理政務,事務繁忙,王妃閑暇時,常誦經禮佛,國王和王後對待宮人,頗為慈厚,善用有才能者治理國家,所以國土安寧,百姓生活和睦。

    王妃膝下已有一子,極為頑皮,雖然很聰穎,但時常捉弄宮人,盡管王妃時加訓斥,也許是孩子天性使然,依然不見效果。為他請來教師教導他學問,王子也並不熱心學習。

    一天,王妃和佛手王談起大王子,說︰“陛下,我們的兒子時常戲耍宮人,性格頑劣。宮人們畏于您的威嚴,只能忍氣吞聲。如果他將來繼承王位,可能善待人民嘛?我從前一味滿足他的要求,疏忽了對他的教育,才造成這樣的後果。陛下今後的家國要他繼承,可他能否擔當如此大任呢?”

    佛手王听了,沉思片刻說道︰“以後我們就嚴格要求孩子,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至于王位的繼承,我們還可以再生,沒有必要拘泥于長幼的順序,只要從中挑選最優秀最有才德的孩子就可了。”

    過了一段時間,王妃又有了身孕。佛手王得知後,欣喜之余,囑咐王妃︰“你就安心養胎,其他一切繁雜事務不必掛心。每天淨心禮佛、陶冶情性,多到風景優美的地方走走。我讓人從國中挑選受過良好教育,賢良有才德的淑女陪伴你們母子。”

    王妃于是每天都到佛堂禮佛誦經,閑暇時喜歡聆听梵唄。有一天坐禪誦經中,恍惚間自己來一所非常莊嚴的佛剎,一種力量牽引著她步向大雄寶殿。進殿後王後對著佛剎大殿中的釋迦牟尼佛虔誠地頂禮膜拜起來。突然之間,王妃看到佛像睜開了慈悲的雙眼,放射出七彩光明,照耀向自己。王妃內心涌起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悅,她默默地注視著佛像,仿佛看見佛像嘴角微微翕動。王妃听到一個充滿慈悲的聲音告訴自己︰“善女人,你所孕子,當繼承如來法藏,成就殊勝功德,請善自珍重!”

    這時,宮女進入佛堂請王妃用餐。宮女的呼喚聲將王妃從如夢似幻的境界中拉回了現實。王妃回味著這一刻殊勝的喜悅,情不自禁告訴了國王,國王听後,思慮片刻說道︰“或許王後現今所孕當為吉祥麟兒,還請王妃善加珍惜身體,保護好胎兒!”

    此後王妃繼續每日誦經的功課,空余時間在宮女的陪同下參訪國中有名的寺院。

    國中的名剎,和佛陀舍利塔所在之地,都留下了王妃了足跡。

    自從懷了這個孩子,王妃自然喜食素齋,性情更加慈悲仁恕。佛手王非常歡喜,對孩子的出生充滿了期待。

    公元637年的仲夏,隨著一聲清越的嬰兒啼哭聲從王妃的臥房中傳出,王妃安然產下一名男嬰。佛手王听到宮人報喜,連忙放下手邊的政務,趕來陪伴她們母子。初生的孩子生得清秀端嚴,在初乳後熟睡中宛如入了定境一般,神態安祥平和。佛手王看著孩子,心中充滿了喜悅,決意悉心培養這個王子。

    這個孩子就在如此祥睦、幸福的王室中被健康地哺育著,一天天長大,國王和王後給小王子起名善無畏。

    照顧陪伴孩子的侍女,全部經過精心的挑選,王子稍微長大一些,佛手王就請最優秀的老師教導王子。而王子也是天生的聰明穎悟,一教就會,並且觸類旁通,悟性極佳。佛手王听到老師對孩子的稱贊,喜不自勝,也會時常考校孩子的知識,每每總會得到滿意的回答。

    而王妃注意到他和大王子很不一樣,即使對待宮人侍者,都很和善,和大王子迥然不同。有時善無畏隨王妃外出,看到農民在地里耕田,汗水不斷灑落,十分辛苦。他就問母親︰“為什麼這些人必須勞動才可以生存?而我們卻可以不勞而獲?有什麼辦法能讓人們都過上平等安樂的生活,而不必如此辛勞?”善無畏充滿童真的問題,王妃也答不上來,王子于是經常陷入深深的獨自思考中。王妃看他很認真的樣子,就說︰“兒啊,這個問題,以母親的智慧解答不了。不過,佛陀是一切智智者,擁有圓滿無礙的智慧。我在讀佛經的時候,曾經看到佛這樣教導人們,只有培植善因,不去傷害眾生,相反要去利益他人,這樣才能獲得安樂。比如一個國王,就應當愛護人民,不能自恃權勢,欺凌百姓。要任用賢德的人才治理國家,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如果擁有國家的人只知道恣意享樂,不問民間百姓的饑寒,遲早會受到懲罰,也就與安樂無緣了。”

    王子听了,說︰“听起來,佛陀說得很有道理啊。可是佛陀是誰呢?如果每一個人,都盡力避免傷害別人,相反努力利益他人,這個世界就會越來越美好,人們也會越來越安樂了。是這樣的吧,媽媽?”

    王妃听了,含笑說︰“嗯。佛陀就是數百年前你父王家族中的長者,佛陀俗名喬達摩•悉達多,他非常慈悲,有無上的智慧,被稱為釋迦族的聖人,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

    在古代印度一個名叫迦毗羅衛的小國,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達多。悉達多太子後來出家修道,成為無上智慧的徹悟者和無量福德的圓滿者,所以被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字面理解佛陀二字,就是覺者、智者。

    覺者有三義,便是能自覺、能覺他(使眾生覺悟)、覺悟和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而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只有佛才圓滿了三項。

    孩子,你有善良的天性,也很聰明穎悟,希望你日後也能像佛陀一樣,成為一切智智者,濟度眾生。”

    正在這時,一只在天空中飛翔的小鳥看見樹葉間的一條小蟲,撲下來把小蟲啄走了,王子面露不忍,說︰“媽媽,小蟲被鳥兒吃了,為什麼一個生命要傷害另一個生命呢?難道這世界就是強者對弱者的統治?這樣互相傷害會有什麼後果嗎?”

    王妃想起讀過的佛經中,也有因果輪回的故事,于是對他說︰“一個生命如果傷害了其他生命,將來等到生命的下一次輪回就會遭受懲罰報應。如果生命之間相互傷害,就會形成輪回中惡惡相報的無盡業果,沒有終結的時候。所以佛教導眾生,慈悲善待一切生命,所以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麼一說。斬斷惡業,停止對其他生命的傷害,才能從連續不斷的生死輪回之鏈中獲得解脫。”

    王子听了,感嘆地說︰“媽媽,平時老師教我各種學問技藝,那些雖然也不錯,孩兒也很願意學習,它們只是解決人們生活中生存的問題,可是卻不能解答一些重要的比如生命意義的疑問。今天听您說起佛陀,他一定是這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了。媽媽,希望您能允許我學習佛法。我相信那里面有真理存在。”

    王妃欣然同意了。從此以後,王子不僅廣泛學習世間各種學問技能,一有閑暇,就讀誦佛經,或者去寺院向高僧請教佛法。

    善無畏小王子一天天長大了,到10歲的時候,已經文武兼備,學識廣博,並且仁愛慈厚,深得佛手王的喜愛。

    佛手王對王妃說︰“這個孩子天資過人,雖然才10歲,可是已經表現出不凡的才智。我打算鍛煉他的領導才能,就先讓他先學習如何領兵吧。如果一個未來的國王不善領兵,就不可能保護好自己的國家和百姓。不過這樣,無畏以後可能在你身邊的時間就少了。”王妃雖然不舍,也只好同意。

    善無畏年僅10歲,雖然是王儲,兵士們也不以為意,以為王子領兵僅僅是走過場而已。可是那曾想,小小年紀的善無畏王子卻法紀嚴明,另一方面對兵士極為關懷,自己和普通士兵吃同樣的飯菜。有士兵生病,小王子會親自探問,請醫送藥、吁寒問暖。漸漸大家覺得這個王子非同尋常,而且兵士們也越來越喜歡它們這位年少的將領。

    在小王子善無畏的統率下,軍隊軍容嚴整,上下一心。佛手王看到後,心中非常歡喜。

    不知不覺中,三年過去了。此時的善無畏,已經顯得成熟而富有智慧。

    入春以後,佛手王感到身體不適,延醫問藥也沒有起色,整日精神倦怠。善無畏听說父親生病,于是把軍中的事務交待妥當,趕回王宮探問父親。

    善無畏的到來,讓佛手王非常高興,他拉著小兒子的手,仔細端詳。只見他英氣勃發,目光深邃明亮。言談話語中充滿對自己的關心,一雙童稚但滿含堅毅的眼光注視著自己。一會善無畏說說︰“父王,您安心調養身體,孩兒這次回來,一定要照顧好您。”

    佛手王臉上掠過一絲無奈的笑意,微微搖了搖頭,說︰“孩子,生老病死乃是自然界的規律,父王也會老死。你回來很好,我看到你非常開心。不過,你將有更重大的責任要承擔。”說完,他略微停頓了一下,凝視著善無畏的雙眼,然後才緩緩地說︰“這個國家需要一個賢明的國王。我決定將王位傳給你,希望你能擔當起治理國家的重任。”

    善無畏吃了一驚,忙說︰“父王,您安心調養身體要緊,現在不要說這些,百姓是離不開您的。”

    佛手王听了搖了搖頭,說︰“我的身體已經遠遠比不上從前,就是病好了,也沒有那份精力了。”然後慈愛地看著善無畏說︰“你雖然才13歲,但是稟賦過人,才德兼備,一定能夠勝任,不要再推辭了。”

    善無畏對慈愛的父王說道︰“孩兒不是長子,父王您就是想傳王位,還有王兄啊。孩兒能在父王身邊盡孝,就可以了。”

    佛手王听了皺了皺眉,說︰“你王兄哪有這個才具?為王者,應心懷天下,高瞻遠矚,任用賢能,國家才能興旺發展。只有你最合適,不必再說了。”

    無畏恐怕再堅持下去,父王不悅,只得從命。

    佛手王的病癥越來越加重,遍請名醫,依然無效。于是命人備好紙筆,親筆寫下遺書,傳國位予善無畏。

    善無畏日夜守候在父親身邊,期盼著父親能恢復過來。然而天不從人願,佛手王日漸衰弱,過了些天,竟然撒手而去。

    舉國傷悼,為老國王舉行國喪。無畏少年頓失嚴護,更是悲傷,然而還必須把父親佛手王交托的責任承擔起來,于是依照佛手王的遺囑,繼任了王位。

    善無畏成為烏荼國新國王後,選賢任能,整頓吏治,興善除弊,減少雜稅,實行不擾民的寬松政策,讓烏荼國充滿了蓬勃的生機,贏得了國中上下的擁戴。

    然而,有個人看到這一切,非但沒有一絲的喜悅,反而嫉妒難耐。這個人就是無畏的王兄,他一向驕縱跋扈,認為自己是長子就應該繼承王位,可是父王竟然把王位傳給了年僅13歲的弟弟。他想無畏雖然自幼聰慧過人,但畢竟還是個孩子,父王居然無視自己這個長子的存在,實在是可氣。

    于是暗中招兵買馬,屯積勢力,陰謀伺機搶奪政權。不想年青的國王才德兼具,小小年紀,就把一個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這樣再拖延下去,只怕下手的時機沒等來,弟弟的江山卻越來越穩固了。

    終于,他迫不急待地發動了兵變,自立為王,劫掠百姓,擴充軍餉。

    消息很快傳到國都,無畏決定親自領兵平叛。在激烈地戰斗中,叛軍首領大王子為流矢所傷,因此被捕獲。雖然叛亂平息了,然而兄弟之情已斷,如果按照國家法令,應將其兄斬首。

    為了王位,竟會發生手足相殘的事,殘酷的現實讓善無畏國王很悲傷。

    他來到母後的宮中,向同樣傷悲的母親訴說內心的傷感。“母後,人們都說情同手足,可是我雖然為一國之主,卻因王位而手足情斷。我想讓位給兄長,出家為僧。這樣雖然兄弟之情不存,卻還不至于義絕。懇請母後準許。”說著不由潸然淚下。

    他的母親見此情景,非常難過,然而無畏心意已決,而且這是保全它們兄弟手足情義的唯一辦法,無奈也只好忍痛同意。于是國王善無畏召集群臣,當著母親的面,赦免了王兄的死罪,並讓位給他,來保全兄弟之義。當時大臣們多麼不情願看到這一幕呀,他們擁戴愛護這位賢明仁慈的年青國王啊。

    大王子本以為自己起兵作亂被擒,已是必死之身,萬念俱灰。沒想到身為國王的弟弟不但赦免了他,還將王位讓給他。心中不禁翻騰不已,既有喜出望外的興奮,又混雜了極度的羞愧感。雖然終于得到了王位,卻是無畏寬宏大量相讓的結果,短短的時間,經歷了從階下囚到國王的巨大變化,他卻始終無法抬起頭來——在弟弟道德人品光芒的照耀下,自己顯得那麼渺小。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也促使大王子以後成為了一個慈善和藹、愛護臣民的國君。

    禪位後的善無畏辭別眾人,準備獨自遠行。臨走的時候,母親悄悄將傳國寶珠塞進了善無畏的行囊。

    身後的故國城郭越來越遙遠,前方的道路也越走越漫長。

    以前自己雖然短暫地為一國之主,整日忙著處理國家大事,卻從來沒有閑暇象現在這樣在山野間隨意漫步觀賞,卸下王位的重負,以後的歲月將是自由而充實的。善無畏一邊漫步一邊觀賞著自然的旖旎風光,數不盡的奇花異草賞心悅目,變幻萬千的自然風光令人感受到天地的蒼茫遼闊,無所牽掛的步履,已經游離于世俗的爭斗之外。對于一個一直向往佛法尋求解脫的佛子而言,這又是多麼難得呀!

    明月升起,銀輝流瀉,枝影橫斜,固然有一種幽涼沁心的美;東升而西落,朝霞萬道的壯麗,轉眼變成夕陽余綺的絢爛,更將無常演繹成攝人心魄的瑰麗色彩。

    風餐露宿的艱苦,絲毫沒有妨礙無畏的寧靜悠閑。這樣一位僧人,毫不惋惜地將他人為之血染爭戰的尊貴王位輕輕拋棄,在荒野間踽踽獨行,長長的僧袍微微飄動,遠去的身影在地平線間逐漸與天地精神融為一體。他的目的明確,尋訪佛法大德,接受他們的教育,完美自己的人生,真正到達解脫輪回的彼岸。

    迎面吹來海風,仿佛要拂去無畏長途跋涉的疲頓,天上的白雲迅速地飄移,海濱的椰子樹三三兩兩地映入眼簾。“看來,已經到達南天竺海濱了。”無畏看著眼前的景色,自言自語著。

    遠遠地,海天一線,海鷗飛翔。海面上波浪層層涌動,不斷沖向海灘。

    踩在細軟的沙子里,陽光的余溫熱乎乎地溫暖著腳底,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美麗貝殼裝點著海灘。

    善無畏坐在海邊的礁石上,靜靜地聆听濤聲。然後又起身沿著海岸,緩步前行。海浪的此起彼伏好象輪回無盡的六道,輾轉不息;夜空的皎潔月光仿佛得證無上菩提的覺者,寂靜祥睦。

    就在海岸邊的山崖上,善無畏發現一個洞窟,于是他移動腳步來到了石窟。波濤不斷地拍打著海岸,海潮音在耳畔回響,潮起潮落漸漸都淡入大海的蔚藍和天空的浩邈。

    石窟內干燥而明亮,空氣中飄散著清新的檀香味。洞窟內陳設簡陋,地上有吉祥草編成的草團,在洞窟的中間有一座石刻的舍利塔,周圍有簡單的新鮮花卉裝飾點綴著,酥油燈依然在焚燃著……

    善無畏一見,不由得雙手合什,右繞舍利塔三圈,然後恭敬禮拜。他心中升起清淨莊嚴的快樂。顯然就里是僧人禪修宴坐的地方,僧人已經外出經行,也許外出化緣,也許此刻已經在極樂世界的光明中寧靜地注視著自己。

    善無畏環顧四周,只見石壁上刻有很多壁畫。

    其中一幅壁畫上,慈祥的佛陀坐在七寶蓮台上對無量大眾說法,前面有一座高廣莊嚴的大寶塔從地涌出,欄J重重,龕室無量,妙寶瓔珞點綴,寶鈴懸垂,香氣氤氳。塔周幡蓋飄搖,都是金銀琉璃玉石等制成。天空中白色蓮華紛紛飄墜。天龍八部等無數大眾手持華、香、瓔珞,幡蓋等供養寶塔。

    旁邊又有一幅畫,畫上有一座大宅,堂閣已經衰敗,牆壁剝落,木制的柱基也已腐朽,隨時有倒塌的可能,四面又燃起熊熊大火,而宅中的人們好象根本沒有發覺,還在嬉戲享樂。這座大宅只有一個門,門外停放著三輛馬車,分別是羊車、鹿車和牛車。每一輛車都高大寬敞,珠縵懸垂,瓖嵌著寶石,四周的的車欄雕刻華美,上面懸掛著風鈴。車的寶蓋也裝飾著奇珍異寶,珠玉交絡,熠熠生輝。

    善無畏看著牆上的壁畫,知道描繪的是《妙法蓮華經》中的故事。第一幅是寶塔從地涌出品︰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于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于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于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贊嘆,住在一面,欣樂瞻仰于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于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另外一幅描繪的是佛說三界如火宅的譬喻︰

    譬喻家宅遭遇大火,幼兒仍在宅中游玩,不知脫離危險。長者乃設方便,告以門外有幼兒所期望的羊車、鹿車、牛車等,借以誘出門外遂共乘大白牛車,脫離火宅。此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為五濁、八苦等苦惱所聚,無法安住。幼兒比喻眾生,謂眾生貪著三界,耽于享樂的生活,不知處境的危險。長者比喻佛,羊車比喻聲聞,鹿車比喻緣覺,牛車比喻菩薩乘,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

    善無畏環顧四周,只見石窟內十分整潔。在一塊青石後,還有甬道通向幾間小的石室。善無畏不敢擅入,于是盤膝坐下,靜靜等候,安禪觀心。

    或許是瞬間或許是恆久,禪定中的善無畏听到了細碎的腳步聲從洞窟外傳來。善無畏旋即出定,起身整衣,合十等候。

    只見幾名僧人在一位年長比丘的帶領下,挑著木桶,小心翼翼地走著,桶里的水,絲毫也沒有潑灑出來。善無畏心中暗暗贊嘆,虔誠地望著年長的比丘匍匐在地作禮,禮畢起身合掌對長者說︰“弟子善無畏,從南天竺參訪到這里,懇請長老接納,允許我在這里修行。”

    長老目光炯然,安祥地看著他,非常友善地點點頭說︰“你能有緣來此,也是必然,我很高興。這里生活清苦,如果你能適應就隨大家一起修習吧。”

    善無畏聞言,非常歡喜,再次向長老施禮,表達由衷的感謝。隨後一名中年僧人為無畏安排好寢居的石室,並且告訴他這里的作息時間和各種應注意的要點。善無畏一一應諾。

    善無畏淨掃房間,沐浴更衣後,就有一名年輕侍者叫他到長老的居處。他恭謹地跟在侍者後面,來到一間清幽的石室。

    看見長老,善無畏恭敬地俯身頂禮,並將隨身攜帶的一尊釋迦牟尼佛聖像呈上,說︰“這尊釋迦聖像,是弟子早年親手制模鑄造的。弟子看外間的石窟內,有佛陀舍利和法華經的圖繪,正好在道場供奉。”

    長老含笑看著他,說︰“這里以修習法華三昧為主,凡初來僧眾,都要先習懺悔法,作為前方便。修行之法,必須清淨身心,調伏眼耳鼻舌身意,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懺悔今生與過去世中所有惡業,深發慚愧禮佛懺悔。以三七日為一期,于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等六時,勤修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行道誦經坐禪觀行,如此由有相而漸達無相,終能入于《安樂行品》所說甚深禪定,觀照六根,了達實相真空妙諦。”

    “你遠路而來,先休息幾日,等身體恢復了,再精進修持。三七日內,只許行、坐,不準眠臥,你能受得了嗎?”

    善無畏听了,歡然答道︰“弟子既然出家行道,又怎麼會畏懼艱難。看諸位師兄身心清利,就知道這里必定修法殊勝。師兄們都能堅持下來,弟子會向他們學習,努力精進的。”

    長老贊許地點了點頭,又囑咐道︰“先把身體調養好,修法更容易得力,也不要太心急。”

    善無畏又恭敬頂禮,謝過長老的法恩,才退出來,回到自己的小石屋。這里的一切,讓他心中欣喜不已,對于即將進行的法華三昧懺法,還有幾分按捺不住的興奮。

    第二天,善無畏起得很早,淨掃道場。然後焚燃妙香,供養佛陀舍利和法華經。這時,其他僧眾也都起來了,大眾一起開始修法,禮佛懺悔。每個人神情都極為專注,道場的氣氛寧靜而祥和。善無畏置身其中,身心清涼快樂,雖然長時間的修法讓他的身體有些疲累。

    修法結束後,也沒有人顯現出散亂的樣子,閑雜的話語一句也听不到,大家安靜地繼續各自攝心觀行。無畏心中深為贊賞,自己能在如此殊勝的道場中修行,誠然是三寶的加持啊!

    午後和晚上,大眾又集中修法二次。

    連續七天,善無畏和其他僧人一樣,完成了懺悔前行法事。晚課後,長老宣布新的一期法華三昧懺法從第二天開始。

    善無畏和其他僧人在臨坐寢前又一起將道場嚴淨清潔一遍。

    臨晨他們早早從坐寢中起來,沐浴身心。然後各自盡心供養,隨力備辦好種種供品,還擺放了從野外采來的香潔芬芳的鮮花,又將名香融入淨水中,遍灑道場。

    早課的梵鐘響起後,大家迅速集合在道場,在長老的主持下,奉請三寶、贊嘆如來。大眾恭敬禮佛,懺悔眼耳鼻舌身意所犯一切罪障。懺悔後,又旋繞舍利塔,之後,大眾齊誦法華經。誦經完畢,又坐禪一心觀想實相。

    除了日中一食外,其余時間,或禮佛懺悔、或繞行持念、或坐禪誦經,無一念散亂、無一句閑言。

    剛開始的幾天,因為沒有睡眠,日夜修法,無畏還覺得困頓不堪,身體也極為疲乏,後來漸漸感覺身心清淨,五欲蓋障,本來已極淡泊,此刻更有如薄霧散去,了無蹤跡,整個人就象脫胎換骨了似的。比起修法前,更覺神氣清明爽利。身心乃至一切,如夢似幻,如同虛空,念念寂靜。這樣連續多日修法,善無畏不僅沒有絲毫懈怠,反而威儀端嚴,信心具足,安然快樂,法喜盈身。

    一天,在禪定寂靜中,善無畏忽然看到一輪潔白月輪輪,中有一六牙白象,普賢菩薩莊嚴地端坐在白象背上的蓮花座上,眉目慈和清淨。普賢菩薩慈悲地注視著他,伸手摩挲著他的頭頂教誡道︰“你身心清淨,已經破除五蘊蓋障,一切諸法如露如電,你既已遠離,如虛空般的實相也將為你開顯。”說完,普賢菩薩和六牙白象消失在瑩徹如淨琉璃般的虛空中。隨後是釋迦如來、過去多寶如來,以及十方諸佛顯現出無比莊嚴的無邊色身,清淨光明沒有邊際,各各放光照耀善無畏的身心,然後又消失在廣漠的虛空中。

    善無畏此時觀察到世間的一切無常苦空,乃至身心全都虛幻不實,十二因緣也如幻戲。世間紛紜萬象在圓明湛寂中一一消殞,一切諸法本來不生更無有滅。

    經過這一期的法華懺法,善無畏身心寂然安樂。二十一天的修法結束後,長老詢問大家的收獲。僧眾中,有人說感覺身體更有力氣了,有的人說對佛法、對自己更有信心了,還有的人說感到自己身心更清淨了,也有人說看到身體不淨白骨分明,產生了對世間的厭離心。長老微微點頭,鼓勵大家繼續努力。

    而後他的目光停留在無畏身上,說︰“孩子,你來這里時間最短,然而卻非常精進,說說你的體會吧!”

    善無畏對長老恭敬頂禮,然後起身答道︰“蒙長老慈悲應允,弟子得以參加殊勝的法華懺,經過這一期修法,恍如從夢中醒來。夢本來就是虛幻不實的,幻夢既然消失,始終是空無所得。”

    長老凝視著他說︰“既然如此,你的身心現在如何?”

    善無畏答︰“身心也如虛空,妙樂難喻。”

    長老贊嘆地說︰“蓮子得淨水滋育即能開敷,佛種生于釋門必成龍象!法華懺法本是淨除障垢的前行法,想不到這一期修法,你已經成就法華三昧。在這里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教給你的了,你應當繼續參訪求學,不要以此為足。”

    善無畏匍匐在長老腳下,祈請長老繼續留自已在這里學習,然而長老語重心長地告訴他︰“你有更為殊勝的因緣在等待著你,你必須離開這里,你修行的足跡才剛剛開始,不要猶豫悲傷,勇敢地去接受新的磨練吧!”

    善無畏只好拜別長老,象閑雲野鶴一般,繼續漂泊、參學、參訪善知識。

    他沿著山路走下,山崖的那一側海潮依舊澎湃,而他的身心經過法華懺,清淨恬淨,已非來時可比。

    他又來到海邊,面對遼闊的大海,眼前浮現出法華會上從地涌出的寶塔,莊嚴殊妙,裝飾著無量妙寶。他的心中涌起一個願望︰“我就在這海邊,用沙子聚成一萬座塔,以此供養十方三世如來!”

    想到了就立刻付諸行動,然而細小的沙子一粒一粒的,很難聚合在一起,海浪不時沖擊著沙灘,剛堆成的沙塔很快就倒塌了。然而善無畏並沒有因此而灰心,反而更加堅毅地堆著沙塔……

    海浪退了還來,沙塔聚起了又倒下,善無畏本來就是一個認定目標堅定不移的大丈夫,這點挫折並不會阻止他的願行,他嘗試著將從海岸邊荊棘從中采來的荊棘枝葉混合沙土,最終終于找來一種分泌粘汁的荊棘植物,拌入沙子中,再重新堆塔,果然成功了。

    一座、二座、三座……很多天過去了,海灘上出現了一排排整齊的小佛塔,並且還在不斷增多。佛塔已經接近一萬了,疲勞了善無畏就坐禪休息,恢復了精神便再繼續。

    除了聚塔,他還必須采集那種粘性荊棘植物。這次善無畏不是很幸運,當他專注于采折荊棘的時候卻沒有注意到近在咫尺的危險。就在他身邊的荊棘叢中,有一條黑蛇正吐著長長的舌芯,警惕而邪惡地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

    善無畏毫無所覺,只是忘我地采折著荊棘。危險越來越近了,當善無畏再次撥開荊棘叢的剎那,黑蛇閃電般地發動了攻擊!

    善無畏突然覺得手指一陣巨痛,定楮看時,原來是荊棘叢中的黑蛇咬了他一口,那條黑蛇得手後,迅速游走了,瞬間消失于雜沓的荊棘叢中。

    傷口很快腫了起來,善無畏簡單包扎了一下,繼續采集荊棘,而後又返回海灘。他專心致志地聚沙成塔,似乎已經忘卻了傷痛。

    很快,天色將暮,一萬座塔完成了,善無畏站在海灘上,看著一直綿延到遠方的佛塔,欣慰地露出笑容。他這時才想起被蛇咬過,檢查傷口,已經痊愈了。

    對于佛法的虔誠必然可以逢凶化吉,誠如《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中所雲“佛告諸比丘,若有人識彼摩利支天菩薩者,除一切障難王難賊難,猛獸毒蟲之難,水火等難……持此咒者面向百那,一切鬼神惡人無能得其便者。”虔心持一切如來一切大菩薩名號悉能祛除災難!

    善無畏面向這一萬座佛塔,靜靜地跪在海邊,他在心中默默發願︰“懇請三世十方一切三寶為做證明,弟子從今而後,願深入如來智慧法海,與法界眾生共成無上正等正覺!未證之間,永不退轉!”

    海風鼓動波濤不斷拍打著岸邊的礁石,發出巨大的轟鳴。無畏聆听著海潮音,晚霞絢麗的光輝照射在他莊嚴的臉龐上,幻出堅毅的輪廓。夜幕降臨了,善無畏此刻安然地于萬座沙塔中入于禪定……

    此刻他應該在十方微塵佛剎中供養著一切如來,應該在兜率天宮聆听彌勒慈尊說法,應該在華嚴海會遍參每一位善知識,應該在布恆羅伽山感受觀音大仕的慈悲,應該在十八層地獄中親躬地藏菩薩的大悲願行……

    當朝霞再次將他從禪定中喚醒,善無畏再次鄭重禮塔後,離開了海邊,又踏上了參訪的征程。

    在荒野間獨行,善無畏披星戴月餐風露宿;

    在雨林中穿越,善無畏披荊斬棘拒狼擋虎;

    在沼澤中跋涉,善無畏步履維艱泥淖般若;

    在從山中攀登,善無畏身心諧韻山風松濤!

    累了就在禪定中獲得能量,餓了就采集野果充饑,渴了就尋找清淨的水源,用漉水囊過濾之後再喝,然後帶著盛滿的水壺繼續上路。

    當夜暮降臨,善無畏就在樹下,鋪開坐具,盤膝坐禪。夜空中,星光閃爍,遙遠的星光雖然不足以照明,然而無畏的心間卻宛如有一輪明月,皎潔無暇,身心內外的一切,都寂然融入清湛的虛空之中。

    當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噴薄而出的時候,無畏起身收起坐具,又向遠方行去。

    他穿過一片片原野,跋涉過一條條河流,攀越過一座座高山,穿越過一個個雨林。

    他再次來到了一條河邊。

    河水看起來很清澈,善無畏正準備俯身取水,忽然注意到這條河似乎有些異常。水中不僅沒有魚兒游動,河流的兩岸連草木也沒有,更好象完全沒有生命的跡象。

    善無畏又四處查看,這一帶竟然連蟲蟻也看不到一只!河水一定是有毒的。無畏找來石塊投入水中,卻見頃刻間很多黑色毒蛇迅速地向水面探出蛇芯閃閃的三角腦袋,這大約就是古印度有名的毒水河!

    善無畏必須要穿越這條毒水河,然而河中的毒蛇會心甘情願地讓行嗎?善無畏于是祈請諸佛菩薩慈悲加持,更默默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然後信步踐入毒水河,勇敢地向對岸走去。

    沒有毒蛇來纏繞他的雙足,更沒有蛇芯親吻他的雙腿,善無畏已經站在了毒水河的對岸。

    佛法的不可思議豈止如此?然而對于凡夫無信者,這不啻天方夜譚!

    越過了毒水河,善無畏又跋涉了很多天,來到中印度天竺國境內。

    善無畏想起來自己有一個姐姐嫁給天竺國王,自從姐姐出嫁,姐弟倆就一直無緣相見。于是來到王宮求見國王,國王听說他到來,立刻和王妃一起將他迎入宮中。姐弟重逢,那份歡喜自不必說。

    姐姐仔細打量他,只見他一襲僧袍,面龐清瘦俊朗,兩目透出慈和的光芒,就問他︰“弟弟,曾听人說起,自從你繼承王位後,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凡是從我父母之邦來的人,都對你贊嘆有加。你為什麼要舍棄王位出家呢?”

    善無畏听姐姐問起往事,只好將從前兄弟叛亂,平叛後自己不願因王位斬殺手足,懇請母親同意,讓國出家的事說了一遍。

    國王和王妃听了感慨不已,對年青的無畏又多了一份敬重,善無畏高尚的品德令他們由衷贊嘆。王妃在宮中設宴,為手足團聚而慶賀,席間國王和王妃請無畏留在天竺國弘法。無畏笑著感謝他們的好意,說︰“今天能在這里和姐姐團聚,無畏非常歡喜。不過,無畏志求佛道,度化群生,我決心遍禮聖跡,繼續參訪求學,姐姐的好意只能心領了。”

    旋即無畏就離開天竺國,繼續參訪游歷,來到摩揭陀國。

    摩揭陀國的王舍城,相傳是釋迦牟尼佛大弟子舍利弗誕生和入滅的地方。王舍城附近有一片摩羅園,當年由五百商人捐資買下這片土地獻佛,佛陀曾在此說法三月。

    後來摩揭陀國國王鑠迦羅阿迭多在此興建佛寺,這就是著名的那爛陀寺的起源。

    此後,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擴建,燜葉嗑隙嗤跤衷詼 娼ㄋ攏 茲脹踉詼 苯ㄋ攏 鷥脹踉詿宋鶻ㄋ攏 杏《韌踉詒泵娼ㄋ攏 に脹跤鐘詼 嫘陸 笏攏 ┬鶼瘛> 醯牟歡俠┘ㄓ 歟 搶猛鈾輪鸞ヵ晌 《鵲諞淮笏潞橢姆鸞濤幕 行模 滴 徹邸br />
    那爛陀寺歷代高僧輩出,鼎盛時期曾有萬名僧人、學者聚集于此,寺中藏書最多時達九百萬卷。

    玄奘大師前往印度求法時,也曾在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著名的譯經師義淨三藏在這里跟隨寶師子學習十年,他曾經寫下優美的章句,來描述那爛陀寺的盛況︰

    “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寶台星列,瓊樓岳峙,觀竦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于戶牖,交日月于軒檐,羯尼花樹,加以流水逶迤,青蓮菡萏,暈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

    善無畏久聞那爛陀寺的盛名,而且這里又是佛陀曾經說法之地,所以還沒到王舍城,心中已經充滿了向往。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他的那爛陀寺之行,將會對他的一生產生深刻地影響,此行非同尋常!

    當到他到達那爛陀寺的時候,已經是夕陽西下,遠遠地,只見一大片寺宇樓台,在絢麗的雲霞映襯之下,恍如佛國仙境。

    當晚,善無畏在那爛陀寺住下,對這個名僧大德會聚之地、璀燦的佛法之都,有了更深的感受。他宛如遠離故鄉的游子,終于回到了富饒的家國,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欣悅。這里的一切,讓他觀賞不足,宏大精深的佛法氛圍,更讓他充滿了期盼。他決定把母親給他的傳國寶珠留在那爛陀寺,這件無價珍寶,只有在佛法的中心,為三寶增輝,才是最相宜的。

    第二天,他就向寺主稟明自己的願望,寺主听了,也非常贊許他的發心,說︰“這件妙寶就好象佛經中說的摩尼寶珠,晶瑩剔透,光芒柔和明亮,真是令人贊嘆。你能將如此貴重的寶物供養三寶,足以表明你的發心,如同這顆寶珠,光明純淨。”其他人也紛紛贊嘆。

    “這樣的無價之寶,應當瓖嵌在大佛像的額頭上,讓所有進入那爛陀寺的人,都得以一睹佛陀的光彩,”寺主接著又說道,“而且應該請最好的工匠來完成,才能使佛像和寶珠美倫美奐相映成輝。”

    善無畏聞言,欣然說︰“不瞞您說,弟子對于工藝鑄造,很有心得,就讓弟子親手瓖嵌寶珠。”

    寺主听了,含笑點頭。

    于是無畏爬上高高的梯子,非常小心地一點一點嶄刻,然後將傳國寶珠嵌入,又用純金將寶珠周圍瓖好,仔細打磨,最後看上去,寶珠和佛像渾然一體,佛像慈祥端嚴,寶珠的光華,就象佛陀的白毫相光一樣。

    白天,這顆寶珠就像映照著太陽的光芒淨盈閃爍,而到了夜晚,就如星光一樣璀璨絢麗。

    寶珠發出的光芒引起了寺中一位高僧的注意。這名高僧沒有人知道他來自何方,看上去也就三、四十歲的樣子,眉目軒朗,親切藹然。他對佛法非常精通,而修證更是高深莫測,所以那爛陀寺的僧眾,對他極為尊敬。

    他看到寶珠在佛像的額頭上放出光明時,自言自語地說︰“終于來了。”

    善無畏恰巧從旁邊經過,他被這名僧人脫俗的神采所吸引,就上前作禮,說︰“長老,您是在看大佛額頭的寶珠嗎?”

    那位高僧聞言轉向無畏,說︰“是呀,凡事都有待因緣。寶珠瓖于佛的額頭,光華倍增,也兆示著佛法會光顯人間。”

    善無畏听了很高興,說︰“長老,這顆寶珠原是烏荼國的傳國之物,我的母親把它交給我,我用它來供養三寶,也是期望為母親和烏荼國培植福田。弟子初來那爛陀寺,也希望能夠親近大善知識,深入法海。弟子善無畏,不知長老您如何稱呼?”

    那名高僧微笑著看著他,說︰“自從恩師龍樹菩薩傳我大法,爾來已八百余春秋,貧僧就是龍智。”

    善無畏听到龍智菩薩的名號,不禁全身一震!以前,曾听人們傳說,龍樹菩薩有一位高足,上天入地、神力難思,久住人間隨緣度生,神龍見首不見尾,想不到竟然在這里相遇!

    善無畏大喜過望,連忙五體投地,說︰“弟子頂禮龍智阿奢黎!請大師慈悲攝受!”

    龍智阿奢黎含笑說︰“那你以後就跟著我吧。”

    善無畏又再度頂禮,感謝師父攝受之恩。喜悅從心頭不斷涌出,果然那爛陀之行意義非凡!

    以前有一位大唐高僧玄奘三藏,曾在南天竺磔迦國庵羅林中,遇到龍智阿奢黎,並向阿奢黎學習《中論》和《百論》。而自己竟在那爛陀寺得遇龍智菩薩,這是多麼幸運而又神奇的際遇啊。

    從此以後,善無畏隨侍龍智菩薩左右,殷勤侍奉。不知不覺,好幾年的光陰過去了。這些年從龍智菩薩耳濡目染所受法教與前不可同日而語。

    一天早上,龍智菩薩和一名中土僧人在一起,準備用齋。無畏將飯菜準備好,又擺放好碗筷,然後侍立一旁。

    那名僧人笑著說︰“貧僧剛才去中土大唐走了一趟,已經帶回齋飯,不需要為我準備了。”善無畏听了大為驚異,天竺到大唐近十萬里之遙,這位僧人片刻之間,已經悠然往返兩國,並帶回大唐的齋飯,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善無畏不禁向中土僧人的缽內看去,缽中的蔬菜翠綠可喜,米飯白晰瑩潔,不但非常新鮮,而且還冒著熱氣。無畏心中感嘆不已,佛法確實微妙難思,自己還要不斷深入學習佛法啊。

    無畏表情的細微變化都被龍智菩薩看在眼里,他對無畏說︰“你能看見神力不可思議之事不說出來,真是難得。不錯,確實是學習密法的上乘根器。”

    此後,龍智菩薩開始傳授無畏總持瑜伽密教。無畏先後學習了各種大乘經典和五明論。而後,龍智菩薩又將十萬頌《金剛頂瑜伽經》和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全部授與善無畏。又為善無畏授五部灌頂。

    此後修法,三昧耶三密相應,總有許多龍神護法圍繞在善無畏的周圍,他精進不懈的勤修,很快獲得成就。

    龍智菩薩傳授善無畏總持瑜伽密教後,一天,他對善無畏說︰“師父已經傳法與你,我準備離開這里,到其他地方度化眾生。”

    善無畏听了,忙說︰“弟子願跟隨恩師左右。”

    龍智菩薩笑著搖了搖頭,說︰“師父希望你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樣即使不在師父身邊,師父也會感到欣慰的。”

    善無畏拜伏于地,恭敬頂禮,說︰“弟子隨侍恩師,已經有七年了。這七年間,耳濡目染,燻習最上乘教,獲得甚深法益,卻無從報答師恩。”

    龍智菩薩斂起笑容,嚴肅地說︰“無畏,荷擔如來家業,度化眾生,也是在報答師恩啊!”

    他略微停頓了一下,又說︰“何況我們師徒並非永別,在適當的時候,師父還會指點你的,我們都各自隨緣安心去吧!”

    善無畏無奈,只好拜別恩師,離開了那爛陀寺,又開始游歷,遍禮聖跡。

    正值六月,天氣酷熱,雨季即將開始,善無畏于是前往王舍城郊區的靈鷲山。

    靈鷲山又稱耆崛山,山頂狹長,向東西延伸,山中園林清淨,當年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之後,就率領弟子來到靈鷲山,受到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的歡迎。佛陀說法之後,國王非常欣悅,供養了一處竹林精舍,作為佛說法和修行的處所。

    靈鷲山福德臻聚,歷來為賢聖所居。佛陀在此說法前後達五十年之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妙法蓮華經》、《無量義經》、《佛說法華三昧經》等,都是在靈鷲山宣說的。

    靈鷲山,在漢語中時常被簡稱為“靈山”,禪宗有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典故,正是發生在這里。

    頻婆娑羅王為了親近佛陀,特意修建了一條石階,直達山頂的園林。

    善無畏接近靈山勝地,內心極為虔敬,一步一拜,拾級而上。

    山頂下有許多小石窟,是比丘們禪修宴坐的地方。山崖邊有磚砌的精舍,精舍東面有長石,為佛陀經行之地。精舍旁有一塊巨石,當年提婆達多曾在這里推下巨石,企圖傷害佛陀。

    提婆達多,在佛陀住世時犯五逆罪,破壞僧團,是與佛陀敵對之惡比丘。為世尊叔父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弟。幼時與釋尊、難陀共習諸藝,其技優異,常與世尊競爭。佛陀成道後,隨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間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後因未能得聖果而退轉其心,漸生惡念,欲學神通而得利養。由是,提婆達多愈加x慢,欲取代佛陀領導僧團,亦未得佛陀允許。此後提婆率五百徒眾脫離僧團,自稱大師,制定五法,枉以此為速得涅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

    佛陀在舍衛國樹給孤獨園時,提婆達多雖然出家學道,但他利欲燻心,犯下三大叛逆之罪︰

    一是他曾從高山推下山石,想壓死佛祖,卻只傷了佛祖的腳趾;

    二是他曾放出大狂象,想踏死佛祖和另外的兩部僧眾;

    三是他曾殺死一位修行高超,眾漏除盡的比丘尼。

    南邊懸崖下有一座小塔,佛陀曾于此宣說《妙法蓮華經》。

    因為他干下這些傷佛殺人的惡事,所以常常疑心害怕後世受到報應。正好此時,來了六師外道,他便前去問疑。六師外道給他講了許多歪理邪見,說什麼︰“為惡無罪,為善無福。”于是他敬信邪說,便將善根斷盡。

    阿難因和提婆達多是兄弟關系,愛重其兄,情義深重,深感惋惜,悲泣痛切,憂愁苦惱,便去對佛祖說︰“提婆達多愚昧無知,听信歪理邪說,造下不善之業,斷盡善業根基,辱我佛門釋子。”

    當時,佛祖對阿難說︰“提婆達多不僅今世利欲燻心,斷破善根,在過去世中也為貪圖利益,做惡喪身。”

    于是佛陀為阿難講說提婆達多先世因緣,阿難方才釋然。

    在靈鷲山南邊懸崖下有一座小塔,佛陀曾于此宣說《妙法蓮華經》。

    精舍南側山崖,有大石室,為佛陀當年入定之所。

    石室西北有一形似鷲首的巨大磐石,相傳魔王曾化作一只鷲鳥棲息在磐石上,猛然拍動翅膀,大聲怪叫,把阿難嚇得手足無措,佛陀伸出手,無礙地穿越石壁,摩阿難頂,慰喻阿難,使之安泰。

    善無畏一一瞻禮聖跡,又回到山頂,從囊中取出香爐,焚燃妙香,氤氳的香氣,很快彌散開來。無畏望空虔誠禮拜,默默發願,希望能夠親見釋迦慈容。

    這時,耳畔傳來一聲低沉的獅吼,善無畏訝然抬首。周圍一切如舊,蔚藍的天空下,怪石嶙峋的靈鷲山安靜地偃臥在熾熱的陽光下。

    然而,剛才那聲獅吼雖然低沉,听得卻非常清楚,不會有錯。這頭獅子應該離這里不太遠。善無畏起身向聲音傳來的方向走過去,大約走出百米,果然看到前方一塊岩石處,露出一只獅子的頭。那只獅子仿佛正注視著自己。

    善無畏心中一驚,但是並沒畏懼。只見那只獅子掉頭離他而去,跑了一段距離,又停下來看他。

    善無畏此時更為驚異,這只獅子顯然並沒有傷害他的意思,看樣子好象想引他去什麼地方。

    善無畏于是跟在獅子後面,一路前行,不知不覺,來到山的腹地,只見周圍林木挺拔,枝葉扶疏,綠茵鋪地,掩映著一簇簇艷麗的無名花朵。烈日偶然穿透綠蔭,灑落在身上、草地上,感覺已經不那麼灼熱。那只獅子忽然跑進前方的一個山洞里,消失了。

    善無畏拔開洞口遮蔽的青藤,走了進去。眼前忽然一亮,山洞里居然光明如白晝,非常軒敞。善無畏再一看,不禁喜出望外。里面分明是釋迦世尊!迦葉和阿難兩位尊者侍立在兩旁。無畏五體投地,連連頂禮稱頌,說︰“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陀並沒有言語。善無畏抬起頭,仔細瞻仰,原來是佛陀的聖像。只不過看上去和佛陀的真容毫無差別,無論是泛著紫磨金色光芒的皮膚,還是頭頂的肉髻、螺發,都仿佛是佛的真身。白毫在眉間妙旋宛轉,清湛廣長的雙目,炯然有神,散發出慈和的光彩。善無畏感動地流下淚來,又重新頂禮世尊。

    再看兩邊的侍者,也都神采奕奕,似乎正含笑注視著自己。

    善無畏于是決定在山洞中結夏,在佛陀的相伴下度過了漫長的雨季,每天精進修法,恬淡清虛。

    雨季結束後,無畏再度朝禮靈鷲山上的聖跡,而後前往佛陀成道之地——菩提伽耶。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六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還是未悟得解脫之道。于是他放棄苦修,在河邊踫到一個牧羊女並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糜之後,來到了菩提伽耶。就是在菩提伽耶的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發誓如若不能大徹大悟,終身不起。冥想了三天天夜後,突然得以覺悟,找到了解脫之道。然後在附近繼續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便得證道。

    菩提伽耶在靈鷲山以南約百四十里,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里因而成為聖地。歷代許多高僧都住止于此,參究佛法,建塔立碑。佛陀入滅後,佛陀弟子和信眾共同在此建塔紀念佛陀,該塔就是菩提伽耶大塔,塔高約五十米,形如金字塔,底部為邊長十五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漸收縮,頂部呈圓柱形,上立一銅制螺旋形圓頂。塔底一層四角豎有四個與大塔樣式相似的小塔。大塔東門兩旁闢有佛龕,安置有佛像,其余三面為高二米的石欄桿,原來共六十根,大塔西側是著名的大菩提樹,佛陀正是在此樹下得道成佛。

    善無畏經過一天的跋涉,終于來到心目中渴仰的聖地。綠蔭如蓋的菩提樹,枝干縱橫扶疏,深淺相映,構成一副靜謐的畫卷。善無畏凝望著藍天下蒼翠的綠葉,心中澄明如鏡。他在菩提樹邊跏趺而坐,進入禪定,太陽朝升夕沉,似乎都無所覺。于定中,善無畏親歷佛陀修行之軌跡,親身隨佛陀各地游學……當他出定的時候,已經好些天過去了。

    善無畏從菩提伽耶向東北方向走了六十多里,來到佛陀大弟子迦葉尊者守衣入定的雞足山。

    釋迦牟尼佛涅後,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傳法給阿難。迦葉尊者遵從佛陀的咐囑,帶著佛陀的袈裟入雞足山守衣入定,等候彌勒佛降生。迦葉尊者在雞足山上選擇一處整潔的地方,用吉祥草鋪在上面,然後雙足交疊,結跏趺坐發誓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不壞,用糞掃衣覆蓋,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降生成佛時,將來此訪問,即把釋迦佛的衣缽獻給他,並協助他教化眾生。”又對山神說︰“如果阿世王和阿難來,山應當為他們而開,讓他們進來見我一面。等他們離去,山體再次合上。”

    說完,迦葉進入滅盡定,當時大地出現了微妙祥瑞的六種震動。

    阿世王在夢中看見殿梁折斷,猛然驚醒。此時正好守門的侍衛進來稟報︰“大迦葉剛才來向陛下辭行,隨後就前往雞足山,準備進入涅了。陛下當時正在休息,所以沒敢奏報。”

    國王听了,非常悲傷,說︰“我真是福薄啊!諸位聖者涅,我都沒能見到。”于是命人備車輦,前往靈鷲山竹林精舍,見到阿難,頂禮阿難足。國王對阿難說︰“尊者,尊者摩訶迦葉往雞足山入滅,我希望能再見迦葉尊者一面。”阿難于是陪同他,一起前往雞足山。

    他們到了山前,山自然從中間裂開,就看到迦葉尊者在山中跏趺而坐,容顏還和從前一樣。國王于是命力士積香木為薪,準備火化。阿難見狀,對國王說︰“陛下萬萬不可!摩訶迦葉現在並沒有圓寂,而是入滅盡定中,保持色身不壞,要等到將來彌勒佛下生,將袈裟交給彌勒佛,為作證明,然後才會入于涅。”國王听了,作了種種供養後,依依不舍,禮拜辭別了迦葉定中之身。

    他們剛走出這座山,山體轟然一聲又合上了。

    龍華會上的大眾在毗楞伽寶中看到善無畏求學參訪的事跡,都感嘆不已。

    光瑩如鏡的毗伽寶中顯現出雞足山。

    會中善見天子和諸位梵王等會眾看到此景,身心震憾,異口同聲地說︰“自從釋迦文佛入于涅,無量百千歲月如流水一般逝去。眾生在無佛之世,沒有了為他們開啟智慧之眼的導師,貪欲、心熾盛,顛倒惑亂,廣造惡業,死後紛紛墮入三惡道中,轉生天道的眾生卻越來越少。現在彌勒佛出世,我們有幸值遇,福德智慧得以增長,身光更加明亮澄淨,梵天的宮殿也更加高廣嚴麗了。懇請世尊為我們演說甘露妙法,轉無上法輪。”

    彌勒佛微笑著同意了,從佛身發出五色光明。無量大眾歡喜踴躍,諸天右繞彌勒佛無數匝,然後滿懷敬愛地站立一邊。

    這時,穰彝醺呱 惕筮攏骸吧韙瓷炖鄭 嵋喙檳Ч稹2瘓枚櫚賾 倘緱突鵓邸N業紉聳彼  黽已J鸕饋!br />
    而後,穰彝踉詘送蛩那G蟪嫉奈 葡攏 吹交 衷傲 饗攏 肭竺擲掌腥 饉淺黽搖p彝蹺 擲沾茸 骼瘢 姑揮刑 鶩防矗 敕 勻宦淶兀 砩系囊路湮 賣模 駝庋晌 松趁擰br />
    彌勒佛在無量大眾和天龍八部等的簇擁下,進入翅頭末城。他剛一踏入城門,娑婆世界出現六種祥瑞的震動,整個閻浮提大地頃刻之間全都化為金色,而翅頭末大城中央,土地變為金剛地。過去諸佛所坐金剛寶座自然從地涌出,天空中許多寶樹飄落繽紛花雨。迦樓羅、緊那羅演奏美妙音樂,龍王從口中吐出各種花樣的噴泉,供養彌勒佛。

    彌勒佛步履千葉蓮華走向金剛座,安然坐下,開始轉正法輪,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以及十二因緣。

    這時,大地再次出現六種震動,傳出微妙音聲,穿越無量無邊世界,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獄,無數鬼神都被這聲音所震撼,他們相互傳告︰“彌勒佛出世了,將要普施甘露妙法,為世間眾生開智慧眼目。”一時之間,一切與彌勒佛有緣的天龍八部全都知道了這一無與倫比的喜訊。從三十三天一直到大梵天,天人們互相通告,各領部屬來到佛說法的金剛座。

    又有無量眾生發願從彌勒佛出家。

    彌勒佛慈祥地對大眾說︰“現在,你們來到我這里,並不希求來生轉生到天界享受快樂,也不是為了今生得到安逸享樂,只是為了證涅妙果,得到永久的安樂。你們能如此,是因為以往都曾經在佛法中種下各種善根。

    從前釋迦牟尼佛于五濁惡世出世,呵責勸誡,以種種善巧方便為你們說法,無奈你們智慧淺陋不能領受,只是多少種下些善根,現在才得以見我,成為我的弟子。

    你們中有的人曾以衣食布施于人;有的人曾經受持佛戒;有的人曾以伎樂幡蓋華香燈明等供養過佛;有的人曾造立僧房,供養僧人衣食住行;有的人曾受八關齋戒修習慈心;有的人憐憫為苦惱逼迫的眾生,以身代受;有的人持戒多聞、修習禪定;有的人起塔供養舍利、系念佛的法身;有的人拔濟貧窮孤獨受苦眾生;有的人曾令有情和合歡樂。

    因為曾發善心,修過功德,你們今天才能在我的教法中受教。”

    彌勒慈尊接著贊嘆道︰“釋迦牟尼佛真是功德不可思議啊!能在五濁惡世中,教化百千萬億諸惡眾生,令各自修善,如今你們才能夠生于佛世。如果不是釋迦世尊忍辱勇猛,在濁惡世教化成熟眾生,你們今天又怎能得到殊勝的安樂呢?要好好珍惜,離于幻法,證得真空實相啊。”

    大會中諸天于是紛紛贊嘆釋迦牟尼佛忍辱慈悲、救拔眾生,有如火中蓮花,功德超勝。

    釋提桓因和欲界天諸天子,歡喜欣悅,作偈唱頌︰

    世間所歸大導師,慧眼明淨見十方;

    智力功德勝諸天,名義具足福眾生;

    願為我等群萌類,將諸弟子詣彼山;

    供養無惱釋迦師,頭陀第一大弟子;

    我等應得見過佛,所著袈裟聞遺法;

    懺悔前身濁惡劫,不善惡業得清淨。

    于是彌勒佛率領眾多弟子,前往雞足山。這些弟子大都是從前在娑婆世界剛強難化的眾生,此刻已然如來眷屬。千葉蓮華托著彌勒慈尊徐徐地升到雞足山頂。

    雞足山上覆蓋著高大參天的古木,枝葉舒展。彌勒佛伸廣長腳趾躡住山根,這時大地出現十八相動,再伸廣長雙手按向雞足山體,如同轉輪王打開大城門一樣,山體轟然一聲自然向兩邊分開。

    山轟然裂開。然而山雖然如刀削斧劈似地從中間裂開,卻並沒有崩塌。

    這時,跟隨著彌勒慈尊的人驚呼起來︰“看哪!這座山里,還有個小矮人坐在那里!”

    眾人議論紛紛,不敢向前。有的弟子就問彌勒佛︰“這是什麼人呀?看上去相貌像人,可是身體那麼小,身上穿的好象還是法衣。”

    彌勒佛微笑著輕揮手臂示意大家安靜。

    這時梵王手持天香油灌注摩訶迦葉的頭頂,而後又擊法鼓、吹響法螺。其聲悠遠,震動天地。

    奇跡出現了!

    先前他們目睹的那名矮小的比丘睜開了雙眼!他的眼楮細長而有神,透過披散的長發,散發出奇異的光彩。隨後他的手也活動起來,緩緩放下交疊的雙足,站了起來。

    他從容地用手將法衣整理好,托著金襤袈裟,匍匐著向彌勒佛所在方向頂禮而來。

    眾人見此情景,一個個瞠目結舌,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只見他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雙手呈上袈裟,鄭重地對彌勒佛說︰“尊敬的彌勒佛,這件金襤袈裟是釋迦如來交付與我的,世尊囑咐我親手交給您的。”

    彌勒佛含笑垂手接過袈裟,說︰“有勞迦葉尊者在此一直守候。”

    彌勒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貌極為莊嚴圓滿,身高三十二丈,他的弟子也都有十六丈高。

    迦葉站在他們面前,就好象面對著雄偉的高山一樣;而他們看迦葉,就象是極度微縮的小矮人,只比彌勒佛的腳面高出一點兒。

    眾弟子對彌勒說︰“為什麼今天這座山上會出現這個人頭蟲,身形矮小丑陋,還穿著沙門的衣服,他看到世尊,怎麼還能知道恭敬禮拜?”

    彌勒佛听了,慈悲地說︰“莫要胡言亂語!你們不要輕視這個人。孔雀雖然長得五顏六色很好看,可是卻成為老鷹的食物,頃刻間化為塵土;大龍雖然身體長大,卻被金翅鳥搏食。人雖然長得高大端正,皮膚白晰,卻象七寶瓶中盛糞一樣,污穢不堪。這個人雖然身材矮小,他的智慧卻有如百煉純金,煩惱結習早就已經斷盡。時常行頭陀行,在天人中無人能及。是釋迦牟尼佛派他來到我這里,你們應當一心合掌恭敬作禮才對。”

    彌勒佛環視眾弟子,又說︰“釋迦牟尼世尊,在五濁惡世教化眾生,在他一千二百五十名常隨弟子中,迦葉尊者頭陀行第一,他的身體由于往昔福業的緣故,全身金色。他舍棄了也是身為金色的妻子,出家學道,晝夜精進不息。他慈悲憫念貧苦下賤的眾生,為了度化他們才長久住世。他就是釋迦世尊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啊!”

    會中一切大眾聞言,肅然起敬,全都對迦葉尊者恭敬作禮。

    這時彌勒佛手中拿著釋迦牟尼佛的袈裟,蓋在右手上,剛好掩住兩根手指,又放到左手,也只能蓋住兩根手指。

    眾弟子紛紛說︰“從前的佛怎麼身體如此矮小呢?一定是因為眾生貪濁驕慢造成的吧!”

    彌勒見眾弟子心生邪慢,就對摩訶迦葉說︰“尊者可以示現神通,並且說過去佛所有的經法。”

    于是摩訶迦葉騰身虛空,顯現十八種稀有的變化。他忽然顯現出無比高大的身形遍滿虛空,片刻又縮小成芥子那麼大,瞬息又變回廣長的大身相。然後身上噴出清澈的泉水,而腳下卻是烈焰騰騰,紅色的火光映照在泉水上,泉水仿佛也被染紅。他在地上行走,似凌波微步一般;到了水面上,卻又如履平地。他在空中自如地或坐或臥,身體卻不會下墜。一會兒,從東面出現,在西面消失;一會兒,在西面出現,卻在東面消失。前後左右上下,時隱時現,如夢似幻。

    虛空中突然又顯現出一個琉璃窟,瑩澈光潔,迦葉尊者坐在窟內。琉璃窟中傳出清淨微妙的梵音,原來是迦葉尊者在佛神力加持下,演說昔日釋迦牟尼佛所說十二部經。

    眼前的情景深深地震憾了在場的每個人,而殊勝的微妙法音,更如巨大的磁石有力地吸引著他們。大眾如醉如痴地聆听著,法喜油然而生,契入甚深的妙理,會中有八十億人遠離塵垢,于諸法中不受諸法,心無系縛,坦然快樂,證得阿羅漢果。還有無數天人發起菩提心。

    迦葉尊者說法已畢,繞佛三匝從空中落下,恭敬頂禮彌勒佛,說︰“一切有為法,皆悉無常。小僧今日所作已辦,應當回到釋迦世尊當年說法的聖地耆崛山,入于涅。”

    說完,辭別彌勒佛,回到耆崛山他當年的住處,自身出三昧真火焚化入滅,散發出如同旃檀一樣的香氣,隨風遠播。人們遠遠看到五彩光明盤旋上升,聞到芬芳清涼的蓮花馥郁。大眾贊嘆不已,為尊者恭敬作禮。

    彌勒佛親自收起迦葉尊者的舍利,在山頂上起塔。

    彌勒佛贊嘆地說︰“當年,釋迦世尊常常在大眾中,贊嘆大迦葉比丘頭陀第一,通達禪定解脫三昧。難得的是,他雖然有極大的神通,卻沒有自高自大的心,能讓眾生得大歡喜並且時常憫念那些貧苦下賤的眾生。”

    許多大眾親眼目睹迦葉尊者的神跡和成就,內心舍離五欲,身心清淨,安住正法。

    此刻善無畏站在雞足山前,看著滿目青翠,撫今追昔,遙想未來,一時間感慨萬千。

    他在草地上盤膝坐下,默默祈請,而後念誦真言,敕令山神開山。不一會兒,雞足山忽然無聲無息地從中間裂開,就象被刀切開似得那麼平滑。

    但見禪定中的迦葉尊者身披袈裟,神態安祥,就象坐在那里睡著了似的。經過漫長的歲月,尊者的頭發長長地披散著。

    無畏向尊者頂禮之後,從行篋中取出剃刀,非常小心地為迦葉尊者剃去須發。而後又向定中的尊者作了供養。

    善無畏不願多打擾入定的尊者,于是懷著萬分恭敬緩緩退出了雞足山。

    善無畏剛一離開,山體又合在了一起,好似從未打開過的樣子。

    在五天印度大陸一一參禮聖跡後,無畏又搭乘商船,沿海游歷天竺各國。

    在南印度海中,有一座風光迷人的海島,島上有山名補陀落迦山,觀世音菩薩三時常住在這座山中,時常顯大神通、放大光明,普度眾生。小島上到處開放著一種叫曼殊沙的花卉,要麼素潔美麗,要麼奼紫嫣紅,清芬宜人。善無畏此行的目標就是朝覲、禮拜觀世音大士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諸佛導師。

    善無畏在海中遠遠看到一座深青色的島嶼在海霧中若隱若現,隨著船只逐漸靠近,島上紅白相映成趣的曼殊沙花已經映入眼簾,有如白雲,又好似素練,有如朝霞,又好似火焰,還有其他的花卉草木共同裝點著這座海中仙山。

    善無畏舍舟登岸,只見島上清幽靜謐,華果處處、芳香撲鼻。島上居然有清澈的河流,蜿蜒周流補陀落迦山,重重環繞達二十圈,最後才匯入南海。要入山朝覲,首先必須跋涉這條曲折回旋的溪流。

    山上岩谷崎嶇,山徑窄而逶迤,長滿濕滑的青苔,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滾落山崖、喪身谷底。

    善無畏攝心定氣,一面口誦真言祈請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一面謹慎地邁動雙足,安然地攀爬到了山頂。

    山頂上有一大水池,澄明如鏡,岸邊林木蓊郁,溫潤如翠玉。湛藍的天空和悠閑的白雲映入池中,微風拂過,粼粼的波光在陽光下晃耀著、變幻著。

    善無畏在池邊向觀世音菩薩祈請能一睹聖山全貌,于是虔誠地持誦著真言,虔誠和靜心使他心無旁騖,仿佛與聖山融為一體。

    持誦完真言,善無畏收攝心神仔細察看周圍的一切,他沿著水池尋覓著,發現在前面不遠處,有一條岩谷,岩谷的石階光滑明淨,蜿蜒地向山腹中延伸進去。

    于是善無畏沿著岩谷的石階,循跡向山中走去。這是一條漫長的石階,兩邊的山崖、崖下的溪流,滿山的花卉,仿佛天上瑤台。在接近山腹的時候,善無畏發現原來石階通向一處宛然天成的石宮。懷著敬畏,善無畏欣賞著石宮的四野,然後緩步而入。

    石宮所在處的岩谷內古木參天,香草柔軟如茵,右旋布地。溪水潺潺,林鳥啁啾,松濤陣陣,紫氣紛呈,祥雲覆蓋,多麼殊勝的世外仙苑呀!

    在石宮內,儼然觀世音海會的天然雕塑群!

    觀世音菩薩,頭佩天冠,發分五髻,頂戴阿彌陀佛,身披潔白的天衣,在金剛寶石上,跏趺而坐。周圍無量菩薩,各各坐在寶石座上,恭敬圍繞,仿佛聆听觀世音菩薩以微妙音聲宣說大慈悲法。

    善無畏欣悅之情難以言表,匍匐在地恭敬作禮,而後跏趺坐在地上,入于禪定之中,仿佛也身在三時恆住的觀音菩薩海會靜靜聆听菩薩說法。

    禪定中觀世音菩薩修長清湛的雙目含笑注視著無畏,說︰“善男子,你能得予聖會,說明我們宿緣深厚,也表明你對無上菩提的不退信心。此刻當為你摩頂,願你早日圓成佛道!”

    摩頂的顫栗法喜使善無畏從禪定中驚醒,仿佛剛才的一切聖境全部如過眼雲煙,海市蜃樓。石宮中的觀音菩薩與海會聖眾聖像依然如磐石般凝固著,肅穆而莊嚴,仿佛整個世界都處于寂靜和安謐之中。

    善無畏欣然拜倒于金剛寶座前,他心中明白觀世音菩薩舒展的手臂正在摩挲娑婆世界的一切有情!

    剛才禪定中觀世音菩薩舒手摩頂,只覺得象有清涼甘露從頭頂灌沐而下,舒暢無比。

    善無畏在岩谷中住了近一個月,每日入禪定中與諸聖眾一處修習佛法,辯論妙義,仿佛置身于西方極樂世界清淨佛國,身心適悅,超然物外。

    補陀落迦山本是觀世音菩薩與聖眾所居之處,世人鮮有能到此山者。有的人來到山下,虔心求見菩薩,菩薩有時現佛身、有時現自在天身、有時現外道身等不同形相,慰喻其心,令所求滿願。

    善無畏在定中恭謹應諾,拜別了海會聖眾、辭別了諸佛導師觀音大士菩薩,出定後離開了補陀落迦山。

    他搭乘過往的商船,慢慢駛離了海島。在船上,回首海中的補陀落迦山,島上的曼殊沙花依稀在目前。想起觀世音菩薩莊嚴的慈容,善無畏面向不斷遠離的海島,望空作禮,心中默默持誦大悲心陀羅尼。

    善無畏並沒有浪費在海上漂泊的日子,一路上,他時開禪觀、不斷誦經修持。當他誦經的時候,口中放出白光,風平浪靜,三天的時間,船已行萬里。

    那個時代,海上風波險惡,在海上行船是相當危險的。船上的商人都知道有一位得道高僧同舟護,非常高興,因而對無畏也極為尊敬。

    一天,當船遠離海岸,在深海航行的時候,船上的商人忽然騷動起來。“不好了,那艘船上懸掛著骷髏標志,一定海盜船!”只見一艘快船迅速靠近大商船,船上的人個個手提鋼刀,相貌凶惡。

    商人們紛紛向無畏求助,無畏眼見眾商人危險在即,可能會性命不保。于是默默念誦真言,七俱胝菩薩在虛空中顯現出高大莊嚴的全身相,眾商人全都拜倒在甲板上,祈求救。

    這時,不知道從哪里又冒出來一伙盜賊,很快將企圖劫奪商船的盜賊打敗,有幾個窮凶極惡之徒當場被打死了。死里逃生的盜賊全都跪在無畏面前,發露懺悔,表示願意皈依佛法,棄惡從善。他們還主動告訴商人們前面的航程,哪些地段比較安全,哪些地方較危險。

    當船在中印度靠岸後,善無畏舍舟登岸。幾天來沿途的見聞,多與干旱有關。好幾個月滴雨未降,空氣中彌漫著焦灼的氣息。土地因為缺水變得干裂開來,草木也因缺水而枯萎。人們為了取得飲用水,不得不到很遠處挑水。

    無畏看到百姓因為干旱而困苦不堪,他的悲心被觸動了。當地百姓祈禱神靈,求告河神,一點效果也沒有。有人請善無畏三藏求雨時,三藏當即應允了。

    善無畏三藏于一塊干淨的平地上依法掘地建立密壇,祈請觀世音菩薩大悲哀憫,而後專心持念真言。

    許多士民百姓听說來了一位能祈雨的高僧,都滿懷希望趕來觀看。

    善無畏三藏作法不久,只見觀世音菩薩莊嚴高大的身相從日輪中出現,他身披白色天衣,手中拿著軍持,另一只手持楊枝,向地上灑水。軍持看上去不大,可是當甘露灑落的時候,卻成為不斷降注的甘霖,滋潤了干涸的土地,流滿了河渠。干枯的莊稼苗木,遇淨水滋育,也恢復了勃然的生機,綠油油的葉子上晶瑩的水珠不斷滾落。

    人們歡呼雀躍,紛紛拜倒在大地上,感謝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施與。而後又向善無畏作禮,感謝他慈悲作法,解除旱情。

    男女老幼,無不眉開眼笑,比喜慶的節日還要歡喜。連年紀最長的老人也都說,這麼殊勝的景象,平生還是第一次看到。那些孩子們,親眼看到觀世音菩薩現身,興奮莫名,跑來跑去。更有諳于音律的士子,譜寫偈贊,教兒童唱頌,一時之間,隨處可見髫發小兒,口中唱著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贊嘆菩薩的功德︰

    觀音菩薩誓宏深,慈航倒駕濟含靈。

    大慈大悲遍三界,百千萬劫度有情。

    接引眾生西方境,楊枝淨水化甘霖。

    心如日月無掛礙,願滿虛空放光明!

    善無畏三藏的名聲傳遍了中天竺,一些篤信佛法的富豪為了培植福田,紛紛前來拜謁,並奉上豐厚的供養。無畏三藏于是用他們供養的資財,換為純金,親手打鍛得薄如貝葉,然後在上面書寫大般若經。

    他還親自制作模具,用銀鑄造與佛陀身量相等的佛塔——波等等。跟隨善無畏三藏學習佛法的信徒也越來越多。

    一天,善無畏又象往常一樣,跏趺而坐,進入禪定。在一片寂然清明中,浮現出母親的形象。他看到母親因為他外出游學,久無音信,懷疑他已經不在人世,早晚垂淚哭泣。

    母親悲傷地流著淚說︰“無畏這個孩子,從小孝順善良,我那麼疼愛他,期望他將來能夠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想不到因為兄弟不義,看破紅塵,舍棄王位出家,一個人在外面孤苦伶仃,無依無靠,也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母親日夜思念他,茶飯不香,整個人日漸消瘦。

    “無畏是不是已經不在人世了?走了這麼久,一點有關他的消息也沒有。”母親雖然掛念無畏,又不便在無畏的兄弟面前表現出來,只能暗自垂淚傷感。她身居王宮,消息閉塞,而無畏的兄弟,現在的烏荼國王,又不會想到應該派人打听無畏的消息,以安慰母親牽掛游子的心。

    母親時常猜測獨自離家遠走的無畏受盡了磨難,遭遇不幸亡故,而一個無名僧人,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所以也沒有人重視他的生死。母親想到這里,痛哭不已,哭瞎了雙眼。

    無畏出定以後,立即展開素箋,給母親寫了一封長長的信,他在信中安慰母親,告訴她自從離開烏荼國後,一直在外面游學參訪,遇到了非常殊勝的道場和高僧大德,精進修持佛法,已經有所成就。他把自己的見聞說給母親听,以消除母親的憂慮。寫完以後,無畏又至誠祈請聖眾加持,念誦真言,回向在遠方的母親。然後派遣一名弟子,攜帶這封信專程趕往烏荼國,還給母親捎去了很多其它物品。無畏三藏囑咐他務必要親自交給母親。

    這名弟子不敢懈怠,日夜兼程,趕往烏荼國,來到王宮,直接求見太後。王宮的守衛知道太後信奉佛法,見有沙門求見太後,也未敢加以阻攔。宮中的侍從稟報太後,說有一遠道而來的沙門求見。

    太後憂傷的心仿佛照進了希望的陽光,立即傳令沙門進見。

    善無畏的弟子走進來以後,侍女對太後說︰“太後,遠道來的沙門已經到了。”

    太後此時已經失明,听到侍女的話,臉上露出期盼的神情,說︰“快請他進來。”

    善無畏的弟子恭敬地為太後作禮,說︰“善無畏大師給太後您寫了一封信,還捎來許多物品。師父現在還在中天竺一帶弘法利生,不能親自前來探問,希望您保重身體。”

    太後听到無畏的音訊,喜出望外,忙命侍女讀信。

    侍女接過信,開啟信封,展開念道︰“母後慈鑒︰無畏自離烏荼,遍游五天竺,朝禮聖跡,屢登勝地,更得良師教授,身心安然快樂,于佛法精進不懈,亦有所證悟,無為之樂,無以呈于尊前,聊將書信一封,慰喻慈顏……于那爛陀寺,遇龍智阿奢黎,隨侍七載,真言總持瑜伽妙門,悉為開演……泛舟南海,入于補陀洛迦山,瓊林芳草,種種勝妙,難以備述。于一岩谷中親覲觀音大士,大士慈憫,摩無畏頂,光明被身……于中天竺祈雨,觀音大士于日輪中現身,手執軍持,遍灑大地,士庶歡然……游子遠行,慈母縈念。無畏雖不能侍養母後天年,當以法報答母恩,令母後身無憂惱,心得安樂。無畏敬啟。”

    太後听著善無畏的來信,臉上綻放出笑容,滿懷憂思瞬息消失得無影無蹤,原本黯淡的雙目,又重新煥發出光彩。眼前原本一片黑暗,漸漸地能看到模糊的光線,繼而又逐漸清晰。等侍女讀完這封信,太後看著眼前的沙門,和他帶來的物品,驚喜之情,無以愈加——“啊,我看到了,我看到了!”

    沙門和侍女看到太後雙目閃爍著喜悅的光芒,都歡喜驚嘆。那位沙門說︰“太好了,我回去稟報師父,他一定非常開心!這封信的神力真是不可思議啊。”

    善無畏三藏在印度大陸廣弘佛法,為了幫助眾生建立正知正見,駁斥了當時影響較廣的一些外道見解。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他的智慧和慈悲感化了無數眾生,整個南亞次大陸都膺服于他的教法。自從佛在雙林樹下入于涅,漸漸地各種外道邪說又流行起來,大約有九十六宗不同的見解。

    無畏三藏為了祛邪顯正,建立如來法幢,對這些外道邪見進行了破斥。很多為邪見纏縛的人放棄了原先不正確的看法,開始斷惡修善,洗心易行,領受佛法深廣無邊的智慧。善無畏法雲普澤,許多外道受到他的影響紛紛皈依佛法。

    善無畏三藏自從年青時舍王位出家,大半生都在參訪游學,度化眾生。光陰荏冉,幾十年的歲月悠悠逝去,此時的善無畏已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七旬老僧了。

    一天,善無畏對弟子講授佛法後,退居禪房,獨自靜坐。龍智菩薩忽然出現在他面前,看上去神氣清逸,風采依舊,和幾十年前初遇時相比,容貌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善無畏含笑起身相迎,恭敬作禮。

    龍智菩薩對他說︰“你與東土震旦有緣,應該前往那里,教化眾生,流布佛法。”

    善無畏恭謹地應諾。龍智菩薩說完之後,騰空飛去,瞬間就消失在虛空中。

    善無畏搜撿梵文佛經和法物法器,精心挑選,放入行囊中,然後動身前往大唐。

    由于長期修習密法,他的身體非常健康,再加上經常徒步游歷,所以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了,腳下步履如飛,絲毫不遜于年青人。

    到了迦濕彌羅國,傍晚時分,面前出現一條河流。這一帶人煙稀少,這條河雖然頗為寬廣,河上卻沒有一座橋。舉目眺望,遠近的河岸邊也沒有渡船。

    善無畏三藏走到河邊,忽然拔地而起,如鷹隼般掠過河面,而後在對岸輕輕落下,從容地繼續前行。

    一天,在一個城鎮中遇到一位篤信佛法的長者,他家里正設齋供養僧眾。看到三藏于是盛情邀請他到家中應供,三藏隨長者來到他家。沒過多久,一名形容古樸的羅漢也來了。這位羅漢一看到三藏,就恭敬地說︰“我是小乘行者,而大德您是一位登地的菩薩,應該請您上座。”他避開上賓的席位,請無畏三藏就座。三藏將名貴衣飾布施給羅漢,然後飄然升空,飛行而去。當場眾人為之驚嘆。

    善無畏剛進入北天竺境內,篤信佛法的乾陀羅城金粟王就派使者遠迎。三藏隨使者來到乾陀羅城,遠遠地就看到幢幡隨風飄動,悠揚的樂音傳出很遠,國王、眾大臣和城中百姓手持香花迎接他的到來。

    在眾人的簇擁下,善無畏進入乾陀羅城。街道早已淨掃過,並以清水灑地,士庶夾道歡迎。

    國王在王宮中設宴,歡迎三藏的到來。宴會上陳列著精美的素齋,國王恭敬地請三藏上座,並對三藏的道德修持贊嘆有加。

    金粟王對善無畏三藏說︰“久聞大師的名望,一向有心親近供養,卻苦于國事纏身。想不到今天能夠親聆大師的教誨,令人歡喜之至。願從大師受皈依。”

    三藏微笑著同意了。

    于是三藏建立密壇,為金粟王、百官和士庶上千人授結緣灌頂。

    金粟王又對三藏說︰“大師,早就听說您從陸路前往大唐,必經我國,于是命人修建了一座佛塔,迎候您的到來。懇請大師造供養法,從此以後,供養聖眾就都可以依照此法了。”

    三藏于是來到金粟王修建的佛塔邊,設壇修法,祈請諸佛菩薩加持。空中炳然顯現色金梵字,三藏索紙筆書寫下來,交給金粟王。

    國王及眾臣見諸佛顯聖,無不恭敬頂禮。遠近人民听說這件事,原本信仰佛教的人更加堅定了信念;而原先對佛法不了解,持懷疑態度的人,也都紛紛轉變了看法,相繼皈依佛教。北天竺一帶,佛法由此更加興盛。

    善無畏三藏離開乾陀羅城,進入烏萇國境內。他在一家旅店住下。夜幕降臨後,善無畏象往常一樣,誦經持念。時值深夜,四周闃寂無人,無畏三藏也準備休息了。

    黑暗中,忽然傳來悉悉嗦嗦的聲音。只見一只小白鼠從牆腳出現,口中餃著金幣,來到三藏身邊,又敏捷地爬上桌案,松開口,金幣嗒然落在桌面。它機敏的小眼楮閃閃發亮,注視著三藏,然後將兩只前爪並在一起,仿佛作禮拜狀,點頭三下,然後又溜下桌面,跑開了。

    如此往返數次,送了好些金幣來。

    一連三夜,每夜都是如此。

    第三天夜晚,小白鼠又來的時候,三藏對他說︰“你雖然淪為鼠身,卻把積蓄多年的財物拿來供養我。由于這個因緣,命終之後,會轉生人中,富裕多財。我很快就會離開這里,前往大唐,希望你能夠受持佛法,遵守五戒,將來必得福蔭。”

    小白鼠前爪屈曲,伏在地上,點了點頭。

    三藏于是為他授了三皈五戒。小白鼠看起來非常聰明,三藏問他能否守持的時候,它就點一下頭,表示能夠守持。三藏持誦真言,為它做了加持。小白鼠感恩留戀,一再禮拜,右繞三藏,之後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善無畏三藏離開烏萇國,繼續前行,進入突厥境內。突厥國王也听說善無畏是一位得道高僧,于是請三藏到王宮說法。

    三藏講解摩訶毗盧遮那法身宏旨,國王和百官無不贊嘆。三藏又入于三摩地,空中顯現出金字梵文,燦然布列。大眾看到如此殊勝的景象,全都合掌禮拜。

    一名宮女忽然對著三藏以手按乳,飛出三道白色乳汁,直接注入三藏口中。眾人驚訝不已,正想責備這位宮女的不敬,卻見三藏合掌肅然說道︰“她是我前生的母親。”于是,眾人釋然。

    三藏為突厥國王和諸多信眾授結緣灌頂後,就準備離開突厥,繼續前往大唐。國王供養了許多資財,又派人護送。

    一行人遠離城邑,穿越荒野。他們攜帶的物品不少,吸引了強盜的注意。一名侍從注意到有一胡人遠遠地尾隨他們,形跡可疑,于是對三藏說︰“大師,這一帶荒野中,常有匪徒出沒,專門襲擊過往商旅。那人看起來,好象已經盯上我們了。只怕還有去通風報信的,萬一匪徒人多勢眾,我們幾個恐怕難以抵當。”

    三藏微微一笑,說︰“不用擔心。”

    果然,日落時分,一伙強盜出現了,手持鋼刀,擋住去路。為首的強盜大聲呼喊,讓他們放下所有的行囊包裹。

    侍從一看形勢不好,就對三藏說︰“大師,我們來抵擋,您還是趕緊離開吧。”

    三藏微笑示意他退下,然後坦然迎著那伙強盜走過去,徑直來到為首的強盜面前,說;“如果你砍我三下,能傷得了我,這些行李物品任你們拿去。”

    這些強盜從未遇過這樣的人,他們看著眼前這名年長的梵僧,只見他神情坦然自在,反而有些畏懼,不敢向前。

    為首的強盜就說︰“怕什麼,他不過是個上了年紀的老僧,難不成還能吃了你們不成?”然後用鋼刀一指,對一名嘍 擔骸澳悖 先У乘攏﹝蝗晃乙壞犢沉四悖 br />
    這名嘍 惶 緩米稱鸕ㄗ櫻 倨鸕斷蛉乜沉艘幌攏 惶邦酢  幣簧歟 禿孟笞駁街由弦謊 侗壞純 恕H卣駒諛搶錚 粑奩涫碌匚 ψ擰br />
    眾強盜心中更加害怕了,但是為首的強盜又命令道︰“砍他另一邊!”

    又是手起刀落,寒光一閃!“鐺————”堅銳的金屬撞擊聲回響在曠野中。那名嘍 米諾兜氖忠丫 叱雋撕梗 ぐ 蹲擰br />
    “這老僧也許穿著鋼甲!砍下他的頭顱!”

    嘍  溝桌 乜窈耙簧 擁堵障蛉氐牟弊櫻br />
    “大師小心!”身後的侍從們驚呼起來。

    “當啷——”一聲,那名嘍 姑揮信 逶趺椿厥攏 毒谷徽鄱狹耍br />
    落日余暉散發出最後一抹絢麗,映紅了荒野間的一切。善無畏三藏長長的僧袍在風中飄動,他的身影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高大莊嚴。

    強盜們怯懼了。那名嘍 比碓詼下淶母值肚埃 莘詰厴希 蛔〉剡低罰骸靶〉撓醒鄄皇短┤劍 胺干襠 G竽蠓 缺  乃 野桑∫院笤僖膊桓易齷凳鋁耍 br />
    眾強盜也完全被三藏震懾住了,全都跪倒在地,哀求三藏寬恕。

    三藏緩緩對他們說︰“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做這殺人搶劫的惡行,有幾人能得善終?你們以後要放棄一切惡行,努力向善,彌補從前的罪業。”

    眾強盜連聲應諾,說︰“小的們不知天高地厚,所以才敢做這刀口上的營生。今天遇上神僧,開了眼,知道再不能這樣下去了。不然天地神明都不會容我們,我們願意信奉佛法,改過向善。”

    善無畏三藏掃視眾人,說︰“你們既有向善之心,我佛慈悲,不會不給你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好好珍惜吧!”

    說完,三藏邁步前行,侍從們緊緊跟隨。眾強盜跪在地上,不斷地禮拜,直到三藏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

    善無畏和侍從們向著東北方又跋涉著,一路上地勢越來越高,前方隱隱出現連綿的山峰。隨著距離的拉近,可以看到山峰上白雪皚皚。一股寒意迎面撲來。

    雪山的氣候與天竺相比,寒冷而干燥,無畏三藏在翻越雪山時,感到呼吸困難並伴隨頭痛,身體嚴重不適。

    腳下的積雪很厚,沒有明確的道路,眼前白茫茫的一片,不時可見冰凌如柱,稍有不慎便可能葬身在這漫無邊際的冰天雪地中。善無畏三藏憑著一顆虔誠的心,憑著弘法利生的慈悲誓願,憑著多年來精進勤修積累的功德資糧,他堅信能夠翻越這座暴風雪隨時施虐準備吞噬一切的雪峰。沒有停頓,只有更加堅毅的大無畏精神。從開始翻越雪山到登上峰頂,已經有兩名侍從因為凍餓而歿……

    在一行人艱難地爬到雪山頂峰時,極目遠眺,惟有連綿的堅冰、皎潔的積雪、耀眼的晴空和孤寂的太陽。善無畏清楚,要到達東土大唐,就必須從這里一直往東,迎著太陽升起的方向!

    上山容易下山難!由于空氣稀薄,連續的疲勞,善無畏只覺得渾身乏力,頭痛得很厲害。然而茫茫雪山,不要說求醫問藥,就連一個溫暖的歇息之地也找不到。這個時候三藏已經年近八旬,如果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生了病,那後果將是不可想象的!侍從們不禁擔憂起來。

    就在這時,湛藍的天空中忽然出現一個光點,從遠方急速向這里飛馳過來,漸漸接近的時候,大家才看清是一名衣袂飄飄的中年比丘,頭頂散發著光芒,周身也有圓光,眉目秀逸莊嚴。侍從們驚呼起來︰“善無畏大師,是不是菩薩顯聖了?”

    三藏勉強睜開沉重的眼瞼,原來光明之中是自已的灌頂恩師龍智菩薩。只見龍智菩薩從空中緩緩降臨在他面前。三藏掙扎著欲起身作禮,龍智菩薩示意他不要動,溫和慈祥地說︰“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你早已離相又怎麼會得病呢?”

    說完,又沖天而去,很快消失在浩翰無垠的虛空中。善無畏三藏向著恩師消失的虛空頂禮膜拜,這時就好像有甘露妙藥滋潤全身,舒暢無比,先前的虛弱、頭痛立時消弭得無影無蹤。

    在諸佛菩薩的慈悲護佑下,善無畏一行終于平安地翻越了天寒地凍的雪山世界。

    繼續東行,進入吐蕃的戈壁地帶,從此開始漸漸有商旅同行。善無畏他們已經踏上了古代的絲綢之路。

    公元前2世紀,西漢王朝國力日漸強盛,第四代皇帝漢武帝劉徹為打擊匈奴,計劃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于是派遣張騫前往大月氏。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不幸他們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余年的軟禁。後來設法逃脫後歷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國、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場上,張騫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漢朝四川的鄧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從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印度)、大夏。公元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返回長安,出發的一百人僅剩張騫和一名隨從。公元前119年,張騫時任中郎將,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經四年時間先後到達烏孫國、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于西域的詳細形勢後,漢朝對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變成了“廣地萬里恩重九澤,威德普被遍于四海”的強烈願望。于是漢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東、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為了抵制匈奴的不斷騷擾與絲綢之路上橫行的強盜,漢宣帝(公元前60年)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朝代。

    公元97年,東漢將軍班超派甘英攜帶大量絲織品到達西域埃及統治範圍。《後漢書》記載了公元166年羅馬使節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建立了大使館的紀錄。

    當中土進入東漢時代以後,諸多歷史及政治原因導致絲綢之路東段天山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的狀態。

    隨著唐代的繁榮,唐王朝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了西域各國,並設立安西四鎮作為王朝的邊遠統治機構,新修了唐玉門關,再度開放沿途各關隘,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綢之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樣一來絲綢之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時期。

    在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上,有許多商人用駱駝承載貨物,往來于大唐和西域之間,貿易取利。不過,大隊的商旅穿越戈壁荒漠,也很容易成為土匪劫掠的目標。

    蒙古語“戈壁”一詞的意思指的是多少有些平坦、干旱無水、植物稀少、地表覆蓋著石塊和石子的地方。在善無畏三藏來中土前,大唐高僧玄奘法師西去印度取經,只是和今天善無畏三藏的方向正好相反。唐三藏到此地後,跟隨玄奘法師從長安出來的兩個徒弟因害怕前途的艱險,舍玄奘法師而去。玄奘法師不得已,在塔爾寺(今甘肅省安西縣境內的已經毀損,比青海塔爾寺歷史更為悠久)講經月余,重招隨從,購買馬匹,作了精心準備,然後又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西行取經之路。

    玄奘法師西出陽關以後不久,新招隨從也生退意,只好孤獨一人繼續前行。禍不單行,他走出不到百里地,水袋破了。本想返回原路取水,然想起自己西行前的誓願︰寧舍性命不舍正法,寧可殃身西行之途絕不無功而返東歸之道!

    諸佛菩薩昔日所發大願此刻成為激勵玄奘法師的動力,于是他繼續西行。在近乎八百里的荒漠上,玄奘法師五天四夜沒有滴水入口,幾乎命殞戈壁。

    然而玄奘法師最終成功地穿越了戈壁沙漠,抵達今天新疆的伊吾(當時屬高昌國)。高昌國的國王听聞大唐高僧入于自己國境中,馬上詔命使者準備車馬去伊吾迎接玄奘法師到當時高昌國首都吐魯番,極盡殷勤款待,後安排車馬護送玄奘法師到下一站。

    今日善無畏三藏也正跋涉在這險惡的沙漠中,連日來白晝經受烈日暴曬,夜晚卻遭遇刺骨的寒冷,其艱難困苦幾乎難以想象。然而畢竟已經踐行在大唐的國土,內心的喜悅使得艱難遭遇變得微不足道,因為在這片土地上,佛乘密法的大火炬將由他擎領!

    三藏踩著腳下的礫石,迎著初升的太陽向東方眺望。

    無盡的荒涼一直延伸到地平線下,裸露風化的岩層突兀地聳立在荒漠中,被千萬年的風沙剝蝕成千奇百怪的形狀。

    雖然穿越荒漠的旅程非常艱辛,善無畏三藏始終平和恬淡,安然忍受白天的酷熱和夜晚的徹骨之寒。

    白天毒辣的陽光烤蒸著戈壁里的一切有情無情;夜晚清冷的月光將荒漠變幻成無邊的銀白。朝霞滿天的時候,戈壁中的岩石和偶爾一見的耐旱草木,都被染上瑰麗的色彩;夕陽西沉的片刻,金色的陽光遍灑大地,整個戈壁仿佛鋪滿了黃金。

    光明黑暗的交替變化賦予荒涼的戈壁以奇幻的美。

    在戈壁中部他們幸運地找到一處綠洲,于是善無畏他們休息了兩天,補給了水和食物,然後又繼續東進。

    綠洲帶來的喜悅是短暫的,他們一行剛離開綠洲大約幾十里,前方忽然涌現一隊人,全都蒙著面,手持利刃,很快將他們圍住。為首的賊人手握鋼刀,騎在馬上,大聲喝令商人們交出攜帶的貨物。

    眾商人驚惶失措,若反抗根本不是這些匪徒的對手;可是如果交出這些貨物,就算逃脫了魔爪,以後又怎麼維持生計呢?

    善無畏三藏看到商人們驚恐害怕,亂作一團,于是密運心印。為首的胡人忽然慘嚎一聲,從馬上跌落,痛苦地翻滾著,額上滲出黃豆大小的汗珠,面部肌肉極度扭曲,不停地發出慘叫。其余的匪徒也突然劇痛難忍,丟下兵刃,倒在地上,哀嚎不已。

    眾商人見狀驚喜異常,他們注意到同行的這位梵僧,神情安閑地坐在那里,仿佛對周圍發生的事不見不聞似的。

    他們明白了,準是這位梵僧使用了法術!于是紛紛向無畏三藏作禮,表達感激之情。

    那些匪徒也明白遇上了神僧,只好向無畏三藏懺悔請罪。原來這幫匪徒,都是當地的胡人,為首的是一個豪強惡霸,經常聚集一幫無賴,為非作歹。當商旅在綠洲休息的時候,就已經被他們盯上了。這個谷口是東行必經之地,匪徒們在這里預先埋伏,只等著商隊乖乖地把貨物送到這里。

    三藏訓誡他們說︰“善惡因果,如影隨形。貪圖眼前之利,造下重罪,等于自己把自己送入無邊苦海。今天只是對你們略施懲誡,如果不知悔改,那就惡報不遠了,到時候誰也救不了你們!”

    為首的胡人說︰“以前從來沒有人教導我這些道理,總以為強橫有力,就可以為所欲為。今天遇見神僧,才知道自己很糊涂罪孽深重,以後再不敢做惡了。”

    善無畏三藏繼續前行,來到大唐西部邊境。

    入夜三藏正準備寢息,忽然有金甲神人出現在他面前,合掌恭敬作禮,說︰“從這里向東,就不是弟子的地界了。文殊師利菩薩護持著神州。”說完匍匐頂禮三藏,消失在夜幕中。善無畏明白諸佛菩薩慈悲,一路一直有執金剛神護持著自己,所以盡管艱難險阻重重,但總算安然無事到達大唐了。

    經過西涼(今敦煌地區)的時候,一條河流攔住了去路。水面並不很寬,水流也不湍急。善無畏三藏仔細察看了河水的深淺,然後讓駱駝馱著梵經經囊,從淺水處涉河。

    忽然,水面波動,一頭馱經的駱駝不知什麼緣故居然向河水中陷下,旋即失去了蹤影。善無畏三藏擔心河水會浸濕珍貴的經藉,畢竟他歷經千辛萬苦也沒有損失經籍,如果在這里損壞了一路呵護比性命還寶貴的佛經,就太不應該了。

    “也許是駱駝失蹄吧!”眾人在驚呼之余紛紛議論著,與此同時善無畏三畏已經從駱駝失陷處潛入河水之中去尋找。

    當善無畏三藏潛入水里時,透過河水他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光明炫耀著雙眼,未加思索他便向著光明游去,尋著光明居然進入了河底的泉眼。此時的善無畏三藏並沒有感覺到水流的存在,也沒有絲毫可能溺斃的畏懼,因為他的雙眼並未進水,反而朦朧中感覺在禪定中。

    等善無畏三藏清楚地意識到這不是幻境時,發現自己已經身處一座水晶宮之中,剛才失陷的駱駝正在其中。

    其富麗堂皇不輸瑤池仙境,整座水晶宮珊瑚環繞,宮壁上的夜明珠冉冉發光,水族在其間游走……宮殿好似依山而建,通體透明宛若一整塊的水晶雕築,處處流光溢彩,種種奇珍異寶在水中閃耀著光芒,透過波光更顯得瑩澈動人,整座水晶宮宛如被蒙在一層薄霧之中,透露出隱約的仙家氣派……

    善無畏三藏卻無暇欣賞,他關心是的駱駝所馱負的經藏!只見此時一龍首人身,頭帶琉冕,衣飾華貴的龍王來到水晶宮向善無畏三藏合掌作禮,說︰“請大師不要見怪,小龍久慕大師的道德,今天知道您會從這里經過,所以特意引大師到龍宮說法。駱駝馱負的經書不會絲毫受損,請大師放心。”說完,帶領水中龍族一齊向善無畏三藏恭敬頂禮。

    龍王引三藏來到早就敷設好的法座前,說︰“小龍早知大師將至,所以特意用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珍珠七寶做成此法座,鋪以錦繡,請大師慈憫我等,在龍宮中多盤桓幾日,廣施甘露。”

    善無畏三藏憫念龍王殷勤誠懇,默然應允,隨後又囑咐龍王照看好還在岸上等候的侍從和駱駝。

    善無畏三藏每天為龍族眾生講說毗盧遮那法身要旨,不少慧根猛利的龍族眾生心開意解,歡喜信受。

    龍王盡心誠意地供養三藏數日,臨別時又取出龍宮中珍藏的寶物供養三藏。三藏囑咐他要努力修行,就如同他在的時候一樣。

    幾天以後,善無畏三藏牽著駱駝從水中走出,緩步上岸。侍從們都歡呼起來,再看駱駝馱負的經籍,干燥整潔,連一滴水珠也沒有沾上。

    善無畏三藏抵達隴西沙州時,受到了城中官員和百姓的熱情歡迎,遠出玉門關迎接三藏的大唐使者若那、將軍史獻也到達了沙州。沙州一帶,自古為佛教傳入西域的必經之地,東來傳法和西去取經的僧侶們都曾在這里留下足跡。三藏在沙州停留數日,應當地僧俗大眾的請求,為他們講解毗盧遮那法身奧義。然後又在若那和將軍史獻等人的陪同下,繼續東行。

    離沙州不遠,就走出了綠洲,一行人又在茫茫沙海中跋涉。忽然狂風飆然而至,瞬間漫天塵沙,似乎把天地都包裹起來,人們此時仿佛置身在昏暗洶涌的波濤之中,沙石刮到面頰上,隱隱作痛。大家只好眯上眼楮,抿著嘴,呆在原地。將軍史獻背著風,用手籠住口,艱難地大聲喊︰“大師,我們回去吧!”“不!”善無畏三藏堅定的回答穿透呼嘯的風聲傳到每個人耳中。他默誦真言,不一會兒,風沙停息,眼前的視野逐漸清晰起來。

    風暴後周圍的沙漠就象凝然靜止的層層波紋,蒼涼、壯美。

    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起伏不平的沙漠,頓作金色,猶如金色的錦鍛,光澤鮮明。日懸天中時,沙漠向陽的一面和背光的一面,形成明暗分明的兩個區域,分界處的曲線自然而優美。淺黃色的沙漠,恢宏遼闊,而又不乏細致的紋理,時而圓滑起伏,時而高山巨豁莽莽蒼蒼,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給人以震憾之美。

    他們向東南走出大約五十多里,前方突兀地隆起一座青山,唐使若那指著青山對善無畏三藏說︰“那里就是有名的鳴沙山莫高窟,山上有自前秦以來,歷代開鑿的石窟千余,許多僧人就在石窟中居住、修行。石窟中的壁畫,雄奇富麗,堪稱一絕。”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位戒行清虛、淡泊恬靜,名叫樂V的法師手持錫杖,身披袈裟,雲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至唐開元年間時,這里的石窟佛雕已經蔚為壯觀。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內容以佛教為核心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

    善無畏三藏回答道︰“既然如此,今晚我們就在莫高窟休息吧。”

    若那接著介紹說︰“當年樂V法師在山谷中開鑿了第一個石窟,供奉佛像。從那以後,有關他奇遇的傳說很快傳開,在這里開鑿石窟的人也越來越多。”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的支持,發展很快。

    到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至今已經有洞窟千余個。

    善三藏登上山頂,環顧四野,只見周圍都是無垠的黃沙,唯獨鳴沙山上樹木青蔥,在落日余暉中染成了黃葉金枝。將軍史獻介紹說說︰“莫高窟所在的這座鳴沙山以前曾經是‘前流長河,波映重閣’。長河便是今日的宕泉河,亦名大泉。泉水源頭距莫高窟南約三十里,流經莫高窟前,北行約二里沒入戈壁之中。有了水源的滋養,所以山上才有綠蔭覆蓋,如今在此修行的僧人有數百人之多。”

    善無畏三藏听後贊嘆地說︰“在曠野黃沙中,此山確是勝地。這也是沙州百姓福德所感啊!”

    暮色降臨的時候,許多洞窟內燃起了酥油燈,遠看好似崖壁上瓖嵌著許多夜明珠,在沙漠地帶的暗夜中,這些燈光點燃了無數佛子虔誠的信念,他們的熱忱又化為跳動的火焰,持續地散播光明。

    第二天,晨曦微露的時候,善無畏三藏就在山崖上的石窟間輾轉流連,繪畫、雕塑中那些流暢飄逸的線條,豐瞻沉著的色調,令他贊賞不已。無畏三藏自幼嫻熟諸藝,工于粉繪圖畫,後來棲心佛法,曾多次繪制精美的佛像,對于繪畫、雕塑都有極深的造詣。壁畫中佛菩薩莊嚴生動的神態,飄卷自如的衣帶,精心的構圖和富有感染力的色彩,令人如同置身佛國,忘卻了大漠黃沙的存在。

    三藏在莫高窟盤恆了幾日,就和唐使一起經玉門關,前往上京長安。

    唐開元初年,玄宗皇帝即位不久,一天夜晚,忽然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中見一梵僧,容貌端正莊嚴,身披袈裟。他的雙眼清湛深沉,透出慈悲智慧的光芒。玄宗醒來後,夢中的梵僧歷歷在目,他的眼神有一種慈和的力量,令人心神愉悅寧靜。

    玄宗不斷回想著梵僧的形像,認為這一定是一位聖者,心中生起歡喜,于是命人傳來宮庭畫師,詳細描述夢中所見高僧形像,命畫師按他說的特征畫下來。畫師不敢懈怠,仔細描繪,又根據玄宗的意見,不斷加以修改,直到玄宗點頭贊許。草圖畫出來之後,玄宗看了認為和夢中所見的形像一致,就命畫師在大殿的牆壁上丹青彩繪。畫像繪成後,玄宗大加贊賞。

    開元四年(716年),善無畏三藏攜帶大量梵文經典和法器,抵達唐都城長安,起初安置于興福寺南塔院。這時的三藏已有八十高齡。

    玄宗听聞天竺高僧遠來,當即召見。當善無畏手持錫杖步入大殿的時候,玄宗愕然了。善無畏竟然和他夢中所見梵僧形像一般無二!他不覺走下丹墀,來到善無畏面前,邊看邊發出驚嘆︰“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無畏三藏肅穆地低首合十向玄宗皇帝問訊致意。

    玄宗看著三藏,大笑起來︰“大德當是聖僧啊,幾年前朕曾在夢中與聖僧相遇,想不到今日竟成為現實!”

    玄宗欣悅莫名,以最高的禮遇迎接善無畏的到來,並在宮中開法筵,請三藏上座,諸皇子和文武百官陪坐。善無畏三藏也借機對玄宗和百官宣說佛法,施以教化。

    三藏的到來,整個帝都長安為之轟動。他被尊為國師,受到至高無上的禮敬。在唐王室的尊崇下,密教日趨興盛。

    不久,三藏奉玄宗詔命移居西明寺。

    西明寺原為隋代權臣楊素舊宅,佔據了延康坊四分之一的面積,達12.2公頃。唐太宗時,為魏王李泰宅第,後高宗立為寺,分為十院,殿宇壯麗宏偉,房屋多達四千余間。

    玄宗時常派人往西明寺看望三藏,皇室的各種供養、賞賜異常豐厚。

    玄宗又下令嚴飾宮廷內道場,尊善無畏為教主,寧王李憲、薛王李業以下的官員,都于階下跪席侍奉。

    當時有一術士,擅長法術,能夠以符驅使鬼神,預知事物吉凶變化。他見善無畏一個遠來的梵僧平白受到玄宗尊崇禮遇,內心非常不服氣,提出和要與善無畏比試。玄宗也想借此了解密法的效驗,于是命術士和善無畏三藏在御前一試高下。

    比試當日,善三藏在殿中恬然不動靜坐默然。那個術士正要施展法術,炫耀自己的神異,可是卻發現自已就象手腳被無形的繩索束縛住了似的,用盡全身的力氣,也無法掙脫。沒過一會兒,術士的臉就脹得通紅。

    玄宗只見他們兩人,一個安閑自在,一個表情古怪,心中不免詫異,就說︰“既然是比試,兩位就各顯所能。俗語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試便知了。國師不必謙讓。”

    術士聞言,一張臉更是紅到了耳根,大滴的汗珠從額頭迸落,羞愧難當,只好說︰“國師神力難思,令人佩服,我已經輸了。”

    玄宗這才明白術士已經失敗,也覺得三藏法力高深莫測,大加贊賞。而無畏三藏對此只是微微一笑。

    開元五年,善無畏三藏奉詔于西明寺菩提院翻譯從天竺攜來的梵文經典,奏請玄宗準許當時才德兼備的高僧大德一起參與翻譯,並在菩提院建立起組織完備的譯場。也正是當年另外兩位印度佛教大師金剛智三藏和不空三藏來到長安。

    譯經時,善無畏三藏擔任譯主,坐在譯場中央,翻譯梵文佛經,宣講經義,遇有疑文歧意,由三藏定奪取舍。

    證義僧坐在三藏左邊,和三藏一起思維評定梵本的含義。證文僧坐在三藏右邊,听三藏宣讀梵本檢驗是否存在誤差。譯語僧檢查三藏的翻譯與梵文原義是否一致。筆受僧將善無畏三藏頌出的外文記錄下來,並用漢文轉錄。擔任筆受的人必須精通梵、漢兩種語言及佛教義理。

    此外還有專司綴文、參譯、刊定、潤文、譽抄、正字、梵唄的僧人。唐代譯場中,常有朝庭大臣奉旨參加譯經。

    善無畏三藏最初翻譯了《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由沙門悉達任譯語,無著和尚擔任筆受,整理、繕寫成文後,呈玄宗御閱。玄宗讀後,深加贊賞,下詔命三藏將攜來中土的梵文佛經全部呈進內宮。

    善無畏三藏听到皇帝的旨意,默然將自己從天竺不遠萬里攜來的梵夾交給宮中內官。內官帶著梵夾離去的時候,無畏三藏注視著他遠去的背影,而後輕輕閉上了雙眼,神情恬淡虛無,仿佛置身于另一個世界。

    一行禪師知道此事,頗為遺憾。他來到西明寺拜望善無畏三藏,叩首頂禮後起身說︰“大師,您從天竺攜來的梵夾都是佛法密要,可惜未能廣譯,令人抱憾。”

    善無畏三藏淡淡地說︰“聖意難違啊。”一行禪師听了也默然不語。過了一會兒,善無畏三藏若有所思地對一行說︰“你在長安各大寺院仔細搜尋一下,看看有沒有前代遺留的梵夾。”

    一行禪師聞言豁然開朗,說︰“不是大師提醒,弟子險些忽略了。以前前往天竺求法的僧人攜回的梵夾,都保存在京城華嚴寺里,事不宜遲,弟子這就去華嚴寺一趟。”

    一行禪師立即趕往華嚴寺,對住持說明善無畏三藏準備翻譯梵典,特來撿選。

    住持看到被皇帝尊為天師的一行和尚親臨,絲毫不敢怠慢,他將一行禪師引入藏經樓。藏經樓寬廣高大,藏書甚多。住持將一行帶到一排長長的書架前,說︰“大師,寺中梵文佛經是有不少,只是少有人識,放在這里很久了,一直無人問津。今天善無畏三藏發心譯經,功德無量,令人贊嘆。只是不知道大師需要哪些梵本?”

    一行禪師說︰“我來親自撿選。”

    一行禪師仔細翻閱,果然從中發現了一批梵文佛經。據住持介紹,從前有一名叫無行的沙門,前往天竺求學佛法,攜帶大批梵夾,準備返回中土。不想剛到北天竺,不幸去世。其他人將他在天竺獲取的梵夾,全部帶回了長安華嚴寺。

    一行禪師將其中有關密法的梵夾全部撿選出來,另外還有一些顯教佛經。一行向住持表達了感謝。住持說︰“久聞善無畏三藏道德崇高,一直無緣拜會。三藏譯經,是為了弘揚佛法,華嚴寺理當盡力支持。天師不必客氣。”

    于是一行禪師將梵文佛經運往西明寺。無畏三藏從無行帶回的梵夾中選出數本,此外還有一些從前未經翻譯過的真言總持密典。此後三藏將這些密典陸續譯出。

    開元八年(720年),兩位來自西天印度的佛教大師善無畏和金剛智在長安相會,這次相會既是他鄉同胞、知音之敘舊,也是大唐王朝佛乘密法歷史性的新開端。

    他們先後師從龍智菩薩修習密法,雖然是同門師兄弟,但在天竺時兩人並不相識。兩位密教大師,各懷宿願,為應中土密法興起的因緣,相繼東來。善無畏跋涉陸路,翻越雪山,沿著絲綢之路穿過戈壁荒漠,再入玉門關,到達長安;金剛智三藏則涉水路,于風波險惡的大海上泛舟三載,循經南海諸島國到達廣州府,而後從廣州北上到達長安。今天這兩位佛門龍象會合在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長安,相同的襟懷、共同的志願,使得他們惺惺相惜,在精神層面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入唐後,他們在密法的弘傳上互相支持,善無畏三藏弘抒大悲胎藏之要旨,而金剛智三藏則廣演金剛頂瑜伽之殊勝理趣,彼此之法教輝映,以至中土密法一時蔚然成風。後來,二人被共同尊為漢地密教初祖。

    開元十二年,善無畏三藏隨玄宗抵達東都洛陽,並奉詔于洛陽福先寺開始翻譯《大陳 諛薔 貳br />
    《大陳 諛薔 吠暾蔫笪墓燦惺 蛩藤剩 尬啡亟 渲械木   礎  胛 洞陳 諛淺煞鶘癖浼映志 芳礎洞筧站 泛喜 ┬ 財呔恚 瓿捎誑   輟S繕趁瘧υ氯我胗錚 恍徐θ偽適埽 鍬忌咀撼晌摹br />
    翻譯完成的佛經,文采和義理兼具,用詞準確,妙合佛理,上與佛意無違,下契眾生根器因緣。如果說到密法經典對眾生的利益,以這部經最為重要。

    其後善無畏三藏又翻譯出《甦婆呼童子經》三卷、《甦悉地羯羅經》三卷,這兩本密典都是關于密教戒律的寶典,也就是秘密禁戒,如果沒有入壇灌頂就不能閱讀,否則即為盜戒,這就和那些沒有受戒的人盜听戒律一樣。

    善無畏三藏還翻譯了《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該經其實是金剛頂梵本經《成就一切義圖略》的一小部分。

    在洛陽住錫期間的生活就是翻譯佛經、教誡弟子、三密禪觀。

    善無畏三藏性情恬淡簡約、喜禪觀靜坐,他根據自身修持經驗撰寫了《無畏三藏受戒懺悔文及禪門要法》一卷流傳于世。

    善無畏三藏對初學佛法的四眾勸勉鼓勵,心懷慈悲,善于引導。如果有人提出疑問,就詳加闡釋,剖晰義理,曉暢明白。隨侍無畏三藏的人就象每日陪伴于清淨開敷的蓮花之側,听聞他的法教有如甘露沁潤心田,耳濡目染,超然覺悟。

    來拜訪的僧人,除了長老寶思惟三藏外,其它人都對三藏行門人之禮。一行禪師,為皇室所器重、受當時賢者的推崇,不但通曉三藏、定慧圓明,還精通陰陽五行,如果遇到疑難也要請示無畏三藏然後才去施行。

    善無畏傳授以胎藏界(理)為主的密法,為中國密教正式傳授的開端。

    善無畏三藏門下著名的弟子除了一行,還有溫古、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在洛陽的時候,無畏三藏曾在住持的寺院鑄造一座銅塔,親手制成塔模,精美絕倫,寺中僧眾都贊嘆不絕。

    有一名年老的僧人說︰“大師,鑄造爐的爐火烈焰騰空,火勢很旺,寺中大庭雖然寬廣,然而如果有火星迸落草木,延及大殿,再有風助火勢,只恐後果不堪設想啊。”三藏笑著回答︰“不必擔心,到時候你們就知道。”

    鼓風開爐的前一天還是晴空萬里,太陽在天空中耀眼地發射出萬丈光芒。灑掃庭院時灑落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蒸發了,空氣十分干燥,有些僧人開始擔心火災的危險會變成現實。

    到了當天清晨,星光還沒有完全隱沒,天際間忽然烏雲滾滾飄來,很快遮蔽了整個天空,沉沉地籠罩著大地。

    僧人們將炭火投入早就支在大庭中的鑄造爐內,開始鼓風。當爐火熊熊,烈焰奔騰的時候,天空中密布的陰雲也變成雪花紛紛揚揚飄旋而下,很快就給大庭的地面和大殿的屋脊披上了一層銀裝。一開始有如白色的薄紗,沒過多久,就厚厚地堆積起來。

    爐火通紅,越燒越旺,鼓風的僧人奮力地推拉著風箱。紅色的火光映紅了人們的臉膛,晶瑩的雪花落在爐火邊,也染上了烈焰的顏色。

    原來擔心爐火可能釀災的僧人此刻雪花不斷落在身上,他的心中對善無畏三藏充滿了尊崇和敬畏。

    當新塔從鑄模中取出的時候,飄雪漫舞,一派祥瑞的景象,大眾無不歡悅欣嘆。

    一年夏天,干旱從春季一直持續到入夏,酷熱難當,炎熱干燥。人們的心情也變得煩燥不安,田野里的莊稼在烈日下日漸枯萎,不安的百姓間流傳著種種加劇這種酷旱的流言蜚語,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在日益加劇。

    玄宗在宮中批閱奏折,四處旱災的奏折猶如雪片紛沓而來,玄宗看著這些奏折越來越焦慮,加之酷暑難當,周圍就好象被熱浪包裹著似的,汗水涔涔而下。好幾名太監、宮女在一旁搖扇,只不過把熱風扇來扇去而已。當然,和玄宗比起來,搖扇的太監、宮女其實更是熱得難奈,手中拿著扇子,汗流浹背。

    如此酷熱,坐著不動都是一身汗,何況他們還要機械地不停揮動扇子。即使是這樣玄宗還是不滿意,因為感覺還是很熱,並且熱風吹來吹去也並不舒服。

    侍立在一邊的高力士看到這種情形,就向玄宗皇帝獻媚地說︰“陛下,這麼熱的天,如果能下一場雨,也許會涼快些。”

    玄宗听了靈機一動,看了高力士一眼,說︰“朕就命你去善無畏國師那里走一趟,請他來宮中商議。”

    “微臣遵旨!”高力士領旨出宮趕赴寺院傳善無畏三藏入宮覲見。

    玄宗看善無畏三藏走進來,站起來迎接,笑著對三藏說︰“國師,干旱日久,國中驚慌,還要請您修法普降甘霖才行啊。”

    善無畏三藏說︰“陛下,用密法確實可以召龍降雨,可是世間一切因緣的顯現,都有因果規律在起作用。眾生不知行善積福,貪婪吝嗇,只知道積聚財富,不能慈悲布施,廣利有情,因此才會感得干旱。如今若是隨意強行召龍降雨,也必定暴雨成災,引發洪澇,損失並不會減少,不如順其自然。”

    玄宗听了很不甘心,說︰“國師,天氣實在是太熱了。朕在宮中,三、四個人扇著扇子,還難以忍受,那些鄉間百姓,真不知道是怎麼度日的?即使風雷交加,能緩解酷暑,也足以快意。”

    三藏見玄宗執意要求降雨,也只好勉為其難。

    高力士和有關官吏隨三藏一同返回寺中。那些官員將準備好的請雨工具如幡蓋、錦幢、法螺、銅鈸等一一取出,三藏看見這些東西,不禁笑了起來,說︰“這些東西是不能降雨的,快撤下吧。”

    官員們手忙腳亂又將“請雨工具”收起來,然後不知所措地侍立一旁,心中嘀咕著不知道國師究竟會用什麼來請雨?

    只見善無畏三藏命弟子取來一只盛滿水的缽,用小刀緩緩攪動缽中水,同時念誦真言數百遍。

    沒過一會兒,就見缽中出現了一條形似小龍的動物,只有手指那麼大,全身紅色,如游龍矯首俯瞰水面,片刻又潛入缽底。

    三藏一邊繼續攪動缽中的水,一邊持誦真言,頃刻缽中騰出一股白氣,徑直上升了好幾尺高,而後向旁邊飄逸。

    三藏轉頭對高力士說︰“請快點回宮去吧,馬上要下大雨了。”高力士隨即驅馬奔馳而去,跑出百余米後,他忍不住回頭看了看,只見白氣迅速旋繞,從講堂一直向西飄去,好象一匹素練翻空而上。

    不一會陰雲密布風掣雷震。高力士趕緊催馬前行,才到天津橋,風雨驟然加劇,大街上好多大樹都被狂風連根拔起。雨水不斷擊打在面頰上,連眼楮都睜不開,只能迷縫著眼伏在馬上向前跑。雨水浸透了衣服,冰涼地粘在身上,好不容易看到前方聳立在風雨中的宮門。他進入宮中,顧不得換下已經濕透的衣飾,就向玄宗回奏。

    玄宗在宮中一直等候著,風雨起時,侍從立即稟報了玄宗。很快,熱浪被風吹走了、被雨浸涼了。玄宗身邊執扇的宮女早已退下。

    高力士進來的時候,全身上下還滴著水,狼狽不堪,玄宗就對他說︰“愛卿先去把衣服換了,回來再說。如果被雨淋出病來,還怎麼侍候朕?”

    高力士換衣後,向玄宗詳細匯報了國師祈雨的情況,最後又禁不住贊嘆道︰“善無畏國師真是聖者啊,只用一缽一刀,就能降下大雨。風雲的變化,就好象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玄宗听了,也非常欽服。

    風雨停下來以後,玄宗又派高力士去請國師,而他自己親自在宮中迎候。等善無畏三藏來了,玄宗稽首禮拜,再三向善無畏致謝。

    善無畏三藏在洛陽的時候,洛陽百姓風傳城外北邙山有一條巨蛇,長百余尺,仰頭可有一丈多高,身上布滿了網狀的鱗片,蛇首形狀怪異。這條大蛇經常在山上盤繞,吞食林野間的動物,有時又溜到山下,附近村舍畜養的家畜,常常不翼而飛。村民們都認為是這條大蛇所為,深以為患。洛陽有許多百姓都見過這條蛇。

    一天,善無畏三藏在寺中為信眾講解佛法,說︰“眾生六道輪回,各有業因。生死浮沉、富貴貧賤,都是因緣業果的顯現。世間的一切,本質都是虛幻無常的,因緣假合,而成幻有。只有覺悟一切諸法,空幻不實,發起清淨的出世間心,才能證得不生不滅的佛性。”

    一名信眾對三藏說︰“大師,剛才听您的開示,受益良多。不過,弟子對于因緣業果還存有疑惑。懇請大師能詳細解釋一下。”

    三藏微笑著說︰“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麼我們的三業種善因必獲福德和人天善趣之果,若三業種惡因即獲災難,以及地獄、餓鬼、畜生惡趣之果。”善無畏三藏繼續朗朗宣說︰

    “佛陀為覺行圓滿者,然佛陀尚有九難或言九定業,為什麼?因為因果不虛!

    一者,六年苦行的因果。佛陀有一生住在波羅柰城邊,該城中有婆羅門兒子名叫火,還有一個瓦師的兒子叫做護喜。這兩個孩子從小一起游戲關系很好。有一天護喜對火說︰‘我們一同去朝覲迦葉如來吧。’火听後回答說︰‘干嗎要去見這個禿頭道人?’所以護喜也就沒有去成。過了數天,護喜又對火說︰‘我們還是一起去拜謁迦葉如來吧!’火答道︰‘見這個禿頭道人有什麼用?禿頭道人哪里有什麼佛法!’護喜一听就生氣了,捉住火的頭說︰‘你真是愚痴啊,我們一起去拜見迦葉如來!’火這下被護喜嚇住了,心想看護喜生氣的樣子,見迦葉佛肯定是件好事,不然他不會如此。因此火說︰‘你放開我的頭,我和你一起去吧。’二人于是來到迦葉如來前,先匍匐在地禮迦葉足。這個時候護喜對迦葉佛說︰‘火不知三寶,祈願佛陀為作開示。’火看見佛陀端嚴相好,具足經中記載的三十二相,生起了歡喜心,便跟隨迦葉如來出家修道。當時的火就是釋迦牟尼佛前身,而護喜則是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提醒太子出家修道的作瓶天子。因為佛陀往昔曾經對迦葉如來惡言相向,所以今生受了很多苦報,以至于當生成佛時還要受六年苦行之難。

    二者,遭遇孫陀利誹謗的因果。佛陀往昔曾經住在波羅柰城,該城有一個喜歡賭博的人名叫淨眼,同時還有一淫女名叫鹿相。有一天淨眼引誘淫女鹿相一起乘車到城外,在一處園林中歡娛行樂。當時在這處園林中有一位修行道法的闢支佛,淨眼等待闢支佛進城化緣之後,便殺害了鹿相將其尸體埋在闢支佛的茅廬中。後來有人報官說淫女鹿相不見了,國王便下令追查,結果在闢支佛的茅廬地下找到了鹿相的尸體,差點連累闢支佛被官家捉拿害死。淨眼看到闢支佛將被國王下令處死,良心發現,就對國王說了實情。國王便放了闢支佛百殺了淨眼。當時喜歡賭博的淨眼就是釋迦牟尼佛前身,而鹿相就是孫陀利的前身,因為這個惡因緣,千百年流轉中釋迦牟尼佛前身遭受了無量苦難,甚至在成佛後,還因為這一因緣而被孫陀利女誹謗。

    三者,遭遇木槍刺身的因果。有一陣子佛陀住錫在羅閱竹園精舍中,一天進城托缽化緣,忽然一柄木槍飛至佛陀身前。佛陀當即明白這是過去種下的因緣,所以應該承受。隨從佛陀一起的沙門看見木槍即將刺傷佛陀的身體,非常驚愕。佛陀當即心想今日我接受報應,了償宿緣,使這些沙門看到也好,這樣他們便能見識到現償宿緣而不敢為惡了。于是佛陀踴身在虛空七八尺高,眾人看見木槍如影隨形還是將刺佛身。佛陀再升高到七由旬,木槍還是跟隨佛身。此時佛陀在高空中化出一塊青石,高下寬窄十二由旬,佛陀站立在青石上,而木槍則穿透青石出現在佛身前。佛陀又用神力化成四大地水火風,各各高下寬窄十二由旬,佛陀每次在四大之上,木槍還是穿透四大,將刺佛身。佛陀再上升來到四天王宮、梵天,木槍還是次第追逐于佛身前,在經過諸天的時候,佛陀乘勢為諸天人說木槍因緣。佛陀從梵天下來,到了羅閱城,木槍也追蹤而下。于是佛陀的侍從們和該國人民都擔心佛陀不能避難,非常郁悶,佛陀便對大家說︰‘都回家去吧!’然後也讓隨從沙門回到各自寮內。這時,佛陀心想,我應該酬償宿緣,于是疊起法衣,敷座而坐,然後伸展右腳,木槍便刺透了佛陀右腳掌。舍利弗等佛陀弟子紛紛到佛所禮拜慰問,佛陀才告訴他們︰‘過去世有兩個商人入海尋寶,後來遭遇暴風雨兩人便爭奪起了船只,在打斗中一個商人用矛槍刺中了另外一個商人‘當時打斗勝利的就是我前身,而死者就是今日以木槍刺我的提婆達兜前身,我前世用矛槍刺傷他的腳導致他死亡,因此我受了很多苦難,今身雖然成佛還因為這個因緣要被木槍刺腳。’

    四者,受食馬麥的因緣。在過去世時有比婆葉如來,在盤頭摩跋城中,與大比丘雲集修行。當時的盤頭王和大臣人民請求供養比婆葉如來和比丘僧,比婆葉如來默然許可。于是盤頭王回宮命人置辦素食美肴,準備就緒。盤頭王便手執香爐對虛空啟白︰‘唯願此婆葉如來屈尊來我宮中受我供養。’于是比婆葉如來便敕命大眾前往王宮,受供養食畢各自歸還,而且也為生病未去的比丘帶回了供養的食物。正好當時盤頭摩城中有一位婆羅門,教授五百個童子學習。比婆葉佛從婆羅門住所經過時,婆羅門看見跟隨佛陀的比丘攜帶精美食物,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惡向膽邊生地喝罵道︰‘這個禿頭沙門只應該吃馬的草料,不配吃那麼精美的食物。’同時還教唆五百童子一起罵道︰‘你們這些師徒只配吃馬食!’當時的婆羅門就是釋迦牟尼的前身,五百童子便是今天的五百羅漢前身,因釋迦牟尼曾經惡言‘吃馬食’,今生雖然成佛,由于往昔的業因師徒們在毗蘭邑吃了九十天的馬食。

    五者,流離王殺釋迦種族的因緣。釋迦世尊在世時,當時波斯匿王剛登基作國王,派遣使臣向迦毗羅衛釋迦族求親。釋迦族摩訶男家的婢女有一個女兒,長得容貌端正美麗,就將她嫁給了波斯匿王。後來生下一子,叫流離。流離長到八歲時,和一個梵志種姓的孩子,叫好苦的,一起到摩訶男家中。當時迦毗羅衛新建了一處講堂,打算請釋迦牟尼佛來受供養。流離太子到了講堂,直接坐到為世尊準備的師子座上。那些釋迦族的人看到了,認為是對法座莊嚴的冒犯,一起罵流離太子,說︰‘你這個婢女生的東西,竟敢坐在這里!’流離太子還只是個孩子,受到這樣的羞辱,憤恨難平。他離開講堂,對好苦說︰‘這些釋迦族的人,竟然當面這樣羞辱我!將來等我繼承了王位,你一定要提醒我這件事,我必報復他們。’後來流離太子為國王,好苦提起從前釋迦族羞辱他的往事。流離王恨極了當年罵他的那些人,立即集合軍隊前去討伐,毀滅了釋迦族。此中尚有更久遠因緣,在很久以前,在羅閱城有一個小村莊,村子里的人世代以捕魚為生,當時正好遭遇大饑荒,因為這個村子的大池塘中魚很多,羅閱城里的很多人也來此捕魚。大池塘中有二種魚,一種名叫麩,另外一種名叫多舌。當時在池塘邊有一小孩,看見池中一條很大的魚在跳躍,便開心地用木杖敲打大魚頭三下。當時的羅閱城中人就是今天釋迦族的前身,麩魚就是今天流離王前身,多舌魚是今天的梵志前身,那個小孩子就是釋迦牟尼佛前身,因為以上諸種宿緣聚會,所以今天釋迦族被流離王消滅。

    六者,乞食空缽之難。世尊有一次入于婆羅門聚落中乞食化緣,什麼也沒有化到,只好持空返回。在過去世,世尊曾是一名外道,某次去一長者家化緣沒有化到,出來後看見一位比丘也到這家乞食,因為這名比丘已證阿羅漢果,長者夫人見比丘身心端寂,心生恭敬,供養了他很多美味飲食。外道看到了心生嫉妒,舉手將比丘的飯缽打翻,還用腳踐踏食物,使他沒辦法吃。因此惡業百千歲中于地獄受無量苦,今生雖然成佛,然因殘余業力,所以空缽而返。

    七者,遭遇旃荼女誹謗的因緣。往昔有中有佛名盡勝如來,盡勝如來僧兩名比丘,一位名為無勝,一位名常歡。當時波羅柰城有一名叫大愛的長者,長者妻子名叫善幻。兩名比丘經常去大愛長者家接受供養,由于無勝比丘已經斷漏,所以供養豐裕,常歡比丘結使還未除淨,得到的供養稀少。常歡比丘因此生起嫉妒心,造謠說無勝比丘和善幻私通,他得到的供養多不是由于道德高深,而是由于男女恩愛的緣故。當時的常歡比丘就是世尊先身,長者的妻子善幻便是今天的旃荼女。由于世尊的前身誹謗無勝比丘,所以受了很多苦報。今生雖然成佛,由于前身誹謗的因緣,世尊在為外道、比丘、國王、大臣等眾說法時,一名繞舌女童,將盂系縛于腹下,來到世尊說法之處,誹謗說︰‘沙門你為什麼不說說家事?而只說別的事情?你現在很開心,可你知道我有多苦嗎?你先前和我私通讓我懷孕,現在臨近生產,必須要酥油等財物養育嬰兒,希望你快點給我!’當時參與法會的信眾一下子被驚呆了,大家沉默不語。這個時候,釋提桓因化作一只老鼠,竄入旃荼女衣內,咬斷了系縛盂盆的繩子,盂盆忽然落地,大眾才釋然明白。,

    八者,調達推山之難的因緣。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住在羅閱城,該城中有一位長者名叫須檀,是位大富豪。須檀有個兒子名叫須摩提。須檀死後,須摩提必須與同父異母的弟弟修耶舍摩提均分遺產。他不願修耶舍摩提和他共分遺產,所以有一天帶著弟弟修耶舍摩提攀登耆崛山,到了山上便將弟弟推下山崖然後用亂石砸死。長者須檀就是世尊今生的父親淨飯王,須摩提便是世尊前身,修耶舍摩提就是今天的提婆達多前身。因為世尊曾經害死胞弟的因緣,所以世尊在耆崛山修行時,提婆達多推落山崖上巨石砸向世尊的頭,幸好山神用手接住了巨石,不過巨石上的石刺還是刺傷了世尊的腳拇指。

    九者,寒風索衣。釋迦牟尼佛在阿羅婆伽林中經行時,到了冬天,冬至前後連續八夜寒冷異常,不得已世尊向侍者索求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三衣以抵御酷寒。因為在因地世尊前身曾奪他人冬天衣物致人凍死。”

    善無畏三藏然後對那名信眾說︰“世事流轉無常,而因果不虛,所以‘菩薩畏因’啊!”

    信眾听了,感慨地說︰“大師所言極是。富貴貧賤,乃至生死,皆悉無常。釋迦族的人如果不是因為輕視辱罵婢女生的流離太子,又怎麼會招來滅族之禍呢。”

    旁邊有一名信眾就說︰“大師,剛才听您說六道輪回,我想起北邙山有一條巨蛇,不知道這蛇是什麼因緣來到洛陽?請大師講講這條蛇的因緣。”

    善無畏三藏听了,表情有些凝重,發出一聲嘆息。

    大眾都有些驚異,三藏很少會如此。

    “大師,難道這蛇會帶來不祥?”一名弟子問道。

    “這條蛇想使洛水泛濫成災,淹沒洛陽。”善無畏三藏緩緩說道。

    眾弟子和信眾看三藏表情嚴肅,知道事情很嚴重,不禁都擔心起來。

    “你們有誰去過北邙山,為我帶路。我要親自去一趟。”

    當天,善無畏三藏帶領幾名弟子,來到北邙山下,遙遙對蛇說法。

    傍晚,忽然刮起一陣腥風,只听草從中傳來“沙沙”的聲響,弟子們都有些緊張。不一會兒,草從向兩邊倒伏,一條暗黑花斑的巨蛇游了出來,來到三藏面前,盤伏在地上。三藏訓斥大蛇說︰“你不在深山里好好呆著,卻跑到這里企圖為害百姓。豈能容你胡為。”說完三藏持誦真言數百聲,不久蛇就死了。

    三藏嘆息著對弟子說︰“大蛇雖然已經死了,可是我也只能暫緩眼前的災禍而已。”

    身邊的弟子驚訝地問︰“師父,難道以後還有什麼災難?”

    三藏輕輕搖了搖頭,說︰“洛陽眼下雖然免于洪災,將來卻難逃刀兵之劫。這是眾生共業,牽涉甚廣,我也只能順應因緣了。”

    天寶十四年時,狡黠奸詐的安祿山手握兵權,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做了兩年瞎眼皇帝,後來被他的兒子謀殺。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幾乎毀壞了洛陽所有的寺院,其實這是北邙山那條大蛇的惡行為安祿山所實踐!

    有一段時間,陰雨連綿,河流池沼里的水都漲滿了,有些地方甚至鬧起了洪災,可是陰雨依然不曾停息,對于百姓來說如此災難不知何日到頭!

    有地方行署官員上奏,請求加固堤壩,否則水位不斷上升,恐有決堤之虞,那時將禍延更多百姓。

    玄宗讀了奏折後,抬頭望著殿外,淫雨霏霏,淅淅瀝瀝無有停頓。象這樣已經持續了近一個月,不知道還要下多久?

    玄宗命高力士傳旨,請善無畏國師止雨。

    善無畏三藏于是命弟子取了些泥土來,和水成泥,三藏隨手捏出幾個泥人,形貌有如老嫗,隨後三藏對著泥人用梵語真言喝斥一陣。

    不久雨過天晴,太陽終于從烏雲後射出燦爛的光芒,令人厭煩的陰雨終于停止,先前大家擔心的大洪災也因此得以避免,百姓的生活又恢復了正常。

    開元二十年,善無畏三藏九十六歲,年事已高,畢竟有些思念故鄉,于是以年高思故土為由上書要求返回天竺。然而唐玄宗沒有同意,一方面出于玄宗的自私,焉能輕易放歸這位國寶級的法師,另一方面玄宗也考慮國師年齡太大,恐其不能耐受旅途顛簸。善無畏三藏返回天竺的要求雖然被玄宗皇帝拒絕了,但也並未牽掛胸懷,看到大唐佛法蔚然成風,三藏也頗感欣慰。

    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七,善無畏三藏右側而臥雙足互疊奄然入寂,世壽九十九歲,僧臘八十。那是一個飄雪如鴻的日子,整個山川大地仿佛都在為大德的入滅而嗚咽哭泣,千山素裹仿佛為善無畏三藏的棄世服喪哀悼。成千上萬信眾聞訊而來,在寺院排起長長的隊伍向這位慈祥、智慧的一代佛門宗師辭行!

    唐玄宗也十分悲傷,後悔沒有讓善無畏三藏回天竺,更痛失這樣一位于邦國裨益良多的大師!于是在謚封三藏為鴻臚卿以表嘉美的同時,命令鴻臚丞李現主持三藏的殯葬事宜,一切所需悉由國庫支出。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初三,善無畏三藏葬于龍門西山廣化寺,已是這位曠代宗師圓寂後第五個年頭。

    由于善無畏一生智慧燻修,所以圓寂後肉身不壞,肉身入龕之日雲披四陲草木變色,天降大雨仿佛垂淚哭泣。

    悼雲山川泣清流,

    善逝一去九州幽,

    無生無滅涅寂,

    畏果有情失領首!

    三界同悲歿津梁,

    藏中真如訴衷腸,

    圓滿法身光明熾,

    寂靜清涼大日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善無畏三藏的真身逐漸縮小,黝黑皮膚下的骨頭也顯印出來。每逢旱澇,當地官民等都到善無畏塔前祈請,每每靈驗應心,信眾四時來朝拜,布施供養的獻祭品眾多。善無畏三藏的真身被錦繡披蓋著,宛如在熟睡中。

    每次善無畏三藏的真身從靈龕移到矮床上用香湯沐浴時,洛陽豪貴爭先恐後供養淨巾和沐浴香料等,此日廣化寺總是人山人海,四眾爭睹大德肉身之莊嚴。

    此後皇帝祈禱禳災必定要派遣使者前往無畏三藏肉身塔婆前,施以殷重供養,心願多能得到滿足。

    我們祈請善無畏三藏護佑今日華夏,國泰民安,和諧富裕!